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巴黎手稿>开创的人类学哲学及其后续发展》以作者提出的对马克思哲学的人类学哲学的新理解解读《巴黎手稿》。
媒体推荐
《巴黎手稿开创的人类学哲学及其后续发展》以作者苗启明提出的对马克思哲学的人类学哲学的新理解解读《巴黎手稿》。以《巴黎手稿》为中心,对马克思一生的人类学哲学思想做了系统梳理,认为《巴黎手稿》在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哲学的基础上构建了人类学哲学的一系列原理,而此后的文献发展了人类学哲学的基本理论。并站在人类学价值立场上,从经济学与人类学的双重理论视野出发,研究了人和人类世界的现实迫切问题和历史基本问题,提出了人类学共产主义的解决方向。
作者简介
苗启明,河南省济源市人。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1964年毕业于云南大学中文系,1984年考入云南省社会科学院。1995年任哲学所长,1996年获国务院专家特殊津贴。2001年元旦退休。早期主要从事辩证逻辑、思维方式和美学研究,退休后主要从事重新理解马克思的研究,提出广义马克思主义和其哲学基础:人类学一哲学,在这几方面都有建树。“唯真理是求,格正义而张”,是平生所志。
目录
导论 从“两个马克思”到马克思的双重理论构建
一 “两个马克思”的论争
二 马克思的双重历史任务和双重论域:“两个马克思”悖论的消解
三 马克思的双重理论构建、双重逻辑和当代新任务
四 马克思在人类学立场和视野中的哲学构建:人类学哲学构建
上篇 《巴黎手稿》开创的主要人类学哲学思想
上篇导语 《手稿》之前马克思人类学视野和人类学价值原则的形成
一 1841年:马克思对人的自由创造精神的本体论探索
二 1842—1843年:马克思的人类学视野和人类学价值原则的形成
三 1843年:从自由上升到解放:对人类学解放论的哲学构建
四 1841—1843年:马克思人类学方法论的形成和对新哲学的开创
第一章 《手稿》通过劳动对人与自然、人与人的人类学关系的揭示
一 《手稿》的基本主题与基本线索
二 劳动把“自然史”转化为“人类史”
三 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基本关系:人类学关系
四 “自然主义与人本主义”:人类学哲学的双重理论根基
第二章 《手稿》对黑格尔自我意识辩证法的人类学改造:辩证人本论的创立
一 《手稿》对黑格尔哲学的返正:从其“意本论”立场返回到自然论和人本论立场
二 《手稿》把黑格尔“自我意识”辩证法返回到人的生命本性中来
三 《手稿》对人的生命的辩证本性的揭示:人类学辩证法的创立
四 《手稿》把黑格尔的理念的自我否定运动,改造成人类历史自我运动的辩证法
第三章 《手稿》在费尔巴哈类本哲学基础上对人类学哲学的八大开辟
一 马克思超越费尔巴哈开辟了哲学的新对象:人和人类世界
二 马克思把握人和人类世界的三大理论基点
三 马克思在“类理论”基础上构建了人类学哲学的八大基础性原理
四 马克思对社会人本论的开创及其对人类学哲学的构建
第四章 马克思对人的人类学特性的多种规定性的揭示
一 “人是自然存在物”
二 “人是社会的存在物”
三 人是精神文化的存在物
四 人是自由和创造的存在物
第五章 《手稿》从人类学价值原则关注经济不合理问题:对经济学哲学的开创
一 《手稿》对资本主义不合理性的总的批判精神
