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辑推荐
本书从供给侧与消费两方面诠释供给侧改革对国民经济的刺激作用,重点阐述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消费者的新价值主张。.
本书辩证地分析了新常态下新消费模式的变革与创新,从多个方面阐释新常态下消费价值的确立,并以案例的形式介绍消费者价值新主张下的设计新风尚。
作者简介
陈根,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教授级高级经济师,智能穿戴、智能家居产业专家,科技、财经评论员。
央视大型纪录片《大国重器》的特邀策划,为三星集团制定过五年的产品战略规划,并承担过三峡二期机柜的总体规划设计项目。曾参与美国通用电气、美国华尔街证券交易所、NASIDAQ、联合国企业全球协议研究中心、韩国三星和现代、瑞典爱立信、沃尔沃、西门子、奔驰、欧司朗、中国农业银行、中国人民保险、国家电网、长春一汽等公司的调研与授课。
曾出版专著30余本,涉及工业技术、设计、经济、管理等领域,其中多本科技与经济方面的书在海外出版,目前为新浪科技、网易科技、i黑马等媒体专栏作家。
曾被韩国总理评价为最了解韩国企业与经济的中国专家。被称为在传统产业中最懂互联网,在互联网领域中最懂传统产业的跨界高手。
目录
目? ? 录
第1篇? 改革背景
第1章
新常态,新消费? / 2
1.1 “互联网+”与“工业4.0” / 2
1.2 供给侧的横空出世 / 5
1.3 国际实践的经验教训 / 9
1.4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的消费者博弈 / 11
第2章
供给侧改革呼唤工匠精神 / 14
2.1 从制造工厂到创新工场 / 14
2.2 工匠精神与消费者价值主张 / 15
2.3 供给侧改革与工匠精神 / 18
2.4 工匠精神催生新的消费动力 / 19
第2篇? 消费价值
第3章
产品设计价值——消费者自我的情感认同和寄托 / 24
3.1 设计价值 / 24
3.2 用户的价值追求 / 31
3.3 设计价值如何确定 / 34
3.4 更高的交换价值到底是不是一种欺骗 / 37
3.5 商品价值是消费者心中某种意义的虚构 / 38
3.6 不再只是“满足需求” / 41
第4章
隐喻和情节的力量 / 46
4.1 隐喻源,揭开消费者的内心世界 / 46
4.2 不可忽视的多感官体验力量 / 47
4.3 产品的设计语言和感官印象 / 48
4.4 隐喻如地下的熔岩,积蓄的力量一旦喷发,影响巨大 / 50
4.5 从历史对比中窥见隐喻的影响力 / 55
4.6 文化批判和反现代心理是孕育商机的重要动力 / 57
4.7 用文化批判的形式招徕商品的“忠实粉丝” / 59
第5章
商品价值的乌托邦 / 64
5.1 夸大的物品和消费文化失去了原本的模样 / 64
5.2 夸大效果产生的三种情感经验 / 66
5.3 自我与耍酷 / 67
5.4 建立产品形象后的投资取向 / 69
5.5 价值是企业的核心诉求 / 71
5.6 塑造产品的目的不是简单迎合消费者的期望 / 72
第3篇? 顾客驱动
第6章
用户需求的发掘 / 82
6.1 产品定位与5W1H因子 / 82
6.2 好的用户体验 / 91
第7章
顾客驱动型产品营销战略 / 105
7.1 消费者变化与营销思维方式转变 / 105
7.2 目标营销 / 110
7.3 新产品 / 144
第4篇? 风尚标杆
第8章
消费者价值新主张下的设计风尚标 / 158
8.1 APP设计风尚标 / 158
8.2 产品设计风尚标 / 161
8.3 广告设计风尚标 / 164
8.4 包装设计风尚标 / 170
8.5 店铺设计风尚标 / 173
8.6 品牌形象设计风尚标 / 182
参考文献 / 193
序言
前言
