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辑推荐
1. 哈佛大学人性本能研究
《基因社会》由哈佛大学学者依据近年研究撰写,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讲述你的基因如何掌控你的身体、性格和生活。
2. 《自私的基因》2.0
大约40年前,理查德?道金斯出版了《自私的基因》,将人类降格为以保存“基因这种秉性自私的分子”为...目的的“生存机器”。然而,人类仍不清楚这些自私的基因是如何协作以构建生物体的。《基因社会》以丰富的最新研究为基础,为理解基因如何为了生存而合作及竞争提供了一种解释。
3. 看人看到基因里:自私是本能,合作是智慧
从基因看懂人性,基因是自私的,但和人类社会一样,基因社会的成员们也会为了生存而彼此联合或竞争。
4. 生命:基因社会的规则就是人的生命规律
人为什么会得癌症?病毒是如何通过基因“劫持”细胞的?人为什么是有性繁殖?男性基因和女性基因如何竞争?基因如何调节使男女比例相近?假如基因差异很小,为什么不同人种不能和平相处?人类和猩猩是如何演化成不同物种的?人类的语言从何而来?我们是如何从看到黑白到看到彩色的?人为什么没有进化出飞行能力?我们的细胞是如何“与对手合作”的?为什么会存在“不劳而获”者?
5. 《科学》杂志 、诺贝尔奖得主、斯坦福大学结构生物学教授 迈克尔?莱维特、麻省理工学院生物学教授埃里克?兰德等推荐
名人推荐
《基因社会》一书读来掷地有声、发人深省,这本书来得十分及时,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读一读。
——迈克尔·莱维特 斯坦福大学结构生物学教授,诺贝尔奖化学奖得主
以太·亚奈和马丁·莱凯尔共邀读者后退一步,以纵观全局的视角观察基因是如何组合成全球基因系统或基因组……本书成功之处在于其将晦涩难懂的科学发现转换成了通俗易通的语言……《基因社会》指导人们度过这一后基因组时代,可谓恰逢其时,众望所归。
——约瑟夫·斯威夫特 《科学》杂志
《基因社会》的两位作者均是其各自领域内的青年才俊,两人所写的这本书融合遗传学、进化生物学以及社会学进行探讨,读来津津有味、引人深思。
——艾瑞克·兰德 麻省理工学院生物学教授,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布罗德研究所创办人兼所长
媒体推荐
《基因社会》一书读来掷地有声、发人深省,这本书来得十分及时,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读一读。
——迈克尔?莱维特,斯坦福大学结构生物学教授,诺贝尔奖化学奖得主
以太?亚奈和马丁?莱凯尔共邀读者后退一步,以纵观全局的视角观察基因是如何组合成全球基因系统的或基因组……本书成功之处在于其将晦涩难懂的科学发现转换成了通俗易通的语言……《基因社会》指导着人们度过这一后基因组时代,可谓恰逢其时,众望所归。
——约瑟夫?斯威夫特,《科学》杂志
《基因社会》的两位作者均是其各自领域内的青年才俊,二者所写的这本书融合遗传学、进化生物学以及社会进行探讨,读来津津有味、引人深思。
——艾瑞克?兰德,麻省理工学院生物学教授,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布罗德研究所创办人兼所长
《基因社会》引人入胜且清晰明了,利用科学讲述进化的故事,其丰富的介绍性内容足以帮助有兴趣的非专业读者毫不费力地跟上思路……对于一般读者来说,以太?亚奈和马丁?莱凯尔对癌症、免疫学、有性繁殖以及种群遗传学的讨论十分值得探索。
——《出版人周刊》
作者简介
以太?亚奈,哈佛大学拉德克利夫高级研究院学者,纽约大学医学院生物化学和分子药理学教授,纽约大学医学院计算医药研究所(Institue for Compputational Medicine)所长。
马丁?莱凯尔,杜塞尔多夫海因里希?海涅大学生物信息学教授。
目录
前言
序
第一章八步轻松演化成癌
基因组疾病
癌症的愿望清单
叛变的基因组
也说基因
进一步,退一步
第二章你的对手定义了你
基因社会
记仇的细菌
随机档案照生成器
达尔文会怎么做?
双面间谍和长颈鹿宝宝
拉马克和母乳
第三章性有何用?
