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辑推荐
《大遗址文化产业集群优化与管理机制》是相关教学科研人员的重要参考资料,可作为高等院校人文地理、区域经济、城乡规划、管理科学与工程、公共管理、文化遗产等相关专业本科和研究生的案例研究教材和重要参考用书,也可作为各省、市、县文物保护管理局和文物管理所工作人员的重要读物,还可作为地方政府经济发展部门工作人员、文化产业园区管理委员会的工作人员、遗址保护区域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企事业单位和个人的重要读物。
目录
前言
第1章导论
1.1本书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分析
1.3本书研究的主要内容
1.4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研究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第2章大遗址保护利用理念的历史演进与理念创新取向
2.1大遗址保护与利用理念的内涵及外延的历史演进
2.2我国大遗址保护与利用的模式
2.3我国大遗址保护与利用中的成绩及问题
2.4国外大遗址保护与利用方式的透视
2.5国内外实践对我国大遗址保护与利用理念走向的重要启示
2.6我国大遗址保护与利用的理念创新取向
第3章大遗址文化产业概念内涵及外延的历史演进
3.1关于大遗址文化产业概念内涵和外延研究的逻辑解读
3.2关于产业和文化产业概念内涵及外延的历史演进
3.3关于遗产文化产业概念内涵及外延的历史演进
3.4关于大遗址文化产业概念内涵及外延的历史演进
第4章大遗址文化产业的现代内涵及外延界定
4.1大遗址的内涵和外延界定
4.2大遗址区的内涵和外延界定
4.3大遗址文化产业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界定
4.4大遗址文化产业区别于其他产业的特殊性
第5章大遗址文化产业集群结构的确立
5.1大遗址文化产业集群的现代内涵与外延界定
5.2大遗址文化产业集群模型的基本结构模式
5.3大遗址文化产业集群的形成机理分析
5.4大遗址文化产业集群的发展阶段分析
5.5大遗址文化产业集群区别于其他产业集群的特质分析
5.6大遗址文化产业集群的类型划分
5.7大遗址文化产业园区的内涵与外延界定
第6章大遗址文化产业集群优化状态的评价
6.1主要方法论基础
6.2影响大遗址文化产业集群优化发展的因素分析
6.3大遗址文化产业集群优化状态评价的指标选取原则
6.4大遗址文化产业集群优化状态评价指标体系
6.5大遗址文化产业集群优化状态评判标准的确定
第7章大遗址文化产业集群优化发展的动力因素分析
7.1大遗址文化产业集群优化发展的内涵
7.2大遗址文化产业集群优化发展的动力因素及其作用分析
7.3大遗址文化产业集群优化发展中动力影响作用评价的主要内容体系
7.4大遗址文化产业集群优化发展的动力综合评价方法选择
第8章基于大遗址文化产业集群优化发展动力因素的政府管理机制设计内容
8.1政府管理机制设计的概念界定
8.2大遗址文化产业集群优化发展中政府与其他动力因素之间的直接关系分析
8.3大遗址文化产业集群优化发展中政府管理机制设计的基本内容
8.4大遗址文化产业集群优化发展中政府管理机制设计的基本指导思想与原则
8.5不同大遗址文化产业集群优化发展中政府与其他动力因素直接关系的管理机制设计
第9章相关议题的案例分析与拓展研究
9.1关于西汉帝陵文化空间格局与文化解读方面的研究
9.2关于陕西大遗址保护与利用的思考
9.3“关天经济区”大遗址文化产业集群规划设计研究的现状分析与未来取向思考
9.4基于文化空间视角的汉长安城遗址文化产业集群模式构建探析
9.5景观都市主义视角下的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公园历时性保护更新与旅游路线和产品设计策略探析
9.6乾陵下官遗址保护改造区域大唐牡丹示范园产业链规划设计要点简介
第10章结束语
10.1关于本书研究工作的简要回顾
10.2本书研究工作所取得的重要成果
10.3有待进一步研究的议题
参考文献
文摘
版权页:
插图:
1987年11月,中宣部、文化部党组联合上报文件经中央批准,又由国务院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通知》(即国务院101号文件)。文件全面系统地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文物工作,明确指出当前文物工作的方针是“加强保护,改善管理,搞好改革,充分发挥文物的作用,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作出贡献”。并且特别强调“加强文物保护,是文物工作的基础,是发挥文物作用的前提,离开了保护就不可能发挥文物的作用”。
1988年,国务院公布了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也相继公布了几批省、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到1989年我国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已达四千多处。根据《文物保护法》的规定,各地开始根据文物保护的实际需要,在文物保护单位的周围划出建设控制地带,有的还明确规定了相关控制管理要求,以控制建设活动对文物周边环境风貌的破坏,这是我国文物保护单位管理工作中的又一项极其重要的基础工作。
