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辑推荐
欧债危机与欧盟将何去何从?金权博弈正酣,危机扑朔迷离,答案源自历史,尽在“欧债危机之前传”。《货币战争》系列一版再版,是百万现象级的畅销读物,销售经久不衰。书中观点常常引发热议,每次展卷,都能感受到“货币战争”的硝烟战火和悲壮惨烈,书中有警醒、有启示,更有对未来经济的启发。
作者简介
宋鸿兵,国际金融学者,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化概念——“货币战争”一词的首创者,曾被美国《商业周刊》评为“2009年中国最具影响力的40人”之一。
2007年出版《货币战争》,成功预测了美国2007年次贷危机和20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海啸,引发全球关注,持续畅销10年。“货币战争”系列著作在中国财经图书市场上热销多年,被译成多国语言畅销海外。2010年以来,“货币战争”一词被各国政要、媒体广泛引用,世界货币战争的爆发也成为国际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除此之外,作者最早提出的“剪羊毛”“次贷地震”“金融海啸”“金融高边疆”等词语皆成为流行词汇。
目录
升级版序言
德国
国际银行家的发源地
谁是国际银行家
戛然而止的战争
老布雷施劳德:罗斯柴尔德的代理人
奥本海默:科隆的金融霸主
1848年革命与银行业的拯救行动
俾斯麦的崛起
布雷施劳德:俾斯麦的私人银行家
丹麦危机:俾斯麦的意外机会
普丹战争:金权小试锋芒
议会自由派:德国统一道路上的障碍
科隆—明登铁路私有化:普奥战争的财源
为什么普奥战争戛然而止
普法之战:大炮一响,黄金万两
50亿法郎战争赔款:银行家的“大馅饼”
英国
金权的制高点
弗朗西斯:巴林王朝的奠基人
荷兰:商业资本主义的顶峰
结盟霍普家族:巴林傍上了欧洲第一富豪
“红顶商人”:金权入股政权
跨越大西洋的人脉网络
路易斯安那融资:史上最惊人的金融案例
1812年英美战争:巴林家族里外通吃
法国战后赔款:巴林晋升欧洲第六强权
法国公债合同:双雄结仇
谋定而后动:罗斯柴尔德终成霸主
金融家与政治家
苏伊士运河:罗斯柴尔德的金融闪击战
拯救宿敌巴林银行
黄金十字架
进军中国
法国
金权的割据
法国大革命幕后的瑞士银行家族
法兰西银行:“雾月政变”的投资回报
垄断被打破:犹太银行家族的崛起
金融创新的革命
动产信贷银行:贝列拉的挑战
“既是骗子又是预言家”
法兰西银行:打败贝列拉的战略制高点
克里米亚战争
天主教银行家:第三股势力
金权的进化:从所有权到控制权
美国
金权的“圈里人”
赛利格曼:从小商贩到国际银行家
奥古斯特·贝尔蒙特的“美联储”
纽约的上流社会
国债大王赛利格曼
赛利格曼力撼财政部长
赛利格曼:美国的罗斯柴尔德
赛利格曼:真正的“巴拿马之父”
希夫的时代
希夫与日俄战争
新圈子与老圈子
动荡的欧洲
永不止息的渴望:回去,回归锡安
德国银行家族:回归希望之火燃起
巴勒斯坦困境
围堵与崛起:英德的战略竞争
汉堡美国航线:海上霸权争夺战
麦克斯·沃伯格:未来的经济沙皇
柏林—巴格达铁路:德国反围堵的战略通道
阿加迪尔事件
《贝尔福宣言》与银行家的梦想
背信弃义:英国统治精英与犹太复国主义的矛盾
经济武器与《凡尔赛和约》
1922年德国中央银行“独立”:超级通胀飓风的“风眼”
颠覆魏玛共和国的“货币战争”
沙赫特的“地租马克”保卫战
道威斯计划:扶持德国的开始
希特勒“新政”
“愤青”希特勒
费德尔:希特勒的金融导师
啤酒馆暴动:希特勒声名大震
希特勒被财神“撞了腰”
哈瓦拉计划
沙赫特:国际银行家的中间人
大棋局
纳粹德国的社会权力平台
纳粹德国的经济系统
希特勒“新政”
希特勒“新政”的第一把火:中央银行国有化
“费德尔货币”:德国的林肯绿币
“金融创新”挽救了德国经济
罗斯柴尔德与希特勒
希特勒的权术
银行家与情报网
克格勃的“剑桥五杰”
“第五个人”
“使徒会”的圈子
菲尔比的父亲
金·菲尔比与维克多·罗斯柴尔德
“剑桥五杰”打入英国情报系统
苏美之间,左右逢源
核心机密
维克多的对价:原子弹的机密交换以色列建国
“目标巴顿”
多诺凡的来历
战略情报局—“Oh So Social”
谋杀巴顿的动机
统治精英与“隐形寡头”
韩航KAL007航班的神秘空难
钻石帝国与精英元首
罗兹会社:英国统治精英的“黄埔军校”
“米尔纳小组”
“米尔纳小组”的德国政策基于两点核心
“盎格鲁–美利坚权势集团”
基金会:财富的隐身大法
心灵鸡汤们说:当你放弃越多,你就拥有越多
“家道中落”的洛克菲勒家族
杠杆效应与财富控制
国会的调查
基金会、精英集团与政府
基金会与教育系统
公众意见塑造
世界政府:“盎格鲁–美利坚权势集团”的奋斗目标
金融海啸之后
格林斯潘:经济机器的工程师
朝鲜战争使格林斯潘一夜成名
安·兰德:格林斯潘的精神导师
谁是上帝之手
安·兰德的伪命题
如果“大力神”们罢工
黄金:精英们的理想货币
扭曲的美元与“债务堰塞湖”
世界经济的未来:14年的“消费大萧条”
回到未来
2024年1月1日,世界单一货币启动
单一货币:历史的终结者
危机来得正是时候
货币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
完美而致命的组合:世界单一货币=黄金+碳货币
美元的结局
“大力神”们俯瞰下的世界
跋
序言
2011年,欧债危机风云乍起,全球经济复苏风雨飘摇,欧元崩溃论甚嚣尘上,来自欧洲的经济冲击波让全世界都备感寒意。
所谓欧元危机,其本质就是欧元背后的抵押资产的质量危机。欧元的抵押资产是以17个成员国的国债为核心,以各国税收为支撑的资产,而税收则依赖着各国的经济活动。因此,从表面上看,危机体现为各国财政政策的不匹配,而实际上欧洲南北方经济发展模式的断裂才是问题的根源。
自欧元诞生以来,以德国、荷兰为代表的欧元区北部国家,充分利用低通胀和低利率的政策环境,强化工业竞争力,在南欧诸国无法贬值本币来与之竞争的有利条件下,德国质优价廉的工业品在南欧市场上攻城略地,积累了大量贸易顺差,经济活跃,财政良好。而南欧的实体经济在与北欧的竞争中,逐步土崩瓦解,而欧元区的低利率在南欧则刺激起以房地产泡沫为中心的资产膨胀,以虚幻的财富效应来刺激消费,拉动经济增长,资产膨胀型经济发展模式取代了日益衰落的实体经济增长模式。
南欧房地产的极度繁荣和资产价格的不断飙升,又反过来刺激着南欧市场对北欧工业消费品的巨大需求,北欧经济更是平添助力,经济景气分外骄人。同时,南欧的资产泡沫盛宴又吸引着北欧的资本盈余大规模南下,进一步推高了南欧的资产价格。好一片烈火烹油,鲜花著锦的美妙繁荣!西班牙、希腊等国正是这一模式的典型代表,房地产翻番,资产价格飙升,巨量外来资本涌入,消费规模大增,税收财源滚滚。与之相伴的则是,贸易逆差扩大,财政支出无度,负债水平急升。
南欧借来的繁荣来得快,去得更急。当负债增长速度远高于收入增长速度时,资金链的断裂仅仅是时间问题。2011年泡沫破裂后,南欧各国立刻出现资产价格暴跌,消费萎缩,投资不振,失业严重,税收锐减,贸易萧条,资本外逃的危险局面,主权信用岌岌可危。
如果看到了欧债危机的本质,那么很显然要想重新使欧洲经济真正复苏,就绝不是仅仅推出“财政同盟”、“银行同盟”、“欧元债券”、“欧洲稳定机制”这些救急措施就能根治问题的。
但是,从目前欧盟提出的各项应对措施来看,“财政同盟”将成为欧盟的统一财政部,收缴各国的财政主权;“银行同盟”的设计则是囊括了各国的金融监管主权;“欧元债券”目的在于取代各国的信用主权;再加上欧洲央行业已执掌的货币发行权,欧盟各国在危机之后,国家的金融主权将彻底沦丧!