性的益处:除了显而易见的好处,还有……
性是平等的
豪赌和大老千
这和你无关
性的基因组战争
第四章克林顿悖论
出入非洲
尝得到、看得见的演化
幸运基因
非洲的基因宝库
超越基因
第五章复杂社会中的随性基因
嘿,豌豆
连坐
忒修斯之船
“随便”的细菌团队
灵丹妙药
第六章猩人的世界
变化不定的基因组
卡住锁的钥匙
一次感人至深的合家团聚
比性更好
要性,不要战争
第七章关键是你怎么用
大声表达
大脑理论
基因开启键
主控者和带来希望的怪物
第八章剽窃、模仿和创新之源
以眼还眼
全部家族成员
基因社会的乐高玩具套装
进出口业务
第九章阴影下那不为人知的生命
王国的诞生
如果无法战胜他们,那就加入他们
原核生物万岁
第十章注定赢不过不劳而获者
底线
圣马可的拱肩
生命最古老的敌人
入门生物学
结语
致谢
拓展阅读
序言
理查德?道金斯(Richard Dawkins)在1976年出版了《自私的基因》这一经典著作。这本书改变了我们的生活。那时,我们一个在研究计算机,另一个在研究物理,但我们都离开了自己的领域,开始研究演化生物学。道金斯的这本书用宏大的视角描述了生物的本质——生存机器,“一种作为载体的机器人,其程序是盲目编制的,为的是保存所谓基因这种秉性自私的分子”。这令人瞠目结舌的真相由于演化的时间尺度之大而不为人们所觉,直到今天仍让人感到吃惊。正如量子力学现象所表现出的长度尺度十分微小,因此其怪异的统计方式让人无所适从,生物的本质也可能同样令人难以接受。
道金斯写下《自私的基因》的时候,并没有基因组信息可供分析研究。道金斯借助基础原理以及其他科学家由基础原理导出的理论构建了整本书的逻辑。即使在基因组革命后,《自私的基因》的内容也被证明基本是正确的。
基因组革命公开了大量基因组序列以供人们研究,让我们拥有了这一生物信息宝库。第1组基因组序列精确显示了某生存机器的基因组构成。随着越来越多物种的基因组被公布,人们得以对其进行对比研究,发现这些基因组之间的相似与不同之处。反过来,这些发现又能帮助我们推测基因是如何演化的。对于我们人类自身,已有数百个人的基因组序列可供研究。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认识到,如果想深入理解各个生物体系和其演化过程,那么我们必须用整体的视角看待问题。基因的行为确实称得上自私,但基因和人类一样,并非孤立存在,任何基因都不能仅靠自己过活。基因必须相互合作,共同构建和经营一个又一个的生存机器,才能长久地生存。
所有人类基因组都由同样的基因组成,但单个基因在不同个体中的拷贝有可能因为变异而产生差异,并且同一基因的不同拷贝之间也为了争夺未来几代人类基因组中的最 高地位而进行着激烈的竞争。由于基因间有着复杂的相互作用,有着合作和竞争,因此在整本书中,我们将所有基因均视为一个社会中的成员。这种“自私的基因”的概念引领着我们取得了21世纪的无数进步。如果我们延伸这种概念,将基因的整个“社会”都考虑进来,那么接下来将更易取得进展。
道金斯十分清楚这种观点的重要性。实际上,马特?里德利(Matt Ridley)在1996年出版的《美德的起源》一书中就有一与此有关的章节,名为“基因社会”,表明生存机器正是许多基因相互协作所创造出的产物。然而,那时人们并未对基因间的相互作用进行仔细研究,也就无从得到清晰的理解。
马文?闵斯基(Marvin Minsky)的《精神社会》一书阐释了智能源于单个智能体的活动这一理论。与此类似,我们将在本书中阐释个体基因间关系的总和是如何影响基因组的。我们会用全面的生物视角进行观察,对“基因社会”的概念进行详细解读,从人体内部某单细胞的演化开始,随后扩展到更宏观的时空尺度,直至追溯到生命之初。
本书是为广大读者而作,并不需要读者具备生物方面的背景知识。同时,我们为理解基因和基因组的演化提供了新的视角,因此希望本书也可以吸引生物研究方面的同行关注。就像《自私的基因》一书激发了我们的兴趣一样,如果本书能引发学生对基因组研究的兴趣,我们将感到无比高兴。
我们的一位朋友有个特别的习惯,他在读小说时总喜欢先跳到结尾进行阅读。他的理由是:如果在读完整本书之前他不幸去世,至少他也知道了故事的结局。尽管这听起来有些奇怪,但我们还是在此摒去不必要的曲折,写下本书的摘要,表明我们的大致论点——应用“基因社会”这一类比对关于生命系统的思考是相当有帮助的。
后记
鉴于全书是一本长篇的论争,因此我把主要的事实和推论再简略地复述一下,可能会给读者带来一些方便。
——查尔斯·达尔文
达尔文将其巨著《物种起源》称为“一本长篇的论争”。达尔文在书中提出,所有的生命都是从同一起源通过自然选择演化而来的。达尔文明白,这种看法离经叛道,要想得到重视,必须有无懈可击的证据才行。他在书的开篇就解释了自然选择法则,接下来又用来自于地质学、化石、动物育种、发育生物学、分类学等各个方面的例子来支持自然选择学说。
