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辑推荐
杨妤婕口述了这本《阳光男孩黄铁良》介绍了,黄铁良先生师承相声大师侯宝林,作为侯门弟子,他为繁荣和传承相声艺术,做出了自己积极的贡献。上世纪90年代末,在相声界老艺术家于宝林先生倡导之下,相声艺术回归茶馆,与冯宝华、黄铁良、尹笑声、佟守本等天津相声界名家,共同成立众友相声艺术团。从那时起,黄铁良先生开始和尹笑声先生搭档,成为茶馆相声中的一对有名的火档。
黄铁良先生的表演不温不火,亦庄亦谐之间体现敏锐和智慧。他略微矮小的身材,和尹笑声先生的高大形成鲜明的对比。尹笑声先生师承相声泰斗马三立,是捧逗皆能的艺术家。
目录
开篇
一、学艺篇
二、津门篇
三、动荡篇
四、晚霞篇
外一篇:再见,阳光男孩
附:黄铁良整理、表演相声作品选
八大吉祥
三节拜花巷
门头沟
白事会
卖五器
后记
序言
书桌的一角,A4纸打印的父亲的书稿,共五个篇章,安静地摆放了一个多月了,只等这篇序就可以付梓。作为女儿的我,却迟迟不愿动笔,唯恐往事幕幕会触动那根躲藏不及的柔软神经,生怕眼泪会多于字迹。然而逃避不是终久之计,何况这本书是父亲生前最期望看到的,更因为我曾跪在父亲灵前承诺:2017年父亲生日那天,一定会带着这本新书到墓地去看他。
我是父亲三个儿女中唯一一个从事艺术工作的。我常跟他开玩笑说:“瞧瞧咱们家,你们老两口儿,您说相声,我妈唱西河:现在我又照搬了你俩的套路:刘彤说相声,我唱西河!”每每说到这儿,父亲便会开怀大笑,而后又陷入沉思。也许因为这个原因,父亲更愿意与我和刘彤聊天,聊关于相声的种种。每逢我们回津探亲,特别是家里人少清净的时候,父亲便会沏上一壶茶,和我俩侃相声,聊包袱儿,谈各地相声剧场的兴衰,唠年轻人怎样继承发展……最后的话题总会落在他从小跟师父侯宝林先生学艺的酸甜苦辣上,其实主要是“甜”,因为他说的最多的是对师父的崇拜、爱戴、感恩和深情。此刻的他会凝视着远方含着泪说:“我孝顺过师父,我伺候过师父,在师父最需要的时候我一直陪伴着师父,师父是握着我的手离开这个世界的,我对得起师父,剩下的就是——我想师父……”
父亲常对我们说:“16岁那年,师父让我来天津‘经风雨,见世面’。领悟了师父这样做的真正用意,才成就了今天的我!我得把一辈子所学的东西献给我最爱的观众们,也不辜负师父对我的嘱托!”每说到动情之处,我们都不忍打扰他,生怕惊动了他美好的回忆!我们也顺势催劝他,不如把这记忆里的点点滴滴汇成文字,出一部关于自己的书,除了家人之外,也让广大的观众、粉丝更全面地了解这位他们口中的“阳光男孩儿”。2016年初。父亲终于同意了,并且约定在2017年农历九月十七日他生日那天献给一直深爱着他的至爱亲朋!之后便开始有条不紊地准备、推进。父亲口述,杨妤婕记录、整理。