也许欧债危机的结局并不是欧元的解体,而是危机倒逼改革,各国被迫拱手让出金融主权,最终是加速催生出一个“欧洲合众国”!经过这场危机,究竟谁是最大的获益人呢?各国政府显然不是,因为他们的主要权力将丧失殆尽;各国人民当然也不是,因为他们将被迫为危机埋单。最大的获益人究竟是谁呢?那就是资本!
从另一个角度看,这场危机可以被解读为金权与主权的较量!
资本的最高意志,就是打破对资本的一切限制,以货币统领经济,以经济驾驭政治,以金权君临天下!但是,在国与国之间,资本被主权边界、金融监管所束缚;在一国之内,资本则必须面对上有议会掣肘、下有工会制约、中间有高税收和高福利的拖累,难以自由流动和肆意逐利。因此,弱化主权概念,取消主权边界,废除主权权力,将欧洲连成一片,让资本能够自由地、无羁绊地纵横驰骋,这片由货币统治的广袤大陆,就是理想中的“欧洲合众国”!
如果没有历史的大坐标系,眼前发生的欧债危机的确使人困惑迷离。从这个意义上看,本书探讨的正是近300年来欧洲金权势力的崛起历程,人们不妨将此书看作是“欧债危机之前传”。
金权崛起并非一种虚幻的理念,这一过程伴随着欧美最重要的十七大金融家族的盛衰沉浮,他们对各国经济、政治权力与战争冲突都曾发挥过重大的影响力。在这种影响力之下,我们可以发现欧盟的诞生和欧元的出现与这些金融家族存在着明显的联系。同样,欧债危机的走向、欧元的命运,以及未来欧洲合众国的出现,仍然与他们息息相关。
2009年,我在本书的第一版中提出了3个重要预判:第一,欧美经济将陷入至少10年的长期萧条,无论货币政策的宽松,还是财政政策的刺激,对于这轮经济萧条都基本无效;第二,当时对于中国社会还相当陌生的碳排放,将对经济与社会发挥日益重大的作用,并将被金融化乃至货币化;第三,主权货币将逐步被区域货币所取代,并最终向世界单一货币进化。
3年后,世界经济并未像人们当初乐观估计的那样,货币宽松和财政刺激难以取得持续效果。美国经济在经历了两轮货币宽松后,国债总量4年暴涨50%,而失业率仍在8%以上,如果加上不完全就业和放弃就业希望的人数,其实际失业率高达15%!这是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从未有过的严重困境。货币强心剂显然并未见效。在欧美经济复苏梦断之时,中国和其他新兴国家的经济增长也显著减速,世界经济正在滑入更为险恶的沼泽。
碳排放的概念在过去的3年里已成为上至世界各国领导人、下至普通百姓耳熟能详的热门词汇。欧美各国的碳排放交易已成金融市场的重要产品,而中国的碳排放交易所也在积极筹备。2012年,中国为稳定经济增长所列出的鼓励投资的清单中,节能减排项目更是引人注目。
如果欧洲合众国的诞生是金权崛起的必然结果,那么欧元作为区域货币的关键尝试,它必将成为通往世界单一货币道路上的重要里程碑!
2012年9月于北京
后记
如果说一个社会的实体经济部分主要是在“做蛋糕”,那么货币系统的核心作用就是“切蛋糕”。货币体系决定一个社会财富分配的价值取向,因而构成社会对财富创造者和拥有者的奖惩制度基础。合理的货币系统起到的作用就是“奖勤罚懒”,只要努力创造财富,诚实储蓄劳动成果,这种行为将获得制度性的保护和系统性的奖励,从而鼓励人们去创造更多的财富和享受公平的成果分配。相反,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必将产生“奖懒罚勤”的效果,它将恶性刺激财富的投机和赌博行为,严重扭曲社会财富的分配机制,严厉惩罚老老实实的财富创造者,并残酷剥削本本分分的财富储蓄者。如果炒股票就能发大财,人们何必要去勤奋工作?如果大家都在金融市场上轻轻松松地获得巨额利润,谁还会去踏踏实实地从事实体经济艰辛烦琐的工作?好逸恶劳、巧取豪夺之风日盛,勤俭持家、艰苦奋斗之气日衰,整个社会的财富创造热情将受到严重侵蚀,最终国家乃至文明将会衰落。著名货币学家弗兰兹·皮克有句名言:“货币的命运最终也将成为国家的命运。”
货币体系正是一个社会乃至一种文明的道德伦理基石。从这一点看,格林斯潘等人早已彻底洞悉了一种诚实的货币制度对人类文明究竟意味着什么。这也是他们最终必将放弃现有在经济上负债累累、在道德上千疮百孔的美元体系的根本原因。
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并非一系列偶然与巧合的后果,而是一场酝酿已久的全球范围内经济结构严重失衡的总清算。造成这种世界历史上罕见的经济结构严重扭曲局面的最重要因素,就是1971年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以来美元的过度发行。美元逐年放大的滥发趋势将世界经济体中各种潜在的危险因素逐渐聚集起来,在经历了长达30多年的缓慢恶化过程后,不可避免地濒临无以为继的状态,危机终于爆发了。
这场危机的本质是一场美元体系的重大危机,它不同于20世纪30年代以来的历次经济衰退,无论这场危机以怎样的方式落幕,世界都再也不会回归从前的格局。从世界经济发展模式到国际贸易分工,从全球货币机制到金融市场重建,从国际关系均势到地缘政治版图,从新能源革命到绿色时代的来临,这场金融危机对现有世界格局的冲击将不亚于一场世界级别的战争。
1971年,美国单方面废除了布雷顿森林体系。从此,美元的发行既不受黄金的刚性制约,也没有国际机构的软性监督。美国开始走上一条放纵美元发行,利用其世界储备和结算货币的特权地位,尽享向全球征收铸币税的惊人利益。
从1959年开始,美元的发行量就持续不断地超越美国GDP的实体经济增长速度,这种超量发行美元的行为在1997年之后进入了一个新的快速攀升阶段[18],这两条线之间的差距,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美国几十年来通过美元过量发行向全世界征收的“铸币税”。特别是1971年美国单方面废除了布雷顿森林体系,这是美元的一次重大国际违约行为。布雷顿森林体系是世界各主要国家联合签署的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国际公约,美国政府未经协商,突然单方面废除了美元与黄金的挂钩,相当于美元的一次严重赖账行为。既然美元曾经犯过这样的违约“前科”,那么未来再次出现突然的违约和赖账也并非不可想象。
如果说绝对的权力必将导致绝对的腐败,这句话同样适用于美元。美元的特权在为美国带来巨大利益的同时,也带来了日益严重的负面影响。
一方面,靠印美元就能享受别人的劳动成果,这种不劳而获的快感就像吸毒上瘾一般,逐步瓦解了美国自立国以来所秉持的清教徒精神和节俭刻苦的社会道德伦理体系,违背了努力勤奋创造财富的“美国梦”精神,滋生和纵容了整个社会的鼓励投机、崇尚奢华、放纵消费、寅吃卯粮、自我膨胀的恶性观念,腐蚀了社会新生代创造真实财富的热情,日益掏空了美国积累了200年的社会财富。
另一方面,在出口美元纸币换回世界商品的过程中,必然积累大量赤字和负债,越来越大的债务规模和利息支出成本,从根本上削弱了美国的国力,为弥补亏空只能加大印钞规模,从而导致社会财富分配不均日益严重,中产阶级债务压力逐年增加,而收入水平远远落后,家庭财务状况越来越脆弱,支付危机俨然成形。
正是美元的长期过量发行,导致了全球经济结构的严重扭曲。如果没有美元的不合理制度力挺,美国的过度负债与消费和新兴国家的过度生产与储蓄之间的极端失衡局面早就不可能维持。人类历史上从未有哪一个国家能够像美国这样在30多年的时间里,持续不断地处在贸易逆差和财政逆差之中,在沉重的债务压力之下,国民经济能够不发生系统性的崩溃,其根本原因正是美元脱离黄金之后,美国实际上根本不必努力偿还债务,只需开动印钞机就能大幅减轻债务压力,而将通货膨胀的后果均摊给全世界。这样一种货币制度之荒谬、之堕落、之不公,在世界历史上前所未见。