他精心列出了这些例证,无比清晰地描绘出了一幅演化的图景。正是其精心安排的论据使得自然选择这一发现的大多数功劳都归于了达尔文,但是其他人(尤其是与达尔文生活在同一时代的艾尔弗雷德·拉塞尔·华莱士)也曾独立提出过相似的概念。
本书也是一本长篇的论争,展现了将一个物种的基因构成视作一个基因社会这一观点的强大解释力。正如道金斯的“自私的基因”理论,我们也将基因视为自然选择的影响对象。然而,我们将重点转移到了基因间的关系上,即基因在运转它们的生存机器——即我们人类时,彼此间的合作和竞争。
当我们的基因编码人体机能,比如减数分裂或人体防御系统时,基因之间会形成联盟。基因构成了一张错综复杂的关系网,每个基因在其中均可支持多项人体机能。尽管基因社会的演化常常不过是来自无处不在的随机性,但基因社会不会停滞不前。
当基因社会中的某部分与其主体分离开足够长的时间后,这种不断的变化会使分离出的部分形成新的基因社会——即新物种的分化。但在极少数情况下,基因社会也会融合,于是其复杂程度再创新高。当新成员通过复制加入基因社会或者从其他基因社会迁入时,变化也会随之产生。基因可以利用多种有效的相互作用手段得以继续存活,其中对基因增殖最有利的手段就是不劳而获。
在整本书中,我们重点解释了基因社会中的相互作用是如何影响单个基因的成功生存的,即从“经济的”角度来看待基因社会。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强调了历史视角下的基因社会。现存的生物是经历了长久的演化而来的。或者,正如从物理学改行的生物学家马克斯·德尔布吕克(Max Delbr u ck)所说:“任一细胞所代表的事物并非仅仅是物质性的,而是历史性的……每个存活的细胞所承载的是其祖先十亿年来摸索得出的经验。”
这本长篇的论争跨越了历史的多个层面。首先介绍了在当前某生物内发生的演化过程(第一章、第二章),之后介绍了家族史(第三章)、人口的“国别”史(第四章、第五章)、新物种的产生(第六章、第七章)、动物的演化形成(第八章),以及由首个真核细胞的出现所划分的历史转折点(第九章),最后介绍了生命的起源(第十章)。回溯本书,可以看出,将基因活动视为一个社会十分有助于研究各种时间尺度下的演化过程。在讲述生命历程的整个过程中,我们一直以细菌作为人类的参照物。
我们从演化史中可以学到什么)从某个层面来讲,我们是自身基因社会的产物。因此,人体的诸多物理属性,如大脑的结构等,都是我们等位基因的产物。如此看来,作为具有自我意识的生命体,我们该如何对自己进行定位呢)我们的基因会影响我们的思维、感情、冲动。我们已经看到,理论上单个等位基因便可能足以让任何生物歧视其同类中的其他种群。我们的偏见是为了帮助我们自私的等位基因,而这对我们这些有意识的个人或整个人类都未必是件好事,意识到这一点十分重要。比尔·克林顿的看法很对,人与人之间的相同点早已超越了我们之间微小的差异。
我们并不只是受基因奴役的麻木的生存机器。当基因让我们的判断带有偏见时,我们必须做出决定,到底是任其发挥还是表明立场。在基因社会历史中的大部分时间里,资源总是相当短缺,因而使得那些促进损人利己行为的等位基因得到了自然选择的青睐。正是这一切造成了如今人们的损人利己行为,比如不由自主地无视街上无家可归的流浪汉。但是,与其盲目顺从这类不由自主的冲动,我们还可以有意识地做出更人性的选择,比如向流浪汉问声好甚至施与帮助。
基因社会对我们判断和选择的影响远远超过本书所介绍的少数几种基本过程。偏见同样存在于我们的决策中,譬如晕轮效应让我们从极有限的信息中得出过于自信的推断,这类偏见也根植于我们的基因中。正如丹尼尔·卡内曼(Daniel Kahneman)在其著作《思考,快与慢》中所述,如果我们能够意识到这种偏见,并据此调整自身思维过程,那么这将让我们做出更好的决策。
我们不仅要意识到做决策时的偏见,还要意识到基因社会数百万年来演化出的其他所有偏见,这样才能称得上是一个完全自觉的个体。在某些情况下,顺应自身的偏见对我们有益,例如,我们对某些有毒气味的厌恶感正是由基因所决定的。另外一些时候,我们必须自觉抵制自身基因所导致的偏见,正如我们在抵制种族歧视时所做的那样。
我们所生活的时代十分值得玩味。在过去几百万年中,我们的祖先一直顺应着基因社会,而地球上其他生命显然还依然如此。但我们却已然开始超越我们的遗传物质,渐渐扩大了我们要保护的对象范畴——从家庭延伸到了村庄和国家,继而延伸到了全部人类;当我们考虑到动物权利时,我们的保护范畴甚至延伸到了人类之外。
改述一首古老的赞美诗,那就是:基因社会使我们前行至此,但正是人性让我们在此刻回归。(It is the society of genes that brought us thus far but it is our humanity that must now brink us home.)
