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悟渔阳里(套装共3册)》 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 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机关旧址纪念馆 9787208144248

配送至
$ $ USD 美元

编辑推荐

内有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创建大事记,全书全面、清晰地反应了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创建的全过程。

作者简介

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是党史研究部门,也是区主管党史业务的工作部门。主要职能:研究党的历史;撰写上海党史专著;征集、整理编撰区地方的重要党史资料;推动党史成果转化并进行党史宣传教育等。

目录

《觉悟渔阳里: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创建史料选辑.1919.5~1922.5上册》目录:
前言
凡例
一、创团成员当时撰著译
俞秀松
《浙江新潮》发刊词
给父亲的信
给父母亲和诸弟妹的信
给父亲的信
给骆致襄的信
给骆致襄的信
《“工读互助团”底实验和教训》一文的附记
日记摘录
俞秀松、李汉俊、陈独秀为筹办《店员周刊》写的信
给父母亲和家中诸人的信
给父母亲和家中诸人的信
给父母亲的信
施存统
这倒是贫家的人好!
偶像
文字为什么要横行?
施存统来信罗家伦答
施存统致宋介的信
只管冲进去罢!
看不惯“女士”二字
好一个头衔!
投向资本家底下的生产机关去
“钻进工场里去”的解释
把“爱国运动”变做“社会运动”
越攻击越奋斗
“工读互助团”底实验和教训
“废除婚制”讨论中的愤语
“侮辱女子人格”底解释
打破婚制的同调
解决婚姻问题底意见
废除婚制问题底讨论
辨论的态度和废除婚制
青年所应受的两重苦痛
废除婚制问题的讨论
纪梦
废除婚制问题
废除婚制问题底辩论
为什么要从事根本改造?
改造家和爱情
废除婚制问题的讨论
怎样报答这个“罔极之恩”?
头衔吓人
不敢擅自立异!
贵族的文化运动和贵族的著作
对于文化运动底感想
旁听生和学生
致诸位朋友信
存统信中的趣语
青年应自己增加工作

追哭“先母”
对“白棣底照片”有感
奋斗
回头看二十二年来的我
我们底大敌,究竟是谁呢?
我底最近觉悟
智识阶级听者!
奋斗与互助
译书要有目的
劳动问题
改革底要件———读《改革期中的广东》
对于抄近路求学的朋友底忠告———关于学日文问题
现代文明底经济的基础
社会主义底进化
劳动问题底发生和组合运动底进化
团体和分子
理智和感情底矛盾
劳动经济论
卖文者与社会组织
考茨基底劳农政治反对论
发展实业和失业军
请看反对独秀的理由
盲目地瞎鼓吹
为主义信主义
唯物史观和空想
一个好消息!
经济组织与自由平等
佢一定比你想得还要好
主义和遗产
讨论“没有辨驳的价值”的信
社会主义与劳动者人数
什么最可恶?
注意灰色主义
请看高论
你哪里知道?
“非人的生活”
见于《共产党宣言》中底唯物史观
越出越奇的辨论
劝你遵守这几句话
这话你从哪里得来?
没有第二种好处
攻击个人
劳农俄国底安那其主义者
我们要怎么样干社会革命?
无产阶级专政和首领变节
对于留学日本诸君的一个提议
施存统致宋介的信
对于文章署名的一点小意见
一封答复“中国式的无政府主义”者的信
马克斯主义和劳动全收权
第四阶级独裁政治底研究
再与太朴论主义底选择
马克思底共产主义
究竟“一百几十年”?
劳动组合运动和阶级斗争
阶级斗争和促社会死亡
希望大家多做一点研究
主义本身是不负责任的
“革命的事实”和“革命的文句”
第四阶级解放呢?全人类解放呢?
什么叫做“英国式”的工业?
唯物史观在中国底应用
马克斯主义底特色
“唯物史观”与“和现势力妥协”
读费觉天君底“从罗素先生底临别赠言中所见的‘政治支配经济策’”
河上底左倾
自便的主张
关于马克斯主义的一个误解
介绍“社会主义研究”
责备主义者底标准
对于高一涵先生《共产主义历史的变迁》的怀疑
马克思主义上所谓“过渡期”
俄罗斯革命和唯物史观
我对于平民女学的希望
马克思底理想及其实现底过程
学校离得离不得呢?
……
沈玄庐
陈望道
李汉俊
叶天底
袁振英
金家凤
二、有关上海建团的忆述
三、团“一大”前上海团建历史文献
四、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创建大事记
附录:创团成员部分存目文献
后记
《觉悟渔阳里: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创建史料选辑.1919.5~1922.5中册》
《觉悟渔阳里: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创建史料选辑.1919.5~1922.5下册》

