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理论》 劳伦斯·哈里斯 (Laurence Harris), 韦森, 梁小民 9787100128674

配送至
$ $ USD 美元

编辑推荐

集货币理论、货币与银行理论、宏观经济理论与经济思想史为一身,当代经济学的经典著作。
经济学中的货币理论和货币经济学这门专业学科的发展,并不能说明经济学家对货币及其货币制度乃至货币在市场经济运行中的作用都认识清楚了,或者说已经达成了学科的研究共识。希借本套丛书的推出,引起学界对此问题的重新思考。

作者简介

劳伦斯·哈里斯(Laurence Harris),英国著名货币理论家,曾在伦敦经济学院、伦敦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哈佛大学任教,并同时担任一些国际机构的信贷与财政方面的经济顾问,拥有深厚的理论与实践功底。
译者简介:梁小民, 著名经济学家,北京工商大学教授。近年来坚持推出“梁小民推荐书单”,推介好书,倡导大众阅读。

目录

《现代货币理论译丛》总序韦森
译者序言
序言
第一编入门问题与概念
第一章货币理论的研究方法
第一节货币是一种社会现象
第二节货币是一种价值贮藏
第三节在各种货币模型中时间的作用
第四节资产组合方法的原理
第二章基本概念
第一节模型
第二节存量与流量
第三节一个脱离正题的论述:债券的价值
第四节资产与负债:个人资产负债表
第五节价格,真实变量与名义变量
第三章经济中货币的入门问题
第一节内生货币与外生货币
第二节外生货币是真正的外生货币吗?
第三节内生货币是真正的内生货币吗?
第四节货币中性
第二编货币数量论传统
第四章货币数量论与一般均衡分析
第一节货币数量论的简单表述
第二节瓦尔拉斯一般均衡模型
第三节一致性问题与无用的二分法
第四节真实余额效应
第五章对真实余额效应的进一步分析及其理论基础和意义
第一节效用分析与真实余额效应
第二节关于预期与财产的假设
第三节长期与短期分析
第四节对真实余额效应意义的评价
第六章凯恩斯主义之前的货币数量论传统
第一节萨伊同一性与萨伊定律
第二节货币流通速度的不变性
第三节货币供给的决定
第四节根据维克塞尔的著作来评价货币数量论传统
第七章现代货币数量论
第一节弗里德曼的纯货币需求理沦
第二节持久收入与货币需求
第三节货币供给的决定
第四节新货币数量论与旧货币数量论
第三编凯恩斯主义传统
第八章凯恩斯主义的货币经济模型
第一节初步的要点
第二节旧凯恩斯主义模型和古典模型:分别研究三个市场
第三节凯恩斯主义模型和古典模型:完整的模型
第四节旧凯恩斯主义模型中有非自愿失业时的稳定性
第五节古典模型与旧凯恩斯主义模型的比较
第九章凯恩斯主义模型中的货币需求理论
第一节凯恩斯主义的交易动机
第二节凯恩斯主义的投机动机
第三节凯恩斯主义的预防动机
第四节货币需求与流动性陷阱
第十章资产组合方法与交易和预防动机的发展
第一节概率:收益与风险
第二节基本资产组合方法模型
第三节投机需求的利息弹性
第四节交易需求的利息弹性
第五节预防需求的利息弹性
第六节凯恩斯主义流动偏好理论的含义
第十一章凯恩斯主义资产组合方法的高级内容
第一节资产组合分析,流动性陷阱以及各种动机之间的关系
第二节风险与确定性概念中的问题
第三节效用理论与资产组合分析
第四节资产组合方法,总量分析,均衡价格,以及资产的多样化
第十二章新古典一凯恩斯主义综合
第一节物品市场的庇古效应
第二节庇古效应的限制条件
第三节外在模型中的货币中性
第四节内生模型中的货币中性
第五节新古典一凯恩斯主义综合的基本特点
第十三章凯恩斯主义的复兴与一般非均衡分析
第一节有效需求,观念需求,以及非自愿失业
第二节价格与数量的伸缩性
第三节缓慢价格调整的根源
第四节新凯恩斯主义与失业理论
第十四章货币与非瓦尔拉斯经济学
第一节货币经济中的货币与一般非均衡
第二节货币的存在
第四编货币与利率理论
第十五章真实利率与货币利率理论
第一节真实利率模型
第二节货币可贷基金模型
第三节流动偏好理论
第四节真实与货币理论的一般均衡观点
第十六章流动偏好与可贷基金利率理论的不同性
第一节存量理论与流量理论之间相等的可能性
第二节货币市场理论与债券市场理论之间相等的可能性
第三节对存量与流量模型的进一步思考
第十七章利率的期限结构
第一节概念的解释
第二节期限结构的“纯”预期理论
第三节“纯”分割理论
第四节流动偏好与期限结构的中间模型
第五编动态模型中的货币
第十八章货币中性与增长模型
第一节没有货币的基本新古典增长模型
第二节有货币的新古典增长模型
第三节新古典货币增长模型的细节
第四节凯恩斯—维克塞尔货币增长模型
第五节新古典与凯恩斯—维克塞尔货币增长模型比较
第十九章货币与通货膨胀
第一节基本货币数量论与凯恩斯主义理论方法中的货币
第二节现代货币数量论与超速通货膨胀
第三节货币市场均衡与政策的悖论
第四节弗里德曼的名义收入理论
第五节通货膨胀与利率
第六编经验研究与政策问题
第二十章货币关系的经验研究
第一节财产、收入与货币需求
第二节利率与货币需求
第三节货币需求函数的经验知识
第四节简约形式的估算
第五节用简约形式方程式进行的进一步试验
第二十一章货币主义与凯恩斯主义
第一节货币主义与凯恩斯主义的理论模型:资产组合方法
第二节挤出效应与政府预算限制
第三节菲利普斯曲线与稳定政策的长期无效性
第四节理性预期与稳定政策的短期无效性
第五节对理性预期假说的批评
第六节货币主义与凯恩斯主义
参考文献
索引