文摘
克林顿悖论
我们真正的国籍是人类。——赫伯特?乔治?威尔斯
比尔?克林顿(Bill Clinton)在任总统期间可算得上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人类基因组计划支持者,该计划是为了确定人类基因组准确的字母序列而展开的探索。该计划始于1990年,历时13年,并且经历了技术改进的起起伏伏,其中包括在大功告成之前与某商业企业意外进行的竞赛。自始至终,克林顿为该计划提供了充足的追加预算。他的功夫没有白费。在其卸任后的多次演讲中,他常常将仅用26亿美元完成的人类基因组计划称为惊人的成就。
在1999年的白宫千年演讲会中,人类基因组计划的领导人之一埃里克?兰德(Eric Lander)告诉白宫在场观众,地球上任意两人的基因组有99.9%是完全相同的。克林顿十分重视这一看法。所有的战争、所有的文化差异、我们所有的恶性竞争——都是因为我们之间存在的这仅仅0.1%的差异吗?难道对这一点的认识不能帮助我们消弭分歧,并让我们为共有的那99.9%而共同合作吗?这种观点确实很诱人:如果大家有99.9%是相同的——我们为什么不能和平相处呢?
但是,正如埃里克?兰德所说,该观点还有另外一面。回忆一下,我们的基因组共有60亿个字母。尽管0.1%听起来很小,但这相当于你的基因组与你邻居的基因组间存在着600万个字母的差别。600万个字母的不同便是现实中某些敌对状态的原因吗?
要找到这种600万字母的差异,你甚至根本不用与邻居比较。你自身的每个染色体都有两套拷贝,所以你倒不如对比分别遗传自父母的染色体间的不同。你的父母约有99.9%的基因组是相同的,因此你从他们那里遗传的两套染色体会有0.1%的差异。这是否意味着我们和自己本身也存在矛盾?
要想理解人与人互不相同的原因,我们需要仔细研究一下这0.1%的差异。你也许会记起,基因突变类似我们重新键入文件内容时产生的某些意外的拼写错误一样。最常见的拼写错误就是改变了基因组中的单个字母(或碱基)。这种单个字母差异十分常见,报告给克林顿的差异估值——那0.1%,就是基于这些拼写错误而来。
另一种拼写错误则是由插入或删除某个或某些字母引起的。随着人类基因组研究的逐渐深入,人们发现这类拼写错误比人们想象得更为常见。完整染色体区段——有时包含一个或多个完整的基因——其拷贝数目因人而异。也就是说,你邻居的基因组中也许包含两个CCL3L1基因的拷贝(其两条17号染色体上一条一个),而你的基因组中也许有五个CCL3L1基因的拷贝(两个在遗传自母亲的17号染色体上,另三个在遗传自父亲的17号染色体上)。如果真是如此,那么你就太幸运了:CCL3L1基因能够生产一种蛋白质,这种蛋白质能阻断HIV病毒进入免疫细胞的途径。你拥有的CCL3L1基因拷贝越多,那么你感染HIV病毒的概率则会越低。
发现了这些广泛存在的基因拷贝数变异(copy number variation)之后,不同个体之间基因组差异的比率上升了很多,达到了0.5%,即人与人之间存在3000万个字母的差异。不知克林顿是否会继续争辩,称人与人之间这3000万个字母的不同不足以引起人类中如此频繁的斗争?我们将其称为克林顿悖论:一方面,我们的基因组有99.5%是一致的;而另一方面,3000万个字母的差异并非微不足道,也值得我们进行更细致地探索。
身高、肤色、面部特征,这些大部分是可以遗传的。许多让你与众不同的更细微的变异也存在于你的基因中。某些这类变异会让我们在疾病面前有不同表现。例如,每人都有一套基因,可以编码一类名为血红蛋白(hemoglobin)的蛋白质,这种蛋白质负责将氧送往全身。在这些血红蛋白基因中,其中一个基因上的一个单字母突变可以导致镰状细胞贫血(sickle-cell anemia),不过只有在遗传自父母双方的血红蛋白基因上均存在此突变时才会致病。
有意思的是,如果你的基因组中既有该基因的缺陷拷贝,又有其正常拷贝,你不仅不会患上镰状细胞贫血,而且患疟疾的概率也会下降。这种基因构成将使你在疟疾频发的地区有相当不错的适合度,因此在这些地区中这种突变的等位基因也较为常见。单个突变一般不算好也不算坏,突变的后果如何要依情况而定,例如,是否从父母双方那里均遗传了该等位基因,以及当地的环境状况。
人体基因组中20000个基因的突变为疾病的产生提供了条件。迄今为止,已发现6500多个突变基因与某些特定疾病有关。这些突变中的大部分并不一定会促成疾病的发展;如果确实促成了疾病发展,这些突变也会经自然选择快速地退出基因社会。
事实上,由于和环境及基因组中其他等位基因进行了复杂的相互作用,这些基因突变只是略微增加了患病概率而已。正如癌症的发展一样,疾病出现症状前会有一系列复杂的步骤,仅凭一个基因突变一般无法引起疾病。
1. 哈佛大学人性本能研究
《基因社会》由哈佛大学学者依据近年研究撰写,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讲述你的基因如何掌控你的身体、性格和生活。
2. 《自私的基因》2.0
大约40年前,理查德?道金斯出版了《自私的基因》,将人类降格为以保存“基因这种秉性自私的分子”为...目的的“生存机器”。然而,人类仍不清楚这些自私的基因是如何协作以构建生物体的。《基因社会》以丰富的最新研究为基础,为理解基因如何为了生存而合作及竞争提供了一种解释。
3. 看人看到基因里:自私是本能,合作是智慧
从基因看懂人性,基因是自私的,但和人类社会一样,基因社会的成员们也会为了生存而彼此联合或竞争。
4. 生命:基因社会的规则就是人的生命规律
人为什么会得癌症?病毒是如何通过基因“劫持”细胞的?人为什么是有性繁殖?男性基因和女性基因如何竞争?基因如何调节使男女比例相近?假如基因差异很小,为什么不同人种不能和平相处?人类和猩猩是如何演化成不同物种的?人类的语言从何而来?我们是如何从看到黑白到看到彩色的?人为什么没有进化出飞行能力?我们的细胞是如何“与对手合作”的?为什么会存在“不劳而获”者?