2015年11月以来,“供给侧改革”成为高层讲话中的高频词。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11次会议和亚太经合组织(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上两次强调,要“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十三五”规划纲要编制工作会议上称,“要在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发力促进产业迈向中高端”。而中财办主任刘鹤、副主任杨伟民,以及国家部委领导人也均在不同场合强调“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消费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是中国发展的巨大潜力所在。在稳增长的动力中,消费需求规模最大、和民生关系最直接。要瞄准群众多样化需求,改革创新,调动市场力量增加有效供给。
本书基于“供给侧改革”这一时代热点,洞悉该背景下的消费者设计价值主张,立足企业创新思维,分为新常态与新消费、供给侧改革呼唤工匠精神、产品设计价值——消费者自我的情感认同和寄托、隐喻和情节的力量、商品价值的乌托邦、用户需求的发掘、顾客驱动型产品营销战略、消费者价值新主张下的设计风尚标等进行拓展阐述,着重于消费需求心理及设计价值观念发展变化的分析,并精心选择了若干经典案例解析与参考。
本书图文并茂、案例典型实用(本书中部分图片资源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这里仅用于展示说明),对企业解决产品设计生产过程中的市场背景了解、消费需求变化、价值观念提升、设计评价研究、品牌形象建设等各方面遇到的问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本书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系统全面,可读性强,可以作为企业形象战略研究和文化建设的参考书;可以作为从事消费市场研究与管理、产品设计管理、品牌管理、形象管理、营销策划等相关工作人员的实践指南;可以作为高校广告、传播、营销、管理类专业的教材,对研究和学习产品设计或设计管理的高校师生及其他人员具有启迪和帮助意义;还可以作为营销咨询公司、设计公司、策划公司等企业人员的参考书。
后记
在商品过剩的时代,创造消费新动力
文摘
烤串可以说已成为非常流行的餐饮品类,全国各地都有不同的烤串小吃,但是与诸多作坊式的路边摊、小店不同,这个2008年才开第一家店的品牌,却在短短8年时间从最初的6万元原始资金,发展到年业绩4亿元,估值6亿元,成为餐饮业黑马,已经遍布北京、上海、天津、福州、郑州、洛阳、济宁、东营等十几个大中城市,拥有40余家品牌直营店,总店数近百家,且每年都有数十家新的门店开业,发展极为迅速。
初到北京的宋吉,虽然想有一番自己的事业,但他还是很现实的,要先生存下来,然后寻找机会。他刚到北京时,找了一份度假村服务员的工作,然后等待时机,寻找机会。
这个机会终于被他等到了,在老家探亲的时候,宋吉在内蒙古一家小烤串店看到了一台新奇的设备。那是一台自动烤串机,只要把烤串放进凹槽,齿轮会带动烤串自动旋转。宋吉认为这是一个很有新意的烧烤产品。
随后,宋吉开始自己的事业。因为第一次开店,所以遭遇了各种菜鸟问题。一开始,宋吉也没有多少资金,从成本角度考虑,选一个相对租金没那么高的地方,毕竞当时没有多少钱。当时,宋吉身边所有的家当是靠打工辛辛苦苦攒起来的3万元。经过多次选址,出于成本的考虑,把第一个店选址目标定在了北京郊区(可以说这个选择还是非常务实的),他在北京顺义找到了一个铺面,面积不足100平方米,共有10张桌。
不过开业的第二天就关门了,因为以前没有接触过餐饮业,很多细节没有想到,PVC管道被高温烤得快要烧起来,基了安全考虑,关门重新整修了一翻,使得有限的计划投入资金又增加了。
而且,事后才发现辛辛苦苦为第一家店选的址还有第二个问题,由于不懂租房事情,店开张没多久,才知道这个地方再过一个多月就要拆迁!这意味着没过多久,辛辛苦苦选的址就没有了,投入这么多精力开始的第一家店,留给收回成本的时间只有一个多月。
幸好。由于烤串经营的特点——消费量大、速度快、周转率高,在拆迁之前,宋吉已经收回了投资,而且小赚了一笔,算是积累了第一桶金。
这短短一个多月的尝试,就取得了不俗成绩,也证明了他这种模式的成功前景,也算是为“很久以前”后面的成功打下了基础。