序言

译者序言
人类社会的商品交易应该是在约一万年前进入农业社会时开始的。具体的年代无法准确确定,但可以推测那时的商品交易采取的是物物交易的形式。根据考古发现,五千年前左右的美索不达米亚和埃及已经有了贵金属铸造的货币,中国在三千年前左右的殷周也出现了贝币,说明这时商品交易已经进入了货币为交易媒介的阶段。不过在漫长的历史中,货币仅仅作为一种交易媒介,对实体经济并没有至关重要的影响,这时还谈不上有什么货币理论,甚至还没有成体系的经济学。 进入工业社会之后,人类的交易活动极大地扩大,货币的作用也日益重要。这时就出现了货币理论。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大量白银涌入欧洲,引起物价上涨和“价格革命”,人们对货币的关注就是货币量与物价之间的关系,这就是作为货币理论开端的原始货币数量论。十六世纪的法国经济学家让·博丹、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和稍后的苏格兰哲学家大卫·休谟都提出了这种理论。随着经济由商品经济进入货币经济,货币不仅影响物价,而且还影响国内生产总值,即基本的经济变量,或为影响整个经济的基本因素之一。正因为如此,像格林斯潘、伯克南、耶伦等美联储主席才被称为“经济沙皇”。在这一过程中,货币理论也成为经济学皇冠上的“明珠”。了解货币理论是了解宏观经济运行的关键,是读懂经济学的基础,也是认识政府用货币政策调控经济的钥匙。 正因为货币理论如此重要,所以我们就应该阅读英国经济学家劳伦斯·哈里斯的《货币理论》。在众多的货币理论著作中,为什么要选择这一本呢?哈里斯是一位教授,曾在英美等国许多大学为研究生讲授货币理论,这本书正是他讲授货币理论的教科书。我一向认为,从阅读教科书开始时全面系统地了解一门学科最有效的途径。当然,一个人要了解一个学科没必要也不可能把这个学科的所有教科书读完。有些教科书式由一人或数人编纂而成,有的是在自己多年研究基础上写成。有些教科书客观而公正地介绍相关内容,有些则倾向性十分明显,难免有失公正。有些教科书精心编写,使一代代学生受益匪浅,有些粗制滥造,不久就遭淘汰。因此从众多教科书中选一本经典是关键。在我读过的有限货币理论教科书中,这本是最好的。这本书已出版了三十年,至今仍被国外许多学校作为研究生教材,被许多学生所喜爱,证明了它的经典性。它是在哈里斯多年研究讲授货币理论的基础上精心编写而成,客观而全面系统地概述各种货币理论,值得每一个经济学研究生精心阅读。 这本书的特点首先在于客观、全面而系统。货币理论又可大略分为两大流派。在凯恩斯主义之前是货币数量论。从原始货币数量论以来,有剑桥学派的货币数量论和费雪的货币数量论,现代又有作为现代货币主义核心的弗里德曼的现代货币数量论。三十年代凯恩斯主义出现之后,又有了凯恩斯主义的货币理论。凯恩斯主义的货币理论又从凯恩斯主义发展为新古典综合派,再发展至莱荣霍福德的新凯恩斯主义货币理论。货币理论的中心是要解释货币、利息与价格的关系,以及这些货币变量对整个宏观经济的影响。这两大派由自己的基本观点,但各个流派中不同经济学家之间又有不同的理解与争论。作者对不同流派的基本观点、分歧以及各流派内不同的理解与争论作了客观而准确的介绍。述而不作正是教科书的基本要求。“述”要准确,评论只是自己没有偏见的理解。这就使学生可以不带偏见地进入货币理论,形成自己的观点。 货币并不是孤立的,而是整体经济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货币理论也不是独特的,是整个经济学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本书不是只讲货币理论,而是把货币问题放在一个社会经济框架中,用经济学中已有的方法来分析货币问题。如用瓦尔拉斯一般均衡方法和资产组合方法来分析货币数量论与凯恩斯主义货币理论。这就把货币理论融入历史上不同经济学流派的理论与方法之中,使学生把货币理论与经济学融为一体。正是在这种意义上,作者认为本书适于货币理论、货币银行学、宏观经济理论和经济思想史的研究生使用。 一般教科书追求简练,因此欠细致,不少重要的细节略而不谈。但这本教科书相当细致。例如,所有教科书上都讲供给创造需求的萨伊定律,但仅仅讲供求同一性、不存在供给过剩。但本书详细分析了萨伊定律的内涵,说明这个定律仅仅否认了长期内供给过剩的可能性,并没有得出短期内供求必然一致的结论。对许多我们只知道大体如何的理论都进行了详细的剖析。这种不把任何一种理论简单化的方法,有助于我们更深入思考这一问题。 这本书相当全面而详尽,也有一些数学公式,但不难读。只有有耐心,有大学本科经济学基础知识,都可以读下去,并读懂。读完这本书,你对货币理论的知识就会有一个飞跃。 本书是纯理论的,不涉及货币政策的实务问题,也不涉及个人理财问题。但理论是实践的基础,读懂了这些理论,对你理解货币政策和作出个人理财决策都有帮助。

