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辑推荐
关于陈纳德和飞虎队的著作、论文、电影以及电视节目可谓层出不穷,但《飞虎队:陈纳德和他的美国志愿者(1941-1942)》并不是又一本一味颂扬的著作。作者试图拨开环绕在飞虎队周围的层层历史迷雾,力求还原那段历史的真实场景和历史人物的本来面目。
媒体推荐
“一部一流的史著。”——《波士顿环球报》
“精心研究,小心引证。”——《华盛顿时报》
“毫无疑问,这是目前为止最可读、最全面的解读。”——美国《航空航天杂志》
关于陈纳德和飞虎队的著作、论文、电影以及电视节目可谓层出不穷,但该书并不是又一本一味颂扬的著作。作者试图拨开环绕在飞虎队周围的层层历史迷雾,力求还原那段历史的真实场景和历史人物的本来面目。——美国《图书馆杂志》
每一页都包含着新鲜的趣闻和久被遗忘的历史细节……一部引人入胜的佳作。——《第二次世界大战》杂志
作者简介
作者:(美国) 丹尼尔·福特 译者:叶蔚然
丹尼尔·福特是一名美国陆军的退伍老兵,曾在越战期间担任战地记者。他毕生致力于记录和研究20世纪的战争。他现居新罕布什尔州的达勒姆,是一名业余飞行员和《华尔街日报》的专栏作家。
目录
新版前言
1“陈纳德上校”
2特别空军部队
3好事难成真
4凶残至极
5燃烧殆尽
6耀眼的红色
7旋转坠落的敌人
8“向前倾”
9直线坠落
10霍夫曼阵亡
11“离开这个鬼地方”
12“你们有没有收到预警?”
13不是电影,胜似电影
14飞行员的叛乱
15垒允的拍卖会
16“去他的比塞尔!”
17比已知的情况更加不妙
18载入史册
附录1日军飞机辨识
附录2中国及缅甸战场上的参战飞机
附录3美国志愿航空队飞行员战绩
参考文献
序言
作为一本从学术角度探讨历史事件的著作,《飞虎队——陈纳德和他的美国志愿者》在 1991 年由史密森学会出版社出版。此书甫一面世就承受了不计其数的抨击,作家、出版商甚至很多老资格的机构都在指责我们把良知卖给了日本人。
毫无疑问,我们的“罪孽”就是把飞虎队宣称的战果与日本空军在东南亚和中国西南战场上的实际损失之间的不同揭示了出来。在最简要和保守的飞虎队传说中, 67 位志愿者驾驶着带有中国标志的老旧战机,摧毁了空中和地面上的近 300 架日本飞机,同时仅在空战中损失了 4 人。
但是,在最常见的出版物中,这个传说继续演变。它声称,官方统计仅限于地面上可见的残骸或其他可以得到证明的战果,如果考虑到那些在敌占区、茂密雨林和缅甸马达班湾被击落而无法得到统计的日本飞机,飞虎队的击落数必定要翻一番。假如你有幸能在飞虎队队员兴致盎然的时候碰到他们,就像 1989 年我在加利福利亚州奥哈伊的飞虎队聚会上那样,他们会说服你相信克莱尔·陈纳德在“二战”结束时曾到东京查阅过档案。他们称,日本方面的记录显示,从 1941 年 12 月到 1942 年 6 月,陈纳德指挥的飞虎队在中国和缅甸战场上击毁了 1,000 架日军飞机。事实上,当年的那场聚会上还有一个更令人欢欣鼓舞的传说版本:根据官方统计,飞虎队击落了 299 架日军战机,如果加上已知的另外 240 架和超过1,000 架未被官方确认的飞机,击毁总数达到了 1,500 架!