序言

前言
1920年8月22日,在中国共产党发起组的领导下,中国第一个社会主义青年团———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在上海法租界霞飞路新渔阳里6号(今淮海中路567弄6号)成立。当时团的发起者有俞秀松、施存统、沈玄庐、陈望道、李汉俊、叶天底、袁振英、金家凤等8人,由俞秀松担任书记。陈独秀等党的发起组成员,都参加了团组织。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后于1925年改名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青年团创建历
史实应追溯于此。
青年团源起于20世纪20年代初的上海,有其历史的必然性。上海自开埠以来,迅速崛起,长期位居中国近代城市的前列。处于中西文化冲撞的前沿,上海成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南方重镇顺理成章。与此同时,作为近代中国工业发源地之一,上海工人阶级力量逐步发展壮大,在五四运动中登上了中国政治的舞台。上海“一市三治” 特别是大片租界的存在形成的缝隙效应,为青年革命者开展革命活动,实现马克思主义与工运实践的结合,创造了相对良好的条件。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推动下,中国共产党发起组1920年6月在沪成立,由此大大加快了青年团在上海创建的步伐。
中国共产党发起组在创立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后,为掩护革命活动,培养干部和输送青年团员到俄国学习,于是开办外国语学社。这所学校与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机关同在一处,由杨明斋任校长,俞秀松任秘书,维经斯基的夫人任俄语教员。党、团组织一面在学校里为学员提供学习马克思主义、补习俄语的条件,一面发动学员积极投身工运实践,在斗争中发展壮大组织,同时积极筹划选送青年赴俄国学习。到1921年3月时,上海的团员约有200人。同年春,外国语学社学生第一批启程赴俄。3月,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书记俞秀松赴俄学习,并代表社会主义青年团参加青年共产国际第二次代表大会。从3、4月起,部分青年学员从陆路、海路分批赴俄。据不完全统计,1921年
夏季前后到达俄国的青年学员有30余人。在这批东方学子中,刘少奇、任弼时、萧劲光、罗亦农等后成为中国革命的领导人。
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在积极推动上海团建的同时,它还通过向各地社会主义者寄送团章和信件等方式,努力促进各地社会主义青年团的创建。在中国共产党发起组与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的共同作用下, 北京、长沙、武汉、广州、天津、唐山、太原等地先后建立青年团组织。
到1921年初,全国各地团员共有1000多人。在各地建团的过程中,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实际上起到了类似团的发起组的作用。各地团组织建立后,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同北京、广州、武汉等地团组织经常互相通报,交流经验。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不仅自选团员青年赴俄学习,还积极联络、安排北京、武汉、长沙等地的团员青年赴俄。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曾被青年共产国际东方部书记格林赞誉为“中国青年团中最好的一个”。实质上,它已不是一个单纯的地方团组织。正因为此,1921年3月上海建立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临时中央执行委员会,团临时中央机关仍设于新渔阳里6号。
革命历程原本不可能一帆风顺,青年团在创建过程中遭遇重大波折。由于早期各地社会主义青年团组织成分较为复杂,有信仰马克思主义的,也有信仰无政府主义、基尔特社会主义和工团主义的,导致在一些原则问题上往往意见不一致,工作无法进行。加之党、团干部流动,领导力量削弱,以及法租界巡捕房破坏等因素,1921年5月社会主
义青年团暂行解散。
1921年7月23日在上海开幕的中共一大宣告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大会研究了在各地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青年团作为党的预备学校的问题,还决定了吸收优秀团员入党的办法。会后,许多党员骨干受命去帮助加强团的工作。8月,张太雷在奉命出席共产国际“三大”
和青年共产国际“二大”后归国抵沪。他根据青年共产国际要求中国组织少年共产党的指示,开始着手整顿和恢复社会主义青年团。吸取1920年建团的教训,在制订的团的临时章程中,社会主义青年团明确规定应“以研究马克思主义,实行社会改造及拥护青年权利为宗旨”, 还规定“正式中央机关未组成时,以上海机关代理中央职权”,“各地方团以各地社会主义青年团名之,为本团之一部”。据此,青年团临时中央局初步确立了对各地团组织的统一领导。1922年1月初,施存统从日本回国,中共中央局派他负责团的临时中央局和上海团组织的工作,团临时中央局机关也从霞飞路新渔阳里6 号搬迁至大沽路356号。