即便如此,美元制度仍然不可能永远维持下去。
截至2008年,美国的国债、地方政府债、企业债、金融债、私人债务的总规模已达57万亿美元,并且近年来在以每年7%~8%的速度上涨,以利滚利的方式增加,而美国常年可持续的GDP和国民收入增加速度仅有3%左右。因为债务成本增长始终高于国民收入3%的平均增长率,从1980年开始,美国总债务(不仅仅是国债)占GDP的比重连续攀升了近30年,从163%飙升到目前的370%。由于利滚利的效应,美国总债务增加的规模越到将来就越是惊人。目前,美国总债务已形成了一个危险的“债务堰塞湖”。
自美元1971年脱离黄金以来,美国总债务平均年增加6%,2000年以来更高达7%~8%。如果我们以保守的6%的增长速度计算,那么在41年以后,美国的总债务将达到惊世骇俗的621.5万亿美元!而美国的国民收入从目前11万亿美元的规模,以长期可持续的3%的增长速度计算,41年后仅为37万亿美元,621.5万亿美元的债务如果以6%的平均利息成本计算,利息支出将高达37.3万亿美元之巨。
换句话说,2051年将是一个关键性的年份,到这一年,美国全部债务的利息支付总额将超过美国全部国民收入的总额,这意味着美国将在经济上彻底破产!
这些债务还不包括目前100万亿美元以上的医疗保险和社保基金的隐性负债。
美国社会已处在高倍杠杆运作之下。整个国民经济最终将无法承受如此沉重的债务本息压力,从而导致最后的崩盘。
因此,美元危机的爆发不是会不会的问题,而只是时间问题。更大的可能性是,在2051年美元大限到来之前,崩溃就已经发生。也许,2008年金融海啸拉开的正是美元解体的序幕。
世界经济的未来:14年的“消费大萧条”
我们需要关注的已经不是金融海啸时发生了什么,而是金融海啸之后的世界将会发生什么。
从目前经济的基本趋势看,金融危机的恐慌情绪似乎暂时平息,经济复苏的希望之光仿佛就在眼前。2009年以来的世界股票市场闪现了出人意料的反弹,这究竟是新一波牛市的开始,还是可怕的熊市回升?世界经济真的即将复苏了吗?
1929年美国股票市场的暴跌仅仅是拉开了大萧条的序幕,1930年美国股市出现了一波非常近似的熊市大反弹,也令人们燃起同等强烈的希望。但是,随之而来的是1931年更大规模的金融风暴,彻底打垮了金融市场的信心,并引发了长达10年的经济大萧条。
格林斯潘曾将这次金融海啸形容为百年一遇,他自然不应该是在危机爆发后思路突然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从完全忽视金融危机的巨大风险“认识飞跃”到严厉表示危机将比1929年更加严重。
事实上,应该有很多人已经看出未来世界经济前景十分不乐观,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萧条其实离今天的世界并不遥远。人们总是想当然地认为,当今的世界已经与过去的历史发生了说不清道不明的本质变化,人类似乎登上了一个永久繁荣的高原,所有衰退都是短暂的,每次复苏都是迅速的。中央银行家们好像已经找到了避免大萧条的灵丹妙药,货币政策可以无中生有地创造财富,制止一切危机的蔓延;政府笃信财政政策能够挽狂澜于既倒,随心所欲地实现永久繁荣。如果说经济的确存在着内在规律,那么人力的作用就必须顺势而为,认识规律并驾驭起伏,这对于投资者来说十分重要。
当人们经历了惊险的激流险滩之后,欢欣鼓舞地来到了一片宽阔的湖面,一切似乎都已平静下来。这时,只有站在高处的人才会猛然发现,就在顺流而下的不远的前方,横在湖面之下的是一道令人胆寒的超级大瀑布。
这就是美国7 700万“婴儿潮”世代的“消费大萧条时代”的来临。
美国的“婴儿潮”世代指的是美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4664”现象: 1946~1964年,这18年间美国出生的人口高达7 700万,占美国人口的1/4,这群人是当今美国社会的中坚力量。随着“婴儿潮”世代的成长,美国的经济步入了令人炫目的繁荣期。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美国的“婴儿潮”人口带动了玩具、卡通、流行音乐的成长;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步入结婚活跃期的“婴儿潮”人口带动了房地产、汽车业的成长;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步入消费黄金期的“婴儿潮”人口又带动了个人电脑和互联网的成长。在这期间,“婴儿潮”人口创造了历史上最大的股市涨幅、房价涨幅以及国际航空、个人计算机、电脑网络和运动休闲工具的需求。
从图中可以看出“婴儿潮”世代出生的最高峰时间段的最后拐点是1962年,考虑到美国是一个巨大的移民国家,这一人口曲线已经经过了移民人口的调整。注意:请记住1962年这个数字。
根据美国劳工部的统计数字,美国人一生的消费最高峰是在47岁,此时的人生正当壮年,年富力强,收入达到鼎盛时期。过了47岁,人们开始考虑退休和养老,身体也日渐衰老,不得不准备看病吃药,从这时开始,人们对未来收入的预期下降,消费开始逐步滑落,生活日渐节俭。随着年龄的增加,各种欲望也同步开始走下坡路。
美国的“婴儿潮”世代从来没有储蓄的习惯,他们的人生前半段正好赶上美国成为主宰世界的霸权帝国,他们的心态中普遍存在着对未来超级乐观的情绪,铺张和挥霍成为生活的常态,肆意和放纵是他们的世代特征。他们没有父辈灰暗的大萧条记忆,也没有你死我活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残酷洗礼,一切都是那么顺利,一切都是那么辉煌。
1962年“婴儿潮”下滑拐点时出生的孩子们经过了47年的奢侈生活,来到了美国国运的转折年份—2009年。世界突然变得暗淡,经济繁荣突然消失,金融海啸惊涛拍岸,失业狂潮席卷而来。此时,他们突然发现自己投在股票市场的退休金已经损失近半,而银行账户的存款由于常年的大手大脚,从来就是“薄如蝉翼”,同时,放纵的生活习惯和肆意的超前消费,使得他们早已负债累累。在这样的情况之下,他们的消费将从正常衰老的消费曲线上陡然下滑,必须加快勒紧裤腰带的速度和力度,以应对未来残酷的经济寒流。
2009年将是一个世界经济转折的年份,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道琼斯股票指数与人口消费年龄曲线呈现出令人惊异的高度一致性。道理很明显,股票市场反映了上市公司的业绩预期,而公司的业绩取决于产品销售,销售自然来源于人们的消费,消费在美国拉动了GDP的72%。
从历史上看,1966~1982年,美国股市出现了近16年的股票市场大熊市(经通货膨胀调整),这一熊市周期与上一波人口老化周期曲线完美地重合在一起。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60年代初的“婴儿潮”高峰期人口大学毕业陆续进入劳动力市场,这一大批年轻人朝气蓬勃,勇于冒险,敢于创业,大胆消费,刺激了美国经济,极大地拉动了消费,创造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经济繁荣时代,股票市场紧跟着出现了一个近20年的大牛市。
而2009年正好处在人口消费曲线所代表的悬崖边缘,再往前一步就是“消费瀑布”的拐点了。当1962年出生的最后一批“婴儿潮”世代滑过2009年的47岁消费最高峰年龄,接下去的就是一个剧烈下滑的消费周期,其持续时间直抵2024年。这将是一个长达14年的消费下滑周期,在高度负债的情况下,美国的消费市场将陷入一个堪与20世纪30年代相提并论的漫长冰河期!