二 《手稿》批判“物对人的统治”和人与物的颠倒
三 《手稿》批判金钱货币崇拜对人性和人类学价值观的扭曲
四 《手稿》对人本经济学、劳本经济学的初步开创
第六章 《手稿》开创了克服人的异化走向人类学共产主义的大方向
一 人的对象性活动及其辩证本性:人的本质力量的本在、他在与异在
二 劳动异化、交往异化与私有财产异化:人的世界被物的世界所统治
三 异化的产生与异化的消除:异化对人类发展的辩证功能
四 解决的道路:扬弃私有制走向人类学共产主义——人类和谐共生主义
上篇小结
下篇 《巴黎手稿》的人类学哲学思想在后续文献中的型
下篇导语 《手稿》从总根出发的三位一体的哲学构建及其发展
一 《手稿》思想的原发点
二 从原发点出发的三位一体的三大哲学构建
三 三大哲学思想的互根性与当代意义
四 《手稿》的人类学哲学思想在以后文献中的发展
第一章 《神圣家族》和《提纲》:人类学的唯物论、世界观、实践论的创立
一 从《手稿》到《神圣家族》:对人类学立场和人类唯物论的奠定
二 从《手稿》到《提纲》:对人类学方向的肯定和对人的本质论的构建
三 《提纲》对人类学世界观的奠定
四 《提纲》对人类学实践论的创立
第二章 从《手稿》到《形态》:从真实人本论到人类学历史观的形成
一 从《手稿》到《形态》:对真实人本论的奠基
二 从真实人本论到人类学生产论和人类学活动论的构建
三 世界历史的人类学发展与人的世界历史性发展
四 人类学历史观在所有制变革中的典型形态体现
第三章 《宣言》和《经济学手稿》:对人的人类学理想和人类学发展历程的揭示
一 《宣言》的出世:从人类学问题域转向经济学问题域
二 《宣言》的人类学视野和对人类学理想论的提出
三 《经济学手稿》:对人的人类学发展历程的揭示
四 人的人类学发展历程、人类学理想的实现历程
第四章 《批判》和《资本论》:对人类历史发展机制和人类学辩证法的揭示
一 《导言》对人对世界的生存掌握方式的揭示
二 《序言》对人类社会基本结构、基本矛盾及历史发展机制的揭示
三 《批判》和《资本论》:对现代经济活动辩证法的揭示
四 马克思的辩证法:把握人和人类世界的人类学辩证法
第五章 《资本论》:从现实经济不合理根源探索经济历史的合理发展道路
一 从《手稿》到《资本论》的深人:从哲学异化论深入到经济学剩余价值论
二 《资本论》的根本思路:通过揭露现实迫切问题而打开世界历史发展的合理化道路
三 揭露资本经济学与劳本经济学的两极对抗:开辟人本经济学和均衡经济学方向
四 从人本经济学、均衡经济学到人类学理想的实现问题
第六章 从《手稿》到《人类学笔记》:马克思人类学精神的实证回归
一 《笔记》的成因:马克思双重历史使命的逻辑发展
二 《人类学笔记》所昭示的意义
三 《人类学笔记》与马克思晚年思想的发展
下篇小结 建立在人类学哲学基础上的人类学马克思主义
结语 人类学哲学:推动人类世界走向命运共同体的人类和谐共生哲学
一 马克思对人类学哲学的关键开拓与基本定义
二 马克思人类学哲学的多种定义、基本体系与命名问题
三 当代世界的历史发展与人类学哲学的当代任务
四 人类学哲学:从世界历史高度推动人类走向命运共同体的人类和谐共生哲学
附录 马克思人类学哲学与西方哲学人类学的本质区别
参考文献
后记
文摘
版权页:
一 《手稿》对资本主义不合理性的总的批判精神
我们知道,1844年,是马克思从“落后于世界水平”的德国封建专制特权社会,来到了当时比较先进的、资产阶级革命比较彻底的法国资本主义工业社会。那么,他是以怎样的眼光观察这两个世界特别是资本主义世界的呢?
