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辑推荐
《法兰西思想评论(2016春)》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作者简介
高宣扬,华裔法籍哲学家、社会学家兼艺术评论家,祖籍浙江杭州,国务院外国专家局特聘“海外名师”,2010年8月至今为上海交通大学精裕讲席教授,现任上海交通大学欧洲文化高等研究院院长兼哲学系主任。1957年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并于1962年本科毕业,1962—1966年北京大学哲学系研究生,毕业后于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任研究员;1978年赴法国巴黎第壹大学攻读哲学博士,1983年获博士学位后,应时任巴黎国际哲学研究院院长的德里达的聘请,任教与研究于法国巴黎国际哲学研究院;1984—1988年任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政治哲学研究所兼巴黎第十大学教授;1988—2002年,在继续留任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的同时,任台湾东吴大学社会学系教授;2002—2004年任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及中央民族大学访问教授;2004—2010年7月为同济大学特聘华裔法籍专家,时任同济大学欧洲文化研究院院长兼法国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长。30多年在法国、德国、英国和美国持续进行实际的社会、文化和政治的观察分析及学术调查研究,长期从事哲学以及人文社会科学的跨学科研究。目前的研究重点方向为:当代法国哲学、德国哲学史、当代社会理论以及当代艺术评论。著有《毕加索与当代艺术》(人民出版社,2014)、《后现代:思想与艺术的悖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对话》(LeDialogue,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德国哲学概观》(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当代政治哲学》(两卷本,人民出版社,2010)、《德国哲学通史》(三卷本,同济大学出版社,2007)、《萨特的密码》(同济大学出版社,2007)等35部专著及中外文学术论文多篇。
目录
前言
第一部分纪念德里达专辑
一、解构与哲学
德里达与中国哲学
“解构”与“易”——从《周易》出发对德里达“解构”概念的新诠释
“隐喻”解构形而上学:德里达关于隐喻的思想研究
解构与诠释——德里达与高达美的交锋
“最后的犹太人”德里达:既是犹太教的,也是亚伯拉罕
诸教的
世界末日之后:论雅克·德里达的末世论笔调
德里达的场所论
二、文本与幽灵
档案、现象、幽灵——论档案现象学
德里达的技术与文本学
“今传尺素报情人”——跟随德里达、德勒兹或梅亚苏探索“秘密”(secret)的诗学
德里达论书写与生命
德里达的未来:无余与哀悼
unheimlichkeit:作为“幽灵”与“真理”之维度
德里达与弗洛伊德的心理装置:论生命作为延异的存在
第二部分巴迪欧、巴塔耶及其他
真理的探险或人生的解答——巴迪欧与弗洛姆之爱的观念
浅论巴迪欧的《主体理论》
“生不如意,但愿死后顺遂”——法语墓志铭艺术特点及文化内涵
从异质学到圣社会学:巴塔耶社会哲学思想探略
征稿启事
文摘
版权页:
二、理解的善意与权力意志
高达美跟德里达两人的会面从形式上即非一般所认知之当场你来我往的对话或辩论,而是在头一天仅高达美发表一篇演说,表达其哲学思想。而德里达在聆听完高达美首场的演说之后,次日简短地提出几个批评的意见。其中关键的即是针对高达美哲学经常会被质疑的预设:“理解的善意”(der gute Wille zum Verstehen),但是德里达却提供异于常见的理由。
由于高达美长年浸淫于古典的希腊典籍,使得他对于文本作为经典采取正面而高度的评价;此种学徒时的经验可说沁骨沦肌地延伸渗入其思想中。这使得他预设文本总是在传递某些有价值且富含意义的信息。根据高达美此一观点,当面对“有话要说”的文本,我们的态度自然应该是尝试倾听或努力地去理解。尽管这不必然要肯定“正确的诠释即等同于原作者写作或创作当时的意旨或企图传递的信息”,但是这仍然必须采取“诠释者应该努力理解文本之企图”的基本立场。问题是:并非所有的文本都如同高达美所设想的那样——总有正面价值或是必定传递某些真实的信息;因此“抱持尽可能努力理解的善意”是否总是适宜,显然是一个值得商榷的问题。