请注意,无论货币政策还是财政政策,对于一个衰老的世代都不会产生明显的作用,毕竟这些政策无法使人返老还童。鼓励老年人大胆借钱消费并不十分现实,消费的逐年萎缩将使目前看起来鲜亮的经济复苏“绿芽”失去肥沃的信贷土壤。毕竟消费拉动着美国72%的经济增长!
日本曾在1994年达到了人口消费的顶峰期,随之而来的就是十几年的经济不景气,日本政府将利率一路降到了零,财政刺激所导致的国债总量高达日本GDP的160%,日本经济仍然无法启动。这与政府无法强迫老人们去大量借贷进行只有年轻人才有兴趣的消费有着密切的关系。
更为严重的是,欧洲的人口周期与美国一致,欧美两大经济板块将同时陷入长期消费冰河期。这对于所有以欧美市场为主要出口对象的生产能力严重过剩的新兴国家来说,将是一场经济生态环境的巨变。不能适应这次灾难级别巨变的国家将被淘汰出局,未来的道路将会异常艰难。
对经济的基本规律,统治世界的精英们早已洞若观火,他们要做的就是利用这一规律达成自己的重大战略企图,为此,他们已经等待了很久很久。再次提醒读者注意,2024年将是一个对于全世界都至关重要的年份。这一年,国际银行家的百年梦想将有可能变为现实!
文摘
2011年,欧债危机风云乍起,全球经济复苏风雨飘摇,欧元崩溃论甚嚣尘上,来自欧洲的经济冲击波让全世界都备感寒意。
所谓欧元危机,其本质就是欧元背后的抵押资产的质量危机。欧元的抵押资产是以17个成员国的国债为核心,以各国税收为支撑的资产,而税收则依赖着各国的经济活动。因此,从表面上看,危机体现为各国财政政策的不匹配,而实际上欧洲南北方经济发展模式的断裂才是问题的根源。
自欧元诞生以来,以德国、荷兰为代表的欧元区北部国家,充分利用低通胀和低利率的政策环境,强化工业竞争力,在南欧诸国无法贬值本币来与之竞争的有利条件下,德国质优价廉的工业品在南欧市场上攻城略地,积累了大量贸易顺差,经济活跃,财政良好。而南欧的实体经济在与北欧的竞争中,逐步土崩瓦解,而欧元区的低利率在南欧则刺激起以房地产泡沫为中心的资产膨胀,以虚幻的财富效应来刺激消费,拉动经济增长,资产膨胀型经济发展模式取代了日益衰落的实体经济增长模式。
南欧房地产的极度繁荣和资产价格的不断飙升,又反过来刺激着南欧市场对北欧工业消费品的巨大需求,北欧经济更是平添助力,经济景气分外骄人。同时,南欧的资产泡沫盛宴又吸引着北欧的资本盈余大规模南下,进一步推高了南欧的资产价格。好一片烈火烹油,鲜花著锦的美妙繁荣!西班牙、希腊等国正是这一模式的典型代表,房地产翻番,资产价格飙升,巨量外来资本涌入,消费规模大增,税收财源滚滚。与之相伴的则是,贸易逆差扩大,财政支出无度,负债水平急升。
南欧借来的繁荣来得快,去得更急。当负债增长速度远高于收入增长速度时,资金链的断裂仅仅是时间问题。2011年泡沫破裂后,南欧各国立刻出现资产价格暴跌,消费萎缩,投资不振,失业严重,税收锐减,贸易萧条,资本外逃的危险局面,主权信用岌岌可危。
如果看到了欧债危机的本质,那么很显然要想重新使欧洲经济真正复苏,就绝不是仅仅推出“财政同盟”、“银行同盟”、“欧元债券”、“欧洲稳定机制”这些救急措施就能根治问题的。
但是,从目前欧盟提出的各项应对措施来看,“财政同盟”将成为欧盟的统一财政部,收缴各国的财政主权;“银行同盟”的设计则是囊括了各国的金融监管主权;“欧元债券”目的在于取代各国的信用主权;再加上欧洲央行业已执掌的货币发行权,欧盟各国在危机之后,国家的金融主权将彻底沦丧!
也许欧债危机的结局并不是欧元的解体,而是危机倒逼改革,各国被迫拱手让出金融主权,最终是加速催生出一个“欧洲合众国”!经过这场危机,究竟谁是最大的获益人呢?各国政府显然不是,因为他们的主要权力将丧失殆尽;各国人民当然也不是,因为他们将被迫为危机埋单。最大的获益人究竟是谁呢?那就是资本!
从另一个角度看,这场危机可以被解读为金权与主权的较量!
资本的最高意志,就是打破对资本的一切限制,以货币统领经济,以经济驾驭政治,以金权君临天下!但是,在国与国之间,资本被主权边界、金融监管所束缚;在一国之内,资本则必须面对上有议会掣肘、下有工会制约、中间有高税收和高福利的拖累,难以自由流动和肆意逐利。因此,弱化主权概念,取消主权边界,废除主权权力,将欧洲连成一片,让资本能够自由地、无羁绊地纵横驰骋,这片由货币统治的广袤大陆,就是理想中的“欧洲合众国”!
如果没有历史的大坐标系,眼前发生的欧债危机的确使人困惑迷离。从这个意义上看,本书探讨的正是近300年来欧洲金权势力的崛起历程,人们不妨将此书看作是“欧债危机之前传”。
金权崛起并非一种虚幻的理念,这一过程伴随着欧美最重要的十七大金融家族的盛衰沉浮,他们对各国经济、政治权力与战争冲突都曾发挥过重大的影响力。在这种影响力之下,我们可以发现欧盟的诞生和欧元的出现与这些金融家族存在着明显的联系。同样,欧债危机的走向、欧元的命运,以及未来欧洲合众国的出现,仍然与他们息息相关。
2009年,我在本书的第一版中提出了3个重要预判:第一,欧美经济将陷入至少10年的长期萧条,无论货币政策的宽松,还是财政政策的刺激,对于这轮经济萧条都基本无效;第二,当时对于中国社会还相当陌生的碳排放,将对经济与社会发挥日益重大的作用,并将被金融化乃至货币化;第三,主权货币将逐步被区域货币所取代,并最终向世界单一货币进化。
3年后,世界经济并未像人们当初乐观估计的那样,货币宽松和财政刺激难以取得持续效果。美国经济在经历了两轮货币宽松后,国债总量4年暴涨50%,而失业率仍在8%以上,如果加上不完全就业和放弃就业希望的人数,其实际失业率高达15%!这是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从未有过的严重困境。货币强心剂显然并未见效。在欧美经济复苏梦断之时,中国和其他新兴国家的经济增长也显著减速,世界经济正在滑入更为险恶的沼泽。
碳排放的概念在过去的3年里已成为上至世界各国领导人、下至普通百姓耳熟能详的热门词汇。欧美各国的碳排放交易已成金融市场的重要产品,而中国的碳排放交易所也在积极筹备。2012年,中国为稳定经济增长所列出的鼓励投资的清单中,节能减排项目更是引人注目。
如果欧洲合众国的诞生是金权崛起的必然结果,那么欧元作为区域货币的关键尝试,它必将成为通往世界单一货币道路上的重要里程碑!
