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辑推荐
《改教家路德》的主要目的是向非路德研究专家且无意陷于专业争论中的读者讲述马丁·路德的故事。《改教家路德》尝试撷取学术讨论的研究成果,让普通读者受益。“历史与思想研究译丛”挑选富有学术内涵、可读性强、关联性广、思想空间宏阔的学者型研究经典,以呈献于中国学术界。
作者简介
作者:(美国)詹姆斯·基特尔森(James Kittelson) 译者:李瑞萍 郑小梅
詹姆斯·基特尔森(James Kittelson),美国历史学家、宗教改革运动研究专家,曾任美国路德神学院教会历史教授和俄亥俄州立大学历史教授。其他著作包括《沃夫冈·卡皮托:从人文主义者到宗教改革家》《走向建制教会:1500年至17世纪初斯特拉斯堡的宗教改革》。
目录
序
再版序
致谢
年代表
第一部分 年轻时代思想之形成
1 农民之子
汉斯·路德
艰苦岁月
父亲的抱负
埃森那赫
追寻属灵的安全感
罪、忏悔与补赎
爱尔福特
专业教育
真理的假设
2 忧伤之子
“我愿意做一名修士”
布莱克修会
路德首次主持弥撒
严苛之路
怀疑的攻击
修会内部的张力
罗马之旅
迁往维腾堡
3 神学生
科学之后
现代之路
满足上帝的公义
属灵之约
其他传统
约翰尼斯?陶勒
鹿特丹的伊拉斯谟
沉默的岁月
寻觅平安
第二部分 改教家的产生
4 臻于成熟之教授
不肯饶恕的良心
博士帽
上帝的公义
谦卑的作用
一点面酵
唯独基督
唯在福音
教牧关怀
既是罪人也是义人
寻求圣洁的危险
5 大爆炸
约翰·台彻尔
大赌注
《九十五条论纲》
暴风雨中
海德堡辩论会
解释论纲
6 划清界限
罗马的事态
安排听讼
教皇和公会议可能出错
信与望
奉命前往奥格斯堡
与卡耶坦面谈
上诉罗马
情势危急
陈述案情
为我祈祷
7 公共辩论家
米尔蒂茨的使命
政治策略
因信称义
有力的支持
莱比锡辩论会
“萨克森的胡斯”
第三部分 逃犯的工作
8逃犯
应用到生活中
被逐出教会的威胁
《致德意志基督教贵族书》
《教会被掳巴比伦》
《基督徒的自由》
复杂的政治局势
沃尔姆斯会议
9 流亡
瓦特堡
一个被定罪的人
现实的关切
质疑修士誓言
访问维腾堡
新约的翻译
圣经神学
10 回到争辩中
选侯的十字架
传讲律法
建立团队
改革的蔓延
两个王国
托马斯·闵采尔
路德和农民战争
第四部分 真教会
11 “假弟兄”
象征性理解
“外在的东西”
“这是我的身体”
结婚
与伊拉斯谟辩论
意志的捆绑
圣餐之争
公众人物,公共问题
身体和灵里的试炼
12 牧者和教师
真正的自由
视察教区
两份教理问答
复杂的政治
马尔堡会谈
“上帝在统治”
一种协同
13 被谴责的罗马
消极反抗
科堡
试图妥协
反抗的问题
即将来临的灾难
14 建立教会
个人事务
重洗派
改革教育
对组织的需要
实施改革
尊崇福音
路德教授
教导真理
第五部分 成熟的路德
15 信仰的谈判者
政治建议
回复乔治公爵
约翰·腓特烈选侯
韦尔杰里奥的使命
寻求合一
面对面谈判
16 信仰的捍卫者
反律之争
《施马加登信条》
“反对犹太人”
公会议的问题
雷根斯堡会谈
土耳其人的威胁
17 最后的岁月
凯蒂·路德
牧师路德
常识性建议
信仰和良心
反对公爵和教皇
18 “我们都是乞丐”
一名改教家的警告
调停争端
艰难的谈判
路德逝世
路德和他的遗产
从言语到行为
注释
参考书目
人名索引
主题索引
引用路德主要著作索引
序言
“在多数大型图书馆里,除了有关拿撒勒人耶稣的著作之外,马丁·路德的著作及有关他的作品占据了最多的书架空间。”这句话出自1982年——即马丁·路德诞生五百周年的前一年——的一本路德传。接下来的1983年又涌现出大量展览、评论、演讲、庆祝活动、文章以及更多的新书。在自觉以马克思主义为意识形态的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对马丁·路德诞辰的关注甚至超过了对卡尔·马克思逝世100周年的纪念。这显出了改教家路德历久不衰的重要性。
