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雅·丹尼列夫斯基之文化思想研究》 孙芳 9787511733320

配送至
$ $ USD 美元

编辑推荐

《尼·雅·丹尼列夫斯基之文化思想研究》编辑推荐:尼·雅·丹尼列夫斯基,是俄国19世纪下半叶的文化思想家,他提出的“文化历史类型”理论为文化形态学的形成和文明的比较研究提供了重要启示,奠定了理论基础,在俄罗斯国内和西方学术界均引起了广泛反响,被诸多学者誉为“斯宾格勒和汤因比的真正先驱”。他对欧洲中心论的批判、对文化多元性的推崇在当今世界具有显著的现实意义,为21世纪文化学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的理论对中国有价值的地方在于,他把中国文明作为一个重要的文化历史类型来看待,充分肯定了中国文化的特点和长处,并把中国文明的特色及其在世界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作为驳斥欧洲中心论的一个有力论据。因此,探索和讨论丹尼列夫斯基的文化思想无疑对我国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强具有指导意义。
然而,迄今为止,国内尚无以丹尼列夫斯基为研究对象的专著,关于他的期刊文章也为数不多,且多数研究是从史学的角度展开,而《尼·雅·丹尼列夫斯基之文化思想研究》则是从文化学的视角展开的。通过介绍这位文化先驱的独到见解,分析和评价其中的得与失,来填补我国学术界的盲点,从而促进我国的文化学研究。
书稿的行文结构
1.理清丹尼列夫斯基思想发展的基本历程,明确其理论构建的历史背景;
2.提炼丹尼列夫斯基文化理论的主要框架和核心内容,区分其文化思想的几个维度,评价其特色与局限性;
3.探究丹尼列夫斯基文化理论对俄罗斯社会思想界和西方学术界所产生的影响,并进一步考察其对中国文化的观点和看法;
4.揭示丹尼列夫斯基文化思想在当今时代背景下的实际价值,并从中国文明的角度出发,挖掘其文化思想对中国文化学发展和中俄文化交流的特殊意义。

作者简介

孙芳,女,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外语学院俄语系副教授。曾两次赴俄罗斯知名大学留学进修。2008年6月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大学,获俄罗斯语言文学博士学位。曾在《国外社会科学》、《国外理论动态》、《中国俄语教学》等国内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数篇;出版著作《俄罗斯的中国形象》,译著《俄国思想的华章》等。

目录

绪论
一 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二 国内外研究状况
(一)俄罗斯学术界
(二)西方学术界
(三)中国学术界
三 研究目的和任务
四 研究方法
第一章 丹尼列夫斯基的生活历程和学术成就
一 丹尼列夫斯基的生平和思想历程
二 丹尼列夫斯基留给我们的思想遗产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代表作《俄国与欧洲》诞生的历史背景
一 “东方问题”与克里木战争
二 泛斯拉夫主义在俄国
(一)泛斯拉夫主义在俄国的出现和发展
(二)斯拉夫主义与泛斯拉夫主义的关系
三 《俄国与欧洲》一书的问世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丹尼列夫斯基文化思想的内涵
一 “文化历史类型”理论的主要内容
(一)“文化历史类型”的提出
(二)“文化历史类型”的内涵
(三)“文化历史类型”形成和发展的五个法则
(四)对于进步问题的看法
(五)关于民族和人类的关系
二 “文化历史类型”理论的重要意义
(一)对“欧洲中心主义”的批判
(二)对“俄国与欧洲”问题的看法
三 《俄国与欧洲》一书中的地缘政治观点
(一)丹尼列夫斯基的政治主张
(二)丹尼列夫斯基地缘政治观点的历史局限性
四 丹尼列夫斯基属于斯拉夫派吗?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丹尼列夫斯基文化思想在国内外的影响和延续
一 俄罗斯国内的认识和评价
(一)19世纪70年代:问世之初遇到的不同反应
(二)19世纪80—90年代:斯特拉霍夫与索洛维约夫的论战
(三)19世纪末:俄国思想界产生的共鸣
(四)苏联时期:从彻底批判到开始研究
(五)当代俄罗斯:重新关注,格外重视
二 侨民知识分子:吸收借鉴,高度评价
(一)欧亚主义对丹尼列夫斯基的思想继承
(二)津科夫斯基对丹尼列夫斯基的解读和评价
(三)索罗金对丹尼列夫斯基的高度赞赏和大力宣传
三 西方:比较文明论思想后继有人
(一)斯宾格勒与丹尼列夫斯基
(二)汤因比与丹尼列夫斯基
(三)丹尼列夫斯基、斯宾格勒、汤因比三者之比较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丹尼列夫斯基与索洛维约夫的中国形象之争
一 丹尼列夫斯基笔下的中国形象
(一)丹尼列夫斯基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及其理论依据
(二)霍米亚科夫中国观对丹尼列夫斯基的影响
二 索洛维约夫眼中的中国形象
(一)索洛维约夫对中国的看法
(二)索洛维约夫中国观的理论依据
(三)从《中国与欧洲》再看索洛维约夫的中国观
本章小结
结语
附录:丹尼列夫斯基发表的作品清单
参考文献

文摘

版权页:

第三,三人都抨击欧洲中心论,主张文化多元论。丹尼列夫斯基运用“文化历史类型”理论对当时盛行的“欧洲中心主义”进行了有力的批判。他认为,世界万物存在的多样化法则决定了,无论哪一种文化历史类型都只是人类精神的独特表现形式之一。各种文化历史类型都是平等的。“应该反对一种文明或一种文化来统治世界,否则,人类社会就会丧失走向成功和完善的最重要的一个条件——多样化。”属于日尔曼一罗曼文化历史类型的欧洲文明,只不过是世界历史上存在的多种文化历史类型中的一种。斯宾格勒认为,任何一种文化类型——即使是最优越、最强大的文化类型都无法最终将自己的模式强加于它种文化之上。他说,“在这一流行的西欧历史架构中,我们成为所有世界事件假想的中心。各伟大的文化,皆环绕于我们为中心的轨道上运行着……在我的系统中,不承认古典文化或西欧文化,相对于印度、巴比伦、中国、埃及、阿拉伯及墨西哥文化而言,有何特殊地位。因这些分别存在的文化,从物质的观点来看,并不弱于古典文化,而且经常在精神的伟大及力量的飞腾方面,超越了古典文化”;“每一种文化都有其各自的自我发展形式……世界上并不是只有一种雕塑、一种绘画、一种数学、一种动物学,而是有许多种,每一种的清纯之处皆迥异于其他”。所以说,同丹尼列夫斯基一样,斯宾格勒也抛弃了以欧洲为中心的历史观,主张以多元的眼光来看待世界上存在的各种文化。汤因比同样反对欧洲中心论。在这一问题上,他与丹尼列夫斯基、斯宾格勒的立场一致,但其论证的理由却有所不同。他像斯宾格勒那样把人类历史区分为原始社会和文明社会,认为原始社会已经出现30万年了,而文明社会却只有6000年的历史,它只占人类全部时间的2%,所以他得出结论:文明时代的21个社会是属于同一时代的,在哲学上是价值相等的。根据这种文明形态的同时代性理论,汤因比反对“欧洲中心主义”的观点。他曾说道:“统一文明论是一个错误的概念,它将西方社会认作唯独的文明社会。这种错误认识来自三方面的错觉:自我中心、东方不变、直线进步。”
ISBN9787511733320
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作者孙芳
尺寸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