2012年9月于北京
欧债危机与欧盟将何去何从?金权博弈正酣,危机扑朔迷离,答案源自历史,尽在“欧债危机之前传”。《货币战争》系列一版再版,是百万现象级的畅销读物,销售经久不衰。书中观点常常引发热议,每次展卷,都能感受到“货币战争”的硝烟战火和悲壮惨烈,书中有警醒、有启示,更有对未来经济的启发。
作者简介
宋鸿兵,国际金融学者,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化概念——“货币战争”一词的首创者,曾被美国《商业周刊》评为“2009年中国最具影响力的40人”之一。
2007年出版《货币战争》,成功预测了美国2007年次贷危机和20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海啸,引发全球关注,持续畅销10年。“货币战争”系列著作在中国财经图书市场上热销多年,被译成多国语言畅销海外。2010年以来,“货币战争”一词被各国政要、媒体广泛引用,世界货币战争的爆发也成为国际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除此之外,作者最早提出的“剪羊毛”“次贷地震”“金融海啸”“金融高边疆”等词语皆成为流行词汇。
目录
升级版序言
德国
国际银行家的发源地
谁是国际银行家
戛然而止的战争
老布雷施劳德:罗斯柴尔德的代理人
奥本海默:科隆的金融霸主
1848年革命与银行业的拯救行动
俾斯麦的崛起
布雷施劳德:俾斯麦的私人银行家
丹麦危机:俾斯麦的意外机会
普丹战争:金权小试锋芒
议会自由派:德国统一道路上的障碍
科隆—明登铁路私有化:普奥战争的财源
为什么普奥战争戛然而止
普法之战:大炮一响,黄金万两
50亿法郎战争赔款:银行家的“大馅饼”
英国
金权的制高点
弗朗西斯:巴林王朝的奠基人
荷兰:商业资本主义的顶峰
结盟霍普家族:巴林傍上了欧洲第一富豪
“红顶商人”:金权入股政权
跨越大西洋的人脉网络
路易斯安那融资:史上最惊人的金融案例
1812年英美战争:巴林家族里外通吃
法国战后赔款:巴林晋升欧洲第六强权
法国公债合同:双雄结仇
谋定而后动:罗斯柴尔德终成霸主
金融家与政治家
苏伊士运河:罗斯柴尔德的金融闪击战
拯救宿敌巴林银行
黄金十字架
进军中国
法国
金权的割据
法国大革命幕后的瑞士银行家族
法兰西银行:“雾月政变”的投资回报
垄断被打破:犹太银行家族的崛起
金融创新的革命
动产信贷银行:贝列拉的挑战
“既是骗子又是预言家”
法兰西银行:打败贝列拉的战略制高点
克里米亚战争
天主教银行家:第三股势力
金权的进化:从所有权到控制权
美国
金权的“圈里人”
赛利格曼:从小商贩到国际银行家
奥古斯特·贝尔蒙特的“美联储”
纽约的上流社会
国债大王赛利格曼
赛利格曼力撼财政部长
赛利格曼:美国的罗斯柴尔德
赛利格曼:真正的“巴拿马之父”
希夫的时代
希夫与日俄战争
新圈子与老圈子
动荡的欧洲
永不止息的渴望:回去,回归锡安
德国银行家族:回归希望之火燃起
巴勒斯坦困境
围堵与崛起:英德的战略竞争
汉堡美国航线:海上霸权争夺战
麦克斯·沃伯格:未来的经济沙皇
柏林—巴格达铁路:德国反围堵的战略通道
阿加迪尔事件
《贝尔福宣言》与银行家的梦想
背信弃义:英国统治精英与犹太复国主义的矛盾
经济武器与《凡尔赛和约》
1922年德国中央银行“独立”:超级通胀飓风的“风眼”
颠覆魏玛共和国的“货币战争”
沙赫特的“地租马克”保卫战
道威斯计划:扶持德国的开始
希特勒“新政”
“愤青”希特勒
费德尔:希特勒的金融导师
啤酒馆暴动:希特勒声名大震
希特勒被财神“撞了腰”
哈瓦拉计划
沙赫特:国际银行家的中间人
大棋局
纳粹德国的社会权力平台
纳粹德国的经济系统
希特勒“新政”
希特勒“新政”的第一把火:中央银行国有化
“费德尔货币”:德国的林肯绿币
“金融创新”挽救了德国经济
罗斯柴尔德与希特勒
希特勒的权术
银行家与情报网
克格勃的“剑桥五杰”
“第五个人”
“使徒会”的圈子
菲尔比的父亲
金·菲尔比与维克多·罗斯柴尔德
“剑桥五杰”打入英国情报系统
苏美之间,左右逢源
核心机密
维克多的对价:原子弹的机密交换以色列建国
“目标巴顿”
多诺凡的来历
战略情报局—“Oh So Social”
谋杀巴顿的动机
统治精英与“隐形寡头”
韩航KAL007航班的神秘空难
钻石帝国与精英元首
罗兹会社:英国统治精英的“黄埔军校”
“米尔纳小组”
“米尔纳小组”的德国政策基于两点核心
“盎格鲁–美利坚权势集团”
基金会:财富的隐身大法
心灵鸡汤们说:当你放弃越多,你就拥有越多
“家道中落”的洛克菲勒家族
杠杆效应与财富控制
国会的调查
基金会、精英集团与政府
基金会与教育系统
公众意见塑造
世界政府:“盎格鲁–美利坚权势集团”的奋斗目标
金融海啸之后
格林斯潘:经济机器的工程师
朝鲜战争使格林斯潘一夜成名
安·兰德:格林斯潘的精神导师
谁是上帝之手
安·兰德的伪命题
如果“大力神”们罢工
黄金:精英们的理想货币
扭曲的美元与“债务堰塞湖”
世界经济的未来:14年的“消费大萧条”
回到未来
2024年1月1日,世界单一货币启动
单一货币:历史的终结者
危机来得正是时候
货币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
完美而致命的组合:世界单一货币=黄金+碳货币
美元的结局
“大力神”们俯瞰下的世界
跋
序言
2011年,欧债危机风云乍起,全球经济复苏风雨飘摇,欧元崩溃论甚嚣尘上,来自欧洲的经济冲击波让全世界都备感寒意。
所谓欧元危机,其本质就是欧元背后的抵押资产的质量危机。欧元的抵押资产是以17个成员国的国债为核心,以各国税收为支撑的资产,而税收则依赖着各国的经济活动。因此,从表面上看,危机体现为各国财政政策的不匹配,而实际上欧洲南北方经济发展模式的断裂才是问题的根源。
自欧元诞生以来,以德国、荷兰为代表的欧元区北部国家,充分利用低通胀和低利率的政策环境,强化工业竞争力,在南欧诸国无法贬值本币来与之竞争的有利条件下,德国质优价廉的工业品在南欧市场上攻城略地,积累了大量贸易顺差,经济活跃,财政良好。而南欧的实体经济在与北欧的竞争中,逐步土崩瓦解,而欧元区的低利率在南欧则刺激起以房地产泡沫为中心的资产膨胀,以虚幻的财富效应来刺激消费,拉动经济增长,资产膨胀型经济发展模式取代了日益衰落的实体经济增长模式。
南欧房地产的极度繁荣和资产价格的不断飙升,又反过来刺激着南欧市场对北欧工业消费品的巨大需求,北欧经济更是平添助力,经济景气分外骄人。同时,南欧的资产泡沫盛宴又吸引着北欧的资本盈余大规模南下,进一步推高了南欧的资产价格。好一片烈火烹油,鲜花著锦的美妙繁荣!西班牙、希腊等国正是这一模式的典型代表,房地产翻番,资产价格飙升,巨量外来资本涌入,消费规模大增,税收财源滚滚。与之相伴的则是,贸易逆差扩大,财政支出无度,负债水平急升。
南欧借来的繁荣来得快,去得更急。当负债增长速度远高于收入增长速度时,资金链的断裂仅仅是时间问题。2011年泡沫破裂后,南欧各国立刻出现资产价格暴跌,消费萎缩,投资不振,失业严重,税收锐减,贸易萧条,资本外逃的危险局面,主权信用岌岌可危。
如果看到了欧债危机的本质,那么很显然要想重新使欧洲经济真正复苏,就绝不是仅仅推出“财政同盟”、“银行同盟”、“欧元债券”、“欧洲稳定机制”这些救急措施就能根治问题的。
但是,从目前欧盟提出的各项应对措施来看,“财政同盟”将成为欧盟的统一财政部,收缴各国的财政主权;“银行同盟”的设计则是囊括了各国的金融监管主权;“欧元债券”目的在于取代各国的信用主权;再加上欧洲央行业已执掌的货币发行权,欧盟各国在危机之后,国家的金融主权将彻底沦丧!
