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辑推荐
《人力资源管理名家精品系列教材·劳动关系管理:理论与实务(第二版)》可作为高等学校工商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类专业以及其他相关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本科或专科学生课程的教材,也可作为工商管理硕士的劳动关系管理课程的教材。此外,《人力资源管理名家精品系列教材·劳动关系管理:理论与实务(第二版)》还可作为企业管理人员、人力资源管理从业人员以及对现代劳动关系管理感兴趣的各类读者的参考读物。
目录
上篇 劳动关系管理理论
第一章 劳动关系导论 3
第一节 劳动关系的含义 3
第二节 劳动关系的环境 6
第三节 劳动关系中的主体 11
第四节 劳动关系的类型 14
第五节 中国目前劳动关系的特点 18
第二章 劳动关系的理论演进和趋势 24
第一节 劳动关系的理论演进 24
第二节 劳动关系的不同理论学派与观点 29
第三节 现代劳动关系管理的新趋势:合作型劳动关系 32
第四节 劳资合作关系的发展趋势 37
第三章 世界各国的劳动关系管理实践 44
第一节 美国的劳动关系管理实践 44
第二节 加拿大的集体合同谈判 49
第三节 英国政府的“第三条道路” 53
第四节 德国的“共决制”劳动关系运作 57
第五节 日本的终身雇佣制 60
第六节 新加坡的劳动关系 64
第四章 员工参与和民主管理 70
第一节 员工参与管理的内涵与典型形式 70
第二节 工会 72
第三节 经济转型时期中国工会的作用 78
第四节 职工代表大会与职工大会 85
第五节 厂务公开 90
第五章 中国转型时期的劳动关系 100
第一节 中国国有企业劳动关系的转型 100
第二节 中国民营企业的劳动关系现状 108
第三节 外资企业的劳动关系 111
第四节 中国劳动法律的进一步完善对劳动关系协调的积极作用 114
第六章 政府在劳动关系管理中的作用 123
第一节 政府在劳动关系中的角色 123
第二节 中国政府在劳动关系转型中的作用 128
第三节 新时期劳动关系管理面临的新任务 137
下篇 劳动关系管理实务
第七章 劳动关系管理实务概述 149
第一节 劳动法律关系 149
第二节 中国的劳动立法 155
第三节 企业劳动关系管理实务 162
第八章 劳动合同管理 169
第一节 劳动合同概述 169
第二节 劳动合同的订立 176
第三节 劳动合同的履行和变更 190
第四节 劳动合同的解除与终止 194
第九章 企业用工管理 214
第一节 员工招聘管理 214
第二节 试用期管理 222
第三节 员工职业培训与服务期管理 228
第四节 商业秘密与竞业限制管理 234
第十章 劳动标准管理 243
第一节 工作时间与休息休假 243
第二节 劳动报酬 257
第三节 劳动安全与劳动保护 267
第四节 企业规章制度 275
第十一章 社会保险 287
第一节 社会保险概述 287
第二节 养老保险 291
第三节 医疗保险 299
第四节 工伤保险 303
第五节 失业保险 315
第六节 生育保险 319
第十二章 集体协商与集体合同 324
第一节 集体协商与集体合同概述 324
第二节 集体协商与集体合同制度的内容 327
第三节 中国集体协商与集体合同制度的现状、问题与发展趋势 335
第十三章 劳动争议处理 349
第一节 劳动争议概述 349
第二节 劳动争议的协商与调解 357
第三节 劳动争议的仲裁 362
第四节 劳动争议的诉讼 373
第十四章 非标准劳动关系 380
第一节 劳务派遣 380
第二节 非全日制用工 393
文摘
版权页:
劳动关系这一概念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其一,劳动关系的目的。劳动关系是与生产劳动过程相联系并在生产劳动过程中形成的,实现生产劳动过程是劳动关系的直接目的。其二,劳动关系的主体(actors)。劳动关系是以劳动者和劳动力使用者(雇主)为基本主体构成的,但为实现生产劳动过程,也包括相关的社会组织——主要是作为社会生产过程的组织协调者的政府、作为劳动者利益代表的工会组织以及作为雇主利益代表的雇主组织。其三,劳动关系的性质。劳动关系的基本性质是社会经济关系,或者说,劳动关系是以经济关系作为基本构成的社会关系。
二、 关于劳动关系的不同称谓
劳动关系在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称谓。与劳动关系内容接近的称谓有劳资关系、劳工关系、雇用关系、职工关系、产业关系等。