对这位非凡人物的特别关注可以追溯到大约五百年之前。甚至在他自己那个时代,路德就是一个“媒体人物”,是西方历史三千年来的第一人。“我们成了一道奇观”,他曾经这样论到自己及其同仁。有人称他和他的跟随者为“顺服的反叛者”。还有人称他为七头魔。不过至少他最亲密的一个同事坚持认为他是一个先知——可能甚至就是以利亚,是上帝亲自差来的。一如现在,他在当时就是一个有争议的人物。
就路德的问题,人们依然发现自己在表明立场。无论他本人事实上说过什么,或者做过什么,人人均可从其浩瀚著作(现代四开本超过100卷册)的大量内容中受益。因此,各色各样的知名人士,从16、17世纪的正统派及敬虔的路德宗神学家到卫斯理兄弟、法兰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亨德尔(Itandel)、巴赫(Bach),包括约瑟夫·戈贝尔(Josef Goebbels)这样鼓吹纳粹的人士以及在法西斯主义手下遇难的朋霍费尔(Dietrich Bonhoe{fer)等,都称他是自己人。
持续不断纪念路德的活动,事实上可以说就是20世纪所谓的“路德复兴”,有关他的著作充塞着世界各地的研究图书馆。结果,路德已是如此广为人知,以至于读者会很正常地质疑:为什么还需要再有一部他的传记?
本书的主要目的是向非路德研究专家且无意陷于专业争论中的读者讲述马丁·路德的故事。该书尝试撷取学术讨论的研究成果,让普通读者受益。
坊间已经有专门针对此类读者的马丁·路德传记问世。其中最著名的是罗伦·培登(Roland Bainton)写的《这是我的立场》(Here J Stand)一书,该书深受读者喜爱已有三十多年之久。但这本书本身就使我们有理由再写一部路德的传记。
首先,在过去几十年来,有关路德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培登教授对路德年轻时代的关切及信念所持的洞见虽然仍令人惊叹,但在他写《这是我的立场》一书时,近来论路德早期成长的大量著述几乎尚未出现。如今,一代人的研究使我们有可能超越培登教授才华横溢的猜想,并以极大的准确性追溯路德这位改教家的产生。
与此同时,研究宗教改革的历史学家们一直以来所做的,远远不止在一块一块地拼贴马丁·路德年轻时的全貌。学者们也不再满足于研究正式的路德神学,而开始探究他受教于其中的神学和宗教传统,当时真实的宗教习俗以及16世纪的日常生活状况等。他们甚至将现代心理学的深刻见解应用于自己的研究工作中。因此,我们现在有可能向普通读者更加清晰地展现这个人及其人生历程的图景。
此外,培登在20世纪40年代末撰写他的传记时,普世运动还处在初级阶段。因此,他及同时代的绝大多数作者研究路德时都喜欢偏袒路德。他们觉得自己有义务去强调他对他们所认为真信仰的忠实守卫,也觉得有义务去为他的所作所为进行辩护。相比之下,近来英国天主教学者约翰·托德(John Todd)写了一部路德早年的传记,得出了和新教徒培登十分相同的结论。巴黎的丹尼尔·奥利弗(Daniel Olivier)神父近期的两部作品也是如此。
之前路德传记的另一个局限在于,没有一部传记叙述他整个的人生历程。绝大多数作品,如培登、托德、鲁普(E.G.Rupp)、马丁·布莱希特(Martin Brecht)以及海因里希·伯马(Heinrich Boehmer)的著作(列举的只是少数几例),关注点和洞见都集中在路德的——引用一个常见的副标题——“宗教改革之路”上。但他们这样做,实际上使得路德的人生历程终止于1521年的沃尔姆斯(worms)大冲突,或者农民战争、与伊拉斯谟之辩、他在1525年的婚姻,再或1530年的奥格斯堡会议。
