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辑推荐
他是我们这个时代最真诚的一位艺术家
作者简介
作者:(俄罗斯)Л.В.丹尼列维奇 译者:焦东建 译者:董茉莉
目录
引言
第一章青少年时代
第二章探索发展之路
第三章人是主要主题
第四章战火纷飞的年代
第五章新的彼岸
第六章历史与现代
第七章生死观
第八章晚年创作
第九章创作风格
附录一人名索引
附录二д.д.肖斯塔科维奇作品名录
没有编号的音乐作品
序言
本馆出版名人传记渊源有自。上世纪初林纾所译传记可谓木铎启路,民国期间又编纂而成“英文世界名人传记”丛书,其后接续翻译出版传记数十种。及至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汇涓成流,结集出版“世界名人传记丛书”,广为传布。
此次重新规划出版,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续写经典、重开新篇。丛书原多偏重学术思想领域,新版系统规划、分门别类,力求在新时代条件下赋予作品新价值、新理念、新精神。丛书分为政治军事、思想文化、文学艺术、科学发明以及除上述领域之外的综合类,共计五大类,以不同的封面颜色加以区分。
丛书所选人物均为各时代、各国家、各民族的名流巨擘,他们的业绩和思想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进程,甚至塑造了世界格局和人类文明。所选传记或运笔于人物生平事迹,或着墨于智识求索,均为内容翔实、见识独到之作。读者于其中既能近观历史、反思现实,又能领悟人生、汲取力量。
我们相信名人传记的永恒魅力将为新时代的文化注入生机和活力。我们也期待能得到译界学界一如既往的支持,使此套丛书的出版日臻完善。
文摘
第一章青少年时代
列宁格勒有一条名叫波多尔斯克的街道,它是根据17世纪驻扎在此地的谢苗诺夫团的一个连队的名称而命名的,这条街连接了扎戈罗内大街与奥布沃德纳水渠。在波多尔斯克街与扎戈罗内大街的交界处,在工艺研究所旁边,有一栋楼房,即2号楼。1906年9月25日(这里指的是新历),德米特里·德米特里耶维奇·肖斯塔科维奇就出生在这栋楼里。
肖斯塔科维奇曾这样写道:“我的一生与列宁格勒有着不解之缘,我曾就读于列宁格勒音乐学院……我的前几首交响曲首先是由著名的列宁格勒爱乐乐团演奏的;无论在哪里生活,无论我到哪里演出或游历,我都永远觉得自己是一个列宁格勒人。”
根据“护照上的记载”,德米特里·德米特里耶维奇在1942年之前一直是列宁格勒人,尽管后来他迁到莫斯科居住,作为一个普通人和一个艺术家,他始终思念着他全身心热爱的故乡城。他通过他创作的《第七交响曲》、《第十一交响曲》和《第十二交响曲》,分别以不同的情景再现了故乡彼得堡一彼得格勒一列宁格勒③的城市形象。
肖斯塔科维奇家族一直受到19世纪至20世纪初俄国知识分子的文化传统和革命民主主义传统的熏陶和影响。
德米特里·德米特里耶维奇的祖父博列斯拉夫·彼得罗维奇,早在青年时代就走上了反对沙皇之路。中学毕业后,他开始在下格罗德铁路管理局任职。他加入了秘密革命组织——莫斯科“喀山大学生图书馆”的一个分支,名为“土地与自由”。在这个组织当中,博列斯拉夫·肖斯塔科维奇经常散发革命传单,并主持一系列组织工作。他坚决拥护波兰革命者的行动,并加入了波兰委员会。他与伊舒京秘密革命小组建立了联系。民粹主义者卡拉科佐夫也是这个小组的成员。
博列斯拉夫·彼得罗维奇革命经历中最辉煌的一页,是他在19岁时组织的雅罗斯拉夫·多布罗夫斯基越狱大逃亡行动,后者后来成了一名将军和英雄,后来又担任巴黎公社武装力量总司令。博列斯拉夫·彼得罗维奇·肖斯塔科维奇救出了这位波兰籍的非凡人物,他当时被俄国沙皇判为死罪。博列斯拉夫·彼得罗维奇·肖斯塔科维奇还帮助过瓦尔瓦拉·加夫里洛芙娜·卡利斯托娃,她后来成了他的妻子,也就是作曲家肖斯塔科维奇的祖母,她与车尔尼雪夫斯基一家曾保持着密切关系,受《怎么办?》一书的影响,她组建并领导了缝纫作坊(公社)。当她在下诺夫格罗德居住时,曾与乌里扬诺夫一家保持密切关系,是伊里亚·尼古拉耶维奇·乌里扬诺夫②的好友。