(1) 劳资关系是指劳动者与雇主(资本所有者)之间的关系。这一关系既包括劳动者个人与雇主的关系,也包括工会与雇主或雇主团体的关系。这一概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使用非常广泛,其特点是突出劳资的区别,主体明确,关系清晰。资本的所有者以生产资料的所有者或所有者代理人的身份支配、控制劳动过程;劳动者则作为被雇用者挣得相当于自己劳动力价值的工资。劳动和资本不是简单的利益共同体,它们存在着力量的对比和利益的博弈。
(2) 劳工关系这一概念在于突出劳动关系是以劳工为重心和核心的关系,强调劳工的地位特别是劳工团体,更注重集体的劳动关系,比较强调工会与雇主之间的互动过程,尤其是集体协商的过程。中国台湾地区和海外华人学者,更多使用这一概念。
(3) 雇用关系是指一种经济的、法律的、社会的、心理的及政治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中,雇员投入自己的时间、劳动和专业技能为雇主谋利,以此换取一系列个性化的经济和非经济的报酬。在这一关系中,主要是指以就业关系为中心的个别的劳动关系,不强调集体的劳动关系,强调的是受雇用的劳动者个体和雇主的关系。
(4) 职工关系又称雇员关系,不仅涉及就业关系,而且包括就业后的企业管理关系,所强调的是以企业为中心,劳动者是企业的雇员,其出发点是企业内部的管理关系,注重个体层次上的关系和交流,强调和谐与合作。
(5) 产业关系是指区别于前资本主义劳动关系的以社会化大生产为基本特征的工业生产过程中的劳动关系。产业关系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用法,狭义的产业关系等同于劳资关系,主要是指劳动者及工会与雇主之间的关系。广义的产业关系则是指产业及社区中管理者与受雇者之间的所有关系,包括了雇用关系的所有层面,以及相关的机构和社会、经济环境。在美国,关于产业关系的定义为:不仅包括劳动者组织和产业经营者之间的关系处理,而且包括工资、生产、雇用保障、经营者的雇用惯例、工会的政策,以及对于劳动问题的政府行动,即劳动的全部领域。而在英国,更把产业关系作为研究劳动问题的学问,就主体而言,这一关系不仅包含劳资双方,而且包括政府一方,即所谓的三方关系。产业关系这个概念一般是使用其广义的含义。
《人力资源管理名家精品系列教材·劳动关系管理:理论与实务(第二版)》可作为高等学校工商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类专业以及其他相关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本科或专科学生课程的教材,也可作为工商管理硕士的劳动关系管理课程的教材。此外,《人力资源管理名家精品系列教材·劳动关系管理:理论与实务(第二版)》还可作为企业管理人员、人力资源管理从业人员以及对现代劳动关系管理感兴趣的各类读者的参考读物。
目录
上篇 劳动关系管理理论
第一章 劳动关系导论 3
第一节 劳动关系的含义 3
第二节 劳动关系的环境 6
第三节 劳动关系中的主体 11
第四节 劳动关系的类型 14
第五节 中国目前劳动关系的特点 18
第二章 劳动关系的理论演进和趋势 24
第一节 劳动关系的理论演进 24
第二节 劳动关系的不同理论学派与观点 29
第三节 现代劳动关系管理的新趋势:合作型劳动关系 32
第四节 劳资合作关系的发展趋势 37
第三章 世界各国的劳动关系管理实践 44
第一节 美国的劳动关系管理实践 44
第二节 加拿大的集体合同谈判 49
第三节 英国政府的“第三条道路” 53
第四节 德国的“共决制”劳动关系运作 57
第五节 日本的终身雇佣制 60
第六节 新加坡的劳动关系 64
第四章 员工参与和民主管理 70
第一节 员工参与管理的内涵与典型形式 70
第二节 工会 72
第三节 经济转型时期中国工会的作用 78
第四节 职工代表大会与职工大会 85
第五节 厂务公开 90
第五章 中国转型时期的劳动关系 100
第一节 中国国有企业劳动关系的转型 100
第二节 中国民营企业的劳动关系现状 108
第三节 外资企业的劳动关系 111
第四节 中国劳动法律的进一步完善对劳动关系协调的积极作用 114
第六章 政府在劳动关系管理中的作用 123
第一节 政府在劳动关系中的角色 123
第二节 中国政府在劳动关系转型中的作用 128
第三节 新时期劳动关系管理面临的新任务 137
下篇 劳动关系管理实务
第七章 劳动关系管理实务概述 149
第一节 劳动法律关系 149
第二节 中国的劳动立法 155
第三节 企业劳动关系管理实务 162
第八章 劳动合同管理 169
第一节 劳动合同概述 169
第二节 劳动合同的订立 176
第三节 劳动合同的履行和变更 190