有些传记作家在附录部分简要介绍了路德后来的公共和个人生活。成熟时期的路德被普遍忽视,乃至有几个学者开始单单专注于他生平的这个阶段。甚至路德的“中年时期”(1521--1531)也鲜为人知,以致已故的资深路德学家海因里希·博恩卡姆(Heinrich Bornkamm)用整卷书(他离世后出版)专门介绍路德的中年。此外,海勒(H.G.Haile)和爱德华(Mark U.Edward)的杰出研究也试图将路德生命中的最后十年展示在读者面前。但不幸的是,这种分阶段论述路德生平的做法给人留下了这样的印象:这位改教家只有短暂的一生,或者把它分割成两个,甚至可能三个截然不同的人生阶段。
事实上,马丁·路德拥有的是具有多面性的一生,它不仅因其成就也因其借以展开的内在逻辑而引人注目。本传记尝试在一本书中向当今时代的读者展现他的一生。在这个过程中,本书尽量使用学者对路德的最新研究成果,并以适度等量的篇幅来论述他的整个生平。首要的是,本书立求尽可能忠实地向读者展现他的全貌。
传记——或任何历史作品——不仅仅是关于叙述对象的“事实”汇总。至少,作者挑选陈述这信息,是为了借古说今。另外,这类解读较简单地判定路德戴的是一顶白帽子还是黑帽子要微妙得多。这需要精确地描述他的生平,密切地关注他的性情,对他所处的世界以及这些不同因素之间的关系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近来,由于对这些问题不够敏感,出现了一些古怪的研究结果。绝大多数学者(特别是许多科班神学家出身的路德专家)几乎将他描述为一个浮在空中对他生活的时代毫不关心的神学头脑。许多著述对他生平的介绍截止到1521年或1525年,之所以如此,部分原因就在于他们几乎只关注他的神学。因为到1521年或1525年,他的神学发展从根本上说已经完成,所以他们如此介绍路德的生平,仿佛他的一生到此已结束。在少数纯教义的研究,如哥哈德·艾伯林(Gerhard Ebeling)或保罗·阿尔托依兹(Paul Althoaus)的著作中,路德似乎是生活在纯思想国度里脱离现实的超凡天才。
同时,颇具影响力的少数学者将心理学,有时甚至是心理分析的深刻见解应用在自己的研究中,努力想穿透路德的宗教信仰和神学思想,进入他的人格结构中。其中以埃里克·埃里克森(Erik Erikson)的作品最为著名。埃里克·埃里克森在路德身上发现了一种现代儿童常患的“认同危机”。剧作家约翰·奥斯本(John Osborne)根据埃里克森的思想,将1525年的路德描述为像麦克白一样因一场他自己发动的革命而陷入犹豫和痛苦中的人物。我们必须承认,这些进路有助于路德被迥然不同于他生活时代的世界所理解,但也容易将这位改教家的行为与具体关切贬谪为他心理状态的产物。一位历史人物消失了,路德不过成了一个古怪的精神变态者。
另一派学者的研究成果在很大程度上同样暗示他的心灵遭到了扭曲,但却采取了不同的进路。这些历史学家基本上放弃了对个体的研究,却寻求对西方历史中社会、经济、人口学、学术、神学以及政治等方面的长期发展动向有所发现。有些人甚至提出,历史掌控在自然规则或客观进程的手中,在很大程度上,个人在其中不过扮演着一个不由自主的角色。
较早的马克思主义者的研究成果就是使用这种假设的最明显的例子。在他们那里,路德的重要性在于他为预备无产阶级革命道路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他的例子包括诸如费尔南·布劳代尔(Fernand Braudel)和菲利浦·阿利埃斯(Philippe Ari~s)等社会历史学家的研究成果。像耶罗斯拉夫·帕利坎(Jaroslav Pelikan)这样教理史家最近的研究成果,由于其在介绍路德方面的影响力,也值得在此一提。综合起来,这些研究成果的优点是,它们使人们头一次看到,路德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他所处时代的经济、社会、宗教、政治以及神学环境的影响。同样,它们对森林的过分关注使它们忽略了其中的那棵巨橡。路德被视为不过是调查研究中那段普通历史时期的一个要素而已。它们认为,他是被客观历史变化的潮流淹没了。