但这个故事有三方面的硬伤:第一,陈纳德在战争结束后并没有到过日本;第二,他不可能研究过日方的档案,因为这些档案保存得不好,而且他也不懂日语;第三,日本空军在东南亚战场上参战的飞机少于 750架,这些飞机除了要对付中缅上空的飞虎队和英国皇家空军,还要和海军航空部队一起对抗马来半岛的英联邦空军中队、爪哇岛和婆罗洲岛上的荷兰空军中队,以及吕宋岛上的美国和菲律宾空军中队。所以,飞虎队不可能击毁 1,000或
1,500架日军飞机,因为日方本来就没有那么多飞机参战。
实际上,飞虎队造成的日军损失为大约 115 架飞机,这本应是个意料之中的发现。“二战”中每一个战区的每一方参战空军,都相信自己给敌方造成了远高于实际数字的损失。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东南亚战场上的日本飞行员宣称的战果就比飞虎队的还要令人瞩目得多—战损比基本达到了 5∶1。另一个例子是不列颠空战,英国皇家空军的飞行员们操纵着装备了机枪瞄准器的战机,在开阔的田野和草原上空飞翔作战,但他们的击毁率也不过“膨胀”到 56%。
文摘
版权页:
插图:
比尔·波利很快就收到了厚厚的订购单:60架“鹰”式双翼战斗机、30架P—36单翼战斗机(与陈纳德的座机型号相同)和30架伏尔提公司生产的单翼轻型轰炸机。随着上海的沦陷,这些飞机先通过香港进入中国,然后经铁路被运到烟尘滚滚的衡阳。波利在那里建立了一家组装飞机的分工厂。1937年至1938年间的冬天曾在杭州担任飞行教官的哈维·格林劳(Harvey Greenlaw)也来到衡阳城外,帮助A.L.帕特森(A.L.Patterson)组装教练机。这些工厂成了日军空袭的目标,奥尔加·格林劳回忆道,她的丈夫和陈纳德在日军空袭时坐在花园的墙头,“丝毫不顾在他们身边横飞的弹片,一边还讨论着日本人的轰炸手段”。
此时,雇佣兵飞行员逐渐蜂拥来到中国,他们声称自己有在欧洲战场战斗的经验。根据宋美龄的要求,陈纳德把他们编入中国空军第14中队,驾驶比尔·波利在衡阳组装的伏尔提轰炸机。整个冬天,陈纳德都忙碌地往返于南昌的战斗机中队和汉口的伏尔提轰炸机中队之间。(为了使第14中队尽早形成战斗力,他得到了欧内斯特·艾利森的帮助,正是这位中尉在1919年给了陈纳德第二次机会,让他得以成为一名军人飞行员。)他碰到了一大堆问题:比起战斗,这些雇佣兵对喝酒更感兴趣;中国飞行员拒绝同雇佣兵们合作;中国的投弹手被指“连一座城市都炸不中”;飞机总是出现故障,无法出动。1938年1月23日,第14中队终于执行了第一次任务。
关于陈纳德和飞虎队的著作、论文、电影以及电视节目可谓层出不穷,但《飞虎队:陈纳德和他的美国志愿者(1941-1942)》并不是又一本一味颂扬的著作。作者试图拨开环绕在飞虎队周围的层层历史迷雾,力求还原那段历史的真实场景和历史人物的本来面目。
媒体推荐
“一部一流的史著。”——《波士顿环球报》
“精心研究,小心引证。”——《华盛顿时报》
“毫无疑问,这是目前为止最可读、最全面的解读。”——美国《航空航天杂志》
关于陈纳德和飞虎队的著作、论文、电影以及电视节目可谓层出不穷,但该书并不是又一本一味颂扬的著作。作者试图拨开环绕在飞虎队周围的层层历史迷雾,力求还原那段历史的真实场景和历史人物的本来面目。——美国《图书馆杂志》
每一页都包含着新鲜的趣闻和久被遗忘的历史细节……一部引人入胜的佳作。——《第二次世界大战》杂志
作者简介
作者:(美国) 丹尼尔·福特 译者:叶蔚然
丹尼尔·福特是一名美国陆军的退伍老兵,曾在越战期间担任战地记者。他毕生致力于记录和研究20世纪的战争。他现居新罕布什尔州的达勒姆,是一名业余飞行员和《华尔街日报》的专栏作家。
目录
新版前言
1“陈纳德上校”
2特别空军部队
3好事难成真
4凶残至极
5燃烧殆尽
6耀眼的红色
7旋转坠落的敌人
8“向前倾”
9直线坠落
10霍夫曼阵亡
11“离开这个鬼地方”
12“你们有没有收到预警?”
13不是电影,胜似电影
14飞行员的叛乱
15垒允的拍卖会
16“去他的比塞尔!”