现在是一个产品众多、同质化严重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要想突围,必须有自己的特色,宋吉一开始就追求独特的思路,体现了他具备一个成功商业人的独特思考方式。例如,在选择商品时,注重新颖性,最终选择了一个很有特点的自动烤串机。在注册商标时,没有像其他餐饮经营者起俗气的名字,而是注册了一个很有特点的名字——很久以前,一个有些另类、个性的名字。
在2011年,距离开第一家店有3年的时候,宋吉又把烤串店推到一个新的层级——做一个有内涵特色的烤串店——不仅卖烤串还要卖文化。
宋吉曾对餐饮业有过自己的思索,他把商业模式分成初期形成、持续优化、模式极致、外来颠覆4个阶段。这一思索的结果是构建更强大的特色和模式来颠覆传统的烤串店,打造一种不同于传统的烤串文化和烤串店。从某种程度上说,“很久以前”后来也的确颠覆了传统的烤串店,颠覆了人们对传统烤串的印象。传统烤串无非路边摊形式或者一个很小的店,装修也比较简单。而“很久以前”进行了新的尝试,在整体装修上开始加入很多内涵、特色,构建整体上的个性,和“很久以前”这个名字开始结合——融入人类历史。
2011年8月23日,“很久以前”个性化风格第一家样板店顺义京汉店正式开业,大获成功。这家店的开张改变了消费者对于烤串店的认知,也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和竞争力,构建了企业自己的个性化品牌,发展也开始迈入快车道。
2012年,“很久以前”开店选址,开始从城市郊区走向市区,意味着它开始从郊区走向了城市中心,一旦成功,意味着“很久以前”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如果被市区消费者接受,“很久以前”正式走上主流,如果在租金成本高昂的市区实现盈利,意味着它的盈利能力进入一个高水平。2012年8月20日,“很久以前”第一家开往市区的门店开业——朝阳路店,再次大获成功。
2013年11月23日,“很久以前”又进入新的阶段——跨区域连锁经营,走出北京,进入上海。
进入2015年,“很久以前”已遍布北京、上海、天津、山东、河南等十几个省市,每年新开直营店超过十几家。
P75-76
本书从供给侧与消费两方面诠释供给侧改革对国民经济的刺激作用,重点阐述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消费者的新价值主张。.
本书辩证地分析了新常态下新消费模式的变革与创新,从多个方面阐释新常态下消费价值的确立,并以案例的形式介绍消费者价值新主张下的设计新风尚。
作者简介
陈根,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教授级高级经济师,智能穿戴、智能家居产业专家,科技、财经评论员。
央视大型纪录片《大国重器》的特邀策划,为三星集团制定过五年的产品战略规划,并承担过三峡二期机柜的总体规划设计项目。曾参与美国通用电气、美国华尔街证券交易所、NASIDAQ、联合国企业全球协议研究中心、韩国三星和现代、瑞典爱立信、沃尔沃、西门子、奔驰、欧司朗、中国农业银行、中国人民保险、国家电网、长春一汽等公司的调研与授课。
曾出版专著30余本,涉及工业技术、设计、经济、管理等领域,其中多本科技与经济方面的书在海外出版,目前为新浪科技、网易科技、i黑马等媒体专栏作家。
曾被韩国总理评价为最了解韩国企业与经济的中国专家。被称为在传统产业中最懂互联网,在互联网领域中最懂传统产业的跨界高手。
目录
目? ? 录
第1篇? 改革背景
第1章
新常态,新消费? / 2
1.1 “互联网+”与“工业4.0” / 2
1.2 供给侧的横空出世 / 5
1.3 国际实践的经验教训 / 9
1.4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的消费者博弈 / 11
第2章
供给侧改革呼唤工匠精神 / 14
2.1 从制造工厂到创新工场 / 14
2.2 工匠精神与消费者价值主张 / 15
2.3 供给侧改革与工匠精神 / 18
2.4 工匠精神催生新的消费动力 / 19
第2篇? 消费价值
第3章
产品设计价值——消费者自我的情感认同和寄托 / 24
3.1 设计价值 / 24
3.2 用户的价值追求 / 31
3.3 设计价值如何确定 / 34
3.4 更高的交换价值到底是不是一种欺骗 / 37
3.5 商品价值是消费者心中某种意义的虚构 / 38
3.6 不再只是“满足需求” / 41
