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的解释与解释的哲学》 李承贵 9787516199732

配送至
$ $ USD 美元

编辑推荐

《哲学的解释与解释的哲学》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媒体推荐

本书收入作者30篇左右论文,内容集中为对中国传统哲学的思考与研究,此为“解释的哲学”;而对中国传统哲学的思考与研究,不能游离于它的时代。此为“哲学的解释”。换言之,本书对中国传统哲学、20世纪中国传统哲学研究方法与实践等,都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思考与研究,而这个思考过程中,对哲学自身问题及中国社会问题都程度不同地做了哲学式回应。

作者简介

李承贵,南京大学教授、博导。江苏省儒学学会常务副会长、中国孔子基金会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朱子学会常务理事、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中华孔子学会常务理事、中华孔子学会阳明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实学研究会理事、韩国成均馆大学客座教授。出版著作《儒士视域中的佛教》等10余部,发表论文200余篇,获省部级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3项,主持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0余项。2005年入选国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目录

导言
第一章中国传统哲学的自我呈现
一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德”、“智”关系论
1.“德”之大统内的“德”、“智”关系
2.走向独立的“智”及其与“德”的关系
3.客观知识之“智”及其对“德”的意义
4.客观知识之“智”对“德”之意义的新论证
5.结语
二《道德经》、《论语》相似项比较
1.“不争”观念
2.“俭朴”精神
3.“报怨”方式
4.“均平”意识
5.结语
三《老子》“道”的境界意蕴
1.观察“道”境界的四个维度
2.“道”境界之特征
四儒佛道三教关系探微——以两晋南北朝为例
1.相融相摄:儒佛道关系的顺向开展
2.相拒相斥:儒佛道关系的逆向开展
3.几点检讨
五儒佛二教的交集与分歧——以朱熹对“作用见性”的理解为中心
1.佛教“作月见性”说
2.熊、牟对“作用见性”的理解
3.朱熹对“作用见性”的理解
4.几点结论
六中国哲学特性及其对科学方法的设限
1.非物质化设限
2.非数量化设限
3.非心理化设限
4.非定义化设限
5.非知识化设限
6.几点思考
七试论中国哲学的特质
1.由研究对象看,中国哲学重人不重物
2.由思维方式看,中国哲学偏重直觉体悟
3.由学术旨趣看,中国哲学崇尚经世践行
4.由解释理路看,中国哲学遵奉生命生机
5.由建造境界看,中国哲学追求中和圆融
第二章中国传统哲学的理解方法
一由科学玄学论战看中国哲学的研究方法
1.风格各异的人生观解析
2.人生观解析差异的焦点:研究方法
3.科玄论战在中国哲学史中的地位
二人文主义方法的早期输入及其学术影响
1.人文主义方法的输入及其特点
2.人文主义方法的应用及其影响
三方东美解释中国传统哲学的原则与方法
1.被认知对象之内容和特点是选择认知方法的前提
2.西方哲学方法不宜机械地用于中国哲学研究之中
3.知识论、逻辑学方法用于理解中国哲学需特别慎重
4.自然科学方法可能导致中国哲学去生命化
5.自身思想文化系统是解释中国哲学的基础
6.形上学方法是与中国哲学相契的方法
四解释中国传统哲学的三原则
1.返乡原则:在母胎里澄明——立足自我文化系统
2.开放原则: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立足引入新的坐标
3.相契原则:求真只在适宜时——立足主客的相应
五胡适认知老子“道”的三种路径”
1.本原之“道”
2.无人格之“道”
3.过程之“道”
4.假设之“道”
5.破坏之“道”
6.检讨之“道”
六忠于中国哲学的格局
1.“西学”不能随意穿在“中学”身上
2.“以中释中”才能焕发“以西释中”的青春
3.类似文化因素是“西学”进驻东土的神奇推手
4.中学西学的对唱仍将理性地持续上演
七“以西释中”衡论
1.“以西释中”之为学术实践
2.“以西释中”所为学术成就
3.“以西释中”所制造之问题
4.“‘以西释中’问题”如何克服?
5.理解与超越
第三章中国传统哲学的解释实践
一认知中国传统哲学的三个维度
1.科学主义维度
2.人文主义维度
3.唯物主义维度
4.意外的收获
二王国维诠释“理”的三种路向
1.知识论之“理”
2.形上学之“理”
3.伦理学之“理”
4.几点检讨
三中国传统哲学开出科学之尝试
1.“理”之知识基因的开掘
2.“理”知识化诠释之省思
四张岱年释“理”之路径及其省察
1.“理”之分类
2.“理”之关系
3.“理”之特性
4.几点思考
五牟宗三视域中的中国哲学特质——从生命性问题展开
1.“生命”是中国哲学的中心与开端
2.“生命”是中国哲学的表现形式
3.几点思考
六贺麟对“知行合一”的诠释及其启示
1.科学语境下的“知行合一”
2.自然的“知行合一”与价值的“知行合一”
3.值得肯定的“知行合一”方向
七无本体哲学及其效应——张东荪对中国传统哲学特质的认知及其启示
1.中国哲学无本体表现及原因
2.中国哲学无本体所导致的后果
3.“无本体哲学判断”引发的思考
八冯友兰“新理学”若干问题刍议
1.质疑“新理学”方法的若干论说
2.冯友兰解释宋明理学举要
3.或可厘清的几个紧要问题
……
第四章中国传统哲学的现代身份
第五章中国传统哲学的研究现状

文摘

版权页:

中国传统哲学资源是一庞大而复杂的文本系统,在这个系统中,结构上肯定有基本义理与逻辑演绎、根本价值与表现形式的差别,内容上肯定有根源义与再生义、基本主张与一般主张的差别。而对中国哲学从业者而言,如果不能正确理解中国传统哲学资源的这种结构特点,就不能抓住被阅读文本的精神所在,就会把表面的、枝叶的东西当作本质的、主干的内容,自然不能说忠诚地理解了中国传统哲学。再次是应该忠诚地评判。所谓忠诚地评判,就是全面、准确地评判。中国传统哲学的功能、价值,蕴藏在中国传统哲学经典文本中,而蕴藏在经典文本中的中国传统哲学的功能和价值,与不同时代的人民群众实践是密切联系着的,这就意味着,中国传统哲学的功能、价值不仅需要发掘、理解上的悟性,还需要有真实而巨大的历史感。对于中国传统哲学功能、价值的评判,只有忠诚于中国传统哲学生长环境、历史境遇、普世需求,才能做到既准确地是其所是、非其所非,又能让其满足人民的需求。最后是应该忠诚地创造。一般而言,所有中国哲学从业者都有责任对中国哲学进行创造性工作,不过让我们害怕的是,某些中国哲学从业者,创造欲太过旺盛,很少考虑创造的始基和路径。另一种情况是,从业者主观上的确是努力地创造、创新,但他的创造或创新完全否定中国传统哲学源头、完全否定中国传统哲学的身份、完全否定创造灵感来自中国传统哲学,就是说,他的创造或创新就是在中国哲学义理、价值环境中开展的,但他似乎羞于认祖归宗;另外,某些中国哲学从业者的所谓“创造”不是创造,而是编造,但他又强行与中国传统哲学拉上关系,将自己的“创造”贴上中国哲学的身份,害怕没有家的孤寂感,害怕没有博大精深的中国哲学的荣誉感。
ISBN9787516199732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作者李承贵
尺寸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