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贪心的世界里, 我只要刚刚好》 霍庆苓 9787544184083,7544184080

配送至
$ $ USD 美元

编辑推荐

《在这贪心的世界里,我只要刚刚好》能为你回答:
富可敌国或位高权重就人生完美?
嫁进豪门或娶了千金小姐就快乐幸福?
你正在拼命追求的东西,真是你最想要的吗?
《在这贪心的世界里,我只要刚刚好》告诉大家:
生活最 好的状态,美满人生的真谛,叫刚刚好。
工作:能追求梦想,做我想做,就刚刚好
爱情:能相濡以沫,相伴一生,就刚刚好
家庭:能齐齐整整,和和睦睦,就刚刚好
朋友:能知心默契,不老不散,就刚刚好
金钱:能衣食无忧,生活体面,就刚刚好
《在这贪心的世界里,我只要刚刚好》:一本滋养亿万读者心灵的精神读本!
愿你在这贪心的世界里,只要刚刚好的欲望、幸福、坚持、心情、活法、名利、聪明、面子与完美。当你在这贪心的世界里,在这些方面都做到了刚刚好,就必能与幸福、快乐、轻松、自在、从容、惬意牵手一生。

作者简介

霍庆苓,老街深巷里的生活品味者,办公室里的热心姐姐、开心果,自家书房里勤勤恳恳的笔耕之人,热情开朗的外表下藏着一颗恬静的心。自觉“好奇却不博学,好读书不求甚解”,虽以五柳先生为精神偶像,但又忍不住想把自己的人生经历、所思所想所悟写下来,跟朋友们尤其是青年朋友们分享。她认为,如果有读者能从她的字里行间有所收获,对她来说就是莫大的满足。

目录

序言在这贪心的世界里,我只要刚刚好
CHAPTER 1欲望如美食,贪吃无益
欲望之火若被点燃,烦恼马上会来纠缠
人生行囊装得越满,前行的我们越疲惫不堪
无度的追求,是痛苦的源泉
欲望过盛,容易画地为牢
想要的太多,很可能什么也得不到
适度欲望滋养生命,过度欲望吞噬灵魂
不贪,再高明的骗子也骗不到你
欲望无边似苦海,适可而止是渡轮
CHAPTER 2幸福真谛,知足而已
烦恼皆因多欲求,痛苦皆因不知足
知足之法,即是富乐安稳之处
家有黄金数吨,一天也只能吃三顿
生命之舟载不动太多物欲,请学会“卸载”
“舍”是医治贪婪的良方
适度是身心健康的前提
金钱够用就好,别做物质的奴隶
幸福的真谛:知足,只求刚刚好的所需
CHAPTER 3知行知止,懂坚持懂放弃
大智知止:高人都懂得适可而止
在追求之时有所放弃,在放弃之时有所追求
执着过了头就是固执和一根筋
不切实际的理想,不如及早放弃
能知止懂放弃,回头其实很容易
时机未到不硬来,生命总少不了等待
一旦走进无路可走的胡同,请及时转身
前进的方向正确,坚持才会有胜利
知止,放下,日日都是崭新天
CHAPTER 4得之不过喜,失之不过悲
得之不过喜,失之不过悲
得到未必是福,失去未必是祸
坦然面对无常事,人生失意常八九
分享美好事物,心是幸福的
悲伤所失,不如再寻所得
懂得了苦,才发现得了福
换不了环境就换一换心情
你的美好,由乐观谱就
CHAPTER 5活好当下,最不遗憾
别让一时的坏情绪,坏了一天的美好时光
人生最 好的时光就是宝贵的现在
人世间最重要的是你此刻正拥有的
要登顶伟大的山峰,先走好当下的每一步
人的一生都是在苦难中颠簸着前行
人生旅途的茫茫黑夜里,离不开希望之光
轻快地承受必然之事
活出人间好时节,天天都是好日子
CHAPTER 6无执名利,见好就收
为名为利终不了,问君辛苦到哪年
无非名和利,不过一碗饭
别傻了,你想要的东西不是越多越好
不执著于名利的人生才是活出了明白
莫让你的“所恋”变成令你不幸的锁链
真正的财富是让我们终身受益的东西
看淡功名利禄,悦享云卷云舒
CHAPTER 7吃适度的亏,做大气的人
真聪明易求,假糊涂难得
失去其实是得到,吃亏就是占便宜
退让不是软弱,妥协不是耻辱
睁眼看美景,闭眼消无奈
幸福不是拥有的多,而是计较的少
宽恕比责罚有效,原谅比报复高明
为别人多做一点,下个幸运者就是你
容忍自己般容忍别人,人缘就好得超乎想象
CHAPTER 8太在意面子,是自讨苦吃
虚荣如毒酒,秒杀快乐,摧残生命
爱攀比,容易让幸福与自己擦肩而过
“透支”面子,是自讨苦吃
心胸太狭窄者,神憎鬼厌人躲避
承认失败,能输得起,就一点儿也不丢面子
在耻辱中取得胜利,才是真正有面子
放下面子,才好轻装上阵,抓住机遇
失败是成功之母,“从头再来”是成功之父
CHAPTER 9恰到好处的缺憾,就是完美
是的,你拥有的一切都刚刚好
没有满分的人生,每个人都缺少了一样
没有人能令所有的人都满意
那些美丽的残缺,不妨欣赏
在乎一城一地的得失,就无从谈圆满
遗憾,一种恰到好处的完美
拥抱生命中的短板,做更好的自己
别总想事必躬亲,给生命一些“留白”