也许欧债危机的结局并不是欧元的解体,而是危机倒逼改革,各国被迫拱手让出金融主权,最终是加速催生出一个“欧洲合众国”!经过这场危机,究竟谁是最大的获益人呢?各国政府显然不是,因为他们的主要权力将丧失殆尽;各国人民当然也不是,因为他们将被迫为危机埋单。最大的获益人究竟是谁呢?那就是资本!
从另一个角度看,这场危机可以被解读为金权与主权的较量!
资本的最高意志,就是打破对资本的一切限制,以货币统领经济,以经济驾驭政治,以金权君临天下!但是,在国与国之间,资本被主权边界、金融监管所束缚;在一国之内,资本则必须面对上有议会掣肘、下有工会制约、中间有高税收和高福利的拖累,难以自由流动和肆意逐利。因此,弱化主权概念,取消主权边界,废除主权权力,将欧洲连成一片,让资本能够自由地、无羁绊地纵横驰骋,这片由货币统治的广袤大陆,就是理想中的“欧洲合众国”!
如果没有历史的大坐标系,眼前发生的欧债危机的确使人困惑迷离。从这个意义上看,本书探讨的正是近300年来欧洲金权势力的崛起历程,人们不妨将此书看作是“欧债危机之前传”。
金权崛起并非一种虚幻的理念,这一过程伴随着欧美最重要的十七大金融家族的盛衰沉浮,他们对各国经济、政治权力与战争冲突都曾发挥过重大的影响力。在这种影响力之下,我们可以发现欧盟的诞生和欧元的出现与这些金融家族存在着明显的联系。同样,欧债危机的走向、欧元的命运,以及未来欧洲合众国的出现,仍然与他们息息相关。
2009年,我在本书的第一版中提出了3个重要预判:第一,欧美经济将陷入至少10年的长期萧条,无论货币政策的宽松,还是财政政策的刺激,对于这轮经济萧条都基本无效;第二,当时对于中国社会还相当陌生的碳排放,将对经济与社会发挥日益重大的作用,并将被金融化乃至货币化;第三,主权货币将逐步被区域货币所取代,并最终向世界单一货币进化。
3年后,世界经济并未像人们当初乐观估计的那样,货币宽松和财政刺激难以取得持续效果。美国经济在经历了两轮货币宽松后,国债总量4年暴涨50%,而失业率仍在8%以上,如果加上不完全就业和放弃就业希望的人数,其实际失业率高达15%!这是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从未有过的严重困境。货币强心剂显然并未见效。在欧美经济复苏梦断之时,中国和其他新兴国家的经济增长也显著减速,世界经济正在滑入更为险恶的沼泽。
碳排放的概念在过去的3年里已成为上至世界各国领导人、下至普通百姓耳熟能详的热门词汇。欧美各国的碳排放交易已成金融市场的重要产品,而中国的碳排放交易所也在积极筹备。2012年,中国为稳定经济增长所列出的鼓励投资的清单中,节能减排项目更是引人注目。
如果欧洲合众国的诞生是金权崛起的必然结果,那么欧元作为区域货币的关键尝试,它必将成为通往世界单一货币道路上的重要里程碑!
2012年9月于北京
后记
如果说一个社会的实体经济部分主要是在“做蛋糕”,那么货币系统的核心作用就是“切蛋糕”。货币体系决定一个社会财富分配的价值取向,因而构成社会对财富创造者和拥有者的奖惩制度基础。合理的货币系统起到的作用就是“奖勤罚懒”,只要努力创造财富,诚实储蓄劳动成果,这种行为将获得制度性的保护和系统性的奖励,从而鼓励人们去创造更多的财富和享受公平的成果分配。相反,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必将产生“奖懒罚勤”的效果,它将恶性刺激财富的投机和赌博行为,严重扭曲社会财富的分配机制,严厉惩罚老老实实的财富创造者,并残酷剥削本本分分的财富储蓄者。如果炒股票就能发大财,人们何必要去勤奋工作?如果大家都在金融市场上轻轻松松地获得巨额利润,谁还会去踏踏实实地从事实体经济艰辛烦琐的工作?好逸恶劳、巧取豪夺之风日盛,勤俭持家、艰苦奋斗之气日衰,整个社会的财富创造热情将受到严重侵蚀,最终国家乃至文明将会衰落。著名货币学家弗兰兹·皮克有句名言:“货币的命运最终也将成为国家的命运。”
货币体系正是一个社会乃至一种文明的道德伦理基石。从这一点看,格林斯潘等人早已彻底洞悉了一种诚实的货币制度对人类文明究竟意味着什么。这也是他们最终必将放弃现有在经济上负债累累、在道德上千疮百孔的美元体系的根本原因。
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并非一系列偶然与巧合的后果,而是一场酝酿已久的全球范围内经济结构严重失衡的总清算。造成这种世界历史上罕见的经济结构严重扭曲局面的最重要因素,就是1971年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以来美元的过度发行。美元逐年放大的滥发趋势将世界经济体中各种潜在的危险因素逐渐聚集起来,在经历了长达30多年的缓慢恶化过程后,不可避免地濒临无以为继的状态,危机终于爆发了。
这场危机的本质是一场美元体系的重大危机,它不同于20世纪30年代以来的历次经济衰退,无论这场危机以怎样的方式落幕,世界都再也不会回归从前的格局。从世界经济发展模式到国际贸易分工,从全球货币机制到金融市场重建,从国际关系均势到地缘政治版图,从新能源革命到绿色时代的来临,这场金融危机对现有世界格局的冲击将不亚于一场世界级别的战争。
1971年,美国单方面废除了布雷顿森林体系。从此,美元的发行既不受黄金的刚性制约,也没有国际机构的软性监督。美国开始走上一条放纵美元发行,利用其世界储备和结算货币的特权地位,尽享向全球征收铸币税的惊人利益。
从1959年开始,美元的发行量就持续不断地超越美国GDP的实体经济增长速度,这种超量发行美元的行为在1997年之后进入了一个新的快速攀升阶段[18],这两条线之间的差距,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美国几十年来通过美元过量发行向全世界征收的“铸币税”。特别是1971年美国单方面废除了布雷顿森林体系,这是美元的一次重大国际违约行为。布雷顿森林体系是世界各主要国家联合签署的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国际公约,美国政府未经协商,突然单方面废除了美元与黄金的挂钩,相当于美元的一次严重赖账行为。既然美元曾经犯过这样的违约“前科”,那么未来再次出现突然的违约和赖账也并非不可想象。
如果说绝对的权力必将导致绝对的腐败,这句话同样适用于美元。美元的特权在为美国带来巨大利益的同时,也带来了日益严重的负面影响。
一方面,靠印美元就能享受别人的劳动成果,这种不劳而获的快感就像吸毒上瘾一般,逐步瓦解了美国自立国以来所秉持的清教徒精神和节俭刻苦的社会道德伦理体系,违背了努力勤奋创造财富的“美国梦”精神,滋生和纵容了整个社会的鼓励投机、崇尚奢华、放纵消费、寅吃卯粮、自我膨胀的恶性观念,腐蚀了社会新生代创造真实财富的热情,日益掏空了美国积累了200年的社会财富。
另一方面,在出口美元纸币换回世界商品的过程中,必然积累大量赤字和负债,越来越大的债务规模和利息支出成本,从根本上削弱了美国的国力,为弥补亏空只能加大印钞规模,从而导致社会财富分配不均日益严重,中产阶级债务压力逐年增加,而收入水平远远落后,家庭财务状况越来越脆弱,支付危机俨然成形。
正是美元的长期过量发行,导致了全球经济结构的严重扭曲。如果没有美元的不合理制度力挺,美国的过度负债与消费和新兴国家的过度生产与储蓄之间的极端失衡局面早就不可能维持。人类历史上从未有哪一个国家能够像美国这样在30多年的时间里,持续不断地处在贸易逆差和财政逆差之中,在沉重的债务压力之下,国民经济能够不发生系统性的崩溃,其根本原因正是美元脱离黄金之后,美国实际上根本不必努力偿还债务,只需开动印钞机就能大幅减轻债务压力,而将通货膨胀的后果均摊给全世界。这样一种货币制度之荒谬、之堕落、之不公,在世界历史上前所未见。
即便如此,美元制度仍然不可能永远维持下去。
截至2008年,美国的国债、地方政府债、企业债、金融债、私人债务的总规模已达57万亿美元,并且近年来在以每年7%~8%的速度上涨,以利滚利的方式增加,而美国常年可持续的GDP和国民收入增加速度仅有3%左右。因为债务成本增长始终高于国民收入3%的平均增长率,从1980年开始,美国总债务(不仅仅是国债)占GDP的比重连续攀升了近30年,从163%飙升到目前的370%。由于利滚利的效应,美国总债务增加的规模越到将来就越是惊人。目前,美国总债务已形成了一个危险的“债务堰塞湖”。
自美元1971年脱离黄金以来,美国总债务平均年增加6%,2000年以来更高达7%~8%。如果我们以保守的6%的增长速度计算,那么在41年以后,美国的总债务将达到惊世骇俗的621.5万亿美元!而美国的国民收入从目前11万亿美元的规模,以长期可持续的3%的增长速度计算,41年后仅为37万亿美元,621.5万亿美元的债务如果以6%的平均利息成本计算,利息支出将高达37.3万亿美元之巨。
换句话说,2051年将是一个关键性的年份,到这一年,美国全部债务的利息支付总额将超过美国全部国民收入的总额,这意味着美国将在经济上彻底破产!
