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默睿智的王佩元/名家笑侃相声圈》 王佩元 9787201116556

配送至
$ $ USD 美元

编辑推荐

佩元先生不仅仅是相声演员,还是曲艺杂家。得天独厚的从艺经历和特殊时代对他的磨炼,使其对曲艺的其他曲种也熟稔于胸。李润杰的快板书、石慧儒的单弦、骆玉笙的京韵他都能如数家珍人木三分地加以分析讲解。更是曾经得到过王派快板创始人凤山先生的口传心授。
佩元先生还是一位相声教育家。无论同行还是业余爱好者向其求教,他都是热情耐心地辅导,能示范有理论,鞭辟入里一语中的。他虽已功成名就,却对后辈提携有加,不辞辛劳甘当绿叶。他身上有着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用心传承着相声艺术。
启贺执笔,王佩元口述的《幽默睿智的王佩元/名家笑侃相声圈》让我们能够了解佩元先生的人生经历和艺术经验。

目录

家贫出“笑”子
严师出高徒
柳暗花明
苦中作乐清心寡欲
承包演出队
《并非讽刺裁判》
拜师常宝霆先生
四世同堂
迷失与彷徨
入伍海军
穿上军装
结婚
我的家庭
风采的侯宝林
我眼中的苏文茂与朱相臣
孙悟空与如来佛——马三立与赵佩茹
我的恩师常宝霆
严师与明师——记朱学颖先生
清新脱俗的石慧儒先生
快板书一代宗师李润杰
天津市曲艺团老团长赵魁英
浅谈相声属性及术语
赠佩元小弟
我的挚友王佩元
甘当绿叶——我与恩师王佩元的相识
红花总需绿叶扶——常贵田、王佩元《对春联》赏析
挂“王

序言

我的师父佩元先生自幼因家贫而走上从艺道路,进入天津市曲艺团这个曲艺圣地深造学习,近距离接触了众多独领风骚的艺术大师。深深被他们身上精湛的表演艺术所吸引,而这些艺术家们对他也是格外青睐。在朝夕相处耳濡目染的时光中,他得到了全面的艺术滋养。无论是技艺上还是艺术观上,都得其三昧。
侯宝林、马三立、常宝霆三位大家是相声界公认的领军人物。而佩元先生曾得到过他们的亲炙,乃至耳提面命的指点与教化。加之佩元先生个人的聪慧和勤奋,他对艺术的领悟是深刻的,继承上是全面的。细心的朋友们可以从他的相声里发现侯宝林先生的潇洒飘逸、境界高远;马三立先生的技法精妙、人物鲜活;常氏相声的火爆炽烈、表演性强。他不是简单的模仿和照搬,而是融化到自己的血液里,自然生发。
他虽然多是以捧哏角色出现在相声舞台上,可他对相声的拿捏和驾驭使每一段经他创作、改编、表演的相声都熠熠生辉。
佩元先生不仅仅是相声演员,还是曲艺杂家。得天独厚的从艺经历和特殊时代对他的磨炼,使其对曲艺的其他曲种也熟稔于胸。李润杰的快板书、石慧儒的单弦、骆玉笙的京韵他都能如数家珍人木三分地加以分析讲解。更是曾经得到过王派快板创始人凤山先生的口传心授。
佩元先生还是一位相声教育家。无论同行还是业余爱好者向其求教,他都是热情耐心地辅导,能示范有理论,鞭辟入里一语中的。他虽已功成名就,却对后辈提携有加,不辞辛劳甘当绿叶。他身上有着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用心传承着相声艺术。
对待徒弟,他身教重于言教,其为人的刚正不阿、通情达理乃至无私奉献的精神都是有口皆碑的,在其身上充满着难能可贵的正能量。
师父对父母、长辈的孝顺也是圈内圈外有目共睹的。他总说:留给儿孙金山银山,不如留下“德行”二字。这是其人生观、价值观的超脱,也格外深刻、不世俗。
我有幸作为整理者将佩元老师的口述加以记录,这也是一次更加全面深刻的学习机会,并深深地为师父坦诚风趣的叙述所感染。同时,还要感谢福海先生多次诚心邀请佩元老师著书立说,才有机会将师父的人生经历和艺术经验保存下来。
谨以此为序,祝愿恩师佩元先生永葆艺术青春,将相声艺术发扬光大。

