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辑推荐
《中国汉族体质人类学研究》对城乡间、南方北方间、性别间汉族族群的资料进行了比较,分析了中国汉族体质数据与纬度、经度、年平均温度的相关性。
作者简介
郑连斌,男,江苏淮阴人,天津师范大学教授,中国解剖学会人类学分会顾问。30多年来一直从事中国族群的体质特征与群体遗传学特征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区、面上、重点项目共5项,主持了科技部基础性工作专项的课题工作,主持了中国22个省3万余例汉族成人的体质测量工作,开展了宁夏回族、乌孜别克族、布依族、怒族、独龙族、傣族、摩梭人、白马人等62个少数民族族群的体质测量工作。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已经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
李咏兰,女,内蒙古赤峰人,博士,内蒙古师范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中国解剖学会人类学分会委员。1986年7月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生物系生物学专业。多年来开展了汉族、巴尔虎蒙古族、革家人、摩梭人等38个中国族群体质人类学研究,在中国体质人类学界有较高的学术地位。主持或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基础性工作专项、内蒙古自然科学基金等14项各级各类科学研究项目。先后在Am J Phys Anthropo、Am J Hum Biol、Science China Life Sciences、Sci Bull,《人类学学报》等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
席焕久,男,辽宁绥中人,锦州医科大学解剖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有突出贡献的归国留学人员”,事受政府特殊津贴,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教学名师,辽宁省优秀专家、攀登学者。中国解剖学会荣誉理事长兼人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全国健康生态委员会副主任等,多种杂志编委。获省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5项,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国家政府出版奖提名奖。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省项目数十项。在国内外发表论文200余篇,出版著作56部。
目录
前言
第一章汉族的人体测量数据
第一节“汉族体质人类学研究”项目的立项与实施
一、汉族体质人类学研究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二、“汉族体质人类学研究”的立项与实施
第一节汉族体质的测量结果
一、汉族的头面部测量结果
二、汉族的体部高度、长度、宽度均数
三、汉族的体质指数
四、汉族观察指标的出现率
五、汉族方言族群观察指标的出现率
六、汉族主要指标与纬度、经度、年龄的相关分析
第三节城市、乡村汉族体质的测量结果
一、城市、乡村汉族的头面部指标均数
二、城市、乡村汉族的体部高度、长度、宽度指标均数
三、城市、乡村汉族的头面部、体部指数均数
第四节北方、南方汉族体质差异
一、北方、南方汉族头面部指标值的差异