时间很快来到2016年6月8日。我从哈尔滨飞回天津,嫁到哈尔滨20年来第一次陪爸妈过端午节。9号早上,我和妈妈依偎着聊天,父亲手里拿着几叠稿纸,带着神秘、天真的笑容朝我走来,坐在床边,开口便带着无尽的喜悦:“二闺女,你先别起床,看看我的书稿,已经完成三个篇章了,我叙述的时候是想到哪儿就说哪儿,没想到妤婕整理得太棒了,我和你妈看了都感动得够呛!”没错,约请杨妤婕来整理、成稿,是个极正确的不二选择。不仅因为她是中国北方曲校首届文学专业的毕业生,更因为她是刘彤和我的同届同学,对我们家熟悉,对我父亲熟悉,对相声艺术、相声圈儿更熟悉。显然我父亲对书稿非常满意。一是妤婕整理润色得好,二是这里边装满了他的年幼懵懂,他的青葱岁月,他的从艺之路,他的感恩情怀!所以他不但让我看还让我念给妈妈听。我认真地看着父亲的脸,那明亮的眼神,那灿烂的笑容,分明是个孩子!虽然内容很长,念完有些累,但字里行间真情的流露让我几次动容,而我们三人这温暖的画面,却定格成我永远的记忆。因为仅仅一天之后,他便留下这半部书稿而匆匆离开了我们。
父亲离世,有两个心愿没有完成:一是秋天的80大寿,想办一个从艺的专场演出,另一个就是这本只写了一半的书。人已不在,自己的从艺专场注定是一个无期之梦了,而这本记录他风雨平生的书我们一定会帮他完成。其余部分的内容情节也只能由我母亲陈凤芸和我们这些身边人来提供了。尽管每回忆一个细节,都会深深刺痛自己的神经,但想想九泉下父亲未竟的夙愿,想想他的无数拥趸者那渴盼的目光,便欣然无悔且充满力量。一遍一遍推敲斟酌,几次三番查漏补缺,杨妤婕执笔的《阳光男孩黄铁良》终于要和读者见面了。
这是父亲留给我们、留给喜爱他的相声观众的一份礼物,也是我们对他的永远的想念。
真所谓“无巧不成书”!就在昨天晚上,我梦见了我的父亲。他在梦里是那样的清晰,虽然没有语言交流,虽然他看不见我的婆娑泪眼,我却能真实地感受到:他很好,他很开心!是不是冥冥中他也在为这本书的成稿而欣慰呢!
权当序。
黄维清刘彤
2016年11月8日
后记
《阳光男孩黄铁良》一书的写作过程很有几分波折。今年的初春,准确点说是2016年4月下旬,黄铁良老先生给我打电话,说起由中华曲艺学会副会长、他的师弟孙福海先生主持,要为几位相声老艺术家出书,黄铁良先生也在其中,老人当即提出自己口述、由我执笔整理。孙福海先生是天津曲艺界德高望重的老领导,对我们年轻一辈视如子侄,非常了解,据说听黄老一提就很满意,用黄铁良老人自己的话说:“福海当时就说,师哥您真会找人。”二位前辈如此信任,我很感动;再有我跟黄铁良先生还有一层关系,他的二女儿维清、女婿刘彤,跟我同是中国北方曲艺学校首届毕业生,我们是三十年的亲如手足的好朋友,黄铁良先生和夫人、西河大鼓艺术家陈凤芸先生总是把我当作女儿一样关心疼爱,我也按照天津市民间习惯,以“老爹老娘”称呼二老。所以黄老爹一提出书的事,我也顾不得自己缺乏经验,一口答应下来。
很快我们就正式开始工作,4月26日、5月17日和6月7日,我三次到黄老家录音,随录随写,十分顺利。我跟所有人一样,实在没有想到,意外突然降临了,黄老先生在6月11日傍晚猝然离去,距我最后一次见到他老人家仅仅四天,于是就有了书中原本并没列入创作计划的“外一篇。”