序言

序言
在这贪心的世界里,我只要刚刚好

2016年巴西里约奥运会期间,好友小竹在里约现场观看了数场比赛。然而,给小竹留下最深记忆的不是里约奥运会上的某场比赛,而是她在里约一位朋友家里遇到的一个法国人。
那天,小竹到朋友家作客。到了朋友家时,她发现还有一位男士也在。经朋友介绍得知,这是一位法国人。这位法国男士给小竹的感觉是一位成功人士,跟小竹的那位事业有成的朋友差不多。他们一边品着葡萄酒一边谋划着准备去看哪些奥运比赛。在此过程中,法国人特有的幽默和浪漫气质,表现得淋漓尽致。
晚饭在大家的谈笑风生中结束。然后,法国人和小竹的朋友到了另一个房间。过了一会儿,法国人就离开了。小竹用开玩笑的口吻问朋友,两个大男人究竟有什么秘密,要背着她。朋友说,那个法国人是他的好朋友,刚才向自己借了点钱。而且,这位法国朋友能来里约看奥运会比赛,也是通过借钱才得以成行的。因为他眼下经济状况有点窘迫。
小竹的朋友说,这位法国朋友目前没有工作,没有正式住房,眼下靠救济生活,不知道明天怎么过,要做些什么。小竹很震惊。首先,这个法国男人给她一副自信十足的样子,一点儿也不像是陷入经济困难中的人。其次,一个靠救济生活的人,如果借钱去买米买面倒也好理解,但借钱远赴国外去看奥运比赛,那就不那么好理解了。
小竹说:“没看出来他还是个体育迷啊。借钱也要出国看比赛,还真够迷的。我还以为他借钱要去做很重要的事呢。”
朋友问:“看体育比赛不重要吗?对于他来说,这也是一件很重要的事,跟吃饭睡觉一样重要。”
小竹说:“出于爱好,看体育比赛当然也重要,不过如果是在中国,这样的事就不好理解了。自己口袋里有多余的钱,看看比赛倒也无妨,但要借钱去国外看比赛,这对在中国吃低保的人来说简直就是做梦,绝对没有可能。”
朋友笑着说:“他的生活并没有你想象的那么艰难。虽然失业,依靠救济过日子,但这样的窘况并没有对他的生活产生根本影响,想去酒吧照样去,想去旅游也不耽误,只要口袋里还有钱,就一定会去追求自己喜欢的生活;即使口袋里没有足够的钱,也不会轻易放弃想要的东西,哪怕只是一场远在国外的比赛。尽管没有工作,没有收入,但他眼下的生活呀,不好也不坏,刚刚好。”
朋友的话让小竹觉得不可思议,但话中更值得玩味的是这三个字:刚刚好。