5. 《科学》杂志 、诺贝尔奖得主、斯坦福大学结构生物学教授 迈克尔?莱维特、麻省理工学院生物学教授埃里克?兰德等推荐
名人推荐
《基因社会》一书读来掷地有声、发人深省,这本书来得十分及时,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读一读。
——迈克尔·莱维特 斯坦福大学结构生物学教授,诺贝尔奖化学奖得主
以太·亚奈和马丁·莱凯尔共邀读者后退一步,以纵观全局的视角观察基因是如何组合成全球基因系统或基因组……本书成功之处在于其将晦涩难懂的科学发现转换成了通俗易通的语言……《基因社会》指导人们度过这一后基因组时代,可谓恰逢其时,众望所归。
——约瑟夫·斯威夫特 《科学》杂志
《基因社会》的两位作者均是其各自领域内的青年才俊,两人所写的这本书融合遗传学、进化生物学以及社会学进行探讨,读来津津有味、引人深思。
——艾瑞克·兰德 麻省理工学院生物学教授,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布罗德研究所创办人兼所长
媒体推荐
《基因社会》一书读来掷地有声、发人深省,这本书来得十分及时,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读一读。
——迈克尔?莱维特,斯坦福大学结构生物学教授,诺贝尔奖化学奖得主
以太?亚奈和马丁?莱凯尔共邀读者后退一步,以纵观全局的视角观察基因是如何组合成全球基因系统的或基因组……本书成功之处在于其将晦涩难懂的科学发现转换成了通俗易通的语言……《基因社会》指导着人们度过这一后基因组时代,可谓恰逢其时,众望所归。
——约瑟夫?斯威夫特,《科学》杂志
《基因社会》的两位作者均是其各自领域内的青年才俊,二者所写的这本书融合遗传学、进化生物学以及社会进行探讨,读来津津有味、引人深思。
——艾瑞克?兰德,麻省理工学院生物学教授,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布罗德研究所创办人兼所长
《基因社会》引人入胜且清晰明了,利用科学讲述进化的故事,其丰富的介绍性内容足以帮助有兴趣的非专业读者毫不费力地跟上思路……对于一般读者来说,以太?亚奈和马丁?莱凯尔对癌症、免疫学、有性繁殖以及种群遗传学的讨论十分值得探索。
——《出版人周刊》
作者简介
以太?亚奈,哈佛大学拉德克利夫高级研究院学者,纽约大学医学院生物化学和分子药理学教授,纽约大学医学院计算医药研究所(Institue for Compputational Medicine)所长。
马丁?莱凯尔,杜塞尔多夫海因里希?海涅大学生物信息学教授。
目录
前言
序
第一章八步轻松演化成癌
基因组疾病
癌症的愿望清单
叛变的基因组
也说基因
进一步,退一步
第二章你的对手定义了你
基因社会
记仇的细菌
随机档案照生成器
达尔文会怎么做?
双面间谍和长颈鹿宝宝
拉马克和母乳
第三章性有何用?