看待路德的这三种方法均具有极大的局限性。第一种方法忽视了路德的人性,使他变成了一个神学体系。第二种方法回避了他是一个神学家和牧师的事实,将他描述为一个受到社会或精神刺激的人。第三种方法则全然无视他的重要性。这三种方法均没有正视他全人的实际。
路德的一生呈现出两个特点,为其作传的人必须都描述到。首先,这个人拥有超越其自身时代并在今天仍具吸引力的公众生涯。其次,路德是具平常人性的一个人;他是生活在一个特定时期、特定地点的人。
在这些方面,路德是传记作家在事实上可以书写的历史第一人。一方面,有关他的公众生涯,虽然需要不断澄清,但我们已经获悉大量信息。另一方面,即使仅仅因为他喜欢写自己、谈自己,也让我们对他的个性有所了解。他的著作、行为,甚至桌边的谈话(如他的学生所记录的)都表现出他对自己、对他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有深切的意识。因此,关于路德,我们有可能仔细考察这个人及使他闻名遐迩的改教生涯。这样研究他的整个一生表明,路德其人及其生涯是互为诠释的。本书的核心观点是,这位伟人事实上是可以理解的,因此,他也应该被理解。
文摘
版权页:
插图:
两个王国
1523年3月,路德的一位反对者指责他无视教会已经确立的历史悠久的习俗。他嘲讽地回道,“我们的上帝没有把‘习俗’强加给我们,而只是把真理加给我们。我们的信仰当然不是信靠习俗而是相信真理,即相信上帝本身。”尽管如此,传统加给人们的束缚正在松弛。路德意识到了这种情形,劝勉他的跟随者在进行激进变革前先教导他们的教区民众。然而很多人——比如卡尔施塔特和茨威考的先知们——行动激烈,一点也不考虑路德和他们现世君主的意愿。因而就在指责盲目随从习俗的同一月,路德还写了一篇论文反对煽动民众,即使严格依照真理似乎要求如此。
在这篇题为《论世俗权柄:应当在何种程度上顺服它》(On Temporal Authority,the Ertent to which It Should Be Obeyed)的文章中,他坚持认为没有人有权利反抗统治者。他说,上帝在这个世界上创造了两个王国。义人属于一个王国,上帝用福音之爱统治这个王国。罪人属于另一个王国。上帝通过世俗之剑的威力来统治这个王国。如果没有这把剑,他宣称,“人就成了野兽”。
《改教家路德》的主要目的是向非路德研究专家且无意陷于专业争论中的读者讲述马丁·路德的故事。《改教家路德》尝试撷取学术讨论的研究成果,让普通读者受益。“历史与思想研究译丛”挑选富有学术内涵、可读性强、关联性广、思想空间宏阔的学者型研究经典,以呈献于中国学术界。
作者简介
作者:(美国)詹姆斯·基特尔森(James Kittelson) 译者:李瑞萍 郑小梅
詹姆斯·基特尔森(James Kittelson),美国历史学家、宗教改革运动研究专家,曾任美国路德神学院教会历史教授和俄亥俄州立大学历史教授。其他著作包括《沃夫冈·卡皮托:从人文主义者到宗教改革家》《走向建制教会:1500年至17世纪初斯特拉斯堡的宗教改革》。
目录
序
再版序
致谢
年代表
第一部分 年轻时代思想之形成
1 农民之子
汉斯·路德
艰苦岁月
父亲的抱负
埃森那赫
追寻属灵的安全感
罪、忏悔与补赎
爱尔福特
专业教育
真理的假设
2 忧伤之子
“我愿意做一名修士”
布莱克修会
路德首次主持弥撒
严苛之路
怀疑的攻击
修会内部的张力
罗马之旅
迁往维腾堡
3 神学生
科学之后
现代之路
满足上帝的公义
属灵之约
其他传统
约翰尼斯?陶勒
鹿特丹的伊拉斯谟
沉默的岁月
寻觅平安
第二部分 改教家的产生
4 臻于成熟之教授
不肯饶恕的良心
博士帽
上帝的公义