《法兰西思想评论(2016春)》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作者简介
高宣扬,华裔法籍哲学家、社会学家兼艺术评论家,祖籍浙江杭州,国务院外国专家局特聘“海外名师”,2010年8月至今为上海交通大学精裕讲席教授,现任上海交通大学欧洲文化高等研究院院长兼哲学系主任。1957年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并于1962年本科毕业,1962—1966年北京大学哲学系研究生,毕业后于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任研究员;1978年赴法国巴黎第壹大学攻读哲学博士,1983年获博士学位后,应时任巴黎国际哲学研究院院长的德里达的聘请,任教与研究于法国巴黎国际哲学研究院;1984—1988年任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政治哲学研究所兼巴黎第十大学教授;1988—2002年,在继续留任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的同时,任台湾东吴大学社会学系教授;2002—2004年任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及中央民族大学访问教授;2004—2010年7月为同济大学特聘华裔法籍专家,时任同济大学欧洲文化研究院院长兼法国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长。30多年在法国、德国、英国和美国持续进行实际的社会、文化和政治的观察分析及学术调查研究,长期从事哲学以及人文社会科学的跨学科研究。目前的研究重点方向为:当代法国哲学、德国哲学史、当代社会理论以及当代艺术评论。著有《毕加索与当代艺术》(人民出版社,2014)、《后现代:思想与艺术的悖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对话》(LeDialogue,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德国哲学概观》(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当代政治哲学》(两卷本,人民出版社,2010)、《德国哲学通史》(三卷本,同济大学出版社,2007)、《萨特的密码》(同济大学出版社,2007)等35部专著及中外文学术论文多篇。
目录
前言
第一部分纪念德里达专辑
一、解构与哲学
德里达与中国哲学
“解构”与“易”——从《周易》出发对德里达“解构”概念的新诠释
“隐喻”解构形而上学:德里达关于隐喻的思想研究
解构与诠释——德里达与高达美的交锋
“最后的犹太人”德里达:既是犹太教的,也是亚伯拉罕
诸教的
世界末日之后:论雅克·德里达的末世论笔调
德里达的场所论
二、文本与幽灵
档案、现象、幽灵——论档案现象学
德里达的技术与文本学
“今传尺素报情人”——跟随德里达、德勒兹或梅亚苏探索“秘密”(secret)的诗学
德里达论书写与生命
德里达的未来:无余与哀悼
unheimlichkeit:作为“幽灵”与“真理”之维度
德里达与弗洛伊德的心理装置:论生命作为延异的存在
第二部分巴迪欧、巴塔耶及其他
真理的探险或人生的解答——巴迪欧与弗洛姆之爱的观念
浅论巴迪欧的《主体理论》
“生不如意,但愿死后顺遂”——法语墓志铭艺术特点及文化内涵
从异质学到圣社会学:巴塔耶社会哲学思想探略
征稿启事
文摘
版权页:
二、理解的善意与权力意志
高达美跟德里达两人的会面从形式上即非一般所认知之当场你来我往的对话或辩论,而是在头一天仅高达美发表一篇演说,表达其哲学思想。而德里达在聆听完高达美首场的演说之后,次日简短地提出几个批评的意见。其中关键的即是针对高达美哲学经常会被质疑的预设:“理解的善意”(der gute Wille zum Verstehen),但是德里达却提供异于常见的理由。
由于高达美长年浸淫于古典的希腊典籍,使得他对于文本作为经典采取正面而高度的评价;此种学徒时的经验可说沁骨沦肌地延伸渗入其思想中。这使得他预设文本总是在传递某些有价值且富含意义的信息。根据高达美此一观点,当面对“有话要说”的文本,我们的态度自然应该是尝试倾听或努力地去理解。尽管这不必然要肯定“正确的诠释即等同于原作者写作或创作当时的意旨或企图传递的信息”,但是这仍然必须采取“诠释者应该努力理解文本之企图”的基本立场。问题是:并非所有的文本都如同高达美所设想的那样——总有正面价值或是必定传递某些真实的信息;因此“抱持尽可能努力理解的善意”是否总是适宜,显然是一个值得商榷的问题。
ISBN | 9787010176529,7010176523 |
---|---|
出版社 | 人民出版社 |
作者 | 高宣扬 |
尺寸 |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