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辑推荐
《从"大胆吸收"到"创新驱动":中国科技政策的演化》采用了“政策树”这种比较形象方式来表达中国科技政策的演化历程。这棵树从无到有、从孱弱到繁盛,都深深地根植于中国经济和中华文化的沃土,可以预见的未来,它将会更加枝繁叶茂。过去,不了解中国的经济政策,就无法深刻理解中国的科技政策。未来,不了解中国的科技创新政策,就无法充分预见和把握中国的经济走向。
媒体推荐
本书采用了“政策树”这种比较形象方式来表达中国科技政策的演化历程。这棵树从无到有、从孱弱到繁盛,都深深地根植于中国经济和中华文化的沃土,可以预见的未来,它将会更加枝繁叶茂。过去,不了解中国的经济政策,就无法深刻理解中国的科技政策。未来,不了解中国的科技创新政策,就无法充分预见和把握中国的经济走向。
作者简介
李哲,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中国软科学研究会理事,围绕科技创新政策、国家创新系统、科技创新治理、中德创新政策、中欧创新合作等主题开展了一系列调查研究。
目录
导言:政策演化的基本脉络,
第一章 “自发”时代:漫长的科学技术史
早期的“拿来主义”
“同步起跑”的机会
第二章 新文化运动:科技政策的萌发
科技政策的思想根源
挣扎中前行
新文化运动中的科技
解放区的科技政策
第三章 向科学进军:第一次全面规划科技发展
计划经济下的快速启动
向科学进军
早期的技术引进
三线建设
第四章 改革前夜:蹉跎后的再认识
科技进步进程受阻
科技要复兴
持续的技术引进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走出国门的震撼
第五章 科学的春天:为科技人员“松绑”
1978年的全国科学大会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奖励科技人员
设立国家科技计划
经济开发区与科技政策
第六章 《决定》出台: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
从经济体制改革到科技体制改革
政策布局初步形成
产业技术政策
技术进出口
第七章 稳住与放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导向下的科技
稳住一头
放开一片
科技人才
第八章 科教兴国:知识经济时代的权益、互动和开放
知识经济时代
成果转化
知识产权
走出去
专家的力量
第九章 院所改革:一次次站在十字路口
经济体制的快速调整
科研单位的事业费
242家院所转制
院所改革的持续
院所的困境与反思
创新创业服务机构
第十章 加人WTO:科技创新政策与国际接轨
热议的四个领域
税收政策的“组合拳”
经费多了也要竞争了
科技基础资源的开放与共享
科技的“是与非”成为政策话题
第十一章 中长期规划纲要:政策体系的初步形成
自主创新
科技金融
国家科技计划体系
深化科技计划管理改革
科技评价“指挥棒”
新时期的“举国体制”
部门、地方间协调
第十二章 国家创新体系:企业是技水创新的主体
国家创新系统
企业技术创新
技术经济范式
最终为了企业
第十三章 科技与产业变革:需求侧政策的探索
新技术催生关于科技和产业变革的讨论
科技和产业变革的政策影响
战略性新兴产业
区域示范
第十四章 科技全球化:越来越大的政策国际影响
国际影响增长
科技“中心东移”与“投资西进”
回流、转移与新政策优势
创新对话
第十五章 创新驱动发展:需要更加协调的创新政策
四个全面
规避“陷阱”
政策体系的快速演进
新一轮的深化改革
创新创业
第十六章 回到政策基本面:几方面基础与热点
科技政策智库
政策研究的“道”与“术”
未来的政策热点
主要参阅政策
参考文献
跋
文摘
版权页:
“行业组织”视角。对于院所转制为企业,在原有体制下财政负担过重,推动应用开发类科研院所企业化转制,既有促进科技经济结合的原因,也有“甩包袱”的因素。但是,这种既转制又要提供公共服务的要求,在理论上一直存在悖论。一方面,面临着旺盛的产业技术研发需求,如各地近年兴办的、以工业技术研究院为代表的新型研发机构,政府如果通过直接投入或购买服务的方式进行支持,容易造成体制上的回归。另一方面,虽然企业也能提供公共产品,但这是偶然现象,院所转制后本质上就是企业,与本领域其他企业存在天然竞争关系,期望其稳定发挥公共职能是不合理的。实际上,只有以行业组织为基础、以非营利机构方式运行管理的研发组织形式,才能够兼具两者的优势。如果市场化的行业组织发展不起来,这个“包袱”就始终难以真正甩出去。
创新创业服务机构
在20世纪90年代,通过培育新的科技型企业,带动技术的产业化,增加经济主体的多样性,成为一类新的政策方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提出,要建立、健全为中小型企业提供技术、信息服务的生产力促进中心等技术服务机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要求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在规划、用地、财政等方面提供政策支持,推进建立各类技术服务机构,建立生产力促进中心和科技企业孵化基地。