朋友又说:“他其实是一个很优秀的经纪人,只不过眼下境况不好,只要大环境改善,他照样会风生水起。但此人...的优点不在工作上,而是对生活的安排方面。无论境遇好坏,挣钱多少,自己喜欢的生活一定要尽力维系。挣钱多时,过得比较阔绰潇洒;吃救济时,就计划着花。但无论怎样,他的生活永远都在刚刚好的状态,不刻意往前跑,但也绝不落后于自己的意愿。只要是想做的事,一定要依照计划去做,达成心愿之后再用努力去换取满足下一个心愿的资本。生活不见得比别人富足,但始终让自己处在一种刚刚好的状态中,争取每一点满足,不留下遗憾。”
这位法国人表现出来的样子和他真实的境况之间的反差,以及他对待生活的态度,给小竹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也让小竹有了很多感悟。
从里约回国后,她找到我,跟我聊起了这个法国人以及他的活法。她认为,这个法国人到了中国,不太可能会成为大家效仿的榜样;即使在法国当地,也不一定就是别人效仿的对象。但小竹说她在他身上看到了另一种人生境界,一种截然不同于我们周围的人(甚至可能包括我们自己)的生活态度。这种境界和态度未必就是最 好的,但起码会让自己活得自在、轻松和快乐。
小竹感慨道,在这位法国人身上,她获得的...感悟是:人生最难的是刚刚好。我们身处的其实是一个永不满足的贪心世界,大多数人都对自己已经拥有的不满足,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但这位法国人却启示了她,世上还有一种挺好的活法,用一句话概括之就是:在这贪心的世界里,我只要刚刚好。

这是一个大家视贪心为正常事甚至推崇贪心的世界,尽管有些人表面上对“贪心”口诛笔伐。正如美国“石油大王”约翰?洛克菲勒所说:“没有不贪心的人。如果你有一颗橄榄,你就会想拥有一整颗的橄榄树。我行走于人世已近八十年,我见过不会吃牛排的人,却没有见过一个不贪心的人,尤其是在商界,功利、拜金的背后只印着一个单词,那就是贪心。我相信,在未来不贪心的人仍将是地球上的稀有者。谁会停止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占有呢。”
贪心的潜台是,我要,我要,我还要,我永不满足。如果站在追求幸福、快乐、自在、从容、轻松、惬意等角度,贪心恐怕会是这些词的大敌。
拥有富可敌国的金钱,就会幸福快乐、轻松自在吗?不见得。约翰?洛克菲勒富可敌国,但在被贪欲掌控的那段岁月里,他被病魔、焦虑、烦恼等折磨,差点儿连命都没了。当然,没有金钱,也会活得很不方便,甚至举步维艰。所以,对于金钱,最 好的状态是,拥有刚刚好的金钱。拥有的金钱足以让自己衣食无忧,活得体面,不用为钱发愁,就是刚刚好。
拥有高高在上的权位就是幸福吗?不见得。高处不胜寒,爬得越高,一不小心摔得越惨。而且天天活在勾心斗角的环境里,精神高度紧张,内心压力重重,哪里会有轻松自在、从容惬意可言?唯有拥有刚刚好的权位,才能让你更加从容自在。什么才是刚刚好的权位?你能驾驭得住的权位。
娶了大美女或者嫁给了大帅哥,就幸福快乐吗?嫁进豪门或者娶了千金大小姐,就幸福快乐了吗?如果是双方门当户对,刚刚好差不多,还是有幸福快乐可言的。如果双方的门户不相当,相差得太远,矛盾很快就会产生,不幸很快就会到来。
金钱、财富、权位、名声、爱情、婚姻等,如果想要给我们带来幸福、快乐,就必须是刚刚好,我们能驾驭得了,否则只会让我们不幸、烦恼、矛盾、焦虑、疲累不堪。这样的道理,其实我们的先哲早就已经告诉过我们。
孔子的中庸之道,其中一个意思,就是建议世人能凡事都把握一个“度”字,凡事适可而止,见好就收,否则过犹不及,害人害己,徒增痛苦,烦恼缠身。老子也告诉我们“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也就是说,懂得满足就不会受到屈辱,懂得适可而止就不会遇到危险,如此就可以健康长寿。孔子老子这两位圣人推崇的这些道理,其实就是小竹感悟到的这句话:在这贪心的世界里,我只要刚刚好。

那位法国人的生活态度和活法,以及小竹的这句感悟,都令笔者深深震撼。笔者由此想到了孔子、老子等先哲的很多相关思想,于是撰写成了这本书。本书在欲望、幸福、坚持、心情、活法、名利、糊涂、面子、完美等九个与每个人都密切相关的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提倡大家在这些方面,都能够拥有一种刚刚好的态度与行动。
愿你在这贪心的世界里,只要刚刚好的欲望、幸福、坚持、心情、活法、名利、糊涂、面子与完美。当你在这贪心的世界里,在这些方面都做到了刚刚好,就必能与幸福、快乐、轻松、自在、从容、惬意牵手一生。

