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辑推荐
《大国东北亚战略博弈研究》由时事出版社出版。
作者简介
蔡华堂,1964年生,籍贯安徽,大校军衔。先后在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外国语学院、海军指挥学院和国防大学学习、深造,获得了文学学士、法学硕士及军事学博士学位,从事过军队指挥学博士后研究工作。2003-2004年在联合国驻刚果(金)特派团任军事观察员,2008-2010年在联合国—非盟达尔富尔混合行动特派团任高级参谋军官。现任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军事战略专业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战略思想和美国军事战略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在国家一级和二级学术刊物上发表有关国际关系、军事理论和外国军事思想方面的论文50余篇,主持研究.....和军队级课题10余项,著有《现代局部战争结束问题研究》《美国军事概论》《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析论》《从遏制到平衡:美国塑造世界战略解析》《21世纪日美同盟发展趋势研究》,合著有《美台军事关系的历史演变与中国统一战略选择》《信息化条件下战局控制问题研究》《国际安全与战略概论》《国际组织概论》等学术著作,参与《谍海浮沉》《世界经济与政治概论》《战略学》《蒙哥马利元帅战争回忆录》等著述的撰写与翻译。
目录
绪论
一、至关重要的海陆桥头堡
二、兵家必争的战略枢纽地
三、潜力巨大的经济增长带
四、大国聚集的地缘竞技场
五、中国兴衰的命运攸关区
第一章大国东北亚战略博弈的历史起源
第一节中国核心地位的确立
一、朝鲜成为中国藩属
二、倭国(日本)接受中国册封
三、日本着力学习中国
四、琉球王国称臣中国
五、北方部族地区进入中国版图
第二节日本侵略政策的推行
一、入侵朝鲜半岛
二、进犯中国台湾
三、吞并琉球群岛
四、挑起甲午战争
五、发动对俄战争
六、全面侵略中国
第三节俄国远东方向的扩张
一、向亚洲大力扩张
二、从中国割取大片领土
三、侵占中国东北地区
四、与日本展开地缘争夺
五、与美国划分势力范围
第四节美国对东北亚的介入
一、打通太平洋方向的通道
二、提出“太平洋帝国”构想
三、打开日本与朝鲜国门
四、推行“门户开放”政策
五、单独占领日本
六、跻身朝鲜半岛
第二章大国东北亚战略博弈的演进变化
第一节美苏全面争夺的展开
一、争取中国成为盟友
二、谋求控制朝鲜半岛
三、争夺占领日本权力
第二节中美对抗局面的形成
一、美国极力推行“扶蒋反共”政策
二、美国着力打压新中国
三、新中国推行“一边倒”政策
四、朝鲜战争开启中美东北亚的长期角逐
第三节中美联合反对苏联霸权主义
一、苏联将中国推出自己的阵营
二、苏联推行包围中国的战略
三、中国反制苏联战略包围
四、美国转奉联华抗苏政策
第四节中俄伙伴制衡美日联盟
一、中美结构性矛盾的凸显
二、俄美战略性对抗的升级
三、美日联盟关系的扩展
四、中俄战略合作的再启
第三章着眼长远的地缘竞争
第一节明确战略利益诉求
一、中国东北亚战略利益的演进
二、美国东北亚战略利益的变迁
三、俄罗斯东北亚战略利益的调整
四、日本东北亚战略利益的认知
第二节制定战略指导构想
一、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