第四节 劳动合同的解除与终止 194
第九章 企业用工管理 214
第一节 员工招聘管理 214
第二节 试用期管理 222
第三节 员工职业培训与服务期管理 228
第四节 商业秘密与竞业限制管理 234
第十章 劳动标准管理 243
第一节 工作时间与休息休假 243
第二节 劳动报酬 257
第三节 劳动安全与劳动保护 267
第四节 企业规章制度 275
第十一章 社会保险 287
第一节 社会保险概述 287
第二节 养老保险 291
第三节 医疗保险 299
第四节 工伤保险 303
第五节 失业保险 315
第六节 生育保险 319
第十二章 集体协商与集体合同 324
第一节 集体协商与集体合同概述 324
第二节 集体协商与集体合同制度的内容 327
第三节 中国集体协商与集体合同制度的现状、问题与发展趋势 335
第十三章 劳动争议处理 349
第一节 劳动争议概述 349
第二节 劳动争议的协商与调解 357
第三节 劳动争议的仲裁 362
第四节 劳动争议的诉讼 373
第十四章 非标准劳动关系 380
第一节 劳务派遣 380
第二节 非全日制用工 393
文摘
版权页:
劳动关系这一概念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其一,劳动关系的目的。劳动关系是与生产劳动过程相联系并在生产劳动过程中形成的,实现生产劳动过程是劳动关系的直接目的。其二,劳动关系的主体(actors)。劳动关系是以劳动者和劳动力使用者(雇主)为基本主体构成的,但为实现生产劳动过程,也包括相关的社会组织——主要是作为社会生产过程的组织协调者的政府、作为劳动者利益代表的工会组织以及作为雇主利益代表的雇主组织。其三,劳动关系的性质。劳动关系的基本性质是社会经济关系,或者说,劳动关系是以经济关系作为基本构成的社会关系。
二、 关于劳动关系的不同称谓
劳动关系在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称谓。与劳动关系内容接近的称谓有劳资关系、劳工关系、雇用关系、职工关系、产业关系等。
(1) 劳资关系是指劳动者与雇主(资本所有者)之间的关系。这一关系既包括劳动者个人与雇主的关系,也包括工会与雇主或雇主团体的关系。这一概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使用非常广泛,其特点是突出劳资的区别,主体明确,关系清晰。资本的所有者以生产资料的所有者或所有者代理人的身份支配、控制劳动过程;劳动者则作为被雇用者挣得相当于自己劳动力价值的工资。劳动和资本不是简单的利益共同体,它们存在着力量的对比和利益的博弈。
(2) 劳工关系这一概念在于突出劳动关系是以劳工为重心和核心的关系,强调劳工的地位特别是劳工团体,更注重集体的劳动关系,比较强调工会与雇主之间的互动过程,尤其是集体协商的过程。中国台湾地区和海外华人学者,更多使用这一概念。
(3) 雇用关系是指一种经济的、法律的、社会的、心理的及政治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中,雇员投入自己的时间、劳动和专业技能为雇主谋利,以此换取一系列个性化的经济和非经济的报酬。在这一关系中,主要是指以就业关系为中心的个别的劳动关系,不强调集体的劳动关系,强调的是受雇用的劳动者个体和雇主的关系。
(4) 职工关系又称雇员关系,不仅涉及就业关系,而且包括就业后的企业管理关系,所强调的是以企业为中心,劳动者是企业的雇员,其出发点是企业内部的管理关系,注重个体层次上的关系和交流,强调和谐与合作。
(5) 产业关系是指区别于前资本主义劳动关系的以社会化大生产为基本特征的工业生产过程中的劳动关系。产业关系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用法,狭义的产业关系等同于劳资关系,主要是指劳动者及工会与雇主之间的关系。广义的产业关系则是指产业及社区中管理者与受雇者之间的所有关系,包括了雇用关系的所有层面,以及相关的机构和社会、经济环境。在美国,关于产业关系的定义为:不仅包括劳动者组织和产业经营者之间的关系处理,而且包括工资、生产、雇用保障、经营者的雇用惯例、工会的政策,以及对于劳动问题的政府行动,即劳动的全部领域。而在英国,更把产业关系作为研究劳动问题的学问,就主体而言,这一关系不仅包含劳资双方,而且包括政府一方,即所谓的三方关系。产业关系这个概念一般是使用其广义的含义。
ISBN | 7030531922,9787030531926 |
---|---|
出版社 | 科学出版社 |
作者 | 陈维政 |
尺寸 |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