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辑推荐
《我的京张铁路》系列图书共分三册,按空间线的形式,以全线田野考察、沿线老职工与居民的口述历史、同机位新旧图片对比、已消逝场景的手绘复原,全面展现京张铁路的历史变迁、历史遗存、文物现状。作者为了增加趣味性,各章节使用了百年前的威妥玛拼音,并配有京张铁路视频及口述历史视频的二维码链接,浓缩了细致又深厚的铁路历史。
媒体推荐
一个九零后,十几年来行走在京张铁路上,越过春夏秋冬,穿越了一个多世纪的历史。用图像用影像用口述,定格美景记录过往书写我们民族的百年故事。值得鼓励,令人敬佩。 送王嵬——崔永元 2016.12
作者简介
王嵬 北京人,铁道摄影师,铁路文化学者。十余年来行摄路程已达40多万公里,足迹遍布全国铁路干、支线百余条。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关注京张铁路历史,不断地收集历史资料,走访沿线铁路职工及居民二百余位,并结合口述史、文献从北京徒步至张家口进行实地的田野考察。2006年至今,提倡保护了西直门水塔券门、 清华园站老站房、清河站老站房、青龙桥车站等。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CNN、BBC、每日邮报、人民铁道报、南方周末、大众摄影、中国国家地理、法制晚报等媒体对其报道或登载作品。中央电视台曾播出其专题纪录片《追火车》。
目录
综述/001
多半园地/石径狭穿:康庄—张家口/006
康庄—怀来/010
怀来车站/034
怀来—狼山/044
狼山车站/054
狼山—土木/060
土木车站/072
土木—沙城/082
沙城车站/090
沙城—新保安/102
新保安车站/110
新保安—西八里/120
西八里车站/130
西八里—下花园/138
下花园车站 /154
下花园—辛庄子/173
辛庄子车站/192
辛庄子—宣化府/201
宣化府车站/214
宣化府—沙岭子/237
沙岭子车站/247
沙岭子—宁远/254
宁远车站/262
张家口南站/268
宁远—张家口/274
张家口车站/286
序言
詹天佑先生主持修建的京张铁路是中国人自己设计和施工的第1条干线铁路。京张铁路的成功建成,极大地提升了我们民族的自信心,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百年来,京张铁路不仅为中国的发展和进步做出了贡献,还在精神上鼓舞和激励着中国人砥砺前行。
最近,一套编辑了四年的图书引起了我们的关注,这本书以空间线的形式记录了京张铁路的历史变迁,以同地点的古今对比、口述历史调查、田野考察、手绘复原的方法对京张铁路进行了全方位的体现,并配有二维码链接京张铁路的视频及口述历史录音。据作者王嵬介绍,他对本书的素材积累进行了十余年。
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我们的祖先一代接着一代不断地创造、传承和发展中华文明、中华文化,涌现出灿若群星的民族精英、先贤伟人,他们为中华文明、中华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铭记历史、缅怀伟人,是我们传承文明、尊重文化、弘扬传统的一种重要形式。
詹天佑科学技术发展基金会以缅怀詹天佑先生功绩,继承弘扬他爱国、创新、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支持和资助科技活动,促进中国铁路科技事业的发展为宗旨。我们希望大家多做一些京张铁路的考察、保护、发掘工作。以守前而待后,纪念詹天佑先生的伟大功绩,吸引年青一代不断传承詹天佑先生的伟大精神。
是为序。詹天佑科学技术发展基金会 2017年3月
