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声快嘴李伯祥/名家笑侃相声圈》 李伯祥 9787201116587

配送至
$ $ USD 美元

编辑推荐

钱钰锟执笔,李伯祥口述的《相声快嘴李伯祥/名家笑侃相声圈》将是一本相声界引以为傲、具有教科书作用的好书。
本书探赜了主人公从艺七十余年的脚步、心灵、境界及艺术轨迹;叩开了主人公的心扉,讲述了主人公的所思所想;讴歌了主人公对艺术的真挚情感和不懈追求;寻觅了主人公成才、成功、立德、立艺之路;彰显了一位相声大家之正气,给人以启迪和激励。

目录

开篇的话
1 祖籍北京汉军八旗后裔
祖父昆仲曲坛三弦高手
2 全堂八角鼓盛极一时
单弦牌子曲流传八方
3 相声发源于单弦
春典产生自堂会
4 弹弦未果学京戏
修道不成说相声
5 聂文治开蒙撂地隆福寺
焦少海收徒卖艺天津城
6 百日认师有门户
四岁随父跑江湖
7 当年号神童晨光开台仅六岁
如今称老兵济南重游已八旬
8 日本投降举国庆
“胜利还都”到南京
9 为吃饭苦练《报菜名》
受欢迎获誉“小神童”
10 《三节会》节节难过
“一脚仇”耿耿于怀
11 严父授艺恩威并用
慈母疼儿进退两难
12 九龄童拿“整份”养家糊口
八方客送“心意”苦尽甜来
13 南晨光北启明名震南北
三尺台三宗宝内藏乾坤
14 晨光茶社藏龙卧虎
遭逢乱世忍气吞声
15 仁义大哥替兄弟清除欠账
孝顺长子为父母置办寿材
16 学京剧苦练武功
遇名师终身受用
17 书文戏理分高下
贯口趟子见真功
18 溯本寻源“地趟子”
改头换面《地理图》
19 济南深造徐州演
解放之初到北京
20 津门赶场求生计
绕城坐车报站名
21 新事新办拜师礼
两位师叔成“同学”
22 小伙伴情谊难忘
老前辈教诲铭心
23 大港市场还小钱诚信为本
大连街头逛大街安步当车
24 切盼学堂读书乐
难忘慈母厨艺香
25 论捧逗必修两项本领
说相声牢记六字真言
26 数高楼“露怯”浦江岸
闯码头“进军”上海滩
27 不耻下问虚怀若谷
恩师斟茶记忆犹新
28 师徒重逢兴高采烈讨欢喜
事与愿违弄巧成拙受批评
29 寻发展重返天津卫
找工作屡遭闭门羹
30 登高枝喜上添喜
娶贤妻亲上加亲
31 老“东家”穷追不舍
新单位忍痛割爱
32 “疃春”受责小心认错
“砸挂”惹祸大难临头
33 天翻地覆陷低谷
时乖命蹇受赤贫
34 身单力薄干房建
含辛茹苦受煎熬
35 人间自有真情在
暮年犹念好心人
36 忧恐交加老父去世
祸不单行文物被毁
37 跌落困境工友豪爽铭五内
重返舞台领导开明记心中
38 拨乱反正归正路
放弃高薪进市团
39 当教员传授“三翻、四抖”
忆前贤介绍“四有、八德”
40 承上启下尊师重道
光前裕后雅俗共赏
41 张寿臣作门长德高望重
侯宝林称大师推陈出新
42 捧逗俱佳方为贵
德艺双馨更是强
43 上海演出旗开得胜
太原创收马到成功
44 《聊天》成功得“外号儿”
录像“扬蔓儿”谢知音
45 改革走上小康路
乔迁住进大单元
46 慈母患病回天乏术
贤妻侍疾感人至深
47 “赌气”进京演仨月
“弄潮”下海走四方
48 改革创新受夸奖
赈灾义演获表扬
49 停薪论理生闲气
探病送礼释前嫌
50 代师收徒喜迎耀文弟
替子尽孝哭送宝林叔
51 雪中送炭兄弟情深
仁心妙手化险为夷
52 知音观众满天下
称心搭档有三人
53 说新唱新迎解放
与时俱进说相声
54 夯实基功好起步
巧使套路易成才
55 闲聊津门“三不管”
漫话沽上“四大开”
56 升堂入室知轻重
乐在其中是高人
57 悟透机关知玄妙
运用自如显神通
58 桃李争荣十八子
茱萸遍插少一人
59 潜移默化威力大
子承父业说相声
60 说旧说新说相声
谢天谢地谢知音
弟子们眼中的李伯祥