这些债务还不包括目前100万亿美元以上的医疗保险和社保基金的隐性负债。
美国社会已处在高倍杠杆运作之下。整个国民经济最终将无法承受如此沉重的债务本息压力,从而导致最后的崩盘。
因此,美元危机的爆发不是会不会的问题,而只是时间问题。更大的可能性是,在2051年美元大限到来之前,崩溃就已经发生。也许,2008年金融海啸拉开的正是美元解体的序幕。
世界经济的未来:14年的“消费大萧条”
我们需要关注的已经不是金融海啸时发生了什么,而是金融海啸之后的世界将会发生什么。
从目前经济的基本趋势看,金融危机的恐慌情绪似乎暂时平息,经济复苏的希望之光仿佛就在眼前。2009年以来的世界股票市场闪现了出人意料的反弹,这究竟是新一波牛市的开始,还是可怕的熊市回升?世界经济真的即将复苏了吗?
1929年美国股票市场的暴跌仅仅是拉开了大萧条的序幕,1930年美国股市出现了一波非常近似的熊市大反弹,也令人们燃起同等强烈的希望。但是,随之而来的是1931年更大规模的金融风暴,彻底打垮了金融市场的信心,并引发了长达10年的经济大萧条。
格林斯潘曾将这次金融海啸形容为百年一遇,他自然不应该是在危机爆发后思路突然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从完全忽视金融危机的巨大风险“认识飞跃”到严厉表示危机将比1929年更加严重。
事实上,应该有很多人已经看出未来世界经济前景十分不乐观,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萧条其实离今天的世界并不遥远。人们总是想当然地认为,当今的世界已经与过去的历史发生了说不清道不明的本质变化,人类似乎登上了一个永久繁荣的高原,所有衰退都是短暂的,每次复苏都是迅速的。中央银行家们好像已经找到了避免大萧条的灵丹妙药,货币政策可以无中生有地创造财富,制止一切危机的蔓延;政府笃信财政政策能够挽狂澜于既倒,随心所欲地实现永久繁荣。如果说经济的确存在着内在规律,那么人力的作用就必须顺势而为,认识规律并驾驭起伏,这对于投资者来说十分重要。
当人们经历了惊险的激流险滩之后,欢欣鼓舞地来到了一片宽阔的湖面,一切似乎都已平静下来。这时,只有站在高处的人才会猛然发现,就在顺流而下的不远的前方,横在湖面之下的是一道令人胆寒的超级大瀑布。
这就是美国7 700万“婴儿潮”世代的“消费大萧条时代”的来临。
美国的“婴儿潮”世代指的是美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4664”现象: 1946~1964年,这18年间美国出生的人口高达7 700万,占美国人口的1/4,这群人是当今美国社会的中坚力量。随着“婴儿潮”世代的成长,美国的经济步入了令人炫目的繁荣期。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美国的“婴儿潮”人口带动了玩具、卡通、流行音乐的成长;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步入结婚活跃期的“婴儿潮”人口带动了房地产、汽车业的成长;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步入消费黄金期的“婴儿潮”人口又带动了个人电脑和互联网的成长。在这期间,“婴儿潮”人口创造了历史上最大的股市涨幅、房价涨幅以及国际航空、个人计算机、电脑网络和运动休闲工具的需求。
从图中可以看出“婴儿潮”世代出生的最高峰时间段的最后拐点是1962年,考虑到美国是一个巨大的移民国家,这一人口曲线已经经过了移民人口的调整。注意:请记住1962年这个数字。
根据美国劳工部的统计数字,美国人一生的消费最高峰是在47岁,此时的人生正当壮年,年富力强,收入达到鼎盛时期。过了47岁,人们开始考虑退休和养老,身体也日渐衰老,不得不准备看病吃药,从这时开始,人们对未来收入的预期下降,消费开始逐步滑落,生活日渐节俭。随着年龄的增加,各种欲望也同步开始走下坡路。
美国的“婴儿潮”世代从来没有储蓄的习惯,他们的人生前半段正好赶上美国成为主宰世界的霸权帝国,他们的心态中普遍存在着对未来超级乐观的情绪,铺张和挥霍成为生活的常态,肆意和放纵是他们的世代特征。他们没有父辈灰暗的大萧条记忆,也没有你死我活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残酷洗礼,一切都是那么顺利,一切都是那么辉煌。
1962年“婴儿潮”下滑拐点时出生的孩子们经过了47年的奢侈生活,来到了美国国运的转折年份—2009年。世界突然变得暗淡,经济繁荣突然消失,金融海啸惊涛拍岸,失业狂潮席卷而来。此时,他们突然发现自己投在股票市场的退休金已经损失近半,而银行账户的存款由于常年的大手大脚,从来就是“薄如蝉翼”,同时,放纵的生活习惯和肆意的超前消费,使得他们早已负债累累。在这样的情况之下,他们的消费将从正常衰老的消费曲线上陡然下滑,必须加快勒紧裤腰带的速度和力度,以应对未来残酷的经济寒流。
2009年将是一个世界经济转折的年份,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道琼斯股票指数与人口消费年龄曲线呈现出令人惊异的高度一致性。道理很明显,股票市场反映了上市公司的业绩预期,而公司的业绩取决于产品销售,销售自然来源于人们的消费,消费在美国拉动了GDP的72%。
从历史上看,1966~1982年,美国股市出现了近16年的股票市场大熊市(经通货膨胀调整),这一熊市周期与上一波人口老化周期曲线完美地重合在一起。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60年代初的“婴儿潮”高峰期人口大学毕业陆续进入劳动力市场,这一大批年轻人朝气蓬勃,勇于冒险,敢于创业,大胆消费,刺激了美国经济,极大地拉动了消费,创造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经济繁荣时代,股票市场紧跟着出现了一个近20年的大牛市。
而2009年正好处在人口消费曲线所代表的悬崖边缘,再往前一步就是“消费瀑布”的拐点了。当1962年出生的最后一批“婴儿潮”世代滑过2009年的47岁消费最高峰年龄,接下去的就是一个剧烈下滑的消费周期,其持续时间直抵2024年。这将是一个长达14年的消费下滑周期,在高度负债的情况下,美国的消费市场将陷入一个堪与20世纪30年代相提并论的漫长冰河期!