性的益处:除了显而易见的好处,还有……
性是平等的
豪赌和大老千
这和你无关
性的基因组战争
第四章克林顿悖论
出入非洲
尝得到、看得见的演化
幸运基因
非洲的基因宝库
超越基因
第五章复杂社会中的随性基因
嘿,豌豆
连坐
忒修斯之船
“随便”的细菌团队
灵丹妙药
第六章猩人的世界
变化不定的基因组
卡住锁的钥匙
一次感人至深的合家团聚
比性更好
要性,不要战争
第七章关键是你怎么用
大声表达
大脑理论
基因开启键
主控者和带来希望的怪物
第八章剽窃、模仿和创新之源
以眼还眼
全部家族成员
基因社会的乐高玩具套装
进出口业务
第九章阴影下那不为人知的生命
王国的诞生
如果无法战胜他们,那就加入他们
原核生物万岁
第十章注定赢不过不劳而获者
底线
圣马可的拱肩
生命最古老的敌人
入门生物学
结语
致谢
拓展阅读
序言
理查德?道金斯(Richard Dawkins)在1976年出版了《自私的基因》这一经典著作。这本书改变了我们的生活。那时,我们一个在研究计算机,另一个在研究物理,但我们都离开了自己的领域,开始研究演化生物学。道金斯的这本书用宏大的视角描述了生物的本质——生存机器,“一种作为载体的机器人,其程序是盲目编制的,为的是保存所谓基因这种秉性自私的分子”。这令人瞠目结舌的真相由于演化的时间尺度之大而不为人们所觉,直到今天仍让人感到吃惊。正如量子力学现象所表现出的长度尺度十分微小,因此其怪异的统计方式让人无所适从,生物的本质也可能同样令人难以接受。
道金斯写下《自私的基因》的时候,并没有基因组信息可供分析研究。道金斯借助基础原理以及其他科学家由基础原理导出的理论构建了整本书的逻辑。即使在基因组革命后,《自私的基因》的内容也被证明基本是正确的。
基因组革命公开了大量基因组序列以供人们研究,让我们拥有了这一生物信息宝库。第1组基因组序列精确显示了某生存机器的基因组构成。随着越来越多物种的基因组被公布,人们得以对其进行对比研究,发现这些基因组之间的相似与不同之处。反过来,这些发现又能帮助我们推测基因是如何演化的。对于我们人类自身,已有数百个人的基因组序列可供研究。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认识到,如果想深入理解各个生物体系和其演化过程,那么我们必须用整体的视角看待问题。基因的行为确实称得上自私,但基因和人类一样,并非孤立存在,任何基因都不能仅靠自己过活。基因必须相互合作,共同构建和经营一个又一个的生存机器,才能长久地生存。
所有人类基因组都由同样的基因组成,但单个基因在不同个体中的拷贝有可能因为变异而产生差异,并且同一基因的不同拷贝之间也为了争夺未来几代人类基因组中的最 高地位而进行着激烈的竞争。由于基因间有着复杂的相互作用,有着合作和竞争,因此在整本书中,我们将所有基因均视为一个社会中的成员。这种“自私的基因”的概念引领着我们取得了21世纪的无数进步。如果我们延伸这种概念,将基因的整个“社会”都考虑进来,那么接下来将更易取得进展。
道金斯十分清楚这种观点的重要性。实际上,马特?里德利(Matt Ridley)在1996年出版的《美德的起源》一书中就有一与此有关的章节,名为“基因社会”,表明生存机器正是许多基因相互协作所创造出的产物。然而,那时人们并未对基因间的相互作用进行仔细研究,也就无从得到清晰的理解。
马文?闵斯基(Marvin Minsky)的《精神社会》一书阐释了智能源于单个智能体的活动这一理论。与此类似,我们将在本书中阐释个体基因间关系的总和是如何影响基因组的。我们会用全面的生物视角进行观察,对“基因社会”的概念进行详细解读,从人体内部某单细胞的演化开始,随后扩展到更宏观的时空尺度,直至追溯到生命之初。
本书是为广大读者而作,并不需要读者具备生物方面的背景知识。同时,我们为理解基因和基因组的演化提供了新的视角,因此希望本书也可以吸引生物研究方面的同行关注。就像《自私的基因》一书激发了我们的兴趣一样,如果本书能引发学生对基因组研究的兴趣,我们将感到无比高兴。
我们的一位朋友有个特别的习惯,他在读小说时总喜欢先跳到结尾进行阅读。他的理由是:如果在读完整本书之前他不幸去世,至少他也知道了故事的结局。尽管这听起来有些奇怪,但我们还是在此摒去不必要的曲折,写下本书的摘要,表明我们的大致论点——应用“基因社会”这一类比对关于生命系统的思考是相当有帮助的。
后记
鉴于全书是一本长篇的论争,因此我把主要的事实和推论再简略地复述一下,可能会给读者带来一些方便。
——查尔斯·达尔文
达尔文将其巨著《物种起源》称为“一本长篇的论争”。达尔文在书中提出,所有的生命都是从同一起源通过自然选择演化而来的。达尔文明白,这种看法离经叛道,要想得到重视,必须有无懈可击的证据才行。他在书的开篇就解释了自然选择法则,接下来又用来自于地质学、化石、动物育种、发育生物学、分类学等各个方面的例子来支持自然选择学说。
