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辑推荐
《党政干部品德测评方法研究》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作者简介
萧鸣政,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人才与人力资源研究所教授,人力资源方向博士生导师,兼任北京大学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研究中心主任,行政管理学系主任。1993年以来,一直致力于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的教学研究与管理咨询工作,发表《人力资源开发学》、《人力资源管理》、《现代人员素质测评》、《现代人事考评技术及其应用》、《工作分析的方法与技术》等学术专著20多部,论文100多篇,有10项科研成果11次获省部级与全国学会性奖。独立承担与参与国家10多项课题研究。先后在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与北京大学主讲EMBA、MPA、研究生与本科生的人力资源专业课程,为政府机构、党政部门、中国电信、银行业、经贸业、电力业、制造业、出版业、高校等完成多项管理咨询课题。主要研究与教学领域:人力资源开发理论与方法、人才测评与选拔、组织设计与工作分析、绩效考评与管理、人力资源战略与管理技术、薪酬设计与管理。
目录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研究价值和意义
第二节研究设计和过程
第三节研究重点、难点、主要观点与创新之处
第四节内容概述
第二章党政干部品德测评国内外理论与方法研究现状
第一节党政干部品德测评国内研究现状
第二节党政干部品德测评国外研究现状
第三节国内外党政干部品德测评研究成果的评价
第三章国内外党政干部品德测评的实践探索
第一节中国古代官员选拔任用中的品德测评实践
第二节建党以后党政干部选拔任用中的品德测评历程
第三节党政干部测评实践经验与调查
第四节国外党政干部品德测评实践经验
第五节评述与结语
第四章党政干部品德测评研究与实践的理论再思考
第一节党政干部品德测评的理论分析
第二节党政干部品德测评的方法概述
第三节党政干部品德测评的问题分析
第四节突破党政干部品德测评问题的相关思考
第五节实施党政干部品德测评的体制机制建设
第五章政治品德和领导力以及组织绩效关系
第一节问卷设计与研究过程
第二节政治品德与领导力关系分析
第三节政治品德和组织绩效关系假设检验
第四节领导力中介作用假设检验
第六章职业道德与工作绩效关系及其预测模型
第一节工作绩效模型的构建
第二节职业道德与工作绩效的相关性分析
第三节职业道德评价指标对工作绩效的预测性分析
第七章党政干部个人品德与领导效能关系研究
第一节理论背景与研究假设
第二节研究方法
第三节研究结果
第八章党政干部品德测评指标体系实证研究
第一节品德测评指标实证研究流程与方法
第二节党政干部“五德”的概念与内涵
第三节党政干部品德测评指标实证研究
第九章党政干部考核性品德测验开发实验研究
第一节考核性品德测验开发研究流程
第二节项目生成和预测试问卷编制
第三节问卷施测预试研究
第四节项目初步筛选
第五节验证性因子分析
第六节小结与讨论
第十章党政干部促进性品德测评实验研究
第一节党政干部促进性品德测评实验研究方案设计
第二节党政干部促进性品德测评实验阶段与过程
第三节德兴市促进性品德测评实验的成效
第四节慈溪市促进性品德测评实验的成效
第五节定西市促进性品德测评实验的成效
第六节沧州市中捷产业园区促进性品德测评实验的成效
第七节来宾市促进性品德测评实验的成效
第八节南通市促进性品德测评实验的成效
第九节小结与讨论
附录1—2—1课题组关于全国各地党政干部品德测评工作与问题的调查记录节选
附录5—1—1《政治品德与绩效关系研究》调查问卷
附录6—1—1《党政干部工作绩效评价问卷》
附录6—1—2《党政干部职业道德及工作绩效评价问卷》
附录7—2—1党政干部个人品德与领导力关系调查问卷
附件8—3—1《党政干部选拔任用中“品德测评”指标体系研究》调查问卷
附录9—2—1《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心理测验》
附录9—6—1《党政干部品德测评测验(简化版)》
附录10—2—1江西省德兴市实验点合作协议书
附录10—2—2江西省德兴实验点相关照片
附录10—2—3浙江省慈溪市实验点合作协议书
附录10—2—4甘肃省定西市实验点合作协议书
附录10—2—5甘肃省定西市及陇西县实验点相关照片
附录10—2—6河北省中捷实验点合作协议书
附录10—2—7河北省中捷实验点相关照片
附录10—2—8广西来宾市实验点合作协议书
附录10—2—9广西来宾市实验点相关照片
附录10—2—10江苏省南通市公安局实验点合作协议
附录10—2—11甘肃省定西市通渭县实验点合作协议
