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辑推荐
曹业海著的《笑洒江南--我和师父张永熙/名家笑侃相声圈》记述的多位相声老前辈均经历了新旧两个社会,由于观念和性格的原因,都在人生的舞台上经历了大起大落、大喜大悲,所幸大多以喜剧落下帷幕,但留下来的思考却是很多。时代在飞速地发展,新的东西越来越多,让人目不暇接,相反匮乏的是对于传统的关注和理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时代,会创造那个时代的辉煌,也会留下那个时代的遗憾。将这些辉煌与遗憾记录下来,让后来者了解那一段历史,对于相声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应当是有积极的现实意义的。
目录
絮语
第一章聚散有缘
一、春天来了
二、夫子庙初结师缘
三、一次改变师父命运的谈话
四、北上滁州
第二章巡演轶闻
一、再战苏北
二、夜半惊魂
三、吃螃蟹的艺术
四、胜利大逃亡
五、早晚得挨一刀
六、六十大寿
七、师父不见了
八、艺交方荣翔
九、称谓只是一个符号
十、依然青春
第三章师门记事
一、一张说明书
二、110来了
三、减字《西江月》
四、泪洒济南府
五、西子湖边的余音
第四章曲坛忆旧
一、醉鬼张八
二、苏文茂台上的尴尬
三、登上广茗阁
四、大八件和芝麻酱
五、高笑临与《铡美案》
六、侯宝林杂谈宫保鸡丁
第五章旷世奇情
一、南京好人
二、旧王府恩怨情仇
三、我本将心向明月
第六章星陨金陵
一、一碗鳝鱼面引起的变故
二、养老院五百六十天
三、从戴家巷到岱山
后记
序言
呕心沥血寄深情 振聋发聩大文章
孙福海
手捧业海兄亲撰其师张永熙二十余万字长篇《笑洒江南——我和师父张永熙》一书,难抑心中的激动。此书字字饱含着作者用心血凝聚的至大、至深、至美的深情,篇篇高奏着铿锵有力、幽默、睿智、机警且令人难以掩卷的叙说。本书叩开了主人公张永熙的心扉,探赜了主人公一生鲜为人知的足迹、心灵、成就、困惑、灾难、境界及艺术生涯的轨迹,细腻、诙谐地披露了主人公对相声艺术的探索、创新与实践;高歌了主人公传艺、修养、境界、人生追求和生命礼赞;丰富了我国民族艺术的宝库,并为中国相声史增光添色。
本书的出版,意义有三。
首先,不忘先贤,彰显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在业内,无人不知张永熙掌门弟子曹业海对师父的孝,尤其是在张永熙落难——身受迫害、无处可投之后,业海兄将身无分文、前途堪忧的师父接到自己工作所在地——安徽滁州。对身经五年的监狱生活、家遭变故、事业惘然的师父,业海兄像孝敬自己的父亲一样赡养、劝慰,奔波于有关部门为其铺展新的人生舞台,促使其恢复相声表演,安排在滁州歌舞团工作,迎来了艺术事业的第二个春天;并妥善安排了师父的退休生活待遇,使其老有所依,得以颐养天年。
业海兄几乎和我的经历相似,先从事相声表演后从政。那时他已经是滁州市文化局副局长,才华、能力在当地屈指可数。凡从政之人,深知个中甘苦.将精力分散在孝敬老人身上,必然不能全身心地顾及升迁,而且也影响了他创作才华的释放。仅我所知,业海兄著有《曹业海文艺作品集》(曲艺卷、影视卷),戏曲剧本《扬州船娘》《人间星云》,电视连续剧《朱元璋还乡》及相声、快板书、数来宝、长篇评书等二百余万字的曲艺作品。鉴于此,在我们钦佩其美德的同时,观其写其师,探微发奥、大张大合、驾轻就熟、语言简朴、生动感人,读之使人几度潸然泪下。与之相比,顿悟何为“名山自有高处”矣!