任何批判都有它赖以批判的理念根据。马克思对人类学哲学的理论构建,是以他对人类命运的深切关怀、对广大人民特别是劳动者的不合理的生存状态的强烈关切这种人类学精神理念为依据的。因此,我们不能仅仅看到马克思哲学精神的阶级性,而看不到马克思哲学精神的人类性。马克思对劳动者的关怀,不是经验主义的、不是就事论事的、因而也不是狭隘阶级性的关怀,而是有其强烈的目标理念的关怀,这就是站在世界历史发展和人类学价值高度上的关怀。马克思此前对人类学的自由、真理、正义的追求精神,以及这一精神在斗争中体现为反专制、反奴役、反剥削、争自由、要平等的人类学精神,是这一关怀的直接的人本理性基础。这是站在全人类的合理生存立场上的价值关怀,是一种人类学意义的关怀。正是在这种关怀的基础上,马克思随时写下了他对国民经济学的维护资本利益和资本逻辑的批判,初步开创了他的新的经济学方向。
因此,《手稿》的功绩,除了构建人类学哲学的一系列原理外,更在于通过对资本的现代性批判,发现和揭露了其产权的私人占有制度的不合理、非法性以及资本制度所造成的人的不合理、非法性的生存状态,从而提出了克服这种不合理状态的、建立在人类学价值基础之上的新的经济学问题,开辟了他的经济学哲学的理论方向。这些经济批判为人类学哲学奠定了经济学理论基础。马克思深刻地表明,当时现实的迫切问题,是“劳动和资本之间的对立”,即无产者的劳动转化为有产者的资本,劳动创造的价值不是由劳动者所有,而是转化成了资本一方的私人占有。在这里,一方面是“作为财产之排除的劳动”,另一方面是作为“劳动之排除的资本”,从而成为一种“高度紧张”的“矛盾”。由这样的私有制所建立的劳动生产制度,本身就是一种对抗性的“矛盾”结构,不能不在紧张的冲突中运行。同时,由这种劳动生产制度所导致的分配制度也只能是不合理的,因为它把苦难留在一边,利益留在另一边。在这种情况下,就私有财产一方说,“人本身被当成了私有财产的规定”,人被私有财产物化,从而使人失去了独立性、客观性、公共性、人本性,而成了物的从属性、主观性、自私性、物本性。以这种“物本性”对待生产,就不能不走上建立只要资本增值而不管工人死活的劳动制度和分配制度。所以,在马克思那个早期资本主义时代,为资本增殖的工人,每天劳动14个小时还过着动物不如的生活。而就劳动者一方来说,他的人的本质在劳动中被异化出去,他的独立性、客观性、公共性和人本性同样被扼杀,他必须为生存之物而苦劳,自己也被物化,也成了非人。一方是资本,一方是劳动,二者在对抗中的结合就是资本对劳动的奴役或劳动对资本的斗争。而在这种奴役制度同时也是阶级斗争的制度中,无论是资本家还是工人,其人性都被物性所奴役,都被资本的非人性所奴役,人性的光辉、人性的伟大、人的自由创造、人的自由、真理、正义精神、社会的公平正义精神,总之,人的人类学价值精神都在资本逻辑面前丧失其本性;劳动的合理分配与人的合理生存、健全发展等人类学要求,也都无法提出,更无从实现。整个世界成了物的和为了物的疯狂世界。这就是不合理的资产占有制度所导致的物与人相互颠倒的世界。
《<巴黎手稿>开创的人类学哲学及其后续发展》以作者提出的对马克思哲学的人类学哲学的新理解解读《巴黎手稿》。
媒体推荐
《巴黎手稿开创的人类学哲学及其后续发展》以作者苗启明提出的对马克思哲学的人类学哲学的新理解解读《巴黎手稿》。以《巴黎手稿》为中心,对马克思一生的人类学哲学思想做了系统梳理,认为《巴黎手稿》在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哲学的基础上构建了人类学哲学的一系列原理,而此后的文献发展了人类学哲学的基本理论。并站在人类学价值立场上,从经济学与人类学的双重理论视野出发,研究了人和人类世界的现实迫切问题和历史基本问题,提出了人类学共产主义的解决方向。
作者简介
苗启明,河南省济源市人。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1964年毕业于云南大学中文系,1984年考入云南省社会科学院。1995年任哲学所长,1996年获国务院专家特殊津贴。2001年元旦退休。早期主要从事辩证逻辑、思维方式和美学研究,退休后主要从事重新理解马克思的研究,提出广义马克思主义和其哲学基础:人类学一哲学,在这几方面都有建树。“唯真理是求,格正义而张”,是平生所志。
目录
导论 从“两个马克思”到马克思的双重理论构建
一 “两个马克思”的论争
二 马克思的双重历史任务和双重论域:“两个马克思”悖论的消解
三 马克思的双重理论构建、双重逻辑和当代新任务
四 马克思在人类学立场和视野中的哲学构建:人类学哲学构建
上篇 《巴黎手稿》开创的主要人类学哲学思想
上篇导语 《手稿》之前马克思人类学视野和人类学价值原则的形成
一 1841年:马克思对人的自由创造精神的本体论探索
二 1842—1843年:马克思的人类学视野和人类学价值原则的形成
三 1843年:从自由上升到解放:对人类学解放论的哲学构建
四 1841—1843年:马克思人类学方法论的形成和对新哲学的开创