后记
有一天,我做了一个梦,梦见京绥铁路局局长关冕钧先生与冰心、郑振铎找我一同商讨在京张铁路上开行蒸汽机车旅游列车的事宜。关局长让我帮忙出谋划策,他说这次打算大力保护京张铁路工业遗产,我一听,非常高兴,便说:京张铁路是线性的工业遗产,应整体保护。结果没过多长时间,这趟列车便停靠于西直门车站东1站台,机车是轮式2-3-1的太平洋式机车,车厢是古朴的南口机厂自造客车,机后一位为展望车厢。列车与新通车的京张高铁的动车组列车同时出站,而后经停各站,前来体验者众多。各车站的老站房都修旧如旧,恢复了中央站匾;各站的站务人员都更换了清末民初的行头;沿线重新栽上了苏州码子里程牌、坡道牌、桥梁牌;各车站更换了臂板式信号机。车到南口,平道机车摘下,关沟段专用的马莱。型蒸汽机车挂在了列车尾部,推进列车驶上关沟,抵达了青龙桥车站的詹公铜像下……此时,我睁开眼,发现眼前是显示着正在编辑本书稿件的电脑屏幕……
在编辑此书时,有个别本人尚未拍到就已消失的场景,故借用了几张朋友拍摄的图片,所以,向禹航、陈新辉、张迅、市川正人、刘宇熙、张旭磊、王天成、张明、舒骏逸、侯杰、刘畅、苏航、林中伦表示感谢!当然也感谢孙明经先生的儿子孙健三教授和南口记忆的创始人张明提供了珍贵的老照片。另外,本书在采编稿件时,由于某些特殊原因可能无法及时确认稿件作者并与作者取得联系,笔者在此表示感谢,请有关著作权人直接与出版社联系。
感谢陆斌在2003年建立的北京铁路车迷网这个平台,让我们这几个相识十多年老友一同交流、探讨,同时也使我梳理了对本书的雏形“京张铁路相关知识”贴子。
在田野考察时,我首先找到了可爱的火车司机,他们为我提供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历史信息和故事,感谢赵炳福、王志强、王明森、宋杨、王世选,以及陈洋、徐景春、李司法、郭百龙、杨贵喜、卢志清、卢生、高福祥、李长和、陈家林、王福智、谷世明、张淑琴、杨辉珍、董玉山、田有禄、付世凯等老师傅,以及沿线的铁路职工金万智、史文艺、王宗跃、杨存信、杨奎江、袁志刚、胡曙光、胡东升、王承元、李建新、姚金河、张瑞生、李文胜等。同时感鲥沿线居民杨继伟、宋巨水、卢广、董少杰、皮贵,以及为我提供信息的陈培阳、王璐、崔毅飞等各地的朋友们。
感谢崔景华对本书的策划,同时感谢怀柔北机务段、青龙桥站、首都铁路公共关系协会、中国铁道博物馆对本书的大力帮助!
本书参考文献:《京张铁路工程纪略》《詹天佑日记及书信选》《平绥沿线旅行记》《京绥铁路旅行指南》《平绥沿线城镇图》《平绥》《平绥技术汇刊》《平绥路闻》《平绥铁路会计统计年报》《北京北站志》《广安门站志》《铁路运输志》《京包线线路操纵示意图》《平绥铁路管理局公报》《Far-Eastern review.Periodical》《平绥铁路显示号志姿势图》《京张铁路局鸡呜玉带八宝三山煤矿奏案矿照界图》《中华国有铁路京绥线达置纪略》《京绥铁路全路附近地图》《平绥工务述要》《京绥铁路平滂路线预测剖面图》《平绥铁路关沟段》《平绥铁路概况》《中华国有铁路京绥线建置纪略》《南口机务段志》《蒸汽机车学》《蒸汽机车乘务员》《蒸汽机车操纵》《丰台机务段志》《张家口志》《血战南口》《中国铁路桥梁史》《北京工务段志》《丰台站站志》《平包铁路观成奏报演说测勘路线纪略》《我们的南口工厂》《老前门站台上的内燃机务段》《孙明经眼中的老北京》《京张铁路》《平绥铁路袖珍游览指南》《铁道部南口机车车辆机械工厂厂志》。
其谬误之处仍求指正为幸!最后,愿这条中国人自主设计、自主筹资、自主施工、自主运营的京张铁路能够继续作为活的工业遗产,继续发挥热量。希望有一天,我的梦会实现,乘坐清洁能源的蒸汽机车登上关沟。
王嵬
文摘
张家口机车房
