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辑推荐
《全球治理中的中国与联合国》由时事出版社出版。
作者简介
张贵洪,1965年出生于浙江嵊州,1986年本科毕业于复旦大学国际政治专业,2004年获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专业博士学位,1992年加入中国民盟。1986—2006年在杭州大学/浙江大学工作,2006年进入复旦大学工作。现为复旦大学联合国与国际组织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联合国协会常务理事、中国南亚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人权发展基金会特邀理事、中印友好协会理事、上海市国际关系学会常务理事、上海国际战略问题研究会理事、上海联合国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曾在美国史汀生中心、蒙特雷国际研究院、佐治亚大学、华盛顿大学和印度尼赫鲁大学、国防分析研究所从事访问研究。主要研究方向有联合国与国际安全、联合国与全球治理、中印关系、美印关系等。已出版专著《超越均势:冷战后的美国南亚安全战略》《联合国强大 世界更美好》,合著《中美印三边关系研究》。主编《政治学导论》《国际关系研究导论》《国际组织与国际关系》《亚洲的多边主义》《金融危机与亚洲国际关系》《亚洲国际关系的重构》等。主编“复旦联合国研究丛书”,已出版《联合国研究》《联合国秘书长》《联合国与文明对话》《联合国发展报告》《中国、联合国与全球治理》《联合国与南南合作》《联合国与国际法治》《联合国选举援助研究》等。曾主持多项教育部和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担任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教育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首席专家,目前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中国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的经验、问题与思考》和教育部《中国与联合国》等研究项目。
目录
联合国与全球治理
一、中国与联合国
二、联合国是外交的大课堂
三、谁能代表联合国
四、变革时代的联合国和全球治理的新架构
联合国与新型国际关系
一、联合国是战后七十年国际秩序的基石
二、全球治理转型与联合国面临的主要挑战
三、联合国与未来新型国际关系
中国发展理念的全球共享与联合国的作用
一、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发展成就及其对全球发展的贡献
二、中国的五个发展理念
三、将中国发展理念通过联合国共享给全球的政策启示
四、共享发展理念还需自身转变理念
联合国制裁恐怖主义机制的功能和不足
一、联合国制裁恐怖主义机制的功能
二、联合国制裁恐怖主义机制功能的不足
三、联合国制裁恐怖主义功能不足的根源
联合国与全球气候变化治理:问题与应对
一、联合国框架下的全球气候变化治理进程
二、联合国在气候变化治理中面临的困境与挑战
三、联合国有效应对挑战的路径
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与全球经济新规则
一、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发展趋势审视
二、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与全球经济新规则的内在联系
三、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挑战与应对思考
安理会制裁制度:兼论安理会对朝制裁进展及对我国的挑战
一、安理会制裁制度:机构与变革
二、安理会制裁制度:内容及创新
三、安理会对朝制裁:进展与效果
联合国在冲突后国家的选举援助
一、联合国选举援助在冲突后国家的不同作用
二、选举援助在冲突后大选中的功能作用
三、冲突后选举援助的缺陷
联合国维和机制在中国的本土化:冲突的产生与化解
一、国际机制传播的另一种后果:本土化
二、冲突的缘起:中西围绕维和机制的博弈
三、冲突的具体表现形式
四、化解冲突与建设性参与
“保护的责任”与联合国人权保护理念
一、“保护的责任”理念的提出与最新发展
二、“保护的责任”的现有共识与不确定性
三、“保护的责任”对联合国人权保护理念的影响
从边缘到中心:叙利亚危机中的联合国调停(2011—2016)
一、叙利亚危机的由来与发展
二、联合国在叙利亚的调停进程
三、联合国调停身份及作用演变分析
联合国维和行动武力使用规范的思考
一、联合国维和行动武力使用规范的演变:从自卫到平民保护
二、联合国维和行动中武力的使用:正当性和限定
三、联合国维和改革与武力使用规范的未来:挑战与前景
联合国与非盟和平安全伙伴关系——以非洲和平安全架构为例
一、联合国与非盟建立和平安全伙伴关系的动因
二、非洲和平安全架构:和平安全伙伴关系的内涵和框架
三、联合国与非盟围绕非洲和平安全架构的合作
四、联合国与非盟和平安全伙伴关系的问题与前景
冷战后联合国维和行动的困境与变革:一种国际机制变迁的视角
一、联合国索马里维和行动
二、联合国维和行动陷入困境的表现
三、冷战后联合国维和行动的困境——一种国际机制变迁的视角
联合国系统与中国籍国际公务员
一、联合国系统及其人事结构
二、联合国系统中国籍国际公务员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三、联合国系统中国籍国际公务员的发展趋势与若干建议
The Road to Global Zero: China's and India's Perspectives
Ⅰ.What is Zero: the Definition
Ⅱ.Why Zero: Nuclear as an Unmanageable Global Threat
Ⅲ.Assessing the on—path obstacles: Chinese and Indian perspectives
Ⅳ.The Possible Pathways: Comprehensive Govemance
附录
后记
文摘
中国从哪里走向世界?中国是从联合国走向世界,联合国是中国面向世界的第一个窗口。联合国1945年成立到现在,谈到联合国以及中国和联合国的关系时,有一个核心词:变化。联合国从成立到现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与联合国的关系也发生了诸多的变化。是什么导致了联合国的变化,又是什么导致了中国与联合国关系的变化?