三次长谈,铁良老人给我最深的感受一是讷言.二是敬业。由于年代久远,一些时间、人物、事件他已经记不太清了,并且他也不是很善于描绘情景甚至抒发情绪,而几十年前学过的节目,他却能娓娓道来、如数家珍,并且加上自己的剖析、评论和表演体会。他的话语中,浸透了对相声的挚爱、对师父的热爱、对艺术前辈的敬爱,这种深厚感情常常令我感动。由于意外,本书的后半部分只好运用采访方式,我先后采访了谦详益文苑总经理史清元先生、黄夫人陈凤芸老人、相声艺术家赵恒先生和刘彤、黄维清夫妇,并且参考了网上发表的一些尹笑声先生的回忆文字和录音。
《阳光男孩黄铁良》一书完成,不想竟成了对故人的纪念,实在令人伤感唏嘘,但是我还是希望您读完本书后能想起那位妙语连珠的矮个子老人.并因为想起他而露出微笑。而对于我,写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次全新的尝试,更是一次值得铭记的经历,我会铭记黄老爹带给我的做人做事的启迪和由此引发的思考,铭记他对我的殷切期望,铭记他带给我的那些会心的笑声。
杨妤婕
文摘
相声演员黄铁良,原名黄德义,满族人,1937年农历九月生于北京一个没落旗人家庭。
黄铁良幼时家住北京新街口板桥头条胡同一个四合院里,院子讲究工整,与他后来常常上演的相声《夸住宅》里的描述极为相似。黄家本是大家庭,以老祖母(依旗人风俗称为太太)为首,伯父母一家、他们一家都居住在一起。他的父亲是一位铁路职工,母亲是家庭主妇,黄铁良是八个子女中的长兄。同住的还有一位四姑黄仲华,是一位京剧演员,艺名黄迎秋,曾与杨宝忠合作唱戏,后来还开过演出曲艺的剧场,名为“迎秋茶社”。正是这位四姑,引导黄铁良走上了从艺之路。
1950年,黄铁良十三岁,正在上高小。共和国初建,百废待兴,最先恢复的就是演艺行业,全新的国家政府复兴文艺,尊重艺人;艺人们经历了多年飘摇动荡,渴望安定下来,让自己的艺术得以发挥发展;而度过战争苦难,初尝新社会甜蜜生活的人们,由于温饱无忧、老病有养而欣喜不禁,重又燃起欣赏艺术的热情。北京的剧场、茶馆。一时间热闹非常,且是名角荟萃,知音云集。
而对于一个十三岁的少年,这个年龄正是贪玩阶段,对感兴趣的事有一种本能的如醉如痴。黄铁良迷上了看戏、听书、听相声、听大鼓。那唱腔或优雅或明丽或高昂或雄壮,那故事或曲折或惊险或欢喜或悲伤,那人物或忠勇或善良或奸狡或残暴,都使小小少年那么沉醉其中、不能自拔。半个多世纪以后,他每每回忆起当年:“那时候电台播放关顺鹏、关顺贵兄弟的竹板书《薛刚反唐》,哎呀,太好了,故事那个抓人,人物活灵活现,一环扣一环,我是每天必听,真是太好了。”那一派向往之情,仿佛又回到少年时代。
书包藏在“沟眼儿”里,逃学去听相声,是常有的事。当时相声场子是“零打钱”,每到收钱时,黄铁良就跟几个同龄的孩子一起,转身就跑,等人家打完钱,再钻进剧场,继续听得津津有味。虽然不太热衷读书,在学校的文艺活动中黄铁良却是活跃人物,唱歌尤其出色,班主任老师曾经指着这个学生说:“这是个干文艺的好材料!”