在共产党人和青年团员的齐心协力下,从1921年11月到1922 年5月不到半年时间里,恢复和新建的地区性团组织有上海、北京、南京、天津、保定、唐山、塘沽、武昌、长沙、杭州、安庆、广州、潮州、梧州、佛山、新会、肇庆等17处,全国团员达5000多人。建立全国性的统一的青年团组织的时机成熟了。
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临时中央局原计划于1922年4月在上海召开全国代表大会,中共广东支部领导人、广东团书记谭平山适时向临时团中央代理书记施存统积极提议:“大会地点,如能够改在广州更好,因为比较的自由。”这一建议最终被采纳,于是团“一大”的开会地由上海转移到了广州。1922年5月5日,卡尔·马克思诞辰104周年纪念日,团“一大”在广州东园胜利召开,标志着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
正式成立。
饮水思源,温故知新。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创建的第一个青年群众组织,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在中国建团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的8位发起者在其间各自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根本而言,他们可称是创团先驱。8位发起者在创团时期所发表的文字,作为理解体认他们当时心路历程、智慧才华、社会建树的重要依据,理应受到特别关注。迄今为止,除俞秀松、陈望道、沈玄庐、叶天底的文字已有初步的结集,袁振英有研究史料专书之外,其余3位发起
者尚无相应的专集,而关于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创建时期成系统的史料集合更是付之阙如。
有鉴于此,我们聚焦8位创团发起者,以五四运动至团“一大”召开为时限,汇编其所发表的各类文字,继而着眼社会主义青年团在上海的创建活动,后附以有关上海建团的忆述、团“一大”前上海团建历史文献,以及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创建大事记。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已有专集的4位创团发起者中的沈玄庐、陈望道该时期著述颇丰,故
不得不加以大幅度删选。俞秀松作为发起团的书记,地位非同寻常,留存的文字相对较少,因此对其该时期的撰述予以全部收录。叶天底同期发表的文字也尽可能全收,其与陈望道合译的文法文章见录于陈望道著述选文。袁振英史料虽有专书,但仍可补充。此外,施存统、李汉俊、金家凤3人均无专集,故本着应收尽收的原则,力求收全。但出于篇幅考虑,所有创团成员的译著均与若干佚文一起作为存目文献,附于书末。尽管未能将8位创团发起者的当时文献尽数收齐,我们通过努力还是实现了对施存统、李汉俊、叶天底、袁振英、金家凤等5人史料收集的突破。此外,相关忆述、各地团组织涉沪文件,以及大事记的撰写等也都有新的发现和建树。
风雨如磐见信仰,岁月峥嵘斗志坚。90多年前,创团先驱觉悟渔阳里虽仅有寥寥数人,但他们的青春热血响应着时代的呼唤、激荡着民众的心声、澎湃着民族的希望。远大的革命理想一旦与适合中国国情的行动实践相结合,青年力量便从黑暗社会的牢笼中破门而出,奋勇向前,势不可挡。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在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的今天,亿万青年的前景无比的绚丽光彩———让历史照耀我们前行,让未来印证不悔的青春!
本书编委会

文摘

版权页:



“那么由劳动组合所干的这个日常斗争底结果,是完全无意义的么?”“不!”我非但说“不”,而且力说这个日常斗争底必要。那么,要使这个由劳动组合所干的日常斗争底结果——改良的结果——成为有意义,是应该如何的呢?
就是要使彼变成劳动阶级最后战争——解放战争——底一部分,才有意义。日常的战争,是改良的战争;最后的战争,是革命的战争。日常底改良的战争,是这个最后战争底哨兵战、斥候战。劳动阶级,由这个日常战争,一天一天增进阶级的自觉,一天一天强固斗争底志气,一天一天确信最后的胜利。劳动阶级,由这个哨兵战知道敌人底力,同时自己底力,也才明白知道。劳动者根据这个实地战争,越发使自己底组织和训练臻于完善。增加一成工银,缩短一个钟头,如果就此算了,诚然没有意义。但是如果把彼看做最后战争底一部分,那么,这些一时的“改善”,也就变成更大战争底第一步,也就变成有力气有意义的东西了。
ISBN9787208144248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作者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
尺寸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