二、北方、南方汉族体部指标值的差异
三、北方、南方汉族体部指数的比较
四、北方、南方汉族观察指标出现率的差异
第五节乡村汉族体质的聚类分析与主成分分析
一、各地区乡村汉族男性主要的体质指标、指数均数
二、乡村汉族男性体质的聚类分析与主成分分析
参考文献
第二章汉族头面部形态学特征
第一节汉族的头面部特征
一、北方汉族的头面部特征
二、南方汉族的头面部特征
第二节汉族头面部测量指标、指数值的年龄变化
一、北方汉族头面部测量指标、指数值的年龄变化
二、南方汉族头面部测量指标、指数值的年龄变化
三、北方汉族与南方汉族头面部测量指标、指数值增龄性变化的差异
第三节汉族头面部观察指标值的年龄变化
一、北方汉族不同年龄组观察指标调查结果
二、南方汉族不同年龄组观察指标调查结果
第四节头面部形态特征随年龄变化原因的分析
参考文献
第三章汉族的身高、体重和身体比例
第一节汉族的身高
一、各地区汉族的身高
二、汉族方言族群的身高
三、汉族身高与纬度的相关分析
第二节中国汉族的体重
一、汉族的体重均数
二、汉族各方言族群成人的体重
三、汉族体重与纬度的相关分析
第三节汉族身体高度、长度的比例
一、汉族上、下身长的比例
二、北方汉族、南方汉族上、下身长的比例
三、中国汉族上、下肢长度
第四节影响汉族体部特征的因素
一、遗传因素影响汉族的体部特征
二、环境因素影响汉族的体部特征
三、社会因素影响汉族的体部特征
参考文献
第四章汉族体质与年平均温度的关系
第一节乡村汉族体质差异对贝格曼法则的验证
一、乡村汉族3个年龄组指标、指数与年平均温度的相关分析
二、乡村汉族的体质变化适用于贝格曼法则
第二节乡村汉族体质差异对艾伦法则的验证
一、乡村汉族指标和年平均温度的相关分析
二、乡村汉族上肢形态特征的变化规律符合艾伦法则
参考文献
第五章汉族的皮褶厚度与围度
第一节汉族的皮褶厚度
一、汉族皮褶厚度与纬度,经度、年龄的相关分析
二、城市汉族与乡村汉族皮褶厚度的比较
三、汉族身体各部位皮褶厚度的差异
四、汉族与中国其他族群皮褶厚度的比较
五、皮褶厚度与遗传
第二节汉族的围度
一、汉族男性、女性围度均数的比较
二、南方、北方汉族围度均数的比较
三、城市、乡村汉族围度均数的比较
四、汉族围度与经度的相关分析
参考文献
第六章汉族的超重与肥胖
第一节汉族的身体质量指数
一、各地区汉族的身体质量指数
二、汉语方言族群的身体质量指数
三、汉族身体质量指数与纬度、经度的相关分析
第二节汉族的体脂率
一、汉族乡村族群的体脂率
二、汉族城市族群的体脂率
第三节用身体质量指数法评价汉族方言族群的肥胖率
一、城市汉族的肥胖率
二、乡村汉族的肥胖率
第四节汉族的脂肪质量、瘦体质量、脂肪质量指数、瘦体质量指数
一、汉族的脂肪质量、瘦体质量
三、汉族合计资料脂肪质量、瘦体质量、瘦体质量指数,脂肪质量指数的研究
第五节汉族的身体肥胖指数
一、汉族的身体肥胖指数
二、汉族的身体肥胖指数与纬度的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
参考文献
第七章汉族的体型
第一节Heath—Carter体型研究方法
第二节汉族体型的三个因子
第三节汉族体型的年龄、性别差异
一、汉族体型特征
二、汉族体型随年龄的变化
三、汉族男女体型的比较
第四节汉族体型的城乡差异
第五节南方、北方汉族体型的比较
第六节汉族的Heath—Carter法体型图
参考文献
第八章汉族与其他族群体质的比较
第一节汉族与中国北方、南方少数民族体质的比较
一、北方汉族与中国少数民族体质的比较
二、南方汉族与中国少数民族体质的比较
第一节汉族与韩国人、日本人体质的初步比较
一、北方汉族与韩国人、日本人体质的比较
二、南方汉族与韩国人、日本人体质的比较
三、汉族与日本人、韩国人身体质量指数的比较
参考文献
第九章东北方言族群的体质
第一节黑龙江哈尔滨汉族的体质特征
一、哈尔滨汉族的体质数据
二、哈尔滨汉族的体质特征
第二节吉林榆树汉族的体质特征
一、榆树汉族的体质数据
二、榆树汉族的体质特征
第三节辽宁汉族的体质特征