在他还是七八岁的时候,常去西单商场的启明茶社,那是著名的“相声常家”常连安经营的专演相声大会的园子,后台经理就是常连安。虽然舞台设备简陋,后台狭窄,但是演出阵容甚强,有众多的京津两地相声艺人轮流献艺,如张寿臣、刘德智、华子元、吉坪三、马桂元、郭荣启、于俊波、赵霭如、常连安、于垄江、侯一尘、张杰尧等老艺人,还有刘宝瑞、郭全宝、王世臣、白全福、罗荣寿、王长友、李宝麒、马四立、孙玉奎等,都在启明茶社演出过。黄铁良尤其对苏文茂、常宝华、于连仲、于春藻、赵春田等少年演员十分羡慕,他们当时正在启明茶社熏陶受业。这期间黄家也有一些变故,老祖母去世,兄弟分家,离开了板桥头条的大宅子,先是搬到顺城街,后来又搬到达智营。达智营这里房间宽敞,并且周围多有高邻,隔壁就是常连安家,红极一时的侯一尘也住在附近。
四姑迎秋始终跟黄铁良一家在一起生活,大概是1950年左右,四姑在前门外鲜鱼口开办了“迎秋茶社”,一百多人的小剧场,专演相声、鼓曲以及魔术、气功等等,并且以相声居多。侯宝林、郭启儒攒底,高德明、赵蔼如、罗荣寿、李桂山、王世臣、王恩禄、赵春田、于世德、于春藻、于连仲等上演相声大会,还有京韵大鼓演员良小楼、单弦演员曹宝禄等名角,都在此献艺,这些人后来几乎都成了北京曲艺团的演员。黄铁良每天都去茶社,这里开启了他心中的艺术之门。
那天,台上正是金震、金石兄弟表演魔术,“挖单”一抖,变出一束鲜花,紧接着一盆游动的金鱼,还有一只抖动翅膀的鸽子,最后一个点燃的大火盆把观众情绪推向高潮,在掌声中推上一只漂亮的木箱,打开箱子盖儿,再把箱子立起来,为了让观众看见是一只空箱子,再盖上盖子,演员用手一指木箱,说一声“来啦”,伸手打开箱子盖儿,咦。一个男孩在箱子里站了起来,个子不高,身穿学生制服,白皙的脸庞,大眼睛炯炯有神,笑眯眯地鞠了一躬,观众大声叫好,掌声笑声响成一片。后台笑得更厉害,黄迎秋往台上一看,不由得一愣,这不是我侄子嘛!嘿,又没上学去,跑这给魔术“钻瓤子”来了,平日里那么胆小腼腆,这时候还挺从容,不怯场。四姑看着,想着,不由得心里一动。
黄迎秋想到一件事。
就在1950年初,北京的相声艺人孙玉奎、侯宝林、常宝霆、全长保、佟大方、罗荣寿、高德亮、于世德等人发起,成立了“相声改进小组”。P6-9
杨妤婕口述了这本《阳光男孩黄铁良》介绍了,黄铁良先生师承相声大师侯宝林,作为侯门弟子,他为繁荣和传承相声艺术,做出了自己积极的贡献。上世纪90年代末,在相声界老艺术家于宝林先生倡导之下,相声艺术回归茶馆,与冯宝华、黄铁良、尹笑声、佟守本等天津相声界名家,共同成立众友相声艺术团。从那时起,黄铁良先生开始和尹笑声先生搭档,成为茶馆相声中的一对有名的火档。
黄铁良先生的表演不温不火,亦庄亦谐之间体现敏锐和智慧。他略微矮小的身材,和尹笑声先生的高大形成鲜明的对比。尹笑声先生师承相声泰斗马三立,是捧逗皆能的艺术家。
目录
开篇
一、学艺篇
二、津门篇
三、动荡篇
四、晚霞篇
外一篇:再见,阳光男孩
附:黄铁良整理、表演相声作品选
八大吉祥
三节拜花巷
门头沟
白事会
卖五器
后记
序言
书桌的一角,A4纸打印的父亲的书稿,共五个篇章,安静地摆放了一个多月了,只等这篇序就可以付梓。作为女儿的我,却迟迟不愿动笔,唯恐往事幕幕会触动那根躲藏不及的柔软神经,生怕眼泪会多于字迹。然而逃避不是终久之计,何况这本书是父亲生前最期望看到的,更因为我曾跪在父亲灵前承诺:2017年父亲生日那天,一定会带着这本新书到墓地去看他。