二、俄罗斯的东北亚战略
三、中国制衡均势战略
四、日本东北亚战略的架构
第三节构建战略博弈力量
一、美日着力巩固联盟关系
二、美韩大力稳定战略同盟
三、美、日、韩增强战略互动
四、中俄深化全面战略伙伴关系
第四节把握战略博弈走向
一、着眼国际秩序的竞争
二、争取域内国家的支持
三、调整经济压舱的作用
四、谋求冲动审慎的平衡
第四章纵横捭阖的手段运用
第一节军事较量与造势
一、直接军事较量
二、进行联盟对抗
三、加强演训造势
第二节外交角逐与布局
一、壮大自身力量
二、分化瓦解对手
三、谋求“渔翁之利”
四、进行战略布局
第三节经济碰撞与竞争
一、争取区域经济合作的主导
二、推进双边自由贸易的发展
三、着力国际经济组织的建立
第四节文化对抗与塑造
一、塑造价值观念
二、建立价值同盟
三、赢取未来空间
第五章大国战略博弈演进的基本逻辑
第一节利益碰撞决定战略博弈的形态
一、战略利益的深化拓展改变博弈的领域
二、战略利益的交织碰撞制约博弈的样式
三、战略利益的维护意志影响博弈的动力
第二节环境认知左右战略博弈的抉择
一、战略环境价值认知差异巨大
二、价值战略环境认定截然不同
三、应然战略环境看法相去甚远
第三节力量变化牵引战略博弈的演进
一、急剧变化的力量易于引发战争
二、均势状态的存在利于战略稳定
三、战略意志的提升加重安全困境
第四节其他因素增大战略博弈的变数
一、域内其他国家的战略考量
二、国家战略目标的极端追求
三、国家战略互疑的恶性循环
结语历史终将回归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文摘
东北亚,顾名思义,就是指亚洲的东北部地区。从地理位置来说,它包括俄罗斯东部地区(滨海边疆区、萨哈林岛等地),中国东北与华北地区,日本北部与西北部,韩国、朝鲜以及蒙古,即环亚西北太平洋地区。从政治意义上讲,其覆盖的范围要大的多,它包括中国、日本、韩国、朝鲜、蒙古五国全境以及俄罗斯远东沿海。其中,陆地面积有1600多万平方千米,约占亚洲大陆总面积的40%。无论是从地缘范畴,还是从政治蕴含看,东北亚都是处于海陆汇合地带,既是欧亚大陆的东端,又是太平洋西岸。这里既有大陆国家,又有海洋国家,还有半岛国家。对于大陆国家来说,这里是走向海洋的依托,对于海洋国家来说,这里又是进入大陆的起点。因此,无论是大陆国家,还是海洋国家,东北亚地区都是名副其实的桥头堡。谁在东北亚地区获得了主导地位,谁就控制了桥头堡,谁控制了桥头堡,谁就掌握了进出大陆和海洋的主动权。
首先,海陆国家的连接区域。东北亚属于海陆复合型区域,既包括东亚大陆,也包括西北太平洋地区的半岛和岛屿;既有广袤的陆地,又有辽阔的海洋。可以说,东北亚是海陆国家的交汇区域。但是,东北亚地区在地理上有其独特之处,与世界上其他海陆结合部有着显著的不同。无论是大西洋两岸,还是印度洋沿岸,抑或太平洋沿岸的其他地区,海陆之间几无阻隔。即使沿海地区分布一些岛屿,要么面积较小,是邻近大陆国家领土的组成部分,即使是独立的国家,也往往依托大陆国家而生存,是大陆国家走向海洋的跳板,因而根本不会与大陆国家形成对抗。但是,东北亚地区的大陆沿岸却由半岛或岛屿国家环绕,海洋国家与大陆国家连为一体。而且,无论是大陆国家,还是海洋国家,都比较地强大,既可相互依托,又可独立发展。正由于如此,大陆国家致力于打开通往海洋的通道,海洋国家则设法在大陆上占据立足之地。