文摘

在这贪心的世界里,我只要刚刚好(4篇) 想要的太多,很可能什么也得不到有些人因为贪婪,想得更多的东西,却把现在所有的也失掉了。 ——古希腊著名寓言家伊索有个人穷得连床也买不起,家徒四壁,只有一张长凳,他每天晚上就在这条长凳上睡觉。这个人很吝啬,虽然他也知道自己的这个毛病,但就是改不了。他向老天爷祈祷说:“如果我发财了,我绝对不会像现在这样吝啬。”老天爷看他可怜,就给了他一个装钱的口袋,说:“这个袋子里有一个金币,当你把它拿出来以后,里面又会有一个金币,但是当你想花钱的时候,只有把这个钱袋扔掉才能花钱。” 于是,这个穷人就不断地往外拿金币,整整一个晚上都没有合眼,只见地上从里到外都是金币。这一辈子就是什么也不做,这些钱也已经足够他花的了。 然而,每次当他下定决心要扔掉那个钱袋的时候,却都舍不得。于是,他就不吃不喝地一直往外拿着金币。即使屋子里已经装满了金币。他还是对自己说:“我不能把袋子扔了,钱还在源源不断地出来,还是让钱更多一些的时候再把袋子扔掉吧!” 最后,他都虚弱得没有把钱从口袋里拿出来的力气了,他还是不肯把袋子扔了。终于,他死在了钱袋的旁边,而这时屋子里装的全都是金币。 这个穷人虽然拿出来了堆积如山的金币,却不知道这些钱只有花掉才是属于自己的,而要花掉这些钱,他必须先把口袋扔掉。他舍不得口袋,所以也就不能真正地得到金币。 很多时候,想要的太多,很可能最后什么也得不到,还会搭上你的本钱,甚至你的身家性命。在一个寺院里,有一位弟子问无德禅师:“世界上最可怕的是什么?”无德禅师说:“欲望。”弟子满脸疑惑。无德禅师说:“听我讲一个故事吧。”有一个农民想要买一块地,他听说有个地方的人想卖地,便决定到那里打探一下。到了那个地方,他便向人询问:“这里的地怎么卖呢?”当地人说:“只要交1000块钱,然后就给你一天时间,从太阳升起的时间算起,直到太阳落下地平线,你能用步子圈多大的地,那些地就是你的了,但是如果不能回到起点,你将不能得到一寸土地。”这个人心想:“那我这一天辛苦一下,多走一些路,岂不是可以圈很大的一块地?这样的生意实在太划算了!”于是他和当地人签订了合约。太阳刚一露出地平线,他就迈着大步向前疾走,到了中午的时候,当他回头已看不见出发的地方时他才拐弯。他的步子一分钟也没有停下,只是一直地向前走着,心里还在想:“忍受住这一天的辛苦,以后就可以享受这一天的辛苦带来的幸福啦。”他又向前走了很远的路,眼看着太阳快要下山了,他心里非常着急,因为如果他赶不回起点处,就一寸地也得不到了。于是,他走斜路向起点赶去。可是太阳也马上就要落到地平线下面了。于是他加紧了脚步,只差两步就要到达起点了,但这时他的力气已经耗尽,倒在了那里,倒下的时候他的两只手刚好触到了起点的那条线。那片土地归他了,可这又有什么用呢,他的生命已然失去。 无德禅师讲完这个故事,闭目不语。弟子听完后,若有所悟,马上从这个故事中知道了“世界上最可怕的是什么”这个问题的答案。 世上最可怕的是贪欲无止境。有欲望很正常,因为人都会有欲望。然而,欲望过盛,就会变成贪欲,就容易自寻烦恼,自招痛苦,甚至引来灾祸。正常的欲望会让我们生活得丰富多彩,但强烈的贪欲则会害了我们,因为想要得到的东西太多了,反而会让我们一无所有,还有可能失去自由,甚至生命。在一座森林里,有几只野猪非常凶悍,经常威胁到森林边上的村里人的安全,但受害最大的是经过森林的人,几位有经验的猎人很想捕获它们,但这些野猪却很狡猾,从不上当。有一天,一个老人领着一匹拖着两轮车的毛驴,走进了野猪出没的村庄。车上装的是木料和谷粒。老人告诉当地人说他要帮他们捉野猪。早已失望至极的人们不相信,甚至嘲笑他,因为他们认为既然年轻力壮、经验丰富的猎人都做不到的事,一位白胡子老头又怎么可能做得到呢。 但老头还是进了森林,他首先寻找到野猪经常出没寻食的地方,然后就在空地中央撒上少许谷粒作为陷阱诱饵。