我是父亲三个儿女中唯一一个从事艺术工作的。我常跟他开玩笑说:“瞧瞧咱们家,你们老两口儿,您说相声,我妈唱西河:现在我又照搬了你俩的套路:刘彤说相声,我唱西河!”每每说到这儿,父亲便会开怀大笑,而后又陷入沉思。也许因为这个原因,父亲更愿意与我和刘彤聊天,聊关于相声的种种。每逢我们回津探亲,特别是家里人少清净的时候,父亲便会沏上一壶茶,和我俩侃相声,聊包袱儿,谈各地相声剧场的兴衰,唠年轻人怎样继承发展……最后的话题总会落在他从小跟师父侯宝林先生学艺的酸甜苦辣上,其实主要是“甜”,因为他说的最多的是对师父的崇拜、爱戴、感恩和深情。此刻的他会凝视着远方含着泪说:“我孝顺过师父,我伺候过师父,在师父最需要的时候我一直陪伴着师父,师父是握着我的手离开这个世界的,我对得起师父,剩下的就是——我想师父……”
父亲常对我们说:“16岁那年,师父让我来天津‘经风雨,见世面’。领悟了师父这样做的真正用意,才成就了今天的我!我得把一辈子所学的东西献给我最爱的观众们,也不辜负师父对我的嘱托!”每说到动情之处,我们都不忍打扰他,生怕惊动了他美好的回忆!我们也顺势催劝他,不如把这记忆里的点点滴滴汇成文字,出一部关于自己的书,除了家人之外,也让广大的观众、粉丝更全面地了解这位他们口中的“阳光男孩儿”。2016年初。父亲终于同意了,并且约定在2017年农历九月十七日他生日那天献给一直深爱着他的至爱亲朋!之后便开始有条不紊地准备、推进。父亲口述,杨妤婕记录、整理。
时间很快来到2016年6月8日。我从哈尔滨飞回天津,嫁到哈尔滨20年来第一次陪爸妈过端午节。9号早上,我和妈妈依偎着聊天,父亲手里拿着几叠稿纸,带着神秘、天真的笑容朝我走来,坐在床边,开口便带着无尽的喜悦:“二闺女,你先别起床,看看我的书稿,已经完成三个篇章了,我叙述的时候是想到哪儿就说哪儿,没想到妤婕整理得太棒了,我和你妈看了都感动得够呛!”没错,约请杨妤婕来整理、成稿,是个极正确的不二选择。不仅因为她是中国北方曲校首届文学专业的毕业生,更因为她是刘彤和我的同届同学,对我们家熟悉,对我父亲熟悉,对相声艺术、相声圈儿更熟悉。显然我父亲对书稿非常满意。一是妤婕整理润色得好,二是这里边装满了他的年幼懵懂,他的青葱岁月,他的从艺之路,他的感恩情怀!所以他不但让我看还让我念给妈妈听。我认真地看着父亲的脸,那明亮的眼神,那灿烂的笑容,分明是个孩子!虽然内容很长,念完有些累,但字里行间真情的流露让我几次动容,而我们三人这温暖的画面,却定格成我永远的记忆。因为仅仅一天之后,他便留下这半部书稿而匆匆离开了我们。
父亲离世,有两个心愿没有完成:一是秋天的80大寿,想办一个从艺的专场演出,另一个就是这本只写了一半的书。人已不在,自己的从艺专场注定是一个无期之梦了,而这本记录他风雨平生的书我们一定会帮他完成。其余部分的内容情节也只能由我母亲陈凤芸和我们这些身边人来提供了。尽管每回忆一个细节,都会深深刺痛自己的神经,但想想九泉下父亲未竟的夙愿,想想他的无数拥趸者那渴盼的目光,便欣然无悔且充满力量。一遍一遍推敲斟酌,几次三番查漏补缺,杨妤婕执笔的《阳光男孩黄铁良》终于要和读者见面了。
这是父亲留给我们、留给喜爱他的相声观众的一份礼物,也是我们对他的永远的想念。
真所谓“无巧不成书”!就在昨天晚上,我梦见了我的父亲。他在梦里是那样的清晰,虽然没有语言交流,虽然他看不见我的婆娑泪眼,我却能真实地感受到:他很好,他很开心!是不是冥冥中他也在为这本书的成稿而欣慰呢!