一、辽宁锦州、铁岭汉族的体质数据
二、辽宁锦州、铁岭汉族的体质特征
第四节内蒙古兴安盟汉族的体质特征
一、兴安盟汉族的体质数据
二、兴安盟汉族的体质特征
参考文献
第十章华北方言族群的体质
第一节河北保定汉族的体质特征
一、保定汉族的体质数据
二、保定汉族的体质特征
第二节河北张家口汉族的体质特征
一、张家口汉族的体质数据
二、张家口汉族的体质特征
第三节山东潍坊汉族的体质特征
一、潍坊汉族的体质数据
二、潍坊汉族的体质特征
第四节山西晋中汉族的体质特征
一、晋中汉族的体质数据
二、晋中汉族的体质特征
第五节河南南阳汉族的体质特征
一、南阳汉族的体质数据
二、南阳汉族的体质特征
参考文献
……
第十一章西北方言族群的体质
第十二章西南方言族群的体质
第十三章江淮方言族群的体质
第十四章吴语方言族群的体质
第十五章赣语方言族群的体质
第十六章客家人的体质
第十七章闽语方言族群的体质
第十八章粤语方言族群的体质
第十九章湘语方言族群的体质
文摘
版权页:
插图:
随年龄增长,男性头长值变化不明显,女性头长值增大,而男性、女性头宽值、耳上头高值均明显下降,这是头长宽指数与头长高指数值下降的原因。随年龄增长,男性与女性均出现红唇变簿,而口宽值变大,导致口指数下降。鼻宽值与年龄呈正相关,这与鼻翼的形态变化有一定关系。男性口角皮肤的松弛与口裂逐渐增宽有关。
形态面高是鼻根点与颏下点的距离,鼻根点是骨性测点,颏下点是非骨性测点。随年龄增长,人的颏下脂肪组织增加,软组织增厚,这是形态面高值增加的主要原因。
随年龄增长,由于脂肪与弹力纤维的减少,耳部皮肤下垂,可能是造成耳随年龄增长而增大的原因。人耳的增大是成年后还在继续缓慢生长,还是耳的皮肤下垂造成的,尚待研究。面颊皮褶值与年龄呈正相关,表明随年龄增长南方汉族男性与女性面部皮下脂肪积累增加。山于形态面高值与年龄呈正相关,耳上头高值与年龄呈负相关,头面高指数值是形态面高与耳上头高值的比值,故与年龄呈正相关。
《中国汉族体质人类学研究》对城乡间、南方北方间、性别间汉族族群的资料进行了比较,分析了中国汉族体质数据与纬度、经度、年平均温度的相关性。
作者简介
郑连斌,男,江苏淮阴人,天津师范大学教授,中国解剖学会人类学分会顾问。30多年来一直从事中国族群的体质特征与群体遗传学特征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区、面上、重点项目共5项,主持了科技部基础性工作专项的课题工作,主持了中国22个省3万余例汉族成人的体质测量工作,开展了宁夏回族、乌孜别克族、布依族、怒族、独龙族、傣族、摩梭人、白马人等62个少数民族族群的体质测量工作。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已经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
李咏兰,女,内蒙古赤峰人,博士,内蒙古师范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中国解剖学会人类学分会委员。1986年7月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生物系生物学专业。多年来开展了汉族、巴尔虎蒙古族、革家人、摩梭人等38个中国族群体质人类学研究,在中国体质人类学界有较高的学术地位。主持或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基础性工作专项、内蒙古自然科学基金等14项各级各类科学研究项目。先后在Am J Phys Anthropo、Am J Hum Biol、Science China Life Sciences、Sci Bull,《人类学学报》等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