那些野猪起初吓了一跳,可经不住诱惑,便好奇地跑了过去,由领头野猪开始闻味道,然后猛尝一口,其他猪也跟着吃了起来。 第二天,老人又多加了些谷粒,并在几尺远的地方竖起了一块木板。那木板吓跑了野猪,但是谷粒的美餐,大大地吸引着那些猪,不久,又返回来吃了。 就这样,老人每天在谷粒周围多加进一些木板,每次野猪总会远离一阵子,但最终还是会走进去吃谷粒。两个月后,围栏做好了,而那些野猪照样无所顾忌的走进去吃谷粒,最终自然都被关在了围栏里面。 世界上哪有白吃的午餐啊,天上掉馅饼的地方,地上往往是一个陷阱。贪欲过盛,“贪吃”过甚,最终会引导你走进“围栏”,再也走不出来,从此失去自由和幸福。 可见,想要的越多,越贪心不足,很可能会什么都得不到,甚至连自己所有拥的,都全部失去。 想要稳稳当当地拥有我们真正需要的东西,只需要满足刚刚好的欲望即可;想要紧握住我们已经获得的东西,只要不贪求即可。生活感悟: 得到需要的,是福;贪求过多的,是累。人生的需求如同吃饭,只能吃两碗的饭量,如果贪图饭菜的美味多吃了两碗,则不但不能正常享受多吃的好处,还会因为胃承受不了而撑得很难受。幸福很简单,满足刚刚好的欲望即可,正如你的饭量是两碗,而你饿了时吃到了两碗饭。适度欲望滋养生命,过度欲望吞噬灵魂欲望是人遭受磨难的根源。诚然,欲望可以使人得到欢乐和幸福;但这欢乐、幸福的背后却是苦难,乐极是要生悲的;一切欲望实现之后,却也免不了灾难。 ——埃及作家尤素福?西巴伊有两个佛教信徒相伴前去圣山朝圣,并立下誓言,不达圣山,绝不返家。在行走途中,他们遇到了一位白发长者。看到二人风尘仆仆地去圣山朝圣,白发长者十分感动地跟他们说:“到圣山还需要10天的路程,看在你们这么虔诚的份上,我决定送给你们一个礼物。第一个许愿的人会马上实现愿望,而第二个人可以得到那个愿望的两倍!” 听完之后,其中一个信徒心想:“虽然我早就想好了自己的愿望,可是我不能先说出来,否则我会吃亏的!” 另一个信徒心里面也在打着自己的小算盘。于是,两个人开始相互推托起来,最后气氛越来越僵,两个人便吵了起来。 原来,这其中一个信徒心里想:我没有办法得到的东西,你也休想得到!于是,他便狠心地说道:“我先说,我希望我瞎掉一只眼睛!” 愿望马上成为现实。他的一只眼睛很快瞎掉了,而他的同伴则变成了一个盲人。 白发长者送给两人的原本是一份非常美好的礼物,可是在贪念的挑拨和怂恿下,这一对好友开始变得水火不容,原本是一件可以双赢的事情,最终却演变成了一场悲剧! 《楞伽经》里面如是写道:“凡愚妄想,如蚕作茧;以妄想丝,自缠缠他。”也就是说,我们心中的欲望就像是春蚕所吐出来的丝一样,心中的欲望越多,我们就会被束缚的越紧,最终成为自己所建造的监狱里面的囚徒。很多时候都是我们自己制作出了这种恶念,然后反受其害。事实上,并非很多东西我们不曾拥有,只是因为欲望的膨胀让我们始终不会满足,于是忧愁、嫉妒等不良情绪便随之产生。有个人去沙漠寻宝,还没有找到宝藏,自己所带的食物和水都已经消耗殆尽。绝望之下,他只能静静地等待死亡的降临。临死之前,他祷告道:“神啊,你若有在天之灵,就帮助我一下吧!”没想到,神居然真的出现了,问他道:“你想要我怎么帮助你?”“给我点食物和水就可以了,不用很多。”他连忙说道。神果然给他送来了食物和水。待恢复了体力后,他又继续向沙漠的深处走去,而且他很幸运地找到了藏宝地,然后贪婪地将宝藏里的宝物往身上装,直到装满了身上所有的口袋,他才依依不舍地作罢。这时,他的食物和水已经不太多了。他带着宝物往回走,因为食物的供给不足,体力也跟着下降,所以他不得不边走边扔着带在身上的宝物。等他扔完了身上所有的宝物,他还是没有走出沙漠。在弥留之际,神又出现了,并问他道:“你现在最想要我给你什么?” “食物和水,更多的食物和水!”他奄奄一息地回答道。过度的欲望就像是一杯又咸又苦的海水,只会越喝越渴。