张家口机车房建于1909年,位于站场东南侧。在建段初期,拥有机车库、水塔、煤台、机车转盘各一座。这里的机车主要担当区间为康庄一张家口,当张绥铁路向西延伸后,张家口机车房担当的交路也开始向西延伸。日伪时期,张家口机车房早已更名为张家口机务段,归属伪张家口铁路局,光复后又归属平绥铁路管理局。1958年曾整建制划归到丰台机务段,1959年再次成立张家口机务段。2005年,张家口机务段合并至丰台机务段,2006~2007年,近百年的机务段及老车库被拆除。
京张铁路通车初期,张家口机务段曾配属MG1型、JF12型、XK型等机车。日伪时期,张家口机务段配属机车30台。1958年配属机车55台,既有旧式机车也有国产机车,其中有一台车号为198的太平洋式机车,轴式为2-3-1,1972年退役。1963年配属10台人民型蒸汽机车,1968年配属8台前进型蒸汽机车,当时,仅张家口站的调车机就有4台,这一时期,曾有一台南口机务段淘汰的马莱4型蒸汽机车在张家口机务段内当作供暖、串气的锅炉,因此车火床太大,工人将火床的一多半面积用供砖封住,以方便司炉投煤,此车于20世纪七十年代中被拆解。1983年,张家口机务段开始使用内燃机车,1984年开始使用韶山1型电力机车,于张家口南站整备或继乘。1986~1987年,开始使用法国ND4型内燃机车与8K型电力机车。直至1988年,张家口机务段配属的蒸汽机车为17台,呈逐渐减少的趋势,而位于张家口南站的机务区域随着内燃、电力机车的运用而逐渐提升地位,老机务段所在区域主要负责蒸汽机车的维修与运用。1993年淘汰蒸汽机车后,张家口站的老机务段所在区域改为整备内燃机车,后逐渐没落。
不论张家口作为京张铁路的终点,还是作为张绥铁路的起点,或是京绥铁路上的大站,在蒸汽时代,张家口是一定要设立机务段对机车进行整备及维护的。所以,此处的蒸汽机车需水量很大,可此地的水泉较少,向下挖掘24.8m才挖到泉水。张家口水塔高6.66m,直径6.66m,塔顶的水柜顶端距地面7.27m,另建抽水机房一座,内设蒸汽机抽水与通往水塔的水管,长53.94m。另有一根85.34m的水管通入机车房。水管的喷水龙头高出井底水面32.61m。1935~1936年,张家口机务段水塔有些“水荒”,因担心缺水问题,在车站东北的黑石坝打了三眼井,修筑蓄水池,用水管将泉水引入水塔,另外还建设了将河水过滤的滤水池。此工程于1935年冬季前完工,原有的大井仍不废弃,以备不虐之需。
1910年,张家口的铁路配套设施已逐渐形成规模,当年10月,车站南侧修建起了一座张家口制造厂,简称张家口机厂,主要负责机车、车辆的修理,设有机器房、机车房、铆炉房、修车房、木工房、打铁房、翻砂房、油漆房等。但受时局影响,当年11月停办,1911年8月重新开办。
张家口机厂比南口机厂小很多,不足应付大量修车的任务,且面积狭小,并无相连余地可扩充,但1912~1925年6月,张家口机厂修理机车62辆次、客车205辆次、货车3135辆次,合计3402辆次。期间没有新造机车及客货车。1925年10月1日张家口机厂在短时间内成功为西北军制造了5辆铁甲列车。1926年,为西北国民革命军制造了一定数量的迫击炮、手榴弹、砍刀。
1935年秋,张家口机厂(南厂)因厂址狭小,张家口机厂利用厂北西北汽车处旧址进行扩建,利用原旧包车房改作油漆房,另建工牌房及片石围墙七百余尺,该项房屋于1935年完成,1936年添建锅炉房、机房各一座。另外,车站东侧的工务材料库的一部分在这一时期划归至张家口机厂,并改建房屋,名为北厂。同时将修车、木工、油漆房移入北厂。南厂腾出地方后,扩充机车铆房、炉房,并添置机械。以后,南厂负责修理机车,北厂负责修理车辆。张家口机厂于1935年购置了水力压轮机等设备,并再订购电焊、打锈、旋轮床等13钟机械。日伪时期,由于日寇对铁路运输的需要,张家口机厂的业务依旧繁忙,1944年,张家口机厂大修机车32台,客车50辆,货车312辆,小修机车48台,客车26辆,货车554辆。