17比已知的情况更加不妙
18载入史册
附录1日军飞机辨识
附录2中国及缅甸战场上的参战飞机
附录3美国志愿航空队飞行员战绩
参考文献
序言
作为一本从学术角度探讨历史事件的著作,《飞虎队——陈纳德和他的美国志愿者》在 1991 年由史密森学会出版社出版。此书甫一面世就承受了不计其数的抨击,作家、出版商甚至很多老资格的机构都在指责我们把良知卖给了日本人。
毫无疑问,我们的“罪孽”就是把飞虎队宣称的战果与日本空军在东南亚和中国西南战场上的实际损失之间的不同揭示了出来。在最简要和保守的飞虎队传说中, 67 位志愿者驾驶着带有中国标志的老旧战机,摧毁了空中和地面上的近 300 架日本飞机,同时仅在空战中损失了 4 人。
但是,在最常见的出版物中,这个传说继续演变。它声称,官方统计仅限于地面上可见的残骸或其他可以得到证明的战果,如果考虑到那些在敌占区、茂密雨林和缅甸马达班湾被击落而无法得到统计的日本飞机,飞虎队的击落数必定要翻一番。假如你有幸能在飞虎队队员兴致盎然的时候碰到他们,就像 1989 年我在加利福利亚州奥哈伊的飞虎队聚会上那样,他们会说服你相信克莱尔·陈纳德在“二战”结束时曾到东京查阅过档案。他们称,日本方面的记录显示,从 1941 年 12 月到 1942 年 6 月,陈纳德指挥的飞虎队在中国和缅甸战场上击毁了 1,000 架日军飞机。事实上,当年的那场聚会上还有一个更令人欢欣鼓舞的传说版本:根据官方统计,飞虎队击落了 299 架日军战机,如果加上已知的另外 240 架和超过1,000 架未被官方确认的飞机,击毁总数达到了 1,500 架!
但这个故事有三方面的硬伤:第一,陈纳德在战争结束后并没有到过日本;第二,他不可能研究过日方的档案,因为这些档案保存得不好,而且他也不懂日语;第三,日本空军在东南亚战场上参战的飞机少于 750架,这些飞机除了要对付中缅上空的飞虎队和英国皇家空军,还要和海军航空部队一起对抗马来半岛的英联邦空军中队、爪哇岛和婆罗洲岛上的荷兰空军中队,以及吕宋岛上的美国和菲律宾空军中队。所以,飞虎队不可能击毁 1,000或
1,500架日军飞机,因为日方本来就没有那么多飞机参战。
实际上,飞虎队造成的日军损失为大约 115 架飞机,这本应是个意料之中的发现。“二战”中每一个战区的每一方参战空军,都相信自己给敌方造成了远高于实际数字的损失。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东南亚战场上的日本飞行员宣称的战果就比飞虎队的还要令人瞩目得多—战损比基本达到了 5∶1。另一个例子是不列颠空战,英国皇家空军的飞行员们操纵着装备了机枪瞄准器的战机,在开阔的田野和草原上空飞翔作战,但他们的击毁率也不过“膨胀”到 56%。
文摘
版权页:
插图:
比尔·波利很快就收到了厚厚的订购单:60架“鹰”式双翼战斗机、30架P—36单翼战斗机(与陈纳德的座机型号相同)和30架伏尔提公司生产的单翼轻型轰炸机。随着上海的沦陷,这些飞机先通过香港进入中国,然后经铁路被运到烟尘滚滚的衡阳。波利在那里建立了一家组装飞机的分工厂。1937年至1938年间的冬天曾在杭州担任飞行教官的哈维·格林劳(Harvey Greenlaw)也来到衡阳城外,帮助A.L.帕特森(A.L.Patterson)组装教练机。这些工厂成了日军空袭的目标,奥尔加·格林劳回忆道,她的丈夫和陈纳德在日军空袭时坐在花园的墙头,“丝毫不顾在他们身边横飞的弹片,一边还讨论着日本人的轰炸手段”。
此时,雇佣兵飞行员逐渐蜂拥来到中国,他们声称自己有在欧洲战场战斗的经验。根据宋美龄的要求,陈纳德把他们编入中国空军第14中队,驾驶比尔·波利在衡阳组装的伏尔提轰炸机。整个冬天,陈纳德都忙碌地往返于南昌的战斗机中队和汉口的伏尔提轰炸机中队之间。(为了使第14中队尽早形成战斗力,他得到了欧内斯特·艾利森的帮助,正是这位中尉在1919年给了陈纳德第二次机会,让他得以成为一名军人飞行员。)他碰到了一大堆问题:比起战斗,这些雇佣兵对喝酒更感兴趣;中国飞行员拒绝同雇佣兵们合作;中国的投弹手被指“连一座城市都炸不中”;飞机总是出现故障,无法出动。1938年1月23日,第14中队终于执行了第一次任务。
ISBN | 9787559605726 |
---|---|
出版社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
作者 | 丹尼尔·福特 (Daniel Ford) |
尺寸 |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