席焕久,男,辽宁绥中人,锦州医科大学解剖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有突出贡献的归国留学人员”,事受政府特殊津贴,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教学名师,辽宁省优秀专家、攀登学者。中国解剖学会荣誉理事长兼人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全国健康生态委员会副主任等,多种杂志编委。获省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5项,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国家政府出版奖提名奖。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省项目数十项。在国内外发表论文200余篇,出版著作56部。
目录
前言
第一章汉族的人体测量数据
第一节“汉族体质人类学研究”项目的立项与实施
一、汉族体质人类学研究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二、“汉族体质人类学研究”的立项与实施
第一节汉族体质的测量结果
一、汉族的头面部测量结果
二、汉族的体部高度、长度、宽度均数
三、汉族的体质指数
四、汉族观察指标的出现率
五、汉族方言族群观察指标的出现率
六、汉族主要指标与纬度、经度、年龄的相关分析
第三节城市、乡村汉族体质的测量结果
一、城市、乡村汉族的头面部指标均数
二、城市、乡村汉族的体部高度、长度、宽度指标均数
三、城市、乡村汉族的头面部、体部指数均数
第四节北方、南方汉族体质差异
一、北方、南方汉族头面部指标值的差异
二、北方、南方汉族体部指标值的差异
三、北方、南方汉族体部指数的比较
四、北方、南方汉族观察指标出现率的差异
第五节乡村汉族体质的聚类分析与主成分分析
一、各地区乡村汉族男性主要的体质指标、指数均数
二、乡村汉族男性体质的聚类分析与主成分分析
参考文献
第二章汉族头面部形态学特征
第一节汉族的头面部特征
一、北方汉族的头面部特征
二、南方汉族的头面部特征
第二节汉族头面部测量指标、指数值的年龄变化
一、北方汉族头面部测量指标、指数值的年龄变化
二、南方汉族头面部测量指标、指数值的年龄变化
三、北方汉族与南方汉族头面部测量指标、指数值增龄性变化的差异
第三节汉族头面部观察指标值的年龄变化
一、北方汉族不同年龄组观察指标调查结果
二、南方汉族不同年龄组观察指标调查结果
第四节头面部形态特征随年龄变化原因的分析
参考文献
第三章汉族的身高、体重和身体比例
第一节汉族的身高
一、各地区汉族的身高
二、汉族方言族群的身高
三、汉族身高与纬度的相关分析
第二节中国汉族的体重
一、汉族的体重均数
二、汉族各方言族群成人的体重
三、汉族体重与纬度的相关分析
第三节汉族身体高度、长度的比例
一、汉族上、下身长的比例
二、北方汉族、南方汉族上、下身长的比例
三、中国汉族上、下肢长度
第四节影响汉族体部特征的因素
一、遗传因素影响汉族的体部特征
二、环境因素影响汉族的体部特征
三、社会因素影响汉族的体部特征
参考文献
第四章汉族体质与年平均温度的关系
第一节乡村汉族体质差异对贝格曼法则的验证
一、乡村汉族3个年龄组指标、指数与年平均温度的相关分析
二、乡村汉族的体质变化适用于贝格曼法则
第二节乡村汉族体质差异对艾伦法则的验证
一、乡村汉族指标和年平均温度的相关分析
二、乡村汉族上肢形态特征的变化规律符合艾伦法则
参考文献
第五章汉族的皮褶厚度与围度
第一节汉族的皮褶厚度
一、汉族皮褶厚度与纬度,经度、年龄的相关分析
二、城市汉族与乡村汉族皮褶厚度的比较
三、汉族身体各部位皮褶厚度的差异
四、汉族与中国其他族群皮褶厚度的比较
五、皮褶厚度与遗传
第二节汉族的围度
一、汉族男性、女性围度均数的比较
二、南方、北方汉族围度均数的比较
三、城市、乡村汉族围度均数的比较
四、汉族围度与经度的相关分析