从联合国来说,导致变化的有两个因素。一个是大背景,就是国际形势的变化,不同的时代对联合国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为联合国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不同的可能,这带来了联合国变化的大背景。还有一个具体的原因就是联合国成员国的变化,从成立时候五十几个成员国到现在193个,成员国组成的变化是联合国变化的内因。
中国与联合国关系的变化,一方面是中国随着联合国的地位和性质的变化而变化,另一方面是中国整体外交战略的变化。这两个因素导致了中国与联合国关系的变化。
从这两个变化的角度来看,关于联合国的变化及中国与联合国关系的变化,我觉得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从1945年联合国成立到1971年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代表权;
第二个阶段,是上世纪70、80年代的近20年时间。这是联合国第一次被边缘化;
第三个阶段,是上世纪80年代末冷战结束到本世纪初,这是联合国的黄金时期,也是中国在联合国的作用开始全面发挥、全面拓宽的时期;
第四个阶段,是新世纪以来最近的这十年,这是联合国第二次被边缘化,而且是中国引领联合国发展的时期。
《全球治理中的中国与联合国》由时事出版社出版。
作者简介
张贵洪,1965年出生于浙江嵊州,1986年本科毕业于复旦大学国际政治专业,2004年获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专业博士学位,1992年加入中国民盟。1986—2006年在杭州大学/浙江大学工作,2006年进入复旦大学工作。现为复旦大学联合国与国际组织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联合国协会常务理事、中国南亚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人权发展基金会特邀理事、中印友好协会理事、上海市国际关系学会常务理事、上海国际战略问题研究会理事、上海联合国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曾在美国史汀生中心、蒙特雷国际研究院、佐治亚大学、华盛顿大学和印度尼赫鲁大学、国防分析研究所从事访问研究。主要研究方向有联合国与国际安全、联合国与全球治理、中印关系、美印关系等。已出版专著《超越均势:冷战后的美国南亚安全战略》《联合国强大 世界更美好》,合著《中美印三边关系研究》。主编《政治学导论》《国际关系研究导论》《国际组织与国际关系》《亚洲的多边主义》《金融危机与亚洲国际关系》《亚洲国际关系的重构》等。主编“复旦联合国研究丛书”,已出版《联合国研究》《联合国秘书长》《联合国与文明对话》《联合国发展报告》《中国、联合国与全球治理》《联合国与南南合作》《联合国与国际法治》《联合国选举援助研究》等。曾主持多项教育部和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担任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教育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首席专家,目前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中国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的经验、问题与思考》和教育部《中国与联合国》等研究项目。
目录
联合国与全球治理
一、中国与联合国
二、联合国是外交的大课堂
三、谁能代表联合国
四、变革时代的联合国和全球治理的新架构
联合国与新型国际关系
一、联合国是战后七十年国际秩序的基石
二、全球治理转型与联合国面临的主要挑战
三、联合国与未来新型国际关系
中国发展理念的全球共享与联合国的作用
一、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发展成就及其对全球发展的贡献
二、中国的五个发展理念
三、将中国发展理念通过联合国共享给全球的政策启示
四、共享发展理念还需自身转变理念
联合国制裁恐怖主义机制的功能和不足
一、联合国制裁恐怖主义机制的功能
二、联合国制裁恐怖主义机制功能的不足
三、联合国制裁恐怖主义功能不足的根源
联合国与全球气候变化治理:问题与应对
一、联合国框架下的全球气候变化治理进程
二、联合国在气候变化治理中面临的困境与挑战
三、联合国有效应对挑战的路径
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与全球经济新规则
一、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发展趋势审视