请注意,无论货币政策还是财政政策,对于一个衰老的世代都不会产生明显的作用,毕竟这些政策无法使人返老还童。鼓励老年人大胆借钱消费并不十分现实,消费的逐年萎缩将使目前看起来鲜亮的经济复苏“绿芽”失去肥沃的信贷土壤。毕竟消费拉动着美国72%的经济增长!
日本曾在1994年达到了人口消费的顶峰期,随之而来的就是十几年的经济不景气,日本政府将利率一路降到了零,财政刺激所导致的国债总量高达日本GDP的160%,日本经济仍然无法启动。这与政府无法强迫老人们去大量借贷进行只有年轻人才有兴趣的消费有着密切的关系。
更为严重的是,欧洲的人口周期与美国一致,欧美两大经济板块将同时陷入长期消费冰河期。这对于所有以欧美市场为主要出口对象的生产能力严重过剩的新兴国家来说,将是一场经济生态环境的巨变。不能适应这次灾难级别巨变的国家将被淘汰出局,未来的道路将会异常艰难。
对经济的基本规律,统治世界的精英们早已洞若观火,他们要做的就是利用这一规律达成自己的重大战略企图,为此,他们已经等待了很久很久。再次提醒读者注意,2024年将是一个对于全世界都至关重要的年份。这一年,国际银行家的百年梦想将有可能变为现实!
文摘
2011年,欧债危机风云乍起,全球经济复苏风雨飘摇,欧元崩溃论甚嚣尘上,来自欧洲的经济冲击波让全世界都备感寒意。
所谓欧元危机,其本质就是欧元背后的抵押资产的质量危机。欧元的抵押资产是以17个成员国的国债为核心,以各国税收为支撑的资产,而税收则依赖着各国的经济活动。因此,从表面上看,危机体现为各国财政政策的不匹配,而实际上欧洲南北方经济发展模式的断裂才是问题的根源。
自欧元诞生以来,以德国、荷兰为代表的欧元区北部国家,充分利用低通胀和低利率的政策环境,强化工业竞争力,在南欧诸国无法贬值本币来与之竞争的有利条件下,德国质优价廉的工业品在南欧市场上攻城略地,积累了大量贸易顺差,经济活跃,财政良好。而南欧的实体经济在与北欧的竞争中,逐步土崩瓦解,而欧元区的低利率在南欧则刺激起以房地产泡沫为中心的资产膨胀,以虚幻的财富效应来刺激消费,拉动经济增长,资产膨胀型经济发展模式取代了日益衰落的实体经济增长模式。
南欧房地产的极度繁荣和资产价格的不断飙升,又反过来刺激着南欧市场对北欧工业消费品的巨大需求,北欧经济更是平添助力,经济景气分外骄人。同时,南欧的资产泡沫盛宴又吸引着北欧的资本盈余大规模南下,进一步推高了南欧的资产价格。好一片烈火烹油,鲜花著锦的美妙繁荣!西班牙、希腊等国正是这一模式的典型代表,房地产翻番,资产价格飙升,巨量外来资本涌入,消费规模大增,税收财源滚滚。与之相伴的则是,贸易逆差扩大,财政支出无度,负债水平急升。
南欧借来的繁荣来得快,去得更急。当负债增长速度远高于收入增长速度时,资金链的断裂仅仅是时间问题。2011年泡沫破裂后,南欧各国立刻出现资产价格暴跌,消费萎缩,投资不振,失业严重,税收锐减,贸易萧条,资本外逃的危险局面,主权信用岌岌可危。
如果看到了欧债危机的本质,那么很显然要想重新使欧洲经济真正复苏,就绝不是仅仅推出“财政同盟”、“银行同盟”、“欧元债券”、“欧洲稳定机制”这些救急措施就能根治问题的。
但是,从目前欧盟提出的各项应对措施来看,“财政同盟”将成为欧盟的统一财政部,收缴各国的财政主权;“银行同盟”的设计则是囊括了各国的金融监管主权;“欧元债券”目的在于取代各国的信用主权;再加上欧洲央行业已执掌的货币发行权,欧盟各国在危机之后,国家的金融主权将彻底沦丧!
也许欧债危机的结局并不是欧元的解体,而是危机倒逼改革,各国被迫拱手让出金融主权,最终是加速催生出一个“欧洲合众国”!经过这场危机,究竟谁是最大的获益人呢?各国政府显然不是,因为他们的主要权力将丧失殆尽;各国人民当然也不是,因为他们将被迫为危机埋单。最大的获益人究竟是谁呢?那就是资本!
从另一个角度看,这场危机可以被解读为金权与主权的较量!
资本的最高意志,就是打破对资本的一切限制,以货币统领经济,以经济驾驭政治,以金权君临天下!但是,在国与国之间,资本被主权边界、金融监管所束缚;在一国之内,资本则必须面对上有议会掣肘、下有工会制约、中间有高税收和高福利的拖累,难以自由流动和肆意逐利。因此,弱化主权概念,取消主权边界,废除主权权力,将欧洲连成一片,让资本能够自由地、无羁绊地纵横驰骋,这片由货币统治的广袤大陆,就是理想中的“欧洲合众国”!
如果没有历史的大坐标系,眼前发生的欧债危机的确使人困惑迷离。从这个意义上看,本书探讨的正是近300年来欧洲金权势力的崛起历程,人们不妨将此书看作是“欧债危机之前传”。
金权崛起并非一种虚幻的理念,这一过程伴随着欧美最重要的十七大金融家族的盛衰沉浮,他们对各国经济、政治权力与战争冲突都曾发挥过重大的影响力。在这种影响力之下,我们可以发现欧盟的诞生和欧元的出现与这些金融家族存在着明显的联系。同样,欧债危机的走向、欧元的命运,以及未来欧洲合众国的出现,仍然与他们息息相关。
2009年,我在本书的第一版中提出了3个重要预判:第一,欧美经济将陷入至少10年的长期萧条,无论货币政策的宽松,还是财政政策的刺激,对于这轮经济萧条都基本无效;第二,当时对于中国社会还相当陌生的碳排放,将对经济与社会发挥日益重大的作用,并将被金融化乃至货币化;第三,主权货币将逐步被区域货币所取代,并最终向世界单一货币进化。
3年后,世界经济并未像人们当初乐观估计的那样,货币宽松和财政刺激难以取得持续效果。美国经济在经历了两轮货币宽松后,国债总量4年暴涨50%,而失业率仍在8%以上,如果加上不完全就业和放弃就业希望的人数,其实际失业率高达15%!这是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从未有过的严重困境。货币强心剂显然并未见效。在欧美经济复苏梦断之时,中国和其他新兴国家的经济增长也显著减速,世界经济正在滑入更为险恶的沼泽。
碳排放的概念在过去的3年里已成为上至世界各国领导人、下至普通百姓耳熟能详的热门词汇。欧美各国的碳排放交易已成金融市场的重要产品,而中国的碳排放交易所也在积极筹备。2012年,中国为稳定经济增长所列出的鼓励投资的清单中,节能减排项目更是引人注目。
如果欧洲合众国的诞生是金权崛起的必然结果,那么欧元作为区域货币的关键尝试,它必将成为通往世界单一货币道路上的重要里程碑!
2012年9月于北京
ISBN | 7508676378,9787508676371 |
---|---|
出版社 | 中信出版社 |
作者 | 宋鸿兵 |
尺寸 |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