文摘

版权页:



资产组合的均衡与传递机制
假设最初资产组合是均衡的,然后在任何一种其他资产的存量没有减少的情况下,货币供给增加了。私人部门的货币存量增加将有两种影响。第一,假设货币是净财产的一个组成部分时,这就将增加财产的存量,即资产组合的规模。因此,如果各种资产的相对收益仍然不变,那么,我们就可以分开财产效应对每种资产,即货币、债券和物质资本的影响。我们一般假设,财产效应是正的,因此对每种资产的需求都增加了。但是,第二,存在着替代性,即资产组合配置效应。财产效应将增加货币(和其他资产)的需求,但是,我们假设,一般来说,货币需求的这种增加小于货币供给的增加。实际上,根据我们在上一段中的讨论,我们可以假设,在最初的收益时,所想要的各种资产的比例是不变的,但新的货币供给意味着,现在财产中货币存量的比例比以前大了(量更多了)。结果在最初的一组相对收益时,现在就存在着过剩的货币供给。因此,私人部门将把它过剩的货币存量换成其他资产,这就把货币减少到合意的比例,并提高债券与物质资本的存量,以便回到这些资产之间最初的比例,即最初的一组收益时合意的比例。但是,在力图这样作时,私人部门就将引起一组相对收益的变动。债券与物质资本的相对收益将由于对它们的增加的需求而下降,而货币的相对收益将上升。在债券与物质资夺的收益低于原先相对于货币的收益时,新的均衡将会达到,这样,私人部门就愿意在它的资产组合中持有更多的货币存量。因此,新的资产组合的均衡是一种货币的合意比例高于原先的水平,货币供给的增加与货币需求的增加相等的均衡。
ISBN9787100128674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作者劳伦斯·哈里斯 (Laurence Harris)
尺寸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