附录10—2—12党政干部促进性品德课题优秀实验点优化方案
附录10—7—1党政领导干部促进性品德测评评价表(自评表格)
附录10—7—2党政领导干部促进性品德测评评价表(他评表格)
附录10—7—3党政领导干部促进性品德测评评价表(一票否决表)
附录10—9—1德兴、来宾、慈溪、中捷与南通等实验点实验结果采用说明
文摘
版权页:
插图:
然而,尽管“五德”具有天然的内在联系,但他们彼此之间表现出不同的特性和行为后果性。首先,尽管“五德”具有共同的内涵,但它们的生成与主次关系不同。正如Khlberg(1981,1984)的道德认知发生论所表明的那样,在前习俗阶段,个体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体对事物好坏的判断以是否有利于自己为标准,在家庭成员行为和家庭教育的影响下,逐渐形成个人品德和家庭美德;而且,在该阶段,个体公德意识是非常弱的。之后随着个体行为空间延伸到家庭之外的社会群体或组织,成为一个社会群体或组织的成员,逐渐意识到个人必须遵守群体公约和道德准则,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等道德品质逐渐形成。随着生命的演进,经历的丰富和认知的发展,少部分人最后能形成具有独立意识的普适性的道德认知。因此,可以说个人品德是政治品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的基础和根源,也会随着政治品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的形成而变化发展。其次,“五德”都是对个体行为起到调节作用,但它们对个体行为调节的时空领域不同。“五德”当中,如果把道德品质划分为“公德”和“私德”的话,政治品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属于“公德”品质,它们主要发生在公共领域,会对群体中的其他个体的行为和日常活动产生影响,表现为自己在与他人或外在事物的互动或关系中追求、体现的德性;而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则应该归属于“私德”,它们主要发生在私人领域,主要表现为个人主体的内在德性(黄显中,2003;张建英、罗承选、胡耀忠,2010;马奇柯,2008)。
《党政干部品德测评方法研究》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作者简介
萧鸣政,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人才与人力资源研究所教授,人力资源方向博士生导师,兼任北京大学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研究中心主任,行政管理学系主任。1993年以来,一直致力于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的教学研究与管理咨询工作,发表《人力资源开发学》、《人力资源管理》、《现代人员素质测评》、《现代人事考评技术及其应用》、《工作分析的方法与技术》等学术专著20多部,论文100多篇,有10项科研成果11次获省部级与全国学会性奖。独立承担与参与国家10多项课题研究。先后在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与北京大学主讲EMBA、MPA、研究生与本科生的人力资源专业课程,为政府机构、党政部门、中国电信、银行业、经贸业、电力业、制造业、出版业、高校等完成多项管理咨询课题。主要研究与教学领域:人力资源开发理论与方法、人才测评与选拔、组织设计与工作分析、绩效考评与管理、人力资源战略与管理技术、薪酬设计与管理。
目录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研究价值和意义
第二节研究设计和过程
第三节研究重点、难点、主要观点与创新之处
第四节内容概述
第二章党政干部品德测评国内外理论与方法研究现状
第一节党政干部品德测评国内研究现状
第二节党政干部品德测评国外研究现状
第三节国内外党政干部品德测评研究成果的评价
第三章国内外党政干部品德测评的实践探索
第一节中国古代官员选拔任用中的品德测评实践
第二节建党以后党政干部选拔任用中的品德测评历程
第三节党政干部测评实践经验与调查
第四节国外党政干部品德测评实践经验
第五节评述与结语
第四章党政干部品德测评研究与实践的理论再思考
第一节党政干部品德测评的理论分析
第二节党政干部品德测评的方法概述
第三节党政干部品德测评的问题分析
第四节突破党政干部品德测评问题的相关思考
第五节实施党政干部品德测评的体制机制建设
第五章政治品德和领导力以及组织绩效关系
第一节问卷设计与研究过程
第二节政治品德与领导力关系分析
第三节政治品德和组织绩效关系假设检验
第四节领导力中介作用假设检验
