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席与断裂:有关失范的社会学研究》 渠敬东 9787100129343

配送至
$ $ USD 美元

编辑推荐

从本书开始理解当代社会失范的起点。
本书荣获第三届(2003年度)胡绳奖。
本书是作者的成名之作,荣获第三届(2003年度)胡绳奖。其写作是出于对"失范现象"之命运的"关怀",是一份研究性纲领,其写作在各种思想和各种思想风格之间来回跳跃和游移,不限于某种特定的或既定的说法,对研究社会失范现象的人士以及对社会学感兴趣的人士都会大有裨益。

作者简介

渠敬东,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渠敬东教授,长江学者,当代杰出的中青年社会学家。1998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获博士学位。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社会学研究》主编,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副院长。

目录

前言
导言:苏格拉底的“罪”及其他
1失范理论综述
1.1涂尔干的失范理论
1.1—1社会作为集体意识
1.1—2正常与反常
1.1—3决定论与个体主义
1.1—4总结与批判
1.2默顿的失范理论
1.2—1结构及其功能
1.2—2偏差行为的类型学
1.2—3anomie与anomia
1.2—4总结与批判
1.3当代失范理论
1.3—1失范的心理学理论
1.3—2失范与异化
1.3—3anomie与atomle
2意义的缺席
2.1行动及意义悬置
2.1—1行动的构成与意义解释
2.1—2意义的跳跃与悬置
2.2时间、意义与焦虑
2.2—1时间意识的构成
2.2—2烦,作为生存结构
2.2—3日常性与时间性
2.2—4焦虑的意义
3关系的断裂
3.1“他我”的关系意涵
3.1—1“我—你关系”及其缺陷
3.1—2主体间性的裂痕
3.1—3关系的悖论
3.2失范作为一种实践逻辑
3.2—1理想类型的匿名性和具体性
3.2—2失范的构成作用
3.3权力关系与反抗关系
3.3—1权力关系作为“关系的关系”
3.3—2常规化与失范
3.3—3权力与反抗
附:海德格尔与福柯
4制度的变迁
4.1制度与范式
4.1—1社会整合与系统整合
4.1—2吉登斯:另一种解决方案
4.1—3失范与范式变迁
附:有关硬核和保护带的一个案例
4.2类比与分类
4.2—1回到涂尔干
4.2—2分类图式与生活逻辑
4.3失范与制度变迁:一种拟议的综合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文摘

版权页:



相比而言,日常世界中的意义则有所不同,这种意义并不表现为本己的可能性,而是表现为无差别的可能性,当然,如果可能性是同质的和平均的,那么它势必也包含着必然的成分在里面。当本己的此在消融在常人的存在方式之中的时候,意义也就有不同的样式,它不再意指自身筹划的意义或方向,而是以公共意见或公共舆论为根据。这样一来,一旦此在陷入了普遍化状态,那么意义也就具有了我们平常所说的规范意涵。换言之,在日常状态下,规范所规定的意义倘若出现匮乏的状况,便是标准的社会学所讨论的范围。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生存论研究与所谓“纯粹的”社会学研究有着本质的差别,因为在生存论那里,此在的沉沦状态绝对不是一种偶然属性,而是此在的内在先天结构,是对此在源始的被抛状态的真实写照。常人状态既是此在逃避焦虑的避难所,也是此在之本真意义的遗失状态。显然,对非本真的或本真的两种意义来说,它们既是并存的,又如同鱼和熊掌,是不可兼得的。
ISBN9787100129343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作者渠敬东
尺寸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