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辑推荐
《唐宋佛学》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作者简介
魏道儒,1955年10月出生,河北景县人,哲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佛教研究中心主任,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学术专长为佛教史、佛教思想史,著有《中国华严宗通史》、《中华佛教史·宋元明清史卷》、《华严学与禅学》、《宋代禅宗文化》、《禅宗无门关》、《佛教史话》、《坛经译注》等,合著有《中国禅宗通史》、《佛教史》、《中国佛教基础知识》、《中国五大宗教知识读本》等,合译有《早期佛教与基督教》、《宗教生活论》,主编有《普贤与中国文化》、《佛教护国思想与实践》、《世界佛教通史》(14卷15册),发表各类文章百余篇。
目录
从华严经学到华严宗学
华严宗哲学的基本特点
华严宗的性起学说
论杜顺的华严禅观
华严宗理论创新的过程、内容与价值
——以《华严十玄门》为例分析
李通玄华严学的核心内容及其历史地位
“说似一物即不中”考辨
澄观华严学的特点
华严系统中的普贤
汉译经典中的“护国”
佛舍利崇拜的地位、功能与现代价值
观音信仰的性质、发展与传播
镇国之典,人天大宝
——《大般若经》导读
西方净土与唯心净土的对立、协调与融合发展
宋元明清佛教史论纲
宋代禅宗的“文字禅”
关于宋代文字禅的几个问题
祖师崇拜中的菩提达磨
——以宋代禅学为中心
从伦理观到心性论
——契嵩的儒释融合学说
禅宗看话禅的兴起与发展
论禅宗与默照禅
宗教融合与教化功能
——以宋代两种华严净土信仰为例
普照知讷与四部典籍
宋代禅宗中的华严学
宋代华严中兴的过程、内容和特点
——从慧因寺系到“宋代华严四大家”
圆悟克勤融合禅教的方式和特点
有益于宗教对话的佛教传统资源
华严宗与中国文化
文摘
版权页:
法顺以“感通幽显,声闻朝野”,引起唐太宗的重视,后引入内禁,隆礼崇敬,“储官王族懿戚重臣,戒约是投”。唐王朝统治者眷顾法顺基于两点:其一是仰其“神”,指为法顺的诸多神异功能所吸引;其二是奉其“德”,指他“言不涉世,全不留心;随有任用,情志虚远;但服粗弊,卒无兼副;虽闻异议,仍大笑之。其不竞物情,又若此也”。不与世争,生活从简,超然大度,此即为其“德”。从隋至唐初,南北各地佛教僧人云集长安,各种思潮相互激荡。争辩论战,互较短长,乃是硕学高僧的护教卫法之“德”。法顺的“德”,是成功地在民间弘教的下层僧人的特有品质。法顺此后无多事迹,卒于长安南郊义善寺。
法顺与《华严》、与义学中心至相寺的关系,可以从道宣对其弟子的记述中看到。道宣谓:“弟子智俨,名贯至相。幼年奉敬,雅遵余度,而神用清越,振绩京阜。《华严》、《摄论》,寻常讲说。至龛所(指法顺葬身处)化导乡川,故斯尘不绝矣。”道宣比智俨年长6岁,当时均活动于长安城南同一地区,此段记述尤为重要和可信。
《唐宋佛学》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作者简介
魏道儒,1955年10月出生,河北景县人,哲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佛教研究中心主任,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学术专长为佛教史、佛教思想史,著有《中国华严宗通史》、《中华佛教史·宋元明清史卷》、《华严学与禅学》、《宋代禅宗文化》、《禅宗无门关》、《佛教史话》、《坛经译注》等,合著有《中国禅宗通史》、《佛教史》、《中国佛教基础知识》、《中国五大宗教知识读本》等,合译有《早期佛教与基督教》、《宗教生活论》,主编有《普贤与中国文化》、《佛教护国思想与实践》、《世界佛教通史》(14卷15册),发表各类文章百余篇。
目录
从华严经学到华严宗学
华严宗哲学的基本特点
华严宗的性起学说
论杜顺的华严禅观
华严宗理论创新的过程、内容与价值
——以《华严十玄门》为例分析
李通玄华严学的核心内容及其历史地位
“说似一物即不中”考辨
澄观华严学的特点
华严系统中的普贤
汉译经典中的“护国”
佛舍利崇拜的地位、功能与现代价值
观音信仰的性质、发展与传播
镇国之典,人天大宝
——《大般若经》导读
西方净土与唯心净土的对立、协调与融合发展
宋元明清佛教史论纲
宋代禅宗的“文字禅”
关于宋代文字禅的几个问题
祖师崇拜中的菩提达磨
——以宋代禅学为中心
从伦理观到心性论
——契嵩的儒释融合学说
禅宗看话禅的兴起与发展
论禅宗与默照禅
宗教融合与教化功能
——以宋代两种华严净土信仰为例
普照知讷与四部典籍
宋代禅宗中的华严学
宋代华严中兴的过程、内容和特点
——从慧因寺系到“宋代华严四大家”
圆悟克勤融合禅教的方式和特点
有益于宗教对话的佛教传统资源
华严宗与中国文化
文摘
版权页:
法顺以“感通幽显,声闻朝野”,引起唐太宗的重视,后引入内禁,隆礼崇敬,“储官王族懿戚重臣,戒约是投”。唐王朝统治者眷顾法顺基于两点:其一是仰其“神”,指为法顺的诸多神异功能所吸引;其二是奉其“德”,指他“言不涉世,全不留心;随有任用,情志虚远;但服粗弊,卒无兼副;虽闻异议,仍大笑之。其不竞物情,又若此也”。不与世争,生活从简,超然大度,此即为其“德”。从隋至唐初,南北各地佛教僧人云集长安,各种思潮相互激荡。争辩论战,互较短长,乃是硕学高僧的护教卫法之“德”。法顺的“德”,是成功地在民间弘教的下层僧人的特有品质。法顺此后无多事迹,卒于长安南郊义善寺。
法顺与《华严》、与义学中心至相寺的关系,可以从道宣对其弟子的记述中看到。道宣谓:“弟子智俨,名贯至相。幼年奉敬,雅遵余度,而神用清越,振绩京阜。《华严》、《摄论》,寻常讲说。至龛所(指法顺葬身处)化导乡川,故斯尘不绝矣。”道宣比智俨年长6岁,当时均活动于长安城南同一地区,此段记述尤为重要和可信。
ISBN | 752030115X,9787520301152 |
---|---|
出版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作者 | 魏道儒 |
尺寸 |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