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辑推荐
《同情感与他者》通过把作为情绪反应的同情感引入哲学,并强调它们先于认识活动和意志活动而存在,不仅试图重新审视和改造哲学的认识论和本体论,而且还进而试图重新考察和解释西方自古希腊以来一直到今天的哲学传统及与之相关的神学传统,这显然是一条特别富有独创性的思路。《同情感与他者》收入舍勒关于同情感与他者的论述,极具学术启发性。
作者简介
作者:(德国)马克思·舍勒 译者:朱雁冰 林克
马克思·舍勒(1874—1928),德国哲学家、社会学家,价值伦理学、哲学人类学与知识社会学的奠基人,被视为现代德语学界传奇人物,在哲学、社会理论、伦理学、神学、心理学、教育学、思想史等领域卓有建树。海德格尔视其为“全部现代哲学重要的力量”。早年执教耶拿大学、慕尼黑大学,参与现象学运动。1919—1927年,任科隆大学哲学和社会学教授、社会学研究所所长,1928年,执教法兰克福大学不久,因中风猝然辞世:著有《同情的形式和本质》、《伦理学中的形式主义与质料的价值伦理学》、《论人类的永恒性》、《价值的颠覆》、《人在宇宙中的位置》等。今人编有《舍勒全集》,美国芝加哥大学没有舍勒研究所,德国成立了国际舍勒研究协会。
目录
编者前言
同情现象的差异
一、所谓同情伦理学
二、同感现象中的差异
沦他者的我
一、论题的意义与种属
二、“你”的明证
三、对他者的感知
历史的心性形态中的宇宙同一感
受苦的意义
懊悔与重生
德行的复苏
恭顺
敬畏
文摘
版权页:
然而,对于催眠状态更具有普遍意义的心理学的最终公式可以表述为:一切认识行为的精神中心在催眠状态下不再起作用,而生命自动系统却恰恰按照它最古老的功能和运动形式急速运转起来,被催眠者个体所具有的精神的行为中心的“地位”似乎为发挥着感应作用的催眠术士的精神的行为中心所取代,以致被催眠者的生命和本能中心跨进了催眠术十的控制、工具和活动领域:被催眠者的判断、意志、选择、爱与憎不再是“他自己的”,而是属于催眠术士的精神中心的东西,催眠术士宛如一个骑手,高居于被催眠者的本能自动装置之马上。毫无疑问,与催眠术士在精神上实现所在一体的程度基本上取决下催眠埘象的性格,在这里所存在着的一体感和认同现象与所有其他现象有着深刻的亲缘关系。
《同情感与他者》通过把作为情绪反应的同情感引入哲学,并强调它们先于认识活动和意志活动而存在,不仅试图重新审视和改造哲学的认识论和本体论,而且还进而试图重新考察和解释西方自古希腊以来一直到今天的哲学传统及与之相关的神学传统,这显然是一条特别富有独创性的思路。《同情感与他者》收入舍勒关于同情感与他者的论述,极具学术启发性。
作者简介
作者:(德国)马克思·舍勒 译者:朱雁冰 林克
马克思·舍勒(1874—1928),德国哲学家、社会学家,价值伦理学、哲学人类学与知识社会学的奠基人,被视为现代德语学界传奇人物,在哲学、社会理论、伦理学、神学、心理学、教育学、思想史等领域卓有建树。海德格尔视其为“全部现代哲学重要的力量”。早年执教耶拿大学、慕尼黑大学,参与现象学运动。1919—1927年,任科隆大学哲学和社会学教授、社会学研究所所长,1928年,执教法兰克福大学不久,因中风猝然辞世:著有《同情的形式和本质》、《伦理学中的形式主义与质料的价值伦理学》、《论人类的永恒性》、《价值的颠覆》、《人在宇宙中的位置》等。今人编有《舍勒全集》,美国芝加哥大学没有舍勒研究所,德国成立了国际舍勒研究协会。
目录
编者前言
同情现象的差异
一、所谓同情伦理学
二、同感现象中的差异
沦他者的我
一、论题的意义与种属
二、“你”的明证
三、对他者的感知
历史的心性形态中的宇宙同一感
受苦的意义
懊悔与重生
德行的复苏
恭顺
敬畏
文摘
版权页:
然而,对于催眠状态更具有普遍意义的心理学的最终公式可以表述为:一切认识行为的精神中心在催眠状态下不再起作用,而生命自动系统却恰恰按照它最古老的功能和运动形式急速运转起来,被催眠者个体所具有的精神的行为中心的“地位”似乎为发挥着感应作用的催眠术士的精神的行为中心所取代,以致被催眠者的生命和本能中心跨进了催眠术十的控制、工具和活动领域:被催眠者的判断、意志、选择、爱与憎不再是“他自己的”,而是属于催眠术士的精神中心的东西,催眠术士宛如一个骑手,高居于被催眠者的本能自动装置之马上。毫无疑问,与催眠术士在精神上实现所在一体的程度基本上取决下催眠埘象的性格,在这里所存在着的一体感和认同现象与所有其他现象有着深刻的亲缘关系。
ISBN | 9787303212767 |
---|---|
出版社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作者 | 马克思·舍勒 |
尺寸 | 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