序言

津门骄子自成一家
孙福海
手捧钰锟兄执笔的《相声快嘴李伯祥》一书,爱不释手。这将是一本相声界引以为傲、具有教科书作用的好书。该书探赜了主人公从艺七十余年的脚步、心灵、境界及艺术轨迹:叩开了主人公的心扉,讲述了主人公的所思所想;讴歌了主人公对艺术的真挚情感和不懈追求;寻觅了主人公成才、成功、立德、立艺之路;彰显了一位相声大家之正气,给人以启迪和激励。我以为,本书的意义如下:
一、写法新颖语言独到
由钰锟兄弟执笔的该书,以清新的文笔,朴实的语言及集录的方式对主人公在《每日笑吧——笑侃相声圈》中所讲述的故事,予以提炼、剪裁、谋篇布局、高度概括,充分体现了其导演的才华和文学功底。《笑侃相声圈》的创意及录制,本来就是出自于他,其在导编过程中的构思、知识及对相声业务的熟悉,令我们这些几十年从事相声专业的人,都表示叹服。这本书,采用集录方式进行撰稿,难度更高于随心所欲地编写。他之所以采取这种方法成书,是为了还原历史史实。这种手法在我国文学领域始自魏晋,盛行于宋代。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北宋沈括的《梦溪笔谈》,南宋陆游的《老学庵笔记》,明朝张岱的《陶庵梦忆》,清朝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以及20世纪30年代初丰子恺的《缘缘堂随笔》,都是文学史上的奇葩。《相声快嘴李伯祥》就类似这样一种文学体裁,一种短隽有味、文字清新而又雅俗共赏的好书。
二、业内骄子曲坛增辉
伯祥兄与我相识相交几十年,他不仅仅是令业内尊重的相声界第六代(文字辈)大师兄、即“掌门人”,而且是我钦佩和敬重的一位业内佼佼者。起码占有如下第一:
他,黄口之龄登台献艺,迅即演红,这乃是同龄人所不及的业内第一。
其幼承庭训,6岁随父李洁尘在济南晨光首次登台,9岁在南京“金谷园”演出,被授予“小神童”雅誉。当年蒋介石六十大寿,在诸多曲种中,仅有他们父子一场相声。11岁的他落落大方,以一段显露传统功力的《报菜名》令人刮目相看;
他,无论是在南方、北方还是在农村、城市、部队、工厂,演出效果总能占全场第一。
在20世纪80年代,我与他同在天津市曲艺团工作,每年在各地巡回演出一二百场。他不仅大都承担“攒底”任务,而且无论在什么地方和场合演出从未“泥”过。这种现象在业内是罕见的,相声界有一句话.叫“宁往北走一千,不往南挪一砖”,意思是南方的相声观众对相声的热爱不及北方。诸多北方相声演员、甚或是享有盛誉的“大蔓儿”。在南方一些中小城市的演出效果都难免略逊一筹。而伯祥兄倚仗其从小闯荡江湖,善于根据每个地方的风土人情、语言习惯巧妙地融和贯通,可以说他走到何处,都是颇受当地欢迎的演员。
他,博闻强记,被业内同仁公认为第一。
几十年前的节目,只要有人点题,他即能毫不迟疑地全段背颂。无论是“子母哏”还是“贯口活”,而且还告诉你哪个前辈哪个地方好,与别人的不同之处、特点及使法。近年来,业内收徒、重大庆典,都要请他代表老艺术家讲话,八十高龄的他不用稿子,能把近日国家发生的大事、中央有关新精神、新提法、国外要闻,甚至国外某小城市的地名、多位难记的外国人名都能脱口而出。他看报看电视,被人称为“过目不忘”,每次讲话时都是笑声掌声不断,而且还经常出现台下喊“返场”“再来一段”!