权当序。
黄维清刘彤
2016年11月8日
后记
《阳光男孩黄铁良》一书的写作过程很有几分波折。今年的初春,准确点说是2016年4月下旬,黄铁良老先生给我打电话,说起由中华曲艺学会副会长、他的师弟孙福海先生主持,要为几位相声老艺术家出书,黄铁良先生也在其中,老人当即提出自己口述、由我执笔整理。孙福海先生是天津曲艺界德高望重的老领导,对我们年轻一辈视如子侄,非常了解,据说听黄老一提就很满意,用黄铁良老人自己的话说:“福海当时就说,师哥您真会找人。”二位前辈如此信任,我很感动;再有我跟黄铁良先生还有一层关系,他的二女儿维清、女婿刘彤,跟我同是中国北方曲艺学校首届毕业生,我们是三十年的亲如手足的好朋友,黄铁良先生和夫人、西河大鼓艺术家陈凤芸先生总是把我当作女儿一样关心疼爱,我也按照天津市民间习惯,以“老爹老娘”称呼二老。所以黄老爹一提出书的事,我也顾不得自己缺乏经验,一口答应下来。
很快我们就正式开始工作,4月26日、5月17日和6月7日,我三次到黄老家录音,随录随写,十分顺利。我跟所有人一样,实在没有想到,意外突然降临了,黄老先生在6月11日傍晚猝然离去,距我最后一次见到他老人家仅仅四天,于是就有了书中原本并没列入创作计划的“外一篇。”
三次长谈,铁良老人给我最深的感受一是讷言.二是敬业。由于年代久远,一些时间、人物、事件他已经记不太清了,并且他也不是很善于描绘情景甚至抒发情绪,而几十年前学过的节目,他却能娓娓道来、如数家珍,并且加上自己的剖析、评论和表演体会。他的话语中,浸透了对相声的挚爱、对师父的热爱、对艺术前辈的敬爱,这种深厚感情常常令我感动。由于意外,本书的后半部分只好运用采访方式,我先后采访了谦详益文苑总经理史清元先生、黄夫人陈凤芸老人、相声艺术家赵恒先生和刘彤、黄维清夫妇,并且参考了网上发表的一些尹笑声先生的回忆文字和录音。
《阳光男孩黄铁良》一书完成,不想竟成了对故人的纪念,实在令人伤感唏嘘,但是我还是希望您读完本书后能想起那位妙语连珠的矮个子老人.并因为想起他而露出微笑。而对于我,写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次全新的尝试,更是一次值得铭记的经历,我会铭记黄老爹带给我的做人做事的启迪和由此引发的思考,铭记他对我的殷切期望,铭记他带给我的那些会心的笑声。
杨妤婕
文摘
相声演员黄铁良,原名黄德义,满族人,1937年农历九月生于北京一个没落旗人家庭。
黄铁良幼时家住北京新街口板桥头条胡同一个四合院里,院子讲究工整,与他后来常常上演的相声《夸住宅》里的描述极为相似。黄家本是大家庭,以老祖母(依旗人风俗称为太太)为首,伯父母一家、他们一家都居住在一起。他的父亲是一位铁路职工,母亲是家庭主妇,黄铁良是八个子女中的长兄。同住的还有一位四姑黄仲华,是一位京剧演员,艺名黄迎秋,曾与杨宝忠合作唱戏,后来还开过演出曲艺的剧场,名为“迎秋茶社”。正是这位四姑,引导黄铁良走上了从艺之路。
1950年,黄铁良十三岁,正在上高小。共和国初建,百废待兴,最先恢复的就是演艺行业,全新的国家政府复兴文艺,尊重艺人;艺人们经历了多年飘摇动荡,渴望安定下来,让自己的艺术得以发挥发展;而度过战争苦难,初尝新社会甜蜜生活的人们,由于温饱无忧、老病有养而欣喜不禁,重又燃起欣赏艺术的热情。北京的剧场、茶馆。一时间热闹非常,且是名角荟萃,知音云集。
而对于一个十三岁的少年,这个年龄正是贪玩阶段,对感兴趣的事有一种本能的如醉如痴。黄铁良迷上了看戏、听书、听相声、听大鼓。那唱腔或优雅或明丽或高昂或雄壮,那故事或曲折或惊险或欢喜或悲伤,那人物或忠勇或善良或奸狡或残暴,都使小小少年那么沉醉其中、不能自拔。半个多世纪以后,他每每回忆起当年:“那时候电台播放关顺鹏、关顺贵兄弟的竹板书《薛刚反唐》,哎呀,太好了,故事那个抓人,人物活灵活现,一环扣一环,我是每天必听,真是太好了。”那一派向往之情,仿佛又回到少年时代。
书包藏在“沟眼儿”里,逃学去听相声,是常有的事。当时相声场子是“零打钱”,每到收钱时,黄铁良就跟几个同龄的孩子一起,转身就跑,等人家打完钱,再钻进剧场,继续听得津津有味。虽然不太热衷读书,在学校的文艺活动中黄铁良却是活跃人物,唱歌尤其出色,班主任老师曾经指着这个学生说:“这是个干文艺的好材料!”