区域内的大陆国家有中国、蒙古和俄罗斯。俄罗斯东扩到亚洲以后,其坚定不移的目标就是取得通向太平洋的出海口。1689年,俄罗斯与中国清政府划定国界时,并没有达到它的目标。其后,它一直图谋继续扩张领土,但由于清帝国的力量强大,不得不蛰伏下来,等待时机。19世纪中叶,中国清王朝内忧外患加剧,俄罗斯便乘机将黑龙江以北和乌苏里江以东的中国土地悉数割取,从而在太平洋地区获得了一个出海口——海参崴。俄罗斯对此并不满足,在勘定国界时,又把中国通向日本海的图门江出海口占有己有。这样,俄罗斯就取得了东北亚地区大片沿海陆地,俯视鄂霍次克海与日本海。中国作为传统的东北亚大陆国家,一向占有便利的出海条件,从北向南拥有众多的优良港口,使中国与海外的往来十分密切。朝鲜半岛既是大陆国家走向海洋,也是海洋国家登上大陆的跳板。日本是位于东北亚地区的海上岛国,在其取得琉球之后,就成了该地区唯独海岛国家,像一条长链,锁住了东北亚大陆通向太平洋的通道,仅有几个海峡可供通行。所以,对于东北亚大陆国家来说,如果不能有效地控制日本,就很难真正地自由地进入太平洋。对于海洋国家来说,如果没有日本作为支撑点,也难以从海洋方向将力量投送到东北亚大陆国家。
大陆国家需要海洋,海洋国家也需要大陆。东北亚地区是海陆交汇区,更是海陆国家往来的依托地和桥头堡。
其次,东亚大陆是走向太平洋的通道。海洋是重要的运输通道。历史上,在陆上交通困难,空中交通尚无的情况下,海洋成为人们交往的主要通道。近代世界的发展,离不开地理大发现,而地理大发现的成功,则是海上航行的结果。地理大发现,打开了人们的视野,开辟了各国人民之间往来的通道,推动了各大洲商业往来,建立了统一的世界市场。正是由于海上通道的便利,世界上特大城市与强大国家,几乎全都位于沿海地区,今天亦然。东亚大陆的特大城市,如上海、北京、天津、大连、首尔、东京等都是近海或临海城市。东北亚地区海上辐射面积广大,交通方便,向东辐射整个西太平洋地区,进而远达美洲和大洋洲。通过海上航线,向南经台湾海峡和南中国海,可以到达东南亚和印度洋,向东北可到达白令海峡和北极。随着气候的变暖,北极的冰川已大为减少,航道也随之开辟,这就更进一步扩大了东北亚海上通道的辐射范围。不仅如此,随着人们对海洋认识的深入,海洋资源对国家的发展更为重要。作为大陆国家,不仅要开发和运用陆地沿海资源,还要开发和运用远海资源。这就进一步突显了海上通道的重要意义。
再次,海洋国家登上东亚大陆的捷径。欧亚大陆是世界政治经济的中心,更是世界上主要大国长期战略博弈的主棋盘。英国地缘政治学家哈尔福德·麦金德在其《历史的地理枢纽》一书中提出了著名的被西方战略学家奉为经典的三段论:谁统治了东欧,谁就能主宰心脏地带;谁统治了心脏地带,谁就能主宰世界岛;谁统治了世界岛,谁就能主宰世界。参见[英]哈尔福德·麦金德:《历史的地理枢纽》,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第13页。麦金德所说的世界岛,就是欧亚大陆。自古以来,欧亚大陆的主要大国相互征伐,大都以悲剧而告终:古罗马帝国、波斯帝国、阿拉伯帝国、蒙古帝国、拜占庭帝国、神圣罗马帝国、奥斯曼帝国、奥匈帝国、德意志第三帝国,莫不如此,即使庞大的“红色帝国”—苏联也在与美国的争霸中走向解体。海权国家兴起以后,大国博弈的中心虽然还是欧亚大陆,但方式有所改变,即更加注重对边缘地带的控制。无论是英国还是美国,往往都通过控制沿海地带,进而向大陆内部渗透。东北亚地区向西辐射欧亚大陆腹地,通过欧亚大陆铁路和空中走廊,可以到达中亚、西亚,甚至欧洲地区。因此,对于东北亚地区海洋国家日本或域外海洋国家美国来说,它们都着力开辟在东北亚地区的立足点,以打开通往欧亚大陆的通道。特别是对日本而言,要与欧亚大陆国家进行交往,从东北亚地区登陆是不二捷径。
总之,东北亚无论是对大陆国家而言,还是对海洋国家来说,都居于桥头堡的地位。它倚靠大陆,俯视海洋,是大陆国家走向太平洋的依托,同时也是海洋国家登上大陆的起点。
《大国东北亚战略博弈研究》由时事出版社出版。
作者简介