第4章
隐喻和情节的力量 / 46
4.1 隐喻源,揭开消费者的内心世界 / 46
4.2 不可忽视的多感官体验力量 / 47
4.3 产品的设计语言和感官印象 / 48
4.4 隐喻如地下的熔岩,积蓄的力量一旦喷发,影响巨大 / 50
4.5 从历史对比中窥见隐喻的影响力 / 55
4.6 文化批判和反现代心理是孕育商机的重要动力 / 57
4.7 用文化批判的形式招徕商品的“忠实粉丝” / 59
第5章
商品价值的乌托邦 / 64
5.1 夸大的物品和消费文化失去了原本的模样 / 64
5.2 夸大效果产生的三种情感经验 / 66
5.3 自我与耍酷 / 67
5.4 建立产品形象后的投资取向 / 69
5.5 价值是企业的核心诉求 / 71
5.6 塑造产品的目的不是简单迎合消费者的期望 / 72
第3篇? 顾客驱动
第6章
用户需求的发掘 / 82
6.1 产品定位与5W1H因子 / 82
6.2 好的用户体验 / 91
第7章
顾客驱动型产品营销战略 / 105
7.1 消费者变化与营销思维方式转变 / 105
7.2 目标营销 / 110
7.3 新产品 / 144
第4篇? 风尚标杆
第8章
消费者价值新主张下的设计风尚标 / 158
8.1 APP设计风尚标 / 158
8.2 产品设计风尚标 / 161
8.3 广告设计风尚标 / 164
8.4 包装设计风尚标 / 170
8.5 店铺设计风尚标 / 173
8.6 品牌形象设计风尚标 / 182
参考文献 / 193
序言
前言
2015年11月以来,“供给侧改革”成为高层讲话中的高频词。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11次会议和亚太经合组织(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上两次强调,要“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十三五”规划纲要编制工作会议上称,“要在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发力促进产业迈向中高端”。而中财办主任刘鹤、副主任杨伟民,以及国家部委领导人也均在不同场合强调“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消费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是中国发展的巨大潜力所在。在稳增长的动力中,消费需求规模最大、和民生关系最直接。要瞄准群众多样化需求,改革创新,调动市场力量增加有效供给。
本书基于“供给侧改革”这一时代热点,洞悉该背景下的消费者设计价值主张,立足企业创新思维,分为新常态与新消费、供给侧改革呼唤工匠精神、产品设计价值——消费者自我的情感认同和寄托、隐喻和情节的力量、商品价值的乌托邦、用户需求的发掘、顾客驱动型产品营销战略、消费者价值新主张下的设计风尚标等进行拓展阐述,着重于消费需求心理及设计价值观念发展变化的分析,并精心选择了若干经典案例解析与参考。
本书图文并茂、案例典型实用(本书中部分图片资源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这里仅用于展示说明),对企业解决产品设计生产过程中的市场背景了解、消费需求变化、价值观念提升、设计评价研究、品牌形象建设等各方面遇到的问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本书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系统全面,可读性强,可以作为企业形象战略研究和文化建设的参考书;可以作为从事消费市场研究与管理、产品设计管理、品牌管理、形象管理、营销策划等相关工作人员的实践指南;可以作为高校广告、传播、营销、管理类专业的教材,对研究和学习产品设计或设计管理的高校师生及其他人员具有启迪和帮助意义;还可以作为营销咨询公司、设计公司、策划公司等企业人员的参考书。
后记
在商品过剩的时代,创造消费新动力
文摘