在“土地与自由”革命小组被遣散之后,原小组成员计划成立一个新组织,其主要目的就是要推翻专制制度,博列斯拉夫·彼得罗维奇·肖斯塔科维奇同样积极参与了这项组织活动。1866年,在卡拉科佐夫将军遇刺之后,大规模的搜捕开始了,当时正在喀山的博列斯拉夫·彼得罗维奇被捕入狱,还查明了多布罗夫斯基的越狱与他有关。负责调查这件事的是侦察委员会成员п.A.切列温,而这个侦察委员会的头头则是M.H.穆拉维约夫,他是波兰解放运动的刽子手。在那些保皇派当中,切列温绝不是一个平庸之辈,后来他竞当上了将军,成了亚历山大三世的贴身护卫和密友。但是他却未能使年轻的革命者服从他的意志,也没有为沙皇拷问出任何重要情报。在残酷的审讯期间,博列斯拉夫·彼得罗维奇表现得镇静、机智勇敢,还表现出了演员的才能,他和另一位被捕的革命者特鲁索夫故意使切列温恼怒。切列温后来回忆说:“特鲁索夫和肖斯塔科维奇好像是在演一场悔过喜剧,他们有时也会痛哭流涕,但是关于他们自己,关于他们的同志,却只字不提;他们大量的陈述实际上是毫无意义的,只是证明了他们固有的聪明和机智,而实际上他们掌握着大量的情况……这是毫无疑问的。”
在法庭上,为了证实博列斯拉夫·彼得罗维奇有罪,作为公诉人的司法部长д.H.扎米亚特宁宣读了这样一段话:“官员的儿子博列斯拉夫·彼得罗维奇犯有如下罪行:‘窝藏被通缉的国事犯’雅罗斯拉夫·多布罗夫斯基,并为其制造虚假证明文件。”就这样,博列斯拉夫·彼得罗维奇被判处流放西伯利亚的托姆斯克州,流放时间为6年。于是他就一步步地被押送到流放地。在他之后,判处流放西伯利亚的还有B.г.卡利斯托娃。P12-14
他是我们这个时代最真诚的一位艺术家
作者简介
作者:(俄罗斯)Л.В.丹尼列维奇 译者:焦东建 译者:董茉莉
目录
引言
第一章青少年时代
第二章探索发展之路
第三章人是主要主题
第四章战火纷飞的年代
第五章新的彼岸
第六章历史与现代
第七章生死观
第八章晚年创作
第九章创作风格
附录一人名索引
附录二д.д.肖斯塔科维奇作品名录
没有编号的音乐作品
序言
本馆出版名人传记渊源有自。上世纪初林纾所译传记可谓木铎启路,民国期间又编纂而成“英文世界名人传记”丛书,其后接续翻译出版传记数十种。及至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汇涓成流,结集出版“世界名人传记丛书”,广为传布。
此次重新规划出版,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续写经典、重开新篇。丛书原多偏重学术思想领域,新版系统规划、分门别类,力求在新时代条件下赋予作品新价值、新理念、新精神。丛书分为政治军事、思想文化、文学艺术、科学发明以及除上述领域之外的综合类,共计五大类,以不同的封面颜色加以区分。
丛书所选人物均为各时代、各国家、各民族的名流巨擘,他们的业绩和思想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进程,甚至塑造了世界格局和人类文明。所选传记或运笔于人物生平事迹,或着墨于智识求索,均为内容翔实、见识独到之作。读者于其中既能近观历史、反思现实,又能领悟人生、汲取力量。
我们相信名人传记的永恒魅力将为新时代的文化注入生机和活力。我们也期待能得到译界学界一如既往的支持,使此套丛书的出版日臻完善。
文摘
第一章青少年时代
列宁格勒有一条名叫波多尔斯克的街道,它是根据17世纪驻扎在此地的谢苗诺夫团的一个连队的名称而命名的,这条街连接了扎戈罗内大街与奥布沃德纳水渠。在波多尔斯克街与扎戈罗内大街的交界处,在工艺研究所旁边,有一栋楼房,即2号楼。1906年9月25日(这里指的是新历),德米特里·德米特里耶维奇·肖斯塔科维奇就出生在这栋楼里。