蔡华堂,1964年生,籍贯安徽,大校军衔。先后在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外国语学院、海军指挥学院和国防大学学习、深造,获得了文学学士、法学硕士及军事学博士学位,从事过军队指挥学博士后研究工作。2003-2004年在联合国驻刚果(金)特派团任军事观察员,2008-2010年在联合国—非盟达尔富尔混合行动特派团任高级参谋军官。现任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军事战略专业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战略思想和美国军事战略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在国家一级和二级学术刊物上发表有关国际关系、军事理论和外国军事思想方面的论文50余篇,主持研究.....和军队级课题10余项,著有《现代局部战争结束问题研究》《美国军事概论》《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析论》《从遏制到平衡:美国塑造世界战略解析》《21世纪日美同盟发展趋势研究》,合著有《美台军事关系的历史演变与中国统一战略选择》《信息化条件下战局控制问题研究》《国际安全与战略概论》《国际组织概论》等学术著作,参与《谍海浮沉》《世界经济与政治概论》《战略学》《蒙哥马利元帅战争回忆录》等著述的撰写与翻译。
目录
绪论
一、至关重要的海陆桥头堡
二、兵家必争的战略枢纽地
三、潜力巨大的经济增长带
四、大国聚集的地缘竞技场
五、中国兴衰的命运攸关区
第一章大国东北亚战略博弈的历史起源
第一节中国核心地位的确立
一、朝鲜成为中国藩属
二、倭国(日本)接受中国册封
三、日本着力学习中国
四、琉球王国称臣中国
五、北方部族地区进入中国版图
第二节日本侵略政策的推行
一、入侵朝鲜半岛
二、进犯中国台湾
三、吞并琉球群岛
四、挑起甲午战争
五、发动对俄战争
六、全面侵略中国
第三节俄国远东方向的扩张
一、向亚洲大力扩张
二、从中国割取大片领土
三、侵占中国东北地区
四、与日本展开地缘争夺
五、与美国划分势力范围
第四节美国对东北亚的介入
一、打通太平洋方向的通道
二、提出“太平洋帝国”构想
三、打开日本与朝鲜国门
四、推行“门户开放”政策
五、单独占领日本
六、跻身朝鲜半岛
第二章大国东北亚战略博弈的演进变化
第一节美苏全面争夺的展开
一、争取中国成为盟友
二、谋求控制朝鲜半岛
三、争夺占领日本权力
第二节中美对抗局面的形成
一、美国极力推行“扶蒋反共”政策
二、美国着力打压新中国
三、新中国推行“一边倒”政策
四、朝鲜战争开启中美东北亚的长期角逐
第三节中美联合反对苏联霸权主义
一、苏联将中国推出自己的阵营
二、苏联推行包围中国的战略
三、中国反制苏联战略包围
四、美国转奉联华抗苏政策
第四节中俄伙伴制衡美日联盟
一、中美结构性矛盾的凸显
二、俄美战略性对抗的升级
三、美日联盟关系的扩展
四、中俄战略合作的再启
第三章着眼长远的地缘竞争
第一节明确战略利益诉求
一、中国东北亚战略利益的演进
二、美国东北亚战略利益的变迁
三、俄罗斯东北亚战略利益的调整
四、日本东北亚战略利益的认知
第二节制定战略指导构想
一、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
二、俄罗斯的东北亚战略
三、中国制衡均势战略
四、日本东北亚战略的架构
第三节构建战略博弈力量
一、美日着力巩固联盟关系
二、美韩大力稳定战略同盟
三、美、日、韩增强战略互动