他,培养的弟子,成才率堪称第一。
他有21个人室弟子,大都是从入门教起,他们是刘济深、郑健、戴志诚、金望、高吉林、高玉林、刘毛毛、李增满、王平(2013年病故)、耿直、秘弘泉、孙庆华、于琪、吕小品、李甦、王月、李庆丰、孙乘林、王硕、杨利生、王喆,几乎个个都成为名演员。
他,涉足的艺术、体育种类及水平堪称第一。
相声演员熟悉曲艺、戏曲各个曲种流派不足为奇,但他对这些门类的认知和所掌握的知识毫不逊色于专业人士。所以,中央电视台及地方电视台,多次请他担任京剧、豫剧大赛的评委。而且他对各个曲种、各个行当的专业点评都令业内外佩服。同时,他还曾受邀点评足球、摔跤。这些都是他用功学习为相声服务的,反过来也成为这些行当的专家里手,可见其用功之深。
他,高龄演高难度节目在业内堪称第一。
八十岁高龄,一般演员难免有时力不从心或表演“子母哏”捧、逗分量相当的节目。而他现在不但能使“一头沉”的活,而且还常演“贯口活”。像他创作的《周游世界》,不但要在台上背诵大段的外国地名,而且他竟能和传统的《地理图》背不混。
三、新颖独特自成一家
伯祥兄的演出风格独特,人称“李快嘴”;节目新颖,不落俗套。“嘴快”字字入耳,语言节奏铿锵有力,朴实无华,朗朗上口,听着提气,看着过瘾。平俗中显典雅,新颖中富魅力。
诗有“眼”,书有“胆”,笑的制造最难产。相声是使人发笑的,但伯祥的相声,使人笑得回味、笑后深思。他把“笑料”作为手段和技巧,用“笑料”为节目内容和塑造人物服务,所以,他的节目没有廉价、庸俗的笑,更没有讽刺智障、残疾、爸爸儿子沾便宜的笑。在这方面,他不但严格要求自己,而且对待弟子和晚辈也特别严格。记得有一年他担任全国相声大赛评委,深入到小剧场选节目,听到一个低级的笑料,大为震怒和恼火,在多个场合进行呼吁和批评,其责任心和境界可见一斑。艺无德不立,德,在艺术追求上又以不断出新为魂。他所以能常演常新、自成一家,源于其紧步时代、突出创新,使他的艺术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活力和感召力。我以为,这是李伯祥自成一家之妙处所在。
四、老骥伏枥志存高远
伯祥兄己八十高龄,但他对艺术的追求、对自己的高标准严要求毫未松懈。他除了参加正常业务演出之外,非常热心公益事业,凡义演、“搭桌”、慰问、慈善都少不了他的身影。2016年他参加《廉政专场》冒着炎热的酷暑深入基层演出了几十场。他不打牌,不穿戴名牌,不去高消费娱乐场所,总是随身携带两样心爱之物:一个是播放自己痴迷的戏曲名段的录音机;一个是自己搜集的报纸剪报。
他为人谦和,处事低调。当别人夸奖他哪个节目、哪个“包袱”好时,他总是说我当初是学某位老先生的,从不显示自己。
由于他使我感动,在我担任天津市文联党组书记时曾对他多次提出,为他出资搞从艺庆典和出书。这对于别人都是求之不得的事情,可他多次婉言谢绝,唯恐给组织、弟子们添麻烦。所以到现在他也未搞过从艺五十年、六十年、七十年纪念及生日庆典活动。
他悉心传艺,除了徒弟和再传弟子之外,还有李金斗等诸多义子和学生,但无论是谁,只要是在艺术上问到他,他从不保守。就连我在电视台讲的《笑侃相声圈》及出版的几本有关相声的专著,都得益于他许多指点。
我相信,此书一定能受到读者的欢迎。
丁酉年春