解放后,张家口机厂改称张家口铁路工厂,1953年,南厂由铁道部移交地质部,而北厂在20世纪60、70年代还进火车,后被废弃盖楼,南厂后改为碳矿厂,废于北厂被废之后。原厂址早已变为居民楼,仅有西侧石墙为早期修建。
车站周边建筑
张家口站的职工宿舍曾遍布车站西、南、东、东南侧,民国时及解放后都曾增建张家口职工住房,也曾改良过张家口站公共浴室。这些职工宿舍大多为砖石结构的平房。随着逐年的翻盖与拆迁,车站周围只留下了位于一站台南侧和老站房西侧的宿舍。这些房屋为青砖筑成,屋顶原为铁皮瓦楞。据当地老人讲,当时在这住的都是官员,都是站段级的,后来盖了楼房就都搬走了,现在的住户有一部分为职工家属,另一部分为租客,这里曾经称12宿舍。
历史厚重的专用线
在张家口站的几条专用线中,距离最长的当属桥西的中煤、木材、冷库专用线。这条线路始建于1910年,由原张绥铁路改造而成,原本为张家口一孔家庄区间的正线,由张家口站南道口向西引出,跨越清水河后,转向南,经由四方台村、南新村、高家屯村、沈家屯村、阎家屯村西,许家庄附近而延伸至孔家庄。1956年,正线改经张家口南站后,新线与老线在许家庄附近相接,而许家庄已被这一段正线被停用,其中张家口站至高家屯附近的2.8km线路被改为专用线,并添建货运站台,而高家屯至许家庄的4.8km线路被拆除。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这条专用线比较繁忙,而后货运量逐渐减少。随着城市的扩建,此线在2008年被拆除,如今仅剩余部分高路堤及改作人行桥的清水河大桥。
P308-319
《我的京张铁路》系列图书共分三册,按空间线的形式,以全线田野考察、沿线老职工与居民的口述历史、同机位新旧图片对比、已消逝场景的手绘复原,全面展现京张铁路的历史变迁、历史遗存、文物现状。作者为了增加趣味性,各章节使用了百年前的威妥玛拼音,并配有京张铁路视频及口述历史视频的二维码链接,浓缩了细致又深厚的铁路历史。
媒体推荐
一个九零后,十几年来行走在京张铁路上,越过春夏秋冬,穿越了一个多世纪的历史。用图像用影像用口述,定格美景记录过往书写我们民族的百年故事。值得鼓励,令人敬佩。 送王嵬——崔永元 2016.12
作者简介
王嵬 北京人,铁道摄影师,铁路文化学者。十余年来行摄路程已达40多万公里,足迹遍布全国铁路干、支线百余条。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关注京张铁路历史,不断地收集历史资料,走访沿线铁路职工及居民二百余位,并结合口述史、文献从北京徒步至张家口进行实地的田野考察。2006年至今,提倡保护了西直门水塔券门、 清华园站老站房、清河站老站房、青龙桥车站等。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CNN、BBC、每日邮报、人民铁道报、南方周末、大众摄影、中国国家地理、法制晚报等媒体对其报道或登载作品。中央电视台曾播出其专题纪录片《追火车》。
目录
综述/001
多半园地/石径狭穿:康庄—张家口/006
康庄—怀来/010
怀来车站/034
怀来—狼山/044
狼山车站/054
狼山—土木/060
土木车站/072
土木—沙城/082
沙城车站/090
沙城—新保安/102
新保安车站/110
新保安—西八里/120
西八里车站/130
西八里—下花园/138
下花园车站 /154
下花园—辛庄子/173
辛庄子车站/192
辛庄子—宣化府/201
宣化府车站/214
宣化府—沙岭子/237
沙岭子车站/247
沙岭子—宁远/254
宁远车站/262
张家口南站/268
宁远—张家口/274
张家口车站/286
序言
詹天佑先生主持修建的京张铁路是中国人自己设计和施工的第1条干线铁路。京张铁路的成功建成,极大地提升了我们民族的自信心,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百年来,京张铁路不仅为中国的发展和进步做出了贡献,还在精神上鼓舞和激励着中国人砥砺前行。