谦卑的作用
一点面酵
唯独基督
唯在福音
教牧关怀
既是罪人也是义人
寻求圣洁的危险
5 大爆炸
约翰·台彻尔
大赌注
《九十五条论纲》
暴风雨中
海德堡辩论会
解释论纲
6 划清界限
罗马的事态
安排听讼
教皇和公会议可能出错
信与望
奉命前往奥格斯堡
与卡耶坦面谈
上诉罗马
情势危急
陈述案情
为我祈祷
7 公共辩论家
米尔蒂茨的使命
政治策略
因信称义
有力的支持
莱比锡辩论会
“萨克森的胡斯”
第三部分 逃犯的工作
8逃犯
应用到生活中
被逐出教会的威胁
《致德意志基督教贵族书》
《教会被掳巴比伦》
《基督徒的自由》
复杂的政治局势
沃尔姆斯会议
9 流亡
瓦特堡
一个被定罪的人
现实的关切
质疑修士誓言
访问维腾堡
新约的翻译
圣经神学
10 回到争辩中
选侯的十字架
传讲律法
建立团队
改革的蔓延
两个王国
托马斯·闵采尔
路德和农民战争
第四部分 真教会
11 “假弟兄”
象征性理解
“外在的东西”
“这是我的身体”
结婚
与伊拉斯谟辩论
意志的捆绑
圣餐之争
公众人物,公共问题
身体和灵里的试炼
12 牧者和教师
真正的自由
视察教区
两份教理问答
复杂的政治
马尔堡会谈
“上帝在统治”
一种协同
13 被谴责的罗马
消极反抗
科堡
试图妥协
反抗的问题
即将来临的灾难
14 建立教会
个人事务
重洗派
改革教育
对组织的需要
实施改革
尊崇福音
路德教授
教导真理
第五部分 成熟的路德
15 信仰的谈判者
政治建议
回复乔治公爵
约翰·腓特烈选侯
韦尔杰里奥的使命
寻求合一
面对面谈判
16 信仰的捍卫者
反律之争
《施马加登信条》
“反对犹太人”
公会议的问题
雷根斯堡会谈
土耳其人的威胁
17 最后的岁月
凯蒂·路德
牧师路德
常识性建议
信仰和良心
反对公爵和教皇
18 “我们都是乞丐”
一名改教家的警告
调停争端
艰难的谈判
路德逝世
路德和他的遗产
从言语到行为
注释
参考书目
人名索引
主题索引
引用路德主要著作索引
序言
“在多数大型图书馆里,除了有关拿撒勒人耶稣的著作之外,马丁·路德的著作及有关他的作品占据了最多的书架空间。”这句话出自1982年——即马丁·路德诞生五百周年的前一年——的一本路德传。接下来的1983年又涌现出大量展览、评论、演讲、庆祝活动、文章以及更多的新书。在自觉以马克思主义为意识形态的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对马丁·路德诞辰的关注甚至超过了对卡尔·马克思逝世100周年的纪念。这显出了改教家路德历久不衰的重要性。
对这位非凡人物的特别关注可以追溯到大约五百年之前。甚至在他自己那个时代,路德就是一个“媒体人物”,是西方历史三千年来的第一人。“我们成了一道奇观”,他曾经这样论到自己及其同仁。有人称他和他的跟随者为“顺服的反叛者”。还有人称他为七头魔。不过至少他最亲密的一个同事坚持认为他是一个先知——可能甚至就是以利亚,是上帝亲自差来的。一如现在,他在当时就是一个有争议的人物。
就路德的问题,人们依然发现自己在表明立场。无论他本人事实上说过什么,或者做过什么,人人均可从其浩瀚著作(现代四开本超过100卷册)的大量内容中受益。因此,各色各样的知名人士,从16、17世纪的正统派及敬虔的路德宗神学家到卫斯理兄弟、法兰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亨德尔(Itandel)、巴赫(Bach),包括约瑟夫·戈贝尔(Josef Goebbels)这样鼓吹纳粹的人士以及在法西斯主义手下遇难的朋霍费尔(Dietrich Bonhoe{fer)等,都称他是自己人。
持续不断纪念路德的活动,事实上可以说就是20世纪所谓的“路德复兴”,有关他的著作充塞着世界各地的研究图书馆。结果,路德已是如此广为人知,以至于读者会很正常地质疑:为什么还需要再有一部他的传记?
