《东周时期楚国宗族研究》 田成方, 韩国河 9787030426215,9787030502674

配送至
$ $ USD 美元

编辑推荐

《东周时期楚国宗族研究》适合于历史学、考古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者及大中院校相关专业师生参考、阅读。

目录

序徐少华(i)
绪言(1)
一、选题价值(1)
二、楚国宗族研究回顾(3)
三、研究方法和概念界定(10)
第一章楚国公族(上)(13)
第一节薳氏(13)
一、薳氏的族源(13)
二、薳氏之氏称(18)
三、薳氏族史析论(22)
四、薳氏的封邑(34)
第二节屈氏(37)
一、屈氏的族源(37)
二、史籍所载屈氏贵族及其世系考辨(42)
三、出土文字资料所见屈氏人物汇考(53)
四、楚大莫敖的职掌和序列考述(57)
五、屈氏的封邑(61)
六、屈氏族史简论(64)
第三节若敖氏(斗氏和成氏)(66)
一、史籍关于斗氏、成氏族源的记载(66)
二、斗氏概况(67)
三、成氏的分封与族史(73)
四、若敖氏的封邑(77)
五、若敖氏的叛乱与覆灭(80)
第四节沈尹氏(90)
一、沈尹氏的族属(90)
二、沈尹氏族史考论(95)
三、沈尹之官的职能(99)
第二章楚国公族(下)(100)
第一节阳氏和囊氏(100)
一、阳氏(100)
二、囊氏(102)
第二节景氏(103)
一、景氏的族源和早期世系(104)
二、史籍所载景氏贵族及有关问题考辨(111)
三、出土资料中的景氏(112)
四、景氏的封邑及其兴衰(116)
第三节昭氏(118)
一、昭氏的族源(118)
二、祭祷简文中的昭氏世系(120)
三、昭氏的始封和命氏范围(125)
四、史籍所见昭氏贵族及其世系考辨(126)
五、出土文字资料所见昭氏辑考(129)
六、昭氏族史简论(133)
第四节悼氏(134)
一、悼氏与昭氏之别(134)
二、望山简所见悼氏世系及相关问题(136)
三、悼氏族史初探(139)
第三章楚国的外来宗族(142)
第一节彭氏(142)
一、楚彭氏铜器考论(142)
二、楚彭氏族史及其封邑分析(149)
第二节潘氏(151)
一、铜器所见番国公族(152)
二、史籍所见楚潘氏简论(153)
三、潘胜的族系和封地(155)
第三节申(叔)氏(158)
一、申氏的族属及入楚时间(158)
二、申(叔)氏的族史及相关问题(165)
三、申氏的封邑(169)
第四节伍氏(171)
一、伍氏非楚公族辨(171)
二、伍氏之族源、族姓蠡测(174)
三、伍氏的封邑(175)
四、伍子胥又称申胥辨议(176)
五、楚伍氏族史概述(177)
第五节铭称“楚子某”身份考(178)
一、“楚子某”铜器的概况、年代及相关问题(179)
二、关于“楚子某”身份的几种看法及其辨析(182)
三、先秦人名称谓中的“子”字及其内涵(186)
四、铭文“楚子某”身份再认识(189)
第四章楚国宗族的综合研究(194)
第一节楚系附庸国与外来宗族的进入(194)
一、灭国行动与附庸国体系的构建(195)
二、楚人对周代分封制的模仿与外来宗族的入仕(199)
第二节楚国的宗族结构和宗族政策(203)
一、芈姓子弟的初封、外来宗族的进入与若敖氏一族专政(庄王之前,前770~前614)(204)
二、“内姓选于亲、外姓选于旧”与公子群政治(庄王至郏敖,前613~前541)(204)
三、“羁内亲外”的短命政策(楚灵王时期,前540~前529)(206)
四、平王复政与景、昭二氏的崛起(平王至声王,前528~前402)(207)
五、吴起变法时期的宗族政策及其影响(悼王时期,前401~前381)(208)
六、战国中晚期的楚国宗族状况(肃王至楚亡,前380~前223)(209)
第三节楚国的分封制与宗族格局(211)
一、熊渠立三子及楚国分封制的起源(211)
二、楚国封邑制的特点(213)
结语(218)
参考文献(222)
附录一称引青铜器、金文著录简称对照(241)
附录二楚公族诸氏辑考(242)
附录三楚国宗族世系简图(256)
后记(262)

文摘

版权页:

插图:

巫臣之祸是屈氏族史上的重要转折。屈巫臣偕夏姬奔晋后,其近亲族人子阎、子荡、清尹弗忌遭到子重、子反等诸王子的报复。据史书记载,公元前584年“楚将子反怨巫臣,灭其族”。此“族”并非指整个屈氏,而是以巫臣为首的屈氏大宗。巫臣之祸以后,屈氏宗族在楚共王(前590~前560)时期不显于世,难有作为。康王(前559~前541)、灵王(前540~前529)时期,小宗屈荡(叔佗)后人迅速崛起,升为屈氏大宗。屈荡(叔佗)之子屈到、屈荡先后出任莫敖,其孙屈建曾任令尹、屈申为莫敖,之后屈建子屈生接替屈申为莫敖。此时的屈氏大宗应是屈到、屈建、屈生一支,而作为旁系的屈荡、屈申同样地位显赫。屈氏、薳氏等古老宗族之所以得以复出,与灵王利用古旧部族力量,对抗当时以诸王子为代表的新兴势力有关。平王(前528~前516)即位后,屈氏的政治地位略有下降。昭王(前515~前489)、惠王(前488~前432)时期,楚围相继发生吴师人郢、白公之乱等重大事件。莫敖大心、屈庐、屈同等或卫国殉职,或负王逃难,彰显出屈氏在国家危难之际的栋梁作用。
战国初期,大莫敖一职仍由屈氏袭任。先后担任大莫敖、令尹的屈春(字阳为),应是此时的屈氏宗长。屈氏在简王、声王时期的状况较不明朗。之后,悼王(前401~前381)任命吴起实施变法,采用“损其有余而继其不足”(《说苑·指武》)、“贵人往实广虚之地”(《吕氏春秋·贵卒》)的政策,对封君子孙“三世而收爵禄”(《韩非子·和氏》),这些措施必然会侵害屈氏的同有利益。故屈宜臼对此次变法提出严厉批评,指出“善治国家者,不变其故,不易其常”(《淮南子·道应训》),这无疑也代表了屈氏宗族所持立场。然而,吴起变法似乎并未伤及屈氏筋骨。
ISBN9787030426215,9787030502674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作者田成方
尺寸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