参考文献
第六章汉族的超重与肥胖
第一节汉族的身体质量指数
一、各地区汉族的身体质量指数
二、汉语方言族群的身体质量指数
三、汉族身体质量指数与纬度、经度的相关分析
第二节汉族的体脂率
一、汉族乡村族群的体脂率
二、汉族城市族群的体脂率
第三节用身体质量指数法评价汉族方言族群的肥胖率
一、城市汉族的肥胖率
二、乡村汉族的肥胖率
第四节汉族的脂肪质量、瘦体质量、脂肪质量指数、瘦体质量指数
一、汉族的脂肪质量、瘦体质量
三、汉族合计资料脂肪质量、瘦体质量、瘦体质量指数,脂肪质量指数的研究
第五节汉族的身体肥胖指数
一、汉族的身体肥胖指数
二、汉族的身体肥胖指数与纬度的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
参考文献
第七章汉族的体型
第一节Heath—Carter体型研究方法
第二节汉族体型的三个因子
第三节汉族体型的年龄、性别差异
一、汉族体型特征
二、汉族体型随年龄的变化
三、汉族男女体型的比较
第四节汉族体型的城乡差异
第五节南方、北方汉族体型的比较
第六节汉族的Heath—Carter法体型图
参考文献
第八章汉族与其他族群体质的比较
第一节汉族与中国北方、南方少数民族体质的比较
一、北方汉族与中国少数民族体质的比较
二、南方汉族与中国少数民族体质的比较
第一节汉族与韩国人、日本人体质的初步比较
一、北方汉族与韩国人、日本人体质的比较
二、南方汉族与韩国人、日本人体质的比较
三、汉族与日本人、韩国人身体质量指数的比较
参考文献
第九章东北方言族群的体质
第一节黑龙江哈尔滨汉族的体质特征
一、哈尔滨汉族的体质数据
二、哈尔滨汉族的体质特征
第二节吉林榆树汉族的体质特征
一、榆树汉族的体质数据
二、榆树汉族的体质特征
第三节辽宁汉族的体质特征
一、辽宁锦州、铁岭汉族的体质数据
二、辽宁锦州、铁岭汉族的体质特征
第四节内蒙古兴安盟汉族的体质特征
一、兴安盟汉族的体质数据
二、兴安盟汉族的体质特征
参考文献
第十章华北方言族群的体质
第一节河北保定汉族的体质特征
一、保定汉族的体质数据
二、保定汉族的体质特征
第二节河北张家口汉族的体质特征
一、张家口汉族的体质数据
二、张家口汉族的体质特征
第三节山东潍坊汉族的体质特征
一、潍坊汉族的体质数据
二、潍坊汉族的体质特征
第四节山西晋中汉族的体质特征
一、晋中汉族的体质数据
二、晋中汉族的体质特征
第五节河南南阳汉族的体质特征
一、南阳汉族的体质数据
二、南阳汉族的体质特征
参考文献
……
第十一章西北方言族群的体质
第十二章西南方言族群的体质
第十三章江淮方言族群的体质
第十四章吴语方言族群的体质
第十五章赣语方言族群的体质
第十六章客家人的体质
第十七章闽语方言族群的体质
第十八章粤语方言族群的体质
第十九章湘语方言族群的体质
文摘
版权页:
插图:
随年龄增长,男性头长值变化不明显,女性头长值增大,而男性、女性头宽值、耳上头高值均明显下降,这是头长宽指数与头长高指数值下降的原因。随年龄增长,男性与女性均出现红唇变簿,而口宽值变大,导致口指数下降。鼻宽值与年龄呈正相关,这与鼻翼的形态变化有一定关系。男性口角皮肤的松弛与口裂逐渐增宽有关。
形态面高是鼻根点与颏下点的距离,鼻根点是骨性测点,颏下点是非骨性测点。随年龄增长,人的颏下脂肪组织增加,软组织增厚,这是形态面高值增加的主要原因。
随年龄增长,由于脂肪与弹力纤维的减少,耳部皮肤下垂,可能是造成耳随年龄增长而增大的原因。人耳的增大是成年后还在继续缓慢生长,还是耳的皮肤下垂造成的,尚待研究。面颊皮褶值与年龄呈正相关,表明随年龄增长南方汉族男性与女性面部皮下脂肪积累增加。山于形态面高值与年龄呈正相关,耳上头高值与年龄呈负相关,头面高指数值是形态面高与耳上头高值的比值,故与年龄呈正相关。
ISBN | 9787030531438 |
---|---|
出版社 | 科学出版社 |
作者 | 郑连斌 |
尺寸 |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