他精心列出了这些例证,无比清晰地描绘出了一幅演化的图景。正是其精心安排的论据使得自然选择这一发现的大多数功劳都归于了达尔文,但是其他人(尤其是与达尔文生活在同一时代的艾尔弗雷德·拉塞尔·华莱士)也曾独立提出过相似的概念。
本书也是一本长篇的论争,展现了将一个物种的基因构成视作一个基因社会这一观点的强大解释力。正如道金斯的“自私的基因”理论,我们也将基因视为自然选择的影响对象。然而,我们将重点转移到了基因间的关系上,即基因在运转它们的生存机器——即我们人类时,彼此间的合作和竞争。
当我们的基因编码人体机能,比如减数分裂或人体防御系统时,基因之间会形成联盟。基因构成了一张错综复杂的关系网,每个基因在其中均可支持多项人体机能。尽管基因社会的演化常常不过是来自无处不在的随机性,但基因社会不会停滞不前。
当基因社会中的某部分与其主体分离开足够长的时间后,这种不断的变化会使分离出的部分形成新的基因社会——即新物种的分化。但在极少数情况下,基因社会也会融合,于是其复杂程度再创新高。当新成员通过复制加入基因社会或者从其他基因社会迁入时,变化也会随之产生。基因可以利用多种有效的相互作用手段得以继续存活,其中对基因增殖最有利的手段就是不劳而获。
在整本书中,我们重点解释了基因社会中的相互作用是如何影响单个基因的成功生存的,即从“经济的”角度来看待基因社会。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强调了历史视角下的基因社会。现存的生物是经历了长久的演化而来的。或者,正如从物理学改行的生物学家马克斯·德尔布吕克(Max Delbr u ck)所说:“任一细胞所代表的事物并非仅仅是物质性的,而是历史性的……每个存活的细胞所承载的是其祖先十亿年来摸索得出的经验。”
这本长篇的论争跨越了历史的多个层面。首先介绍了在当前某生物内发生的演化过程(第一章、第二章),之后介绍了家族史(第三章)、人口的“国别”史(第四章、第五章)、新物种的产生(第六章、第七章)、动物的演化形成(第八章),以及由首个真核细胞的出现所划分的历史转折点(第九章),最后介绍了生命的起源(第十章)。回溯本书,可以看出,将基因活动视为一个社会十分有助于研究各种时间尺度下的演化过程。在讲述生命历程的整个过程中,我们一直以细菌作为人类的参照物。
我们从演化史中可以学到什么)从某个层面来讲,我们是自身基因社会的产物。因此,人体的诸多物理属性,如大脑的结构等,都是我们等位基因的产物。如此看来,作为具有自我意识的生命体,我们该如何对自己进行定位呢)我们的基因会影响我们的思维、感情、冲动。我们已经看到,理论上单个等位基因便可能足以让任何生物歧视其同类中的其他种群。我们的偏见是为了帮助我们自私的等位基因,而这对我们这些有意识的个人或整个人类都未必是件好事,意识到这一点十分重要。比尔·克林顿的看法很对,人与人之间的相同点早已超越了我们之间微小的差异。
我们并不只是受基因奴役的麻木的生存机器。当基因让我们的判断带有偏见时,我们必须做出决定,到底是任其发挥还是表明立场。在基因社会历史中的大部分时间里,资源总是相当短缺,因而使得那些促进损人利己行为的等位基因得到了自然选择的青睐。正是这一切造成了如今人们的损人利己行为,比如不由自主地无视街上无家可归的流浪汉。但是,与其盲目顺从这类不由自主的冲动,我们还可以有意识地做出更人性的选择,比如向流浪汉问声好甚至施与帮助。
基因社会对我们判断和选择的影响远远超过本书所介绍的少数几种基本过程。偏见同样存在于我们的决策中,譬如晕轮效应让我们从极有限的信息中得出过于自信的推断,这类偏见也根植于我们的基因中。正如丹尼尔·卡内曼(Daniel Kahneman)在其著作《思考,快与慢》中所述,如果我们能够意识到这种偏见,并据此调整自身思维过程,那么这将让我们做出更好的决策。
我们不仅要意识到做决策时的偏见,还要意识到基因社会数百万年来演化出的其他所有偏见,这样才能称得上是一个完全自觉的个体。在某些情况下,顺应自身的偏见对我们有益,例如,我们对某些有毒气味的厌恶感正是由基因所决定的。另外一些时候,我们必须自觉抵制自身基因所导致的偏见,正如我们在抵制种族歧视时所做的那样。
我们所生活的时代十分值得玩味。在过去几百万年中,我们的祖先一直顺应着基因社会,而地球上其他生命显然还依然如此。但我们却已然开始超越我们的遗传物质,渐渐扩大了我们要保护的对象范畴——从家庭延伸到了村庄和国家,继而延伸到了全部人类;当我们考虑到动物权利时,我们的保护范畴甚至延伸到了人类之外。
改述一首古老的赞美诗,那就是:基因社会使我们前行至此,但正是人性让我们在此刻回归。(It is the society of genes that brought us thus far but it is our humanity that must now brink us home.)