文摘

觉罗氏亲自掌管,加上正黄、正白,并称为上三旗,亦称内府三旗,其他为下五旗。
八角鼓的八角八面象征着八旗,八个侧面各有一副小铜镲,中间还夹着一个小铜片,这些铜镲与铜片就各指满、蒙、汉三旗,镲与小铜片总共是二十四个,意为二十四固山。
鼓外面蒙的蟒皮寓意为江山一统,鼓下系有丝绦编的如意盘长挂有双穗,企盼着五谷丰登麦秀双穗。挂穗的那个侧面.内里装了一个中柱,是为了手拿着得劲,这还有个好寓意叫永罢干戈。贴柱也是三个小铜片,从外面看不出来。穗子的颜色代表旗种,镶黄旗和正黄旗分别为杏黄和鹅黄,其他各旗所用的八角鼓,穗子颜色都与本旗的旗帜颜色相同。
联珠快书最适合表现两军对阵交锋和英雄消灭匪霸的故事。可惜好多节目的主人公都是死于非命,也就是横死,像《挑滑车》中的高宠是被砸死的,《李陵碑》里的的老令公是碰碑而死,《淤泥河》中的罗成死于乱箭穿身,《阴魂阵》讲的是刘金定归天,这样的节目不大吉祥,在走堂会时往往不符合主家结亲、做寿的喜庆主题。
因此我爷爷李子衡编了一个喜庆的联珠快书叫《赵彦求寿》,说的是《三国演义》里面的故事。赵彦十九岁时在地里耕田,一位名叫管辂的人会看相,发现赵彦聪明伶俐,但寿命不长,只能活十九岁,就如实地告诉了他。
赵彦回家后告诉父亲,他父亲非常害怕,让赵彦追上管辂求他设法相救。管辂知道天机不可泄露,就含糊地说:“明天你带上好酒和美味的鹿肉干到南山脚下,见到有两位老人在那下棋,你就用酒肉招待他们,然后就看你的造化了。”
第二天赵彦带上酒肉来到南山,果然见两位老叟正在下棋,赵彦就托盘而跪,两位老人下到中午时分是又渴又饿,就随手拿起酒肉来连吃带喝。棋一直下到傍晚时分,白衣老人发现了赵彦,一看便知来意就说:“寿数命中注定,是无法更改的。”这时红衣老人笑着说道:“食人酒肉,焉能无情。”于是拿出生死簿,将赵彦的阳寿十九岁的前面加了个九,这就改为寿活九十九岁了。您瞧赵彦这顿酒管得太值了。
这两位老人是北斗七星君和南斗留星君,“北斗主死,南斗主生”,他们是执掌生死的神仙。
再聊点儿闲话。从前生意人用的秤杆上面都是十三个星,来历就是南辰六星、北斗七星,后来为了警醒商人守法经营,在十三星的后面又加上三个星,就是负责封高官、享厚禄、延寿命的福禄寿三星。
老年间是十六两一斤,秤杆上就有了十六个星,这是为了警告做生意的,一旦缺斤短两就要遭报应,缺一两折福,缺二两折禄,缺三两折寿。现在破除迷信,做生意的也大都不信这个了。
京剧里也有这出戏,是个花脸的开场戏,和《大回朝》一样都是开场戏。剧场刚开戏的时候观众还没来全,前排是坐满了,后排只有中间有人,两边还没坐满,从台上往下一看就像个窝头的形状。演员就管这叫窝头座。《探阴山》过去也是开场戏,说起来还有个笑话。(P6-7)
ISBN9787201116587
出版社天津人民出版社
作者李伯祥
尺寸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