在他还是七八岁的时候,常去西单商场的启明茶社,那是著名的“相声常家”常连安经营的专演相声大会的园子,后台经理就是常连安。虽然舞台设备简陋,后台狭窄,但是演出阵容甚强,有众多的京津两地相声艺人轮流献艺,如张寿臣、刘德智、华子元、吉坪三、马桂元、郭荣启、于俊波、赵霭如、常连安、于垄江、侯一尘、张杰尧等老艺人,还有刘宝瑞、郭全宝、王世臣、白全福、罗荣寿、王长友、李宝麒、马四立、孙玉奎等,都在启明茶社演出过。黄铁良尤其对苏文茂、常宝华、于连仲、于春藻、赵春田等少年演员十分羡慕,他们当时正在启明茶社熏陶受业。这期间黄家也有一些变故,老祖母去世,兄弟分家,离开了板桥头条的大宅子,先是搬到顺城街,后来又搬到达智营。达智营这里房间宽敞,并且周围多有高邻,隔壁就是常连安家,红极一时的侯一尘也住在附近。
四姑迎秋始终跟黄铁良一家在一起生活,大概是1950年左右,四姑在前门外鲜鱼口开办了“迎秋茶社”,一百多人的小剧场,专演相声、鼓曲以及魔术、气功等等,并且以相声居多。侯宝林、郭启儒攒底,高德明、赵蔼如、罗荣寿、李桂山、王世臣、王恩禄、赵春田、于世德、于春藻、于连仲等上演相声大会,还有京韵大鼓演员良小楼、单弦演员曹宝禄等名角,都在此献艺,这些人后来几乎都成了北京曲艺团的演员。黄铁良每天都去茶社,这里开启了他心中的艺术之门。
那天,台上正是金震、金石兄弟表演魔术,“挖单”一抖,变出一束鲜花,紧接着一盆游动的金鱼,还有一只抖动翅膀的鸽子,最后一个点燃的大火盆把观众情绪推向高潮,在掌声中推上一只漂亮的木箱,打开箱子盖儿,再把箱子立起来,为了让观众看见是一只空箱子,再盖上盖子,演员用手一指木箱,说一声“来啦”,伸手打开箱子盖儿,咦。一个男孩在箱子里站了起来,个子不高,身穿学生制服,白皙的脸庞,大眼睛炯炯有神,笑眯眯地鞠了一躬,观众大声叫好,掌声笑声响成一片。后台笑得更厉害,黄迎秋往台上一看,不由得一愣,这不是我侄子嘛!嘿,又没上学去,跑这给魔术“钻瓤子”来了,平日里那么胆小腼腆,这时候还挺从容,不怯场。四姑看着,想着,不由得心里一动。
黄迎秋想到一件事。
就在1950年初,北京的相声艺人孙玉奎、侯宝林、常宝霆、全长保、佟大方、罗荣寿、高德亮、于世德等人发起,成立了“相声改进小组”。P6-9
ISBN | 9787201116563 |
---|---|
出版社 | 天津人民出版社 |
作者 | 黄铁良 |
尺寸 |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