这位寻宝之人在弥留之际,心中仍然充满着无限的欲望,而这种欲望逐渐变成了贪婪,最终令自己陷入到了“越喝越渴”的恶性循环。 贪欲是人的一大本性之一。适度的欲望可以促使我们进步,也像适度的食物般滋养我们的生命,但过度的欲望却会吞噬我们的灵魂。例如,对于现代社会中到处充盈着的诱惑,心存贪欲的我们很容易就会受之影响,从而变得失去自我,然后开始铤而走险。最终的结果往往是,我们原本以为自己是在追逐财富,其实我们正在丢失自己原本拥有的最宝贵的财富!怎样走出这种歧路呢?只满足我们刚刚好的欲望,只追求我们生命中的必需品。生活感悟: 欲望如盐,太少了会令生活的菜肴没滋没味,太多了会令人咸得无法下咽,望菜兴叹。欲望如煲汤,拿捏好火候的度是关键,火太猛了或者太弱了,煲出来的汤都不好喝。欲望对人生也有利有弊,适度的欲望让我们不断进步,滋养我们的生命,令生命充满了活力,生活充满了精彩;过盛的欲望,则会让我们迷失方向,身心受害。不贪,再高明的骗子也骗不到你假如人能够遏制住自己的种种欲望,过着无求的生活;那么,他才算主宰了自己的生活,掌握了自己的命运。 ——埃及作家尤素福?西巴伊在生活中,很多人都有过被骗的经历。许多骗术,与其说是骗子高明,不如说是受骗上当者自己愚蠢。骗术之“骗”,要奏效,要百战百胜,无不“落实”在受骗上当者贪图利益、贪占便宜的心态上。 有一对卖服装的兄弟在经营中常常借“耳聋”来促销,很是发了一笔财。两兄弟的办法是,总是安排一个人扮演成商店的雇员去热情地接待顾客,耐心细致地为顾客介绍某款衣服的特点。顾客觉得各方面都满意后自然就会询问衣服价格:“这件衣服卖多少钱?”“雇员”这时就把手放在耳朵边问道:“您说什么?”顾客提高声音问:“这件衣服卖多少钱?”“雇员”这时才仿佛明白了顾客的意图,于是立刻对顾客说:“十分抱歉,我的耳朵有些背,等我问一问老板,再回答您。”然后他转过身去向里边的老板大声地问道:“老板,这件衣服卖多少钱?”里面的老板马上站起来,看了看服装,然后说:“。” “多少?”“雇员”装作没听清,又问道。 “!”老板此时变声答道,很不耐烦的样子。 “雇员”回头一脸笑容地对顾客说:“一件。”很多顾客一听,赶紧掏钱买下这款衣服,然后匆匆离去。 牢牢抓住了顾客贪便宜的心理,这对兄弟促销的“骗局”就这样一次又一次地得逞了。在我们的生活经历中,是否也有这种趁着“别人”的“耳聋”占了几十、几百、几千甚至几万元的便宜还欣欣然而去的“片断”呢?如果有,那么九成你也被骗过了,被事后想来并不高明的骗术给骗了。 当我们意识到被骗后,往往会大骂骗子的可恶。然而,与其诅咒骗子的狡猾和诡谲,不如低下头来检视检视自己的心灵是否被一时的贪欲所蒙蔽。要知道,这才是一切骗术之所以成为骗术的根本。 事实上,只要我们不贪,内心只想要刚刚好的东西,那么,再高明的骗子也骗不到我们,再富有迷惑性的骗局也别指望我们会身陷进去。无果禅师为了专心参禅,在深山里一住就是20年。这些年里,有一对母女一直细心地照料他。然而20年过去了,他还是没有取得太大的成就,他认为自己无法在那里修行得道,所以打算出去寻师访道,以解除心中的疑虑。临行前,母女二人对他说:“禅师,您再多留几日吧,路上风寒,容我们为您做一件衣服。您带着衣服再上路也不迟。”盛情难却,禅师只好点头答应。 母女二人回家后,马上着手剪裁衣服。衣服做好了,再包了四锭马蹄银,送给无果禅师做路费。禅师心怀感激,接受了母女二人的馈赠。然后,他收拾行李,准备第二天一早就起程。 到了晚上,他坐禅养息,半夜里突然出现了一个童子,后面还有许多人吹拉弹奏,扛着一朵很大的莲花。 童子来到了禅师的跟前,说:“禅师,请上莲台!这就是你要去的地方。” 禅师心想:“我的修行还没有达到这种程度,这种境况来得太早了,恐怕是魔境。”于是就不再理会那个童子。但童子一再地说:“机会就只有这一次,错过了就再也不会有了。” 