文摘

13岁的小孩真正走上了曲艺舞台。
这一天上午队部通知“新学员”下午两点到河东地道外郭庄子剧场演出。我们被安排在第三场,表演的节目是《对春联》。也许是因为我们俩岁数小人缘好,反正观众非常欢迎,受到了好评。可没想到也引起了老学员的嫉妒,说道:“哼,当初我比你们俩还火。我们还给毛主席演出过呢。”我和伟洲隐约感到了作为新学员被欺负,不敢喘大气,只能暗暗咬牙。可由于那天演出的效果强烈,我们这对小搭档由三场变成了攒底。我们心里美:“甭管怎么样.我们也大轴了。”
在这一年里(1962年),对我和伟洲打击最大的是八月十五发月饼。我们这几十个学员每人发两块月饼。我们俩人演出结束后跑回曲艺团,兴致勃勃直奔两块月饼而去。没想到来到食堂打饭,只是给了我们饭和菜。我问道:“我们的月饼呢?”厨师说:“你们是新来的,没有月饼。”闻听此言,我俩大吃一惊,我们跑到了海河边解放桥下抱头痛哭,在万分悲痛之中,伟洲猛地冲天呐喊一声:“佩元,咱俩一定好好说相声。成了角儿,挣了大钱咱俩吃个桂顺斋去!”(太爱月饼了)这就是精神变物质,物质变精神。
回忆起来,我们那时候学相声是因为穷,又因为是“新学员”被歧视,而我们发奋是因为“月饼”。然而在1963年,我们随着曲艺团老师南下三个月的学习,让我们俩开始较自觉地学相声了。
严师出高徒
在曲艺团,开始由郭荣起、张庆森两位先生给我们上大课,后来我们也有了专门的老师定向培养。赵伟洲的专职老师是苏文茂先生,我的专职老师是朱相臣先生,我们的技艺在老师们的细致要求和精心雕琢下进步着。
1963年春,我们跟随老师到南方演出三个月,那时候我切实感觉到了老师的严肃、严格、严厉、严谨。当时,给我和赵伟洲上的活是《论捧逗》。老师在台上演,我们在台下看,休息时间老师又给我们一字一句地排练辅导,态度相当严肃认真,要求也是非常严格的。各位老师的教学似乎也在争个高低.看看到底谁教出来的学生更加争光露脸。可我和赵伟洲毕竟是小孩子贪玩,弹球、溜楼梯,满处淘气。记得是在安阳,我们到老师住的房间汇报功课,东一句西一句不成样子。老师们沉着脸说:“昨天去玩了吧?行了,你们俩出去站着。”当时,我俩都觉得事态严重了。平时老师牵着我们的手,叫着我们的小名,是那么亲切,怎么今天一下子变得那么严厉了?现在回想,老师当初的严厉是对我们的负责。
天空下着小雪,我和伟洲站在院子里想:“坏了,老师急了。我们怎么办?”这时,还是给我开蒙的伟洲头脑比较灵活.只见他也不知手里拿没拿着蒜瓣,反正一抹眼睛眼泪就下来了。其实,老师一直在屋里观察着我们的一举一动,看到伟洲哭了,立刻冲我们说:“进来吧。”苏先生对我们进行了批评教育,我们,主要是伟洲也向老师做了深刻检查。这时,朱相臣先生才说话:“孩子,其实我们这是为你们好。把你们带出来就是为了让你们好好学活呀,你们整天贪玩能有长进吗?咱们相声就得精雕细刻,就得呀……”朱先生把双手十指交叉,说道:“就得严丝合缝。”朱先生左手小拇指缺少一节,这么一比划就被伟洲看到眼里。
朱先生问道:“明白了吗?”
伟洲说:“明白了。”
朱先生接着问:“明白什么了?”(P4-6)
ISBN9787201116556
出版社天津人民出版社
作者王佩元
尺寸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