第六章职业道德与工作绩效关系及其预测模型
第一节工作绩效模型的构建
第二节职业道德与工作绩效的相关性分析
第三节职业道德评价指标对工作绩效的预测性分析
第七章党政干部个人品德与领导效能关系研究
第一节理论背景与研究假设
第二节研究方法
第三节研究结果
第八章党政干部品德测评指标体系实证研究
第一节品德测评指标实证研究流程与方法
第二节党政干部“五德”的概念与内涵
第三节党政干部品德测评指标实证研究
第九章党政干部考核性品德测验开发实验研究
第一节考核性品德测验开发研究流程
第二节项目生成和预测试问卷编制
第三节问卷施测预试研究
第四节项目初步筛选
第五节验证性因子分析
第六节小结与讨论
第十章党政干部促进性品德测评实验研究
第一节党政干部促进性品德测评实验研究方案设计
第二节党政干部促进性品德测评实验阶段与过程
第三节德兴市促进性品德测评实验的成效
第四节慈溪市促进性品德测评实验的成效
第五节定西市促进性品德测评实验的成效
第六节沧州市中捷产业园区促进性品德测评实验的成效
第七节来宾市促进性品德测评实验的成效
第八节南通市促进性品德测评实验的成效
第九节小结与讨论
附录1—2—1课题组关于全国各地党政干部品德测评工作与问题的调查记录节选
附录5—1—1《政治品德与绩效关系研究》调查问卷
附录6—1—1《党政干部工作绩效评价问卷》
附录6—1—2《党政干部职业道德及工作绩效评价问卷》
附录7—2—1党政干部个人品德与领导力关系调查问卷
附件8—3—1《党政干部选拔任用中“品德测评”指标体系研究》调查问卷
附录9—2—1《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心理测验》
附录9—6—1《党政干部品德测评测验(简化版)》
附录10—2—1江西省德兴市实验点合作协议书
附录10—2—2江西省德兴实验点相关照片
附录10—2—3浙江省慈溪市实验点合作协议书
附录10—2—4甘肃省定西市实验点合作协议书
附录10—2—5甘肃省定西市及陇西县实验点相关照片
附录10—2—6河北省中捷实验点合作协议书
附录10—2—7河北省中捷实验点相关照片
附录10—2—8广西来宾市实验点合作协议书
附录10—2—9广西来宾市实验点相关照片
附录10—2—10江苏省南通市公安局实验点合作协议
附录10—2—11甘肃省定西市通渭县实验点合作协议
附录10—2—12党政干部促进性品德课题优秀实验点优化方案
附录10—7—1党政领导干部促进性品德测评评价表(自评表格)
附录10—7—2党政领导干部促进性品德测评评价表(他评表格)
附录10—7—3党政领导干部促进性品德测评评价表(一票否决表)
附录10—9—1德兴、来宾、慈溪、中捷与南通等实验点实验结果采用说明
文摘
版权页:
插图:
然而,尽管“五德”具有天然的内在联系,但他们彼此之间表现出不同的特性和行为后果性。首先,尽管“五德”具有共同的内涵,但它们的生成与主次关系不同。正如Khlberg(1981,1984)的道德认知发生论所表明的那样,在前习俗阶段,个体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体对事物好坏的判断以是否有利于自己为标准,在家庭成员行为和家庭教育的影响下,逐渐形成个人品德和家庭美德;而且,在该阶段,个体公德意识是非常弱的。之后随着个体行为空间延伸到家庭之外的社会群体或组织,成为一个社会群体或组织的成员,逐渐意识到个人必须遵守群体公约和道德准则,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等道德品质逐渐形成。随着生命的演进,经历的丰富和认知的发展,少部分人最后能形成具有独立意识的普适性的道德认知。因此,可以说个人品德是政治品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的基础和根源,也会随着政治品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的形成而变化发展。其次,“五德”都是对个体行为起到调节作用,但它们对个体行为调节的时空领域不同。“五德”当中,如果把道德品质划分为“公德”和“私德”的话,政治品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属于“公德”品质,它们主要发生在公共领域,会对群体中的其他个体的行为和日常活动产生影响,表现为自己在与他人或外在事物的互动或关系中追求、体现的德性;而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则应该归属于“私德”,它们主要发生在私人领域,主要表现为个人主体的内在德性(黄显中,2003;张建英、罗承选、胡耀忠,2010;马奇柯,2008)。
ISBN | 701017783X,9787010177830 |
---|---|
出版社 | 人民出版社 |
作者 | 萧鸣政 |
尺寸 |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