万般无奈之下,无果禅师就把自己的拂尘插在了莲花台上。于是童子和诸乐人高高兴兴地离去了。第二天早上,禅师正要动身时,母女二人手中拿了一把拂尘,问道:“这可是禅师之物?昨晚怎么会从家里的母马的肚子里生了出来?” 无果禅师听后异常吃惊,说道:“若不是我定力深厚,今天已经是你们家的马儿了。”于是他将马蹄银还给了母女二人,然后作别而去。 千万不要被突然而至的好运所迷惑。突然而至的好运,很可能是魔境和厄运;天上往下掉馅饼的地方,很可能是陷阱;让你觉得轻轻松松就赚到了的机会,很可能是一个骗局。 怎么样才能让自己不身陷魔境、陷阱,如何才能躲过厄运与骗局呢?只追求刚刚好的欲望,只满足刚刚好的需求,不贪婪,拒绝诱惑。想起了这样一则寓言。小鱼问大鱼:“妈妈,我的朋友告诉我,钓饵上的东西是最美的,可就是有一点点危险。要怎样才能尝到这种美味而又保证安全呢?” “我的孩子,”大鱼说,“这两者是不能并存的,安全的办法就是绝对不去吃它。” “可它们说,那是便宜的,因为它不需要任何代价。”小鱼说。 “这可完全错了,”大鱼说,“便宜的很可能恰好是最贵的,因为它需要你付的代价是整个生命。你知道吗,它里面裹着一只钓钩呢!” “要判断里面有没有钓钩,必须掌握什么样的原则呢?”小鱼又问。 “那原则其实你都说了。”大鱼说,“一种东西,味道最美,又便宜,似乎不用付出任何代价,这时钓钩很可能就藏在里面。” 这是一个关于鱼的故事,更是一个关于人的故事。人生常常面临着各种各样的诱惑:美味的诱惑,金钱的诱惑,权力的诱惑,机会的诱惑……这种种诱惑,只要不是耕耘的必然回报,只要不是汗水的必然收获,它就绝对是别人或者苍天垂下的“钓饵”。可惜,并不是每个人都能看破这一点。 许多人就像那水中的小鱼,对这些“钓饵”垂涎三尺。贪欲使他们不愿意放过任何可以捞“油水”的机会,他们相信总会有办法既占到便宜又能避开危险。于是,悲剧就同时在水里和岸上上演了:水里,一条又一条小鱼上了钩,成为了垂钓者的下酒菜;岸上,一个又一个人被“饵料”套牢,成为挡不住的“诱惑”的一个又一个牺牲品。被贪欲蒙蔽的心灵必定会有侥幸之树在疯长,被贪欲蒙蔽的眼睛必然会对钓钩视而不见。有谁见过人世间的贪官贪着贪着就突然金盆洗手脱饵而去的?只有在身陷囹圄或者走向刑场时,他们才会对“美味”后埋伏着的大危险有所领悟。远离那令人垂涎三尺的钓饵,就绝不会成为垂钓者的下酒菜;只满足刚刚好的欲望,绝不贪心,把贪欲之兽牢牢地锁在笼子里,则再高明的骗子也骗不到你,伪装得再好的陷阱也休想让你掉进去。生活感悟: “一种东西,味道最美,又便宜,似乎不用付任何代价,这时钓钩很可能就藏在里面。”大鱼的这一无价的心得,来自于它的千千万万因贪饵而吞了钩的同类的血的教训。想要让我们的人生不掉进危险的陷阱,不受害于花样百出的骗局,不妨也记住大鱼的话:“安全的办法就是绝对不去吃它”。欲望无边似苦海,适可而止是渡轮能力有限,欲海无边:人是贬入凡间的神,他没有忘记天国的一切。 ——法国作家、诗人拉马丁有位得道高僧下山去弘扬佛法。他在一家店铺里看到了一尊佛像,佛像为青铜铸造,神态安详,栩栩如生。高僧心中大悦,觉得若是能将其带回寺中,开启佛光,虔诚供奉,必定会有许多善男信女前来参拜。 没想到,店铺老板见高僧对佛像如此喜爱,竟索要的高价,分文都不能少。高僧无奈,只好放弃,空手离开了店铺。 回到寺院后,高僧和弟子们谈起了此事。大家都很是好奇,问高僧准备花多少钱去买下这尊佛像。 高僧说:“足矣。” 弟子们都难以置信。高僧解释道:“欲壑难填,得不偿失,我佛慈悲,普度众生。” 弟子们闻言,问道:“您想怎么普度店铺老板呢?” 高僧笑道:“你们只管按照我的吩咐去做即可。” 隔天,第一个弟子下山去到店铺,和老板讨价还价,弟子咬定,未果后便回到了寺庙。翌日,第二个弟子去和老板谈价,咬定不放,同样未果。就这样,到了第九天的时候,价格已经被高僧的弟子们压低到了。 