文摘
克林顿悖论
我们真正的国籍是人类。——赫伯特?乔治?威尔斯
比尔?克林顿(Bill Clinton)在任总统期间可算得上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人类基因组计划支持者,该计划是为了确定人类基因组准确的字母序列而展开的探索。该计划始于1990年,历时13年,并且经历了技术改进的起起伏伏,其中包括在大功告成之前与某商业企业意外进行的竞赛。自始至终,克林顿为该计划提供了充足的追加预算。他的功夫没有白费。在其卸任后的多次演讲中,他常常将仅用26亿美元完成的人类基因组计划称为惊人的成就。
在1999年的白宫千年演讲会中,人类基因组计划的领导人之一埃里克?兰德(Eric Lander)告诉白宫在场观众,地球上任意两人的基因组有99.9%是完全相同的。克林顿十分重视这一看法。所有的战争、所有的文化差异、我们所有的恶性竞争——都是因为我们之间存在的这仅仅0.1%的差异吗?难道对这一点的认识不能帮助我们消弭分歧,并让我们为共有的那99.9%而共同合作吗?这种观点确实很诱人:如果大家有99.9%是相同的——我们为什么不能和平相处呢?
但是,正如埃里克?兰德所说,该观点还有另外一面。回忆一下,我们的基因组共有60亿个字母。尽管0.1%听起来很小,但这相当于你的基因组与你邻居的基因组间存在着600万个字母的差别。600万个字母的不同便是现实中某些敌对状态的原因吗?
要找到这种600万字母的差异,你甚至根本不用与邻居比较。你自身的每个染色体都有两套拷贝,所以你倒不如对比分别遗传自父母的染色体间的不同。你的父母约有99.9%的基因组是相同的,因此你从他们那里遗传的两套染色体会有0.1%的差异。这是否意味着我们和自己本身也存在矛盾?
要想理解人与人互不相同的原因,我们需要仔细研究一下这0.1%的差异。你也许会记起,基因突变类似我们重新键入文件内容时产生的某些意外的拼写错误一样。最常见的拼写错误就是改变了基因组中的单个字母(或碱基)。这种单个字母差异十分常见,报告给克林顿的差异估值——那0.1%,就是基于这些拼写错误而来。
另一种拼写错误则是由插入或删除某个或某些字母引起的。随着人类基因组研究的逐渐深入,人们发现这类拼写错误比人们想象得更为常见。完整染色体区段——有时包含一个或多个完整的基因——其拷贝数目因人而异。也就是说,你邻居的基因组中也许包含两个CCL3L1基因的拷贝(其两条17号染色体上一条一个),而你的基因组中也许有五个CCL3L1基因的拷贝(两个在遗传自母亲的17号染色体上,另三个在遗传自父亲的17号染色体上)。如果真是如此,那么你就太幸运了:CCL3L1基因能够生产一种蛋白质,这种蛋白质能阻断HIV病毒进入免疫细胞的途径。你拥有的CCL3L1基因拷贝越多,那么你感染HIV病毒的概率则会越低。
发现了这些广泛存在的基因拷贝数变异(copy number variation)之后,不同个体之间基因组差异的比率上升了很多,达到了0.5%,即人与人之间存在3000万个字母的差异。不知克林顿是否会继续争辩,称人与人之间这3000万个字母的不同不足以引起人类中如此频繁的斗争?我们将其称为克林顿悖论:一方面,我们的基因组有99.5%是一致的;而另一方面,3000万个字母的差异并非微不足道,也值得我们进行更细致地探索。
身高、肤色、面部特征,这些大部分是可以遗传的。许多让你与众不同的更细微的变异也存在于你的基因中。某些这类变异会让我们在疾病面前有不同表现。例如,每人都有一套基因,可以编码一类名为血红蛋白(hemoglobin)的蛋白质,这种蛋白质负责将氧送往全身。在这些血红蛋白基因中,其中一个基因上的一个单字母突变可以导致镰状细胞贫血(sickle-cell anemia),不过只有在遗传自父母双方的血红蛋白基因上均存在此突变时才会致病。
有意思的是,如果你的基因组中既有该基因的缺陷拷贝,又有其正常拷贝,你不仅不会患上镰状细胞贫血,而且患疟疾的概率也会下降。这种基因构成将使你在疟疾频发的地区有相当不错的适合度,因此在这些地区中这种突变的等位基因也较为常见。单个突变一般不算好也不算坏,突变的后果如何要依情况而定,例如,是否从父母双方那里均遗传了该等位基因,以及当地的环境状况。
人体基因组中20000个基因的突变为疾病的产生提供了条件。迄今为止,已发现6500多个突变基因与某些特定疾病有关。这些突变中的大部分并不一定会促成疾病的发展;如果确实促成了疾病发展,这些突变也会经自然选择快速地退出基因社会。
事实上,由于和环境及基因组中其他等位基因进行了复杂的相互作用,这些基因突变只是略微增加了患病概率而已。正如癌症的发展一样,疾病出现症状前会有一系列复杂的步骤,仅凭一个基因突变一般无法引起疾病。
ISBN | 9787559407290 |
---|---|
出版社 | 213 |
作者 | 以太·亚奈 (Itai Yanai) |
尺寸 |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