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辑推荐
《物理世界中的意识:现象性质研究》适合对心灵哲学和语言哲学相关问题感兴趣的哲学专业师生、其他哲学爱好者参考阅读。
目录
丛书序
前言
绪论
第一章物理主义与现象性质
第一节物理主义的兴起
一、从方法到本体论世界观
二、经典物理主义的意识理论
第二节经典物理主义的核心论题
一、随附性论题:最小物理主义
二、因果排他论题:物理主义的经验论证
三、结构性论题:物理世界的构成
第三节经典物理主义的内部争论
一、还原还是非还原
二、先天可知还是后天可知
第二章基于现象性质的反物理主义论证
第一节现象性质与意识的困难问题
一、现象性质的两种表述
一、现象性质的实在论
三、意识的困难问题及其实质
第二节反物理主义论证的几种形式
一、解释鸿沟论证:有待解释的现象性质
二、知识论证:现象知识不同于物理知识
三、模态论证:现象性质的直接同一性
第三节现象性质的缺失:怪人假设的威胁
一、怪人假设的提出
二、怪人的可能性问题
三、怪人假设与功能主义
四、怪人假设与副现象论
第三章现象性质的二维语义论证
第一节二维语义论证
一、万能的“可设想性”论证
二、传统可设想性论证及其困难
三、可设想性与可能性
四、二维语义学及其核心主张
五、二维语义论证的基本框架
第二节二维语义论证的缺陷
一、二维语义论证的逻辑困境
一、一维语义学的语义困境
三、二维语义论证的模态困境
第三节二维语义论证的二元论结论
一、查尔默斯的泛元心论构想
二、物理主义蕴涵泛那样吗
第四章现象概念策略与物理概念的修正
第一节现象概念策略与万能论证
一、不同形式的现象概念策略
二、查尔默斯反对现象概念策略的万能论证
第二节物理概念的修正
一、经典物理主义的物理定义
二、严格蕴涵与最小物理主义
三、新的物理概念:作为内在本质
第三节现象性质的再考察
一、现象性质的渊源:经验与所予
二、作为所予属性的现象性质
第五章现象性质与新二元论
第一节语词之争:现象性质的一元论与二元论
一、本质是物理属性还是现象属性
二、现象属性与物理属性的关系
第二节泛心论的再考察
一、罗素式与非罗素式泛心论
二、构成性与非构成性泛心论
三、组合问题的挑战
第三节副现象论的再考察
一、自动机与早期副现象论
二、副现象论的发展
第四节知识论证与副现象论
一、不一致性反驳
二、传统的知识因果理论及其困难
三、现象知识的因果理论
第五节副现象论的可能
一、因果解释与戴维森的启示
二、认知神经科学的启示
结束语
参考文献
文摘
版权页:
从这个意义上讲,心脑同一论构成了心灵哲学发展的一个分水岭。在此之前,心灵哲学只是一般地讨论心灵与其物质基础——身体,特别是大脑——的关系。在此之后,心灵哲学的核心问题变成了捍卫自身的研究对象和领域,为心灵或意识在物理世界寻找立足之地。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它奠定了当代心灵哲学研究的基调:解释意识的本质及其在物理世界中的位置。在这一范式下,物理描述成为我们现实世界的完备描述或者说充分描述,至少在本体论的意义上,任何精神事实或者心理事实都以某种方式依赖于物理事实。
但随着探讨的不断深入及意识的现象性质的提出,物理主义似乎才开始遭遇到真正的困难,物理主义内部隐藏的一些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迫使哲学家对物理主义本身做出修正。近50年来,同一论、功能主义、还原论、反还原论、突现论、取消论、副现象论、泛心论、属性二元论等,各种理论和解释模型不断涌现,而每一理论衍生出的不同版本更是层出不穷。这些理论要么坚持物理主义,要么同情二元论,从而形成了物理主义和反物理主义的交锋和论战。这也构成了理解现象性质问题的一个大背景,因此要了解现象性质及相关争论,就需要对物理主义进行必要的考察。
第一节物理主义的兴起
在当代心灵哲学中,物理主义至少在本体论层面被普遍视为心灵形而上学的标准立场。在关于意识现象及其本质的严肃探讨中,物理主义取得了毋庸置疑的统治性地位和绝对优势。从作为统一科学的方法到作为一种本体论的世界观,物理主义的这一转变与一度被拒斥的心灵形而上学的回归是同步的。古老的心身关系问题在新的本体论基础上体现为心脑关系问题,体现为心灵在物理世界中的位置问题。物理主义为此提出了各种版本的理论解释,如心脑同一论、取消主义、行为主义与功能主义等,这些理论背后共同的本体论基础可以称为“经典物理主义”,从而与后来物理主义的修正相区分,因此本章所使用的术语“物理主义”如果没有特别指明,也都指这种经典物理主义。
《物理世界中的意识:现象性质研究》适合对心灵哲学和语言哲学相关问题感兴趣的哲学专业师生、其他哲学爱好者参考阅读。