最近,一套编辑了四年的图书引起了我们的关注,这本书以空间线的形式记录了京张铁路的历史变迁,以同地点的古今对比、口述历史调查、田野考察、手绘复原的方法对京张铁路进行了全方位的体现,并配有二维码链接京张铁路的视频及口述历史录音。据作者王嵬介绍,他对本书的素材积累进行了十余年。
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我们的祖先一代接着一代不断地创造、传承和发展中华文明、中华文化,涌现出灿若群星的民族精英、先贤伟人,他们为中华文明、中华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铭记历史、缅怀伟人,是我们传承文明、尊重文化、弘扬传统的一种重要形式。
詹天佑科学技术发展基金会以缅怀詹天佑先生功绩,继承弘扬他爱国、创新、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支持和资助科技活动,促进中国铁路科技事业的发展为宗旨。我们希望大家多做一些京张铁路的考察、保护、发掘工作。以守前而待后,纪念詹天佑先生的伟大功绩,吸引年青一代不断传承詹天佑先生的伟大精神。
是为序。詹天佑科学技术发展基金会 2017年3月
后记
有一天,我做了一个梦,梦见京绥铁路局局长关冕钧先生与冰心、郑振铎找我一同商讨在京张铁路上开行蒸汽机车旅游列车的事宜。关局长让我帮忙出谋划策,他说这次打算大力保护京张铁路工业遗产,我一听,非常高兴,便说:京张铁路是线性的工业遗产,应整体保护。结果没过多长时间,这趟列车便停靠于西直门车站东1站台,机车是轮式2-3-1的太平洋式机车,车厢是古朴的南口机厂自造客车,机后一位为展望车厢。列车与新通车的京张高铁的动车组列车同时出站,而后经停各站,前来体验者众多。各车站的老站房都修旧如旧,恢复了中央站匾;各站的站务人员都更换了清末民初的行头;沿线重新栽上了苏州码子里程牌、坡道牌、桥梁牌;各车站更换了臂板式信号机。车到南口,平道机车摘下,关沟段专用的马莱。型蒸汽机车挂在了列车尾部,推进列车驶上关沟,抵达了青龙桥车站的詹公铜像下……此时,我睁开眼,发现眼前是显示着正在编辑本书稿件的电脑屏幕……
在编辑此书时,有个别本人尚未拍到就已消失的场景,故借用了几张朋友拍摄的图片,所以,向禹航、陈新辉、张迅、市川正人、刘宇熙、张旭磊、王天成、张明、舒骏逸、侯杰、刘畅、苏航、林中伦表示感谢!当然也感谢孙明经先生的儿子孙健三教授和南口记忆的创始人张明提供了珍贵的老照片。另外,本书在采编稿件时,由于某些特殊原因可能无法及时确认稿件作者并与作者取得联系,笔者在此表示感谢,请有关著作权人直接与出版社联系。
感谢陆斌在2003年建立的北京铁路车迷网这个平台,让我们这几个相识十多年老友一同交流、探讨,同时也使我梳理了对本书的雏形“京张铁路相关知识”贴子。
在田野考察时,我首先找到了可爱的火车司机,他们为我提供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历史信息和故事,感谢赵炳福、王志强、王明森、宋杨、王世选,以及陈洋、徐景春、李司法、郭百龙、杨贵喜、卢志清、卢生、高福祥、李长和、陈家林、王福智、谷世明、张淑琴、杨辉珍、董玉山、田有禄、付世凯等老师傅,以及沿线的铁路职工金万智、史文艺、王宗跃、杨存信、杨奎江、袁志刚、胡曙光、胡东升、王承元、李建新、姚金河、张瑞生、李文胜等。同时感鲥沿线居民杨继伟、宋巨水、卢广、董少杰、皮贵,以及为我提供信息的陈培阳、王璐、崔毅飞等各地的朋友们。
感谢崔景华对本书的策划,同时感谢怀柔北机务段、青龙桥站、首都铁路公共关系协会、中国铁道博物馆对本书的大力帮助!