《大遗址文化产业集群优化与管理机制》是相关教学科研人员的重要参考资料,可作为高等院校人文地理、区域经济、城乡规划、管理科学与工程、公共管理、文化遗产等相关专业本科和研究生的案例研究教材和重要参考用书,也可作为各省、市、县文物保护管理局和文物管理所工作人员的重要读物,还可作为地方政府经济发展部门工作人员、文化产业园区管理委员会的工作人员、遗址保护区域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企事业单位和个人的重要读物。
目录
前言
第1章导论
1.1本书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分析
1.3本书研究的主要内容
1.4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研究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第2章大遗址保护利用理念的历史演进与理念创新取向
2.1大遗址保护与利用理念的内涵及外延的历史演进
2.2我国大遗址保护与利用的模式
2.3我国大遗址保护与利用中的成绩及问题
2.4国外大遗址保护与利用方式的透视
2.5国内外实践对我国大遗址保护与利用理念走向的重要启示
2.6我国大遗址保护与利用的理念创新取向
第3章大遗址文化产业概念内涵及外延的历史演进
3.1关于大遗址文化产业概念内涵和外延研究的逻辑解读
3.2关于产业和文化产业概念内涵及外延的历史演进
3.3关于遗产文化产业概念内涵及外延的历史演进
3.4关于大遗址文化产业概念内涵及外延的历史演进
第4章大遗址文化产业的现代内涵及外延界定
4.1大遗址的内涵和外延界定
4.2大遗址区的内涵和外延界定
4.3大遗址文化产业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界定
4.4大遗址文化产业区别于其他产业的特殊性
第5章大遗址文化产业集群结构的确立
5.1大遗址文化产业集群的现代内涵与外延界定
5.2大遗址文化产业集群模型的基本结构模式
5.3大遗址文化产业集群的形成机理分析
5.4大遗址文化产业集群的发展阶段分析
5.5大遗址文化产业集群区别于其他产业集群的特质分析
5.6大遗址文化产业集群的类型划分
5.7大遗址文化产业园区的内涵与外延界定
第6章大遗址文化产业集群优化状态的评价
6.1主要方法论基础
6.2影响大遗址文化产业集群优化发展的因素分析
6.3大遗址文化产业集群优化状态评价的指标选取原则
6.4大遗址文化产业集群优化状态评价指标体系
6.5大遗址文化产业集群优化状态评判标准的确定
第7章大遗址文化产业集群优化发展的动力因素分析
7.1大遗址文化产业集群优化发展的内涵
7.2大遗址文化产业集群优化发展的动力因素及其作用分析
7.3大遗址文化产业集群优化发展中动力影响作用评价的主要内容体系
7.4大遗址文化产业集群优化发展的动力综合评价方法选择
第8章基于大遗址文化产业集群优化发展动力因素的政府管理机制设计内容
8.1政府管理机制设计的概念界定
8.2大遗址文化产业集群优化发展中政府与其他动力因素之间的直接关系分析
8.3大遗址文化产业集群优化发展中政府管理机制设计的基本内容
8.4大遗址文化产业集群优化发展中政府管理机制设计的基本指导思想与原则
8.5不同大遗址文化产业集群优化发展中政府与其他动力因素直接关系的管理机制设计
第9章相关议题的案例分析与拓展研究
9.1关于西汉帝陵文化空间格局与文化解读方面的研究
9.2关于陕西大遗址保护与利用的思考
9.3“关天经济区”大遗址文化产业集群规划设计研究的现状分析与未来取向思考
9.4基于文化空间视角的汉长安城遗址文化产业集群模式构建探析
9.5景观都市主义视角下的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公园历时性保护更新与旅游路线和产品设计策略探析
9.6乾陵下官遗址保护改造区域大唐牡丹示范园产业链规划设计要点简介
第10章结束语
10.1关于本书研究工作的简要回顾
10.2本书研究工作所取得的重要成果
10.3有待进一步研究的议题
参考文献
文摘
版权页:
插图:
1987年11月,中宣部、文化部党组联合上报文件经中央批准,又由国务院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通知》(即国务院101号文件)。文件全面系统地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文物工作,明确指出当前文物工作的方针是“加强保护,改善管理,搞好改革,充分发挥文物的作用,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作出贡献”。并且特别强调“加强文物保护,是文物工作的基础,是发挥文物作用的前提,离开了保护就不可能发挥文物的作用”。
1988年,国务院公布了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也相继公布了几批省、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到1989年我国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已达四千多处。根据《文物保护法》的规定,各地开始根据文物保护的实际需要,在文物保护单位的周围划出建设控制地带,有的还明确规定了相关控制管理要求,以控制建设活动对文物周边环境风貌的破坏,这是我国文物保护单位管理工作中的又一项极其重要的基础工作。
ISBN | 9787030513427,7030513428 |
---|---|
出版社 | 科学出版社 |
作者 | 朱海霞 |
尺寸 |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