四、中俄深化全面战略伙伴关系
第四节把握战略博弈走向
一、着眼国际秩序的竞争
二、争取域内国家的支持
三、调整经济压舱的作用
四、谋求冲动审慎的平衡
第四章纵横捭阖的手段运用
第一节军事较量与造势
一、直接军事较量
二、进行联盟对抗
三、加强演训造势
第二节外交角逐与布局
一、壮大自身力量
二、分化瓦解对手
三、谋求“渔翁之利”
四、进行战略布局
第三节经济碰撞与竞争
一、争取区域经济合作的主导
二、推进双边自由贸易的发展
三、着力国际经济组织的建立
第四节文化对抗与塑造
一、塑造价值观念
二、建立价值同盟
三、赢取未来空间
第五章大国战略博弈演进的基本逻辑
第一节利益碰撞决定战略博弈的形态
一、战略利益的深化拓展改变博弈的领域
二、战略利益的交织碰撞制约博弈的样式
三、战略利益的维护意志影响博弈的动力
第二节环境认知左右战略博弈的抉择
一、战略环境价值认知差异巨大
二、价值战略环境认定截然不同
三、应然战略环境看法相去甚远
第三节力量变化牵引战略博弈的演进
一、急剧变化的力量易于引发战争
二、均势状态的存在利于战略稳定
三、战略意志的提升加重安全困境
第四节其他因素增大战略博弈的变数
一、域内其他国家的战略考量
二、国家战略目标的极端追求
三、国家战略互疑的恶性循环
结语历史终将回归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文摘
东北亚,顾名思义,就是指亚洲的东北部地区。从地理位置来说,它包括俄罗斯东部地区(滨海边疆区、萨哈林岛等地),中国东北与华北地区,日本北部与西北部,韩国、朝鲜以及蒙古,即环亚西北太平洋地区。从政治意义上讲,其覆盖的范围要大的多,它包括中国、日本、韩国、朝鲜、蒙古五国全境以及俄罗斯远东沿海。其中,陆地面积有1600多万平方千米,约占亚洲大陆总面积的40%。无论是从地缘范畴,还是从政治蕴含看,东北亚都是处于海陆汇合地带,既是欧亚大陆的东端,又是太平洋西岸。这里既有大陆国家,又有海洋国家,还有半岛国家。对于大陆国家来说,这里是走向海洋的依托,对于海洋国家来说,这里又是进入大陆的起点。因此,无论是大陆国家,还是海洋国家,东北亚地区都是名副其实的桥头堡。谁在东北亚地区获得了主导地位,谁就控制了桥头堡,谁控制了桥头堡,谁就掌握了进出大陆和海洋的主动权。
首先,海陆国家的连接区域。东北亚属于海陆复合型区域,既包括东亚大陆,也包括西北太平洋地区的半岛和岛屿;既有广袤的陆地,又有辽阔的海洋。可以说,东北亚是海陆国家的交汇区域。但是,东北亚地区在地理上有其独特之处,与世界上其他海陆结合部有着显著的不同。无论是大西洋两岸,还是印度洋沿岸,抑或太平洋沿岸的其他地区,海陆之间几无阻隔。即使沿海地区分布一些岛屿,要么面积较小,是邻近大陆国家领土的组成部分,即使是独立的国家,也往往依托大陆国家而生存,是大陆国家走向海洋的跳板,因而根本不会与大陆国家形成对抗。但是,东北亚地区的大陆沿岸却由半岛或岛屿国家环绕,海洋国家与大陆国家连为一体。而且,无论是大陆国家,还是海洋国家,都比较地强大,既可相互依托,又可独立发展。正由于如此,大陆国家致力于打开通往海洋的通道,海洋国家则设法在大陆上占据立足之地。