本书的主要目的是向非路德研究专家且无意陷于专业争论中的读者讲述马丁·路德的故事。该书尝试撷取学术讨论的研究成果,让普通读者受益。
坊间已经有专门针对此类读者的马丁·路德传记问世。其中最著名的是罗伦·培登(Roland Bainton)写的《这是我的立场》(Here J Stand)一书,该书深受读者喜爱已有三十多年之久。但这本书本身就使我们有理由再写一部路德的传记。
首先,在过去几十年来,有关路德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培登教授对路德年轻时代的关切及信念所持的洞见虽然仍令人惊叹,但在他写《这是我的立场》一书时,近来论路德早期成长的大量著述几乎尚未出现。如今,一代人的研究使我们有可能超越培登教授才华横溢的猜想,并以极大的准确性追溯路德这位改教家的产生。
与此同时,研究宗教改革的历史学家们一直以来所做的,远远不止在一块一块地拼贴马丁·路德年轻时的全貌。学者们也不再满足于研究正式的路德神学,而开始探究他受教于其中的神学和宗教传统,当时真实的宗教习俗以及16世纪的日常生活状况等。他们甚至将现代心理学的深刻见解应用于自己的研究工作中。因此,我们现在有可能向普通读者更加清晰地展现这个人及其人生历程的图景。
此外,培登在20世纪40年代末撰写他的传记时,普世运动还处在初级阶段。因此,他及同时代的绝大多数作者研究路德时都喜欢偏袒路德。他们觉得自己有义务去强调他对他们所认为真信仰的忠实守卫,也觉得有义务去为他的所作所为进行辩护。相比之下,近来英国天主教学者约翰·托德(John Todd)写了一部路德早年的传记,得出了和新教徒培登十分相同的结论。巴黎的丹尼尔·奥利弗(Daniel Olivier)神父近期的两部作品也是如此。
之前路德传记的另一个局限在于,没有一部传记叙述他整个的人生历程。绝大多数作品,如培登、托德、鲁普(E.G.Rupp)、马丁·布莱希特(Martin Brecht)以及海因里希·伯马(Heinrich Boehmer)的著作(列举的只是少数几例),关注点和洞见都集中在路德的——引用一个常见的副标题——“宗教改革之路”上。但他们这样做,实际上使得路德的人生历程终止于1521年的沃尔姆斯(worms)大冲突,或者农民战争、与伊拉斯谟之辩、他在1525年的婚姻,再或1530年的奥格斯堡会议。
有些传记作家在附录部分简要介绍了路德后来的公共和个人生活。成熟时期的路德被普遍忽视,乃至有几个学者开始单单专注于他生平的这个阶段。甚至路德的“中年时期”(1521--1531)也鲜为人知,以致已故的资深路德学家海因里希·博恩卡姆(Heinrich Bornkamm)用整卷书(他离世后出版)专门介绍路德的中年。此外,海勒(H.G.Haile)和爱德华(Mark U.Edward)的杰出研究也试图将路德生命中的最后十年展示在读者面前。但不幸的是,这种分阶段论述路德生平的做法给人留下了这样的印象:这位改教家只有短暂的一生,或者把它分割成两个,甚至可能三个截然不同的人生阶段。
事实上,马丁·路德拥有的是具有多面性的一生,它不仅因其成就也因其借以展开的内在逻辑而引人注目。本传记尝试在一本书中向当今时代的读者展现他的一生。在这个过程中,本书尽量使用学者对路德的最新研究成果,并以适度等量的篇幅来论述他的整个生平。首要的是,本书立求尽可能忠实地向读者展现他的全貌。
传记——或任何历史作品——不仅仅是关于叙述对象的“事实”汇总。至少,作者挑选陈述这信息,是为了借古说今。另外,这类解读较简单地判定路德戴的是一顶白帽子还是黑帽子要微妙得多。这需要精确地描述他的生平,密切地关注他的性情,对他所处的世界以及这些不同因素之间的关系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近来,由于对这些问题不够敏感,出现了一些古怪的研究结果。绝大多数学者(特别是许多科班神学家出身的路德专家)几乎将他描述为一个浮在空中对他生活的时代毫不关心的神学头脑。许多著述对他生平的介绍截止到1521年或1525年,之所以如此,部分原因就在于他们几乎只关注他的神学。因为到1521年或1525年,他的神学发展从根本上说已经完成,所以他们如此介绍路德的生平,仿佛他的一生到此已结束。在少数纯教义的研究,如哥哈德·艾伯林(Gerhard Ebeling)或保罗·阿尔托依兹(Paul Althoaus)的著作中,路德似乎是生活在纯思想国度里脱离现实的超凡天才。