《从"大胆吸收"到"创新驱动":中国科技政策的演化》采用了“政策树”这种比较形象方式来表达中国科技政策的演化历程。这棵树从无到有、从孱弱到繁盛,都深深地根植于中国经济和中华文化的沃土,可以预见的未来,它将会更加枝繁叶茂。过去,不了解中国的经济政策,就无法深刻理解中国的科技政策。未来,不了解中国的科技创新政策,就无法充分预见和把握中国的经济走向。
媒体推荐
本书采用了“政策树”这种比较形象方式来表达中国科技政策的演化历程。这棵树从无到有、从孱弱到繁盛,都深深地根植于中国经济和中华文化的沃土,可以预见的未来,它将会更加枝繁叶茂。过去,不了解中国的经济政策,就无法深刻理解中国的科技政策。未来,不了解中国的科技创新政策,就无法充分预见和把握中国的经济走向。
作者简介
李哲,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中国软科学研究会理事,围绕科技创新政策、国家创新系统、科技创新治理、中德创新政策、中欧创新合作等主题开展了一系列调查研究。
目录
导言:政策演化的基本脉络,
第一章 “自发”时代:漫长的科学技术史
早期的“拿来主义”
“同步起跑”的机会
第二章 新文化运动:科技政策的萌发
科技政策的思想根源
挣扎中前行
新文化运动中的科技
解放区的科技政策
第三章 向科学进军:第一次全面规划科技发展
计划经济下的快速启动
向科学进军
早期的技术引进
三线建设
第四章 改革前夜:蹉跎后的再认识
科技进步进程受阻
科技要复兴
持续的技术引进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走出国门的震撼
第五章 科学的春天:为科技人员“松绑”
1978年的全国科学大会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奖励科技人员
设立国家科技计划
经济开发区与科技政策
第六章 《决定》出台: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
从经济体制改革到科技体制改革
政策布局初步形成
产业技术政策
技术进出口
第七章 稳住与放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导向下的科技
稳住一头
放开一片
科技人才
第八章 科教兴国:知识经济时代的权益、互动和开放
知识经济时代
成果转化
知识产权
走出去
专家的力量
第九章 院所改革:一次次站在十字路口
经济体制的快速调整
科研单位的事业费
242家院所转制
院所改革的持续
院所的困境与反思
创新创业服务机构
第十章 加人WTO:科技创新政策与国际接轨
热议的四个领域
税收政策的“组合拳”
经费多了也要竞争了
科技基础资源的开放与共享
科技的“是与非”成为政策话题
第十一章 中长期规划纲要:政策体系的初步形成
自主创新
科技金融
国家科技计划体系
深化科技计划管理改革
科技评价“指挥棒”
新时期的“举国体制”
部门、地方间协调
第十二章 国家创新体系:企业是技水创新的主体
国家创新系统
企业技术创新
技术经济范式
最终为了企业
第十三章 科技与产业变革:需求侧政策的探索
新技术催生关于科技和产业变革的讨论
科技和产业变革的政策影响
战略性新兴产业
区域示范
第十四章 科技全球化:越来越大的政策国际影响
国际影响增长
科技“中心东移”与“投资西进”
回流、转移与新政策优势
创新对话
第十五章 创新驱动发展:需要更加协调的创新政策
四个全面
规避“陷阱”
政策体系的快速演进
新一轮的深化改革
创新创业
第十六章 回到政策基本面:几方面基础与热点
科技政策智库
政策研究的“道”与“术”
未来的政策热点
主要参阅政策
参考文献
跋
文摘
版权页:
“行业组织”视角。对于院所转制为企业,在原有体制下财政负担过重,推动应用开发类科研院所企业化转制,既有促进科技经济结合的原因,也有“甩包袱”的因素。但是,这种既转制又要提供公共服务的要求,在理论上一直存在悖论。一方面,面临着旺盛的产业技术研发需求,如各地近年兴办的、以工业技术研究院为代表的新型研发机构,政府如果通过直接投入或购买服务的方式进行支持,容易造成体制上的回归。另一方面,虽然企业也能提供公共产品,但这是偶然现象,院所转制后本质上就是企业,与本领域其他企业存在天然竞争关系,期望其稳定发挥公共职能是不合理的。实际上,只有以行业组织为基础、以非营利机构方式运行管理的研发组织形式,才能够兼具两者的优势。如果市场化的行业组织发展不起来,这个“包袱”就始终难以真正甩出去。
创新创业服务机构
在20世纪90年代,通过培育新的科技型企业,带动技术的产业化,增加经济主体的多样性,成为一类新的政策方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提出,要建立、健全为中小型企业提供技术、信息服务的生产力促进中心等技术服务机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要求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在规划、用地、财政等方面提供政策支持,推进建立各类技术服务机构,建立生产力促进中心和科技企业孵化基地。
ISBN | 9787518923113,7518923114 |
---|---|
出版社 |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
作者 | 李哲 |
尺寸 |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