二、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与全球经济新规则的内在联系
三、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挑战与应对思考
安理会制裁制度:兼论安理会对朝制裁进展及对我国的挑战
一、安理会制裁制度:机构与变革
二、安理会制裁制度:内容及创新
三、安理会对朝制裁:进展与效果
联合国在冲突后国家的选举援助
一、联合国选举援助在冲突后国家的不同作用
二、选举援助在冲突后大选中的功能作用
三、冲突后选举援助的缺陷
联合国维和机制在中国的本土化:冲突的产生与化解
一、国际机制传播的另一种后果:本土化
二、冲突的缘起:中西围绕维和机制的博弈
三、冲突的具体表现形式
四、化解冲突与建设性参与
“保护的责任”与联合国人权保护理念
一、“保护的责任”理念的提出与最新发展
二、“保护的责任”的现有共识与不确定性
三、“保护的责任”对联合国人权保护理念的影响
从边缘到中心:叙利亚危机中的联合国调停(2011—2016)
一、叙利亚危机的由来与发展
二、联合国在叙利亚的调停进程
三、联合国调停身份及作用演变分析
联合国维和行动武力使用规范的思考
一、联合国维和行动武力使用规范的演变:从自卫到平民保护
二、联合国维和行动中武力的使用:正当性和限定
三、联合国维和改革与武力使用规范的未来:挑战与前景
联合国与非盟和平安全伙伴关系——以非洲和平安全架构为例
一、联合国与非盟建立和平安全伙伴关系的动因
二、非洲和平安全架构:和平安全伙伴关系的内涵和框架
三、联合国与非盟围绕非洲和平安全架构的合作
四、联合国与非盟和平安全伙伴关系的问题与前景
冷战后联合国维和行动的困境与变革:一种国际机制变迁的视角
一、联合国索马里维和行动
二、联合国维和行动陷入困境的表现
三、冷战后联合国维和行动的困境——一种国际机制变迁的视角
联合国系统与中国籍国际公务员
一、联合国系统及其人事结构
二、联合国系统中国籍国际公务员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三、联合国系统中国籍国际公务员的发展趋势与若干建议
The Road to Global Zero: China's and India's Perspectives
Ⅰ.What is Zero: the Definition
Ⅱ.Why Zero: Nuclear as an Unmanageable Global Threat
Ⅲ.Assessing the on—path obstacles: Chinese and Indian perspectives
Ⅳ.The Possible Pathways: Comprehensive Govemance
附录
后记
文摘
中国从哪里走向世界?中国是从联合国走向世界,联合国是中国面向世界的第一个窗口。联合国1945年成立到现在,谈到联合国以及中国和联合国的关系时,有一个核心词:变化。联合国从成立到现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与联合国的关系也发生了诸多的变化。是什么导致了联合国的变化,又是什么导致了中国与联合国关系的变化?
从联合国来说,导致变化的有两个因素。一个是大背景,就是国际形势的变化,不同的时代对联合国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为联合国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不同的可能,这带来了联合国变化的大背景。还有一个具体的原因就是联合国成员国的变化,从成立时候五十几个成员国到现在193个,成员国组成的变化是联合国变化的内因。
中国与联合国关系的变化,一方面是中国随着联合国的地位和性质的变化而变化,另一方面是中国整体外交战略的变化。这两个因素导致了中国与联合国关系的变化。
从这两个变化的角度来看,关于联合国的变化及中国与联合国关系的变化,我觉得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从1945年联合国成立到1971年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代表权;
第二个阶段,是上世纪70、80年代的近20年时间。这是联合国第一次被边缘化;
第三个阶段,是上世纪80年代末冷战结束到本世纪初,这是联合国的黄金时期,也是中国在联合国的作用开始全面发挥、全面拓宽的时期;
第四个阶段,是新世纪以来最近的这十年,这是联合国第二次被边缘化,而且是中国引领联合国发展的时期。
ISBN | 9787519501174,7519501175 |
---|---|
出版社 | 时事出版社 |
作者 | 张贵洪 |
尺寸 |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