同时,颇具影响力的少数学者将心理学,有时甚至是心理分析的深刻见解应用在自己的研究中,努力想穿透路德的宗教信仰和神学思想,进入他的人格结构中。其中以埃里克·埃里克森(Erik Erikson)的作品最为著名。埃里克·埃里克森在路德身上发现了一种现代儿童常患的“认同危机”。剧作家约翰·奥斯本(John Osborne)根据埃里克森的思想,将1525年的路德描述为像麦克白一样因一场他自己发动的革命而陷入犹豫和痛苦中的人物。我们必须承认,这些进路有助于路德被迥然不同于他生活时代的世界所理解,但也容易将这位改教家的行为与具体关切贬谪为他心理状态的产物。一位历史人物消失了,路德不过成了一个古怪的精神变态者。
另一派学者的研究成果在很大程度上同样暗示他的心灵遭到了扭曲,但却采取了不同的进路。这些历史学家基本上放弃了对个体的研究,却寻求对西方历史中社会、经济、人口学、学术、神学以及政治等方面的长期发展动向有所发现。有些人甚至提出,历史掌控在自然规则或客观进程的手中,在很大程度上,个人在其中不过扮演着一个不由自主的角色。
较早的马克思主义者的研究成果就是使用这种假设的最明显的例子。在他们那里,路德的重要性在于他为预备无产阶级革命道路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他的例子包括诸如费尔南·布劳代尔(Fernand Braudel)和菲利浦·阿利埃斯(Philippe Ari~s)等社会历史学家的研究成果。像耶罗斯拉夫·帕利坎(Jaroslav Pelikan)这样教理史家最近的研究成果,由于其在介绍路德方面的影响力,也值得在此一提。综合起来,这些研究成果的优点是,它们使人们头一次看到,路德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他所处时代的经济、社会、宗教、政治以及神学环境的影响。同样,它们对森林的过分关注使它们忽略了其中的那棵巨橡。路德被视为不过是调查研究中那段普通历史时期的一个要素而已。它们认为,他是被客观历史变化的潮流淹没了。
看待路德的这三种方法均具有极大的局限性。第一种方法忽视了路德的人性,使他变成了一个神学体系。第二种方法回避了他是一个神学家和牧师的事实,将他描述为一个受到社会或精神刺激的人。第三种方法则全然无视他的重要性。这三种方法均没有正视他全人的实际。
路德的一生呈现出两个特点,为其作传的人必须都描述到。首先,这个人拥有超越其自身时代并在今天仍具吸引力的公众生涯。其次,路德是具平常人性的一个人;他是生活在一个特定时期、特定地点的人。
在这些方面,路德是传记作家在事实上可以书写的历史第一人。一方面,有关他的公众生涯,虽然需要不断澄清,但我们已经获悉大量信息。另一方面,即使仅仅因为他喜欢写自己、谈自己,也让我们对他的个性有所了解。他的著作、行为,甚至桌边的谈话(如他的学生所记录的)都表现出他对自己、对他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有深切的意识。因此,关于路德,我们有可能仔细考察这个人及使他闻名遐迩的改教生涯。这样研究他的整个一生表明,路德其人及其生涯是互为诠释的。本书的核心观点是,这位伟人事实上是可以理解的,因此,他也应该被理解。
文摘
版权页:
插图:
两个王国
1523年3月,路德的一位反对者指责他无视教会已经确立的历史悠久的习俗。他嘲讽地回道,“我们的上帝没有把‘习俗’强加给我们,而只是把真理加给我们。我们的信仰当然不是信靠习俗而是相信真理,即相信上帝本身。”尽管如此,传统加给人们的束缚正在松弛。路德意识到了这种情形,劝勉他的跟随者在进行激进变革前先教导他们的教区民众。然而很多人——比如卡尔施塔特和茨威考的先知们——行动激烈,一点也不考虑路德和他们现世君主的意愿。因而就在指责盲目随从习俗的同一月,路德还写了一篇论文反对煽动民众,即使严格依照真理似乎要求如此。
在这篇题为《论世俗权柄:应当在何种程度上顺服它》(On Temporal Authority,the Ertent to which It Should Be Obeyed)的文章中,他坚持认为没有人有权利反抗统治者。他说,上帝在这个世界上创造了两个王国。义人属于一个王国,上帝用福音之爱统治这个王国。罪人属于另一个王国。上帝通过世俗之剑的威力来统治这个王国。如果没有这把剑,他宣称,“人就成了野兽”。
ISBN | 9787500474906 |
---|---|
出版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作者 | 詹姆斯·基特尔森 (James Kittleson) |
尺寸 |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