本书参考文献:《京张铁路工程纪略》《詹天佑日记及书信选》《平绥沿线旅行记》《京绥铁路旅行指南》《平绥沿线城镇图》《平绥》《平绥技术汇刊》《平绥路闻》《平绥铁路会计统计年报》《北京北站志》《广安门站志》《铁路运输志》《京包线线路操纵示意图》《平绥铁路管理局公报》《Far-Eastern review.Periodical》《平绥铁路显示号志姿势图》《京张铁路局鸡呜玉带八宝三山煤矿奏案矿照界图》《中华国有铁路京绥线达置纪略》《京绥铁路全路附近地图》《平绥工务述要》《京绥铁路平滂路线预测剖面图》《平绥铁路关沟段》《平绥铁路概况》《中华国有铁路京绥线建置纪略》《南口机务段志》《蒸汽机车学》《蒸汽机车乘务员》《蒸汽机车操纵》《丰台机务段志》《张家口志》《血战南口》《中国铁路桥梁史》《北京工务段志》《丰台站站志》《平包铁路观成奏报演说测勘路线纪略》《我们的南口工厂》《老前门站台上的内燃机务段》《孙明经眼中的老北京》《京张铁路》《平绥铁路袖珍游览指南》《铁道部南口机车车辆机械工厂厂志》。
其谬误之处仍求指正为幸!最后,愿这条中国人自主设计、自主筹资、自主施工、自主运营的京张铁路能够继续作为活的工业遗产,继续发挥热量。希望有一天,我的梦会实现,乘坐清洁能源的蒸汽机车登上关沟。
王嵬
文摘
张家口机车房
张家口机车房建于1909年,位于站场东南侧。在建段初期,拥有机车库、水塔、煤台、机车转盘各一座。这里的机车主要担当区间为康庄一张家口,当张绥铁路向西延伸后,张家口机车房担当的交路也开始向西延伸。日伪时期,张家口机车房早已更名为张家口机务段,归属伪张家口铁路局,光复后又归属平绥铁路管理局。1958年曾整建制划归到丰台机务段,1959年再次成立张家口机务段。2005年,张家口机务段合并至丰台机务段,2006~2007年,近百年的机务段及老车库被拆除。
京张铁路通车初期,张家口机务段曾配属MG1型、JF12型、XK型等机车。日伪时期,张家口机务段配属机车30台。1958年配属机车55台,既有旧式机车也有国产机车,其中有一台车号为198的太平洋式机车,轴式为2-3-1,1972年退役。1963年配属10台人民型蒸汽机车,1968年配属8台前进型蒸汽机车,当时,仅张家口站的调车机就有4台,这一时期,曾有一台南口机务段淘汰的马莱4型蒸汽机车在张家口机务段内当作供暖、串气的锅炉,因此车火床太大,工人将火床的一多半面积用供砖封住,以方便司炉投煤,此车于20世纪七十年代中被拆解。1983年,张家口机务段开始使用内燃机车,1984年开始使用韶山1型电力机车,于张家口南站整备或继乘。1986~1987年,开始使用法国ND4型内燃机车与8K型电力机车。直至1988年,张家口机务段配属的蒸汽机车为17台,呈逐渐减少的趋势,而位于张家口南站的机务区域随着内燃、电力机车的运用而逐渐提升地位,老机务段所在区域主要负责蒸汽机车的维修与运用。1993年淘汰蒸汽机车后,张家口站的老机务段所在区域改为整备内燃机车,后逐渐没落。
不论张家口作为京张铁路的终点,还是作为张绥铁路的起点,或是京绥铁路上的大站,在蒸汽时代,张家口是一定要设立机务段对机车进行整备及维护的。所以,此处的蒸汽机车需水量很大,可此地的水泉较少,向下挖掘24.8m才挖到泉水。张家口水塔高6.66m,直径6.66m,塔顶的水柜顶端距地面7.27m,另建抽水机房一座,内设蒸汽机抽水与通往水塔的水管,长53.94m。另有一根85.34m的水管通入机车房。水管的喷水龙头高出井底水面32.61m。1935~1936年,张家口机务段水塔有些“水荒”,因担心缺水问题,在车站东北的黑石坝打了三眼井,修筑蓄水池,用水管将泉水引入水塔,另外还建设了将河水过滤的滤水池。此工程于1935年冬季前完工,原有的大井仍不废弃,以备不虐之需。