区域内的大陆国家有中国、蒙古和俄罗斯。俄罗斯东扩到亚洲以后,其坚定不移的目标就是取得通向太平洋的出海口。1689年,俄罗斯与中国清政府划定国界时,并没有达到它的目标。其后,它一直图谋继续扩张领土,但由于清帝国的力量强大,不得不蛰伏下来,等待时机。19世纪中叶,中国清王朝内忧外患加剧,俄罗斯便乘机将黑龙江以北和乌苏里江以东的中国土地悉数割取,从而在太平洋地区获得了一个出海口——海参崴。俄罗斯对此并不满足,在勘定国界时,又把中国通向日本海的图门江出海口占有己有。这样,俄罗斯就取得了东北亚地区大片沿海陆地,俯视鄂霍次克海与日本海。中国作为传统的东北亚大陆国家,一向占有便利的出海条件,从北向南拥有众多的优良港口,使中国与海外的往来十分密切。朝鲜半岛既是大陆国家走向海洋,也是海洋国家登上大陆的跳板。日本是位于东北亚地区的海上岛国,在其取得琉球之后,就成了该地区唯独海岛国家,像一条长链,锁住了东北亚大陆通向太平洋的通道,仅有几个海峡可供通行。所以,对于东北亚大陆国家来说,如果不能有效地控制日本,就很难真正地自由地进入太平洋。对于海洋国家来说,如果没有日本作为支撑点,也难以从海洋方向将力量投送到东北亚大陆国家。
大陆国家需要海洋,海洋国家也需要大陆。东北亚地区是海陆交汇区,更是海陆国家往来的依托地和桥头堡。
其次,东亚大陆是走向太平洋的通道。海洋是重要的运输通道。历史上,在陆上交通困难,空中交通尚无的情况下,海洋成为人们交往的主要通道。近代世界的发展,离不开地理大发现,而地理大发现的成功,则是海上航行的结果。地理大发现,打开了人们的视野,开辟了各国人民之间往来的通道,推动了各大洲商业往来,建立了统一的世界市场。正是由于海上通道的便利,世界上特大城市与强大国家,几乎全都位于沿海地区,今天亦然。东亚大陆的特大城市,如上海、北京、天津、大连、首尔、东京等都是近海或临海城市。东北亚地区海上辐射面积广大,交通方便,向东辐射整个西太平洋地区,进而远达美洲和大洋洲。通过海上航线,向南经台湾海峡和南中国海,可以到达东南亚和印度洋,向东北可到达白令海峡和北极。随着气候的变暖,北极的冰川已大为减少,航道也随之开辟,这就更进一步扩大了东北亚海上通道的辐射范围。不仅如此,随着人们对海洋认识的深入,海洋资源对国家的发展更为重要。作为大陆国家,不仅要开发和运用陆地沿海资源,还要开发和运用远海资源。这就进一步突显了海上通道的重要意义。
再次,海洋国家登上东亚大陆的捷径。欧亚大陆是世界政治经济的中心,更是世界上主要大国长期战略博弈的主棋盘。英国地缘政治学家哈尔福德·麦金德在其《历史的地理枢纽》一书中提出了著名的被西方战略学家奉为经典的三段论:谁统治了东欧,谁就能主宰心脏地带;谁统治了心脏地带,谁就能主宰世界岛;谁统治了世界岛,谁就能主宰世界。参见[英]哈尔福德·麦金德:《历史的地理枢纽》,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第13页。麦金德所说的世界岛,就是欧亚大陆。自古以来,欧亚大陆的主要大国相互征伐,大都以悲剧而告终:古罗马帝国、波斯帝国、阿拉伯帝国、蒙古帝国、拜占庭帝国、神圣罗马帝国、奥斯曼帝国、奥匈帝国、德意志第三帝国,莫不如此,即使庞大的“红色帝国”—苏联也在与美国的争霸中走向解体。海权国家兴起以后,大国博弈的中心虽然还是欧亚大陆,但方式有所改变,即更加注重对边缘地带的控制。无论是英国还是美国,往往都通过控制沿海地带,进而向大陆内部渗透。东北亚地区向西辐射欧亚大陆腹地,通过欧亚大陆铁路和空中走廊,可以到达中亚、西亚,甚至欧洲地区。因此,对于东北亚地区海洋国家日本或域外海洋国家美国来说,它们都着力开辟在东北亚地区的立足点,以打开通往欧亚大陆的通道。特别是对日本而言,要与欧亚大陆国家进行交往,从东北亚地区登陆是不二捷径。
总之,东北亚无论是对大陆国家而言,还是对海洋国家来说,都居于桥头堡的地位。它倚靠大陆,俯视海洋,是大陆国家走向太平洋的依托,同时也是海洋国家登上大陆的起点。
ISBN | 7519501000,9787519501006 |
---|---|
出版社 | 时事出版社 |
作者 | 蔡华堂 |
尺寸 |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