第一章 《手稿》通过劳动对人与自然、人与人的人类学关系的揭示
一 《手稿》的基本主题与基本线索
二 劳动把“自然史”转化为“人类史”
三 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基本关系:人类学关系
四 “自然主义与人本主义”:人类学哲学的双重理论根基
第二章 《手稿》对黑格尔自我意识辩证法的人类学改造:辩证人本论的创立
一 《手稿》对黑格尔哲学的返正:从其“意本论”立场返回到自然论和人本论立场
二 《手稿》把黑格尔“自我意识”辩证法返回到人的生命本性中来
三 《手稿》对人的生命的辩证本性的揭示:人类学辩证法的创立
四 《手稿》把黑格尔的理念的自我否定运动,改造成人类历史自我运动的辩证法
第三章 《手稿》在费尔巴哈类本哲学基础上对人类学哲学的八大开辟
一 马克思超越费尔巴哈开辟了哲学的新对象:人和人类世界
二 马克思把握人和人类世界的三大理论基点
三 马克思在“类理论”基础上构建了人类学哲学的八大基础性原理
四 马克思对社会人本论的开创及其对人类学哲学的构建
第四章 马克思对人的人类学特性的多种规定性的揭示
一 “人是自然存在物”
二 “人是社会的存在物”
三 人是精神文化的存在物
四 人是自由和创造的存在物
第五章 《手稿》从人类学价值原则关注经济不合理问题:对经济学哲学的开创
一 《手稿》对资本主义不合理性的总的批判精神
二 《手稿》批判“物对人的统治”和人与物的颠倒
三 《手稿》批判金钱货币崇拜对人性和人类学价值观的扭曲
四 《手稿》对人本经济学、劳本经济学的初步开创
第六章 《手稿》开创了克服人的异化走向人类学共产主义的大方向
一 人的对象性活动及其辩证本性:人的本质力量的本在、他在与异在
二 劳动异化、交往异化与私有财产异化:人的世界被物的世界所统治
三 异化的产生与异化的消除:异化对人类发展的辩证功能
四 解决的道路:扬弃私有制走向人类学共产主义——人类和谐共生主义
上篇小结
下篇 《巴黎手稿》的人类学哲学思想在后续文献中的型
下篇导语 《手稿》从总根出发的三位一体的哲学构建及其发展
一 《手稿》思想的原发点
二 从原发点出发的三位一体的三大哲学构建
三 三大哲学思想的互根性与当代意义
四 《手稿》的人类学哲学思想在以后文献中的发展
第一章 《神圣家族》和《提纲》:人类学的唯物论、世界观、实践论的创立
一 从《手稿》到《神圣家族》:对人类学立场和人类唯物论的奠定
二 从《手稿》到《提纲》:对人类学方向的肯定和对人的本质论的构建
三 《提纲》对人类学世界观的奠定
四 《提纲》对人类学实践论的创立
第二章 从《手稿》到《形态》:从真实人本论到人类学历史观的形成
一 从《手稿》到《形态》:对真实人本论的奠基
二 从真实人本论到人类学生产论和人类学活动论的构建
三 世界历史的人类学发展与人的世界历史性发展
四 人类学历史观在所有制变革中的典型形态体现
第三章 《宣言》和《经济学手稿》:对人的人类学理想和人类学发展历程的揭示
一 《宣言》的出世:从人类学问题域转向经济学问题域
二 《宣言》的人类学视野和对人类学理想论的提出
三 《经济学手稿》:对人的人类学发展历程的揭示
四 人的人类学发展历程、人类学理想的实现历程
第四章 《批判》和《资本论》:对人类历史发展机制和人类学辩证法的揭示
一 《导言》对人对世界的生存掌握方式的揭示
二 《序言》对人类社会基本结构、基本矛盾及历史发展机制的揭示
三 《批判》和《资本论》:对现代经济活动辩证法的揭示
四 马克思的辩证法:把握人和人类世界的人类学辩证法
第五章 《资本论》:从现实经济不合理根源探索经济历史的合理发展道路
一 从《手稿》到《资本论》的深人:从哲学异化论深入到经济学剩余价值论
二 《资本论》的根本思路:通过揭露现实迫切问题而打开世界历史发展的合理化道路
三 揭露资本经济学与劳本经济学的两极对抗:开辟人本经济学和均衡经济学方向
四 从人本经济学、均衡经济学到人类学理想的实现问题
第六章 从《手稿》到《人类学笔记》:马克思人类学精神的实证回归
一 《笔记》的成因:马克思双重历史使命的逻辑发展
二 《人类学笔记》所昭示的意义
三 《人类学笔记》与马克思晚年思想的发展
下篇小结 建立在人类学哲学基础上的人类学马克思主义
结语 人类学哲学:推动人类世界走向命运共同体的人类和谐共生哲学
一 马克思对人类学哲学的关键开拓与基本定义
二 马克思人类学哲学的多种定义、基本体系与命名问题
三 当代世界的历史发展与人类学哲学的当代任务
四 人类学哲学:从世界历史高度推动人类走向命运共同体的人类和谐共生哲学
附录 马克思人类学哲学与西方哲学人类学的本质区别
参考文献
后记
文摘
版权页:
一 《手稿》对资本主义不合理性的总的批判精神
我们知道,1844年,是马克思从“落后于世界水平”的德国封建专制特权社会,来到了当时比较先进的、资产阶级革命比较彻底的法国资本主义工业社会。那么,他是以怎样的眼光观察这两个世界特别是资本主义世界的呢?