1910年,张家口的铁路配套设施已逐渐形成规模,当年10月,车站南侧修建起了一座张家口制造厂,简称张家口机厂,主要负责机车、车辆的修理,设有机器房、机车房、铆炉房、修车房、木工房、打铁房、翻砂房、油漆房等。但受时局影响,当年11月停办,1911年8月重新开办。
张家口机厂比南口机厂小很多,不足应付大量修车的任务,且面积狭小,并无相连余地可扩充,但1912~1925年6月,张家口机厂修理机车62辆次、客车205辆次、货车3135辆次,合计3402辆次。期间没有新造机车及客货车。1925年10月1日张家口机厂在短时间内成功为西北军制造了5辆铁甲列车。1926年,为西北国民革命军制造了一定数量的迫击炮、手榴弹、砍刀。
1935年秋,张家口机厂(南厂)因厂址狭小,张家口机厂利用厂北西北汽车处旧址进行扩建,利用原旧包车房改作油漆房,另建工牌房及片石围墙七百余尺,该项房屋于1935年完成,1936年添建锅炉房、机房各一座。另外,车站东侧的工务材料库的一部分在这一时期划归至张家口机厂,并改建房屋,名为北厂。同时将修车、木工、油漆房移入北厂。南厂腾出地方后,扩充机车铆房、炉房,并添置机械。以后,南厂负责修理机车,北厂负责修理车辆。张家口机厂于1935年购置了水力压轮机等设备,并再订购电焊、打锈、旋轮床等13钟机械。日伪时期,由于日寇对铁路运输的需要,张家口机厂的业务依旧繁忙,1944年,张家口机厂大修机车32台,客车50辆,货车312辆,小修机车48台,客车26辆,货车554辆。
解放后,张家口机厂改称张家口铁路工厂,1953年,南厂由铁道部移交地质部,而北厂在20世纪60、70年代还进火车,后被废弃盖楼,南厂后改为碳矿厂,废于北厂被废之后。原厂址早已变为居民楼,仅有西侧石墙为早期修建。
车站周边建筑
张家口站的职工宿舍曾遍布车站西、南、东、东南侧,民国时及解放后都曾增建张家口职工住房,也曾改良过张家口站公共浴室。这些职工宿舍大多为砖石结构的平房。随着逐年的翻盖与拆迁,车站周围只留下了位于一站台南侧和老站房西侧的宿舍。这些房屋为青砖筑成,屋顶原为铁皮瓦楞。据当地老人讲,当时在这住的都是官员,都是站段级的,后来盖了楼房就都搬走了,现在的住户有一部分为职工家属,另一部分为租客,这里曾经称12宿舍。
历史厚重的专用线
在张家口站的几条专用线中,距离最长的当属桥西的中煤、木材、冷库专用线。这条线路始建于1910年,由原张绥铁路改造而成,原本为张家口一孔家庄区间的正线,由张家口站南道口向西引出,跨越清水河后,转向南,经由四方台村、南新村、高家屯村、沈家屯村、阎家屯村西,许家庄附近而延伸至孔家庄。1956年,正线改经张家口南站后,新线与老线在许家庄附近相接,而许家庄已被这一段正线被停用,其中张家口站至高家屯附近的2.8km线路被改为专用线,并添建货运站台,而高家屯至许家庄的4.8km线路被拆除。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这条专用线比较繁忙,而后货运量逐渐减少。随着城市的扩建,此线在2008年被拆除,如今仅剩余部分高路堤及改作人行桥的清水河大桥。
P308-319
ISBN | 7113226337,9787113226336 |
---|---|
出版社 | 中国铁道出版社 |
作者 | 王嵬 |
尺寸 |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