眼看着买主给的价格越来越低,店铺老板很是着急。这一日,当他看到高僧又来了,便二话没说就以的价格卖给了高僧,同时还赠送给了高僧一个佛龛台。 离开店铺前,高僧向店铺老板作揖道:“欲望无边,凡事有度,适可而止,阿弥陀佛!” 欲望有很多,有的人渴望金钱,有的人渴望美女,有的人渴望权势……欲望就像是无底洞,渴望得越多,洞底就越深,越难把它填满。 佛家常说:“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欲望无边似苦海,适可而止是渡轮。站在欲望的无边苦海面前,又有几个人可以全身而退呢?店铺的老板如果懂得退一步海阔天空、欲望虽好但要适可而止的道理,也许能将佛像多卖一点价钱。当婴儿呱呱坠地时,欲望便开启了。上个好学校,拿个好名次,买套好房子,开辆好车子。因为欲望越来越大,想要追求的东西就会越来越多,结果反而很容易导致最终得不偿失。君不见,有多少股民因为一点点蝇头小利,弄得自己最后倾家荡产;有多少商人因为想多赚一些金钱,到最后迷失了自我;有多少人每天都起早贪黑的去追求身外之物,到最后却发现并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然而悔之晚矣! 正因为欲望无边,深不见底,所以绝大多数人都不容易满足,都会有这样那样的遗憾。英国大科学家牛顿在临死的时候还在想“再给我一点时间,我就能弄出一台穿梭机来了”;福特临死的时候还在想“再给我点时间,我就能弄出一台飞行汽车来了”。谁能真正地满足过呢?谁会没有这样那样的遗憾呢? 有位哲人说过:“两弊相衡取其轻,两利相权取其重。”的确,在凡尘中,我们每个人都背负着太多的责任,如果全部丢掉,那人生将会毫无意义。但不舍弃一些,又会不堪重负。这时,学会放弃就成为了一门学问。 有一位无氧登山运动员,在攀登珠穆朗玛峰的过程中,当攀登到7000米高度的时候,逐渐感觉体力不支,于是停下来与队友打个招呼就悠然下山去了。 事后,有人为他感到惋惜,问他为什么不再坚持一下呢?他回答得很干脆:“不,我很清楚,7000米已经是我的极限,它是我攀登的最高点,我一点儿也不遗憾。”这位登山运动员是有大智慧的人,深谙“刚刚好”的哲学。欲望无边,适可而止。然而,又有多少人将这八字真言牢记于心呢?敢于放弃、善于放弃、乐于放弃的人,他所拥有的快乐和幸福是其他人望尘莫及的。 老天爷总是会给人们太多的考验,有时候他希望世人“知难而进”,有时候又希望大家“知难而退”。知难而进还是知难而退,关键看具体情况。但世人仿佛误解了,常常以“知难而进”为荣。 知难而进本身没有错,但是,若现实不允许你知难而进了,你还进的话,就叫做愚蠢和鲁莽,后果将极其严重。如果刚才提到的那位运动员“知难而进”,继续攀登,结果很可能会死于山上。幸而他很理智,懂得“适可而止”的道理,所以不选择“知难而进”,而是断然“知难而退”。 欲望无边,适可而止。有些欲望该舍弃就要断然舍弃,有些贪求该停止的就要断然停止。例如,停止对金钱的过度贪婪,停止对地位的过度渴望,傍止对权力的过度索求,停止对“丰功伟绩”的过度追求…… 当你懂得适时舍弃时,你会发现,幸福原来如此简单;当你能学会停止时,你会发现,快乐原来如此容易;当你深谙“刚刚好”的哲学时,你会发现,活着原来可以如此从容舒心,如此自在愉悦。生活感悟: 每个人都有欲望,有些人欲望特别强烈,有些人欲望比较少。有欲望很正常,但如果欲望过盛,索求无度,就很容易让自己得不偿失,甚至损失惨重。只有适可而止的欲望,对我们才是有益无害的。须知,欲望无边似苦海,适可而止是渡轮。
ISBN9787544184083,7544184080
出版社沈阳出版发行集团,沈阳出版社
作者霍庆苓
尺寸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