肖斯塔科维奇曾这样写道:“我的一生与列宁格勒有着不解之缘,我曾就读于列宁格勒音乐学院……我的前几首交响曲首先是由著名的列宁格勒爱乐乐团演奏的;无论在哪里生活,无论我到哪里演出或游历,我都永远觉得自己是一个列宁格勒人。”
根据“护照上的记载”,德米特里·德米特里耶维奇在1942年之前一直是列宁格勒人,尽管后来他迁到莫斯科居住,作为一个普通人和一个艺术家,他始终思念着他全身心热爱的故乡城。他通过他创作的《第七交响曲》、《第十一交响曲》和《第十二交响曲》,分别以不同的情景再现了故乡彼得堡一彼得格勒一列宁格勒③的城市形象。
肖斯塔科维奇家族一直受到19世纪至20世纪初俄国知识分子的文化传统和革命民主主义传统的熏陶和影响。
德米特里·德米特里耶维奇的祖父博列斯拉夫·彼得罗维奇,早在青年时代就走上了反对沙皇之路。中学毕业后,他开始在下格罗德铁路管理局任职。他加入了秘密革命组织——莫斯科“喀山大学生图书馆”的一个分支,名为“土地与自由”。在这个组织当中,博列斯拉夫·肖斯塔科维奇经常散发革命传单,并主持一系列组织工作。他坚决拥护波兰革命者的行动,并加入了波兰委员会。他与伊舒京秘密革命小组建立了联系。民粹主义者卡拉科佐夫也是这个小组的成员。
博列斯拉夫·彼得罗维奇革命经历中最辉煌的一页,是他在19岁时组织的雅罗斯拉夫·多布罗夫斯基越狱大逃亡行动,后者后来成了一名将军和英雄,后来又担任巴黎公社武装力量总司令。博列斯拉夫·彼得罗维奇·肖斯塔科维奇救出了这位波兰籍的非凡人物,他当时被俄国沙皇判为死罪。博列斯拉夫·彼得罗维奇·肖斯塔科维奇还帮助过瓦尔瓦拉·加夫里洛芙娜·卡利斯托娃,她后来成了他的妻子,也就是作曲家肖斯塔科维奇的祖母,她与车尔尼雪夫斯基一家曾保持着密切关系,受《怎么办?》一书的影响,她组建并领导了缝纫作坊(公社)。当她在下诺夫格罗德居住时,曾与乌里扬诺夫一家保持密切关系,是伊里亚·尼古拉耶维奇·乌里扬诺夫②的好友。
在“土地与自由”革命小组被遣散之后,原小组成员计划成立一个新组织,其主要目的就是要推翻专制制度,博列斯拉夫·彼得罗维奇·肖斯塔科维奇同样积极参与了这项组织活动。1866年,在卡拉科佐夫将军遇刺之后,大规模的搜捕开始了,当时正在喀山的博列斯拉夫·彼得罗维奇被捕入狱,还查明了多布罗夫斯基的越狱与他有关。负责调查这件事的是侦察委员会成员п.A.切列温,而这个侦察委员会的头头则是M.H.穆拉维约夫,他是波兰解放运动的刽子手。在那些保皇派当中,切列温绝不是一个平庸之辈,后来他竞当上了将军,成了亚历山大三世的贴身护卫和密友。但是他却未能使年轻的革命者服从他的意志,也没有为沙皇拷问出任何重要情报。在残酷的审讯期间,博列斯拉夫·彼得罗维奇表现得镇静、机智勇敢,还表现出了演员的才能,他和另一位被捕的革命者特鲁索夫故意使切列温恼怒。切列温后来回忆说:“特鲁索夫和肖斯塔科维奇好像是在演一场悔过喜剧,他们有时也会痛哭流涕,但是关于他们自己,关于他们的同志,却只字不提;他们大量的陈述实际上是毫无意义的,只是证明了他们固有的聪明和机智,而实际上他们掌握着大量的情况……这是毫无疑问的。”
在法庭上,为了证实博列斯拉夫·彼得罗维奇有罪,作为公诉人的司法部长д.H.扎米亚特宁宣读了这样一段话:“官员的儿子博列斯拉夫·彼得罗维奇犯有如下罪行:‘窝藏被通缉的国事犯’雅罗斯拉夫·多布罗夫斯基,并为其制造虚假证明文件。”就这样,博列斯拉夫·彼得罗维奇被判处流放西伯利亚的托姆斯克州,流放时间为6年。于是他就一步步地被押送到流放地。在他之后,判处流放西伯利亚的还有B.г.卡利斯托娃。P12-14
ISBN | 9787100120678 |
---|---|
出版社 | 商务印书馆 |
作者 | Л.B.丹尼列维奇 |
尺寸 |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