烤串可以说已成为非常流行的餐饮品类,全国各地都有不同的烤串小吃,但是与诸多作坊式的路边摊、小店不同,这个2008年才开第一家店的品牌,却在短短8年时间从最初的6万元原始资金,发展到年业绩4亿元,估值6亿元,成为餐饮业黑马,已经遍布北京、上海、天津、福州、郑州、洛阳、济宁、东营等十几个大中城市,拥有40余家品牌直营店,总店数近百家,且每年都有数十家新的门店开业,发展极为迅速。
初到北京的宋吉,虽然想有一番自己的事业,但他还是很现实的,要先生存下来,然后寻找机会。他刚到北京时,找了一份度假村服务员的工作,然后等待时机,寻找机会。
这个机会终于被他等到了,在老家探亲的时候,宋吉在内蒙古一家小烤串店看到了一台新奇的设备。那是一台自动烤串机,只要把烤串放进凹槽,齿轮会带动烤串自动旋转。宋吉认为这是一个很有新意的烧烤产品。
随后,宋吉开始自己的事业。因为第一次开店,所以遭遇了各种菜鸟问题。一开始,宋吉也没有多少资金,从成本角度考虑,选一个相对租金没那么高的地方,毕竞当时没有多少钱。当时,宋吉身边所有的家当是靠打工辛辛苦苦攒起来的3万元。经过多次选址,出于成本的考虑,把第一个店选址目标定在了北京郊区(可以说这个选择还是非常务实的),他在北京顺义找到了一个铺面,面积不足100平方米,共有10张桌。
不过开业的第二天就关门了,因为以前没有接触过餐饮业,很多细节没有想到,PVC管道被高温烤得快要烧起来,基了安全考虑,关门重新整修了一翻,使得有限的计划投入资金又增加了。
而且,事后才发现辛辛苦苦为第一家店选的址还有第二个问题,由于不懂租房事情,店开张没多久,才知道这个地方再过一个多月就要拆迁!这意味着没过多久,辛辛苦苦选的址就没有了,投入这么多精力开始的第一家店,留给收回成本的时间只有一个多月。
幸好。由于烤串经营的特点——消费量大、速度快、周转率高,在拆迁之前,宋吉已经收回了投资,而且小赚了一笔,算是积累了第一桶金。
这短短一个多月的尝试,就取得了不俗成绩,也证明了他这种模式的成功前景,也算是为“很久以前”后面的成功打下了基础。
现在是一个产品众多、同质化严重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要想突围,必须有自己的特色,宋吉一开始就追求独特的思路,体现了他具备一个成功商业人的独特思考方式。例如,在选择商品时,注重新颖性,最终选择了一个很有特点的自动烤串机。在注册商标时,没有像其他餐饮经营者起俗气的名字,而是注册了一个很有特点的名字——很久以前,一个有些另类、个性的名字。
在2011年,距离开第一家店有3年的时候,宋吉又把烤串店推到一个新的层级——做一个有内涵特色的烤串店——不仅卖烤串还要卖文化。
宋吉曾对餐饮业有过自己的思索,他把商业模式分成初期形成、持续优化、模式极致、外来颠覆4个阶段。这一思索的结果是构建更强大的特色和模式来颠覆传统的烤串店,打造一种不同于传统的烤串文化和烤串店。从某种程度上说,“很久以前”后来也的确颠覆了传统的烤串店,颠覆了人们对传统烤串的印象。传统烤串无非路边摊形式或者一个很小的店,装修也比较简单。而“很久以前”进行了新的尝试,在整体装修上开始加入很多内涵、特色,构建整体上的个性,和“很久以前”这个名字开始结合——融入人类历史。
2011年8月23日,“很久以前”个性化风格第一家样板店顺义京汉店正式开业,大获成功。这家店的开张改变了消费者对于烤串店的认知,也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和竞争力,构建了企业自己的个性化品牌,发展也开始迈入快车道。
2012年,“很久以前”开店选址,开始从城市郊区走向市区,意味着它开始从郊区走向了城市中心,一旦成功,意味着“很久以前”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如果被市区消费者接受,“很久以前”正式走上主流,如果在租金成本高昂的市区实现盈利,意味着它的盈利能力进入一个高水平。2012年8月20日,“很久以前”第一家开往市区的门店开业——朝阳路店,再次大获成功。
2013年11月23日,“很久以前”又进入新的阶段——跨区域连锁经营,走出北京,进入上海。
进入2015年,“很久以前”已遍布北京、上海、天津、山东、河南等十几个省市,每年新开直营店超过十几家。
P75-76
ISBN | 9787302472353,7302472351 |
---|---|
出版社 | 清华大学出版社 |
作者 | 陈根 |
尺寸 |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