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兰西思想评论(2016秋)》 高宣扬 9787010176536,7010176531

配送至
$ $ USD 美元

编辑推荐

《法兰西思想评论(2016秋)》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作者简介

高宣扬,华裔法籍哲学家、社会学家兼艺术评论家,祖籍浙江杭州,国务院外国专家局特聘“海外名师”,2010年8月至今为上海交通大学精裕讲席教授,现任上海交通大学欧洲文化高等研究院院长兼哲学系主任。1957年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并于1962年本科毕业,1962—1966年北京大学哲学系研究生,毕业后于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任研究员;1978年赴法国巴黎第壹大学攻读哲学博士,1983年获博士学位后,应时任巴黎国际哲学研究院院长的德里达的聘请,任教与研究于法国巴黎国际哲学研究院;1984—1988年任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政治哲学研究所兼巴黎第十大学教授;1988—2002年,在继续留任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的同时,任台湾东吴大学社会学系教授;2002—2004年任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及中央民族大学访问教授;2004—201O年7月为同济大学特聘华裔法籍专家,时任同济大学欧洲文化研究院院长兼法国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长。30多年在法国、德国、英国和美国持续进行实际的社会、文化和政治的观察分析及学术调查研究,长期从事哲学以及人文社会科学的跨学科研究。目前的研究重点方向为:当代法国哲学、德国哲学史、当代社会理论以及当代艺术评论。著有《毕加索与当代艺术》(人民出版社,2014)、《后现代:思想与艺术的悖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对话》(LeDialogue,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德国哲学概观》(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当代政治哲学》(两卷本,人民出版社,2010)、《德国哲学通史》(三卷本,同济大学出版社,2007)、《萨特的密码》(同济大学出版社,2007)等35部专著及中外文学术论文多篇。

目录

前言
第一部分法国现象学研究
信号化:意识生命的特殊意向性关系——保罗·利科论情感
原初给予与内在生命——米歇尔·亨利的生命现象学
萨特对“意向性”的解读及其在构建“自由”概念中的作用
困阻作为主体性的一种表现——试论梅洛—庞蒂对人与世界关系的转变
知觉中的空间与深度:《知觉现象学》中的表达主题如何可能?
第二部分法国马克思主义研究
文学的命运:入伍、归田、领航和独行——解读巴迪欧的艺术类型学
基于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的波伏娃女性主义哲学探析
空间、国家、自治:列斐伏尔对空间生产的政治学反思
访谈:毛泽东用无限的方式在思考
第三部分译文
论创造性想象
论法国哲学
征稿启事

文摘

版权页:

很容易理解,这些运动能更好地唤醒所有肌肉,笨拙的注意力不可避免地加剧了这种身体的暴动,柏拉图这样命名其实很到位。即便在医药科学上没有很深的造诣,人们还是能辨别出某些值得注意的机制。首先是焦虑,焦虑是受到压抑的躁动,夹杂着内心的兴奋、呼吸困难,冷热感、汗水;而后是爆发,爆发是一种受其固有效果影响而不断增长的躁动,它引导我们根据升级了的暴力行事,正如当我们敲击、奔跑、尖叫时,一旦开始便不会停止,直到用尽所有的力气。激怒是糟糕行为所固有的,它会因某个敏感点上燃起的火焰而成倍增加;因为被激怒,所以人们才会咳嗽、互相碰撞,喉咙的疲倦才会促使人们提高嗓门说话。挛缩则是一种特殊的状态,当人处于这种状态时,最高命令禁止了所有的行动,但却不能完全地克制自己,每块肌肉都与其他肌肉相抵触,并由此产生紧绷的静止,这种静止将会使生命透不过气来。所有这些体系一旦建立起来,就会自发地持续并加剧。紧随其后,自然而然地会出现某种补偿机制,让工作了的得到休息,让休息了的开始工作。睡眠能通过疲倦解决所有的危机;半梦半醒状态同样通过自身得以持续,在这种状态中,好像所有的忧虑与激情都是遥不可及、不可思议的,半梦半醒状态也可算作是一种机制。众所周知,那些精力充沛却无所事事的人,每天都得生一次气;但若您仔细观察临近咳嗽点的愤怒,您差不多就能理解“激怒”这个生动的词语的全部意涵,相较于对于自身思想的分析,这类见解更能让我们接近激情。
ISBN9787010176536,7010176531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作者高宣扬
尺寸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