任何批判都有它赖以批判的理念根据。马克思对人类学哲学的理论构建,是以他对人类命运的深切关怀、对广大人民特别是劳动者的不合理的生存状态的强烈关切这种人类学精神理念为依据的。因此,我们不能仅仅看到马克思哲学精神的阶级性,而看不到马克思哲学精神的人类性。马克思对劳动者的关怀,不是经验主义的、不是就事论事的、因而也不是狭隘阶级性的关怀,而是有其强烈的目标理念的关怀,这就是站在世界历史发展和人类学价值高度上的关怀。马克思此前对人类学的自由、真理、正义的追求精神,以及这一精神在斗争中体现为反专制、反奴役、反剥削、争自由、要平等的人类学精神,是这一关怀的直接的人本理性基础。这是站在全人类的合理生存立场上的价值关怀,是一种人类学意义的关怀。正是在这种关怀的基础上,马克思随时写下了他对国民经济学的维护资本利益和资本逻辑的批判,初步开创了他的新的经济学方向。
因此,《手稿》的功绩,除了构建人类学哲学的一系列原理外,更在于通过对资本的现代性批判,发现和揭露了其产权的私人占有制度的不合理、非法性以及资本制度所造成的人的不合理、非法性的生存状态,从而提出了克服这种不合理状态的、建立在人类学价值基础之上的新的经济学问题,开辟了他的经济学哲学的理论方向。这些经济批判为人类学哲学奠定了经济学理论基础。马克思深刻地表明,当时现实的迫切问题,是“劳动和资本之间的对立”,即无产者的劳动转化为有产者的资本,劳动创造的价值不是由劳动者所有,而是转化成了资本一方的私人占有。在这里,一方面是“作为财产之排除的劳动”,另一方面是作为“劳动之排除的资本”,从而成为一种“高度紧张”的“矛盾”。由这样的私有制所建立的劳动生产制度,本身就是一种对抗性的“矛盾”结构,不能不在紧张的冲突中运行。同时,由这种劳动生产制度所导致的分配制度也只能是不合理的,因为它把苦难留在一边,利益留在另一边。在这种情况下,就私有财产一方说,“人本身被当成了私有财产的规定”,人被私有财产物化,从而使人失去了独立性、客观性、公共性、人本性,而成了物的从属性、主观性、自私性、物本性。以这种“物本性”对待生产,就不能不走上建立只要资本增值而不管工人死活的劳动制度和分配制度。所以,在马克思那个早期资本主义时代,为资本增殖的工人,每天劳动14个小时还过着动物不如的生活。而就劳动者一方来说,他的人的本质在劳动中被异化出去,他的独立性、客观性、公共性和人本性同样被扼杀,他必须为生存之物而苦劳,自己也被物化,也成了非人。一方是资本,一方是劳动,二者在对抗中的结合就是资本对劳动的奴役或劳动对资本的斗争。而在这种奴役制度同时也是阶级斗争的制度中,无论是资本家还是工人,其人性都被物性所奴役,都被资本的非人性所奴役,人性的光辉、人性的伟大、人的自由创造、人的自由、真理、正义精神、社会的公平正义精神,总之,人的人类学价值精神都在资本逻辑面前丧失其本性;劳动的合理分配与人的合理生存、健全发展等人类学要求,也都无法提出,更无从实现。整个世界成了物的和为了物的疯狂世界。这就是不合理的资产占有制度所导致的物与人相互颠倒的世界。
| ISBN | 9787516198872 |
|---|---|
| 出版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 作者 | 苗启明 |
| 尺寸 |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