目录
丛书序
前言
绪论
第一章物理主义与现象性质
第一节物理主义的兴起
一、从方法到本体论世界观
二、经典物理主义的意识理论
第二节经典物理主义的核心论题
一、随附性论题:最小物理主义
二、因果排他论题:物理主义的经验论证
三、结构性论题:物理世界的构成
第三节经典物理主义的内部争论
一、还原还是非还原
二、先天可知还是后天可知
第二章基于现象性质的反物理主义论证
第一节现象性质与意识的困难问题
一、现象性质的两种表述
一、现象性质的实在论
三、意识的困难问题及其实质
第二节反物理主义论证的几种形式
一、解释鸿沟论证:有待解释的现象性质
二、知识论证:现象知识不同于物理知识
三、模态论证:现象性质的直接同一性
第三节现象性质的缺失:怪人假设的威胁
一、怪人假设的提出
二、怪人的可能性问题
三、怪人假设与功能主义
四、怪人假设与副现象论
第三章现象性质的二维语义论证
第一节二维语义论证
一、万能的“可设想性”论证
二、传统可设想性论证及其困难
三、可设想性与可能性
四、二维语义学及其核心主张
五、二维语义论证的基本框架
第二节二维语义论证的缺陷
一、二维语义论证的逻辑困境
一、一维语义学的语义困境
三、二维语义论证的模态困境
第三节二维语义论证的二元论结论
一、查尔默斯的泛元心论构想
二、物理主义蕴涵泛那样吗
第四章现象概念策略与物理概念的修正
第一节现象概念策略与万能论证
一、不同形式的现象概念策略
二、查尔默斯反对现象概念策略的万能论证
第二节物理概念的修正
一、经典物理主义的物理定义
二、严格蕴涵与最小物理主义
三、新的物理概念:作为内在本质
第三节现象性质的再考察
一、现象性质的渊源:经验与所予
二、作为所予属性的现象性质
第五章现象性质与新二元论
第一节语词之争:现象性质的一元论与二元论
一、本质是物理属性还是现象属性
二、现象属性与物理属性的关系
第二节泛心论的再考察
一、罗素式与非罗素式泛心论
二、构成性与非构成性泛心论
三、组合问题的挑战
第三节副现象论的再考察
一、自动机与早期副现象论
二、副现象论的发展
第四节知识论证与副现象论
一、不一致性反驳
二、传统的知识因果理论及其困难
三、现象知识的因果理论
第五节副现象论的可能
一、因果解释与戴维森的启示
二、认知神经科学的启示
结束语
参考文献
文摘
版权页:
从这个意义上讲,心脑同一论构成了心灵哲学发展的一个分水岭。在此之前,心灵哲学只是一般地讨论心灵与其物质基础——身体,特别是大脑——的关系。在此之后,心灵哲学的核心问题变成了捍卫自身的研究对象和领域,为心灵或意识在物理世界寻找立足之地。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它奠定了当代心灵哲学研究的基调:解释意识的本质及其在物理世界中的位置。在这一范式下,物理描述成为我们现实世界的完备描述或者说充分描述,至少在本体论的意义上,任何精神事实或者心理事实都以某种方式依赖于物理事实。
但随着探讨的不断深入及意识的现象性质的提出,物理主义似乎才开始遭遇到真正的困难,物理主义内部隐藏的一些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迫使哲学家对物理主义本身做出修正。近50年来,同一论、功能主义、还原论、反还原论、突现论、取消论、副现象论、泛心论、属性二元论等,各种理论和解释模型不断涌现,而每一理论衍生出的不同版本更是层出不穷。这些理论要么坚持物理主义,要么同情二元论,从而形成了物理主义和反物理主义的交锋和论战。这也构成了理解现象性质问题的一个大背景,因此要了解现象性质及相关争论,就需要对物理主义进行必要的考察。
第一节物理主义的兴起
在当代心灵哲学中,物理主义至少在本体论层面被普遍视为心灵形而上学的标准立场。在关于意识现象及其本质的严肃探讨中,物理主义取得了毋庸置疑的统治性地位和绝对优势。从作为统一科学的方法到作为一种本体论的世界观,物理主义的这一转变与一度被拒斥的心灵形而上学的回归是同步的。古老的心身关系问题在新的本体论基础上体现为心脑关系问题,体现为心灵在物理世界中的位置问题。物理主义为此提出了各种版本的理论解释,如心脑同一论、取消主义、行为主义与功能主义等,这些理论背后共同的本体论基础可以称为“经典物理主义”,从而与后来物理主义的修正相区分,因此本章所使用的术语“物理主义”如果没有特别指明,也都指这种经典物理主义。
ISBN | 7030532457,9787030532459 |
---|---|
出版社 | 科学出版社 |
作者 | 陈敬坤 |
尺寸 |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