其次,业绩辉煌,高歌民族文化之瑰宝。
书中所述主人公“笑洒江南”,不仅仅是颂扬张永熙辉煌的一生及超凡的艺术成就,而是为我们的民族文化瑰宝——相声,增光添色。相声界有一句俗语:“宁往东走一千,不往南挪一砖。”这是相声前辈在走江湖、跑码头中总结出来的经验教训。相声诞生在北京,发祥于天津,是常年落户于京津一带的曲种,如跑码头,往东、往南有着多少次的失败教训。第三代相声扛大旗者“万人迷(李德铴)”在京津炙手可热、红得发紫,在东北是张作霖、张学良父子每次堂会必请之“大蔓儿”。而在上海、南京却遭到冷遇,饿着肚子回天津。诸多相声界大家均难在南方长期立足,而唯有北方演员张永熙在20世纪50年代初,在南方为相声开辟了一片新天地,使南方观众认识了相声,喜欢了相声,并培养了一批优秀的相声演员。使这个民族文化瑰宝在上海、南京、安徽等南方广大地区扎根落户、开花结果。在本书中,作者就诠释了为什么张永熙能够成功,为什么他不仅开辟了南方演出市场,而且还红得发紫,被观众誉为“南方的侯宝林”“相声大师”。个中之妙、之奇、之经验,我们业内人士都值得认真一读。
最后,永载史册,弘扬珍贵传承。
《笑洒江南——我和师父张永熙》为中国相声发展史增添了弥足珍贵的资料,也可以说,这部书是浓缩、归纳、展现相声在南方发展的一个缩影,填补了中国相声发展史中的诸多空白。书中不仅能使人清晰地看到相声在南方发展的轨迹,也能清楚地捕捉到改革开放后,相声演员如何砸烂“大锅饭”、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多劳多得、内部分配,以及相声演员当时的思想状况、艺术活力和他们的生活状态。就连张永熙晚年演出两千多场的省市、地区、县城都能翔实地体现在书中,俨然是一部张先生巡迴演出的“地理图”,可见作者之用心及功力。
至于书中的幽默及读来令人捧腹之处.我想还是读者自己来享受吧!
上述粗浅的读书之感.不敢为序。只做钦慕之言吧!
丙申中秋
后记
在时间和历史面前,人生是短暂的;而每个人的人生经历却又是漫长的。回顾曾经的历史和人生,将漫长凝练成文字,是我心中的一个愿望。
今逢恩师张永熙先生去世一周年,这个愿望终于实现,在天津人民出版社的支持下,得以将这本拙作奉献给读者。
书中记述的多位相声老前辈均经历了新旧两个社会,由于观念和性格的原因,都在人生的舞台上经历了大起大落、大喜大悲,所幸大多以喜剧落下帷幕,但留下来的思考却是很多。时代在飞速地发展,新的东西越来越多,让人目不暇接,相反匮乏的是对于传统的关注和理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时代,会创造那个时代的辉煌,也会留下那个时代的遗憾。将这些辉煌与遗憾记录下来,让后来者了解那一段历史,对于相声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应当是有积极的现实意义的。
本书在策划与写作过程中,得到孙福海、李伯祥两位师兄和钱钰锟先生的指导与鼓励,使本书得以顺利完成,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同时,对提供相关资料的张玉柱、韦升美、张爱明、夏月娥、刘培枫、张京铭、吕海云、宁建春、朱农、郑林哲、吴棣等友人与同事一并致以谢意。感谢梁尚义、孙小林等师兄弟以及晚辈赵彬、张新东给予的帮助和支持。并向为此书得以问世而付出辛勤劳动的责任编辑张素梅主任致以诚挚的谢意。
“俱往矣,看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相声艺术是中国的国粹,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一代相声演员必须牢记在心的。随着中华民族复兴大业的实现,相声界必将新人辈出,星光灿烂。
作者曹业海
丙申处暑与滁州
文摘
师父在“文革”中的境遇,对他来说好比遭到了灭顶之灾。如同一个溺水者在大海中挣扎沉浮,他奋力寻求一切可以救命的漂浮物。这时,突然身边来了一艘豪华游艇,他不用思考毫不犹豫地登了上去。可是,这艘游艇并没有驶向他所憧憬的幸福的彼岸,而是绕了一圈儿,转个弯儿将他送进了洪泽湖!
放在今天看一看。师父这段错恋应归属于道德问题,并不属于法律规范的范畴。那为什么会有五年刑期的结果呢?问题出在师父与英子赴镇江殉情时寄出的两封信。
这件事儿说来话长。
南京市曲艺团成立于1958年秋天,团的班底是已活动三年之久的南京群鸣相声队,再加上社会上有名望的南京评话、苏北琴书、河南坠子演员,总共有一百余人,组建成南京市曲艺团。师父被任命为团长,市文化局派来一位行政干部任辅导员。
南京市曲艺团的主管单位是市文化局,依党管意识形态工作的分工.宣传部门对文化单位负有指导的职责。这样,对曲艺团的各方面工作发表权威意见的领导单位分别来自党政两个方面,而有时部门之间或领导者个人之间的意见不尽相同,甚至相互矛盾。作为曲艺团的领导者面临此类情况时。如何审时度势、从容应对、闪转腾挪、进退有据,可是一门学问。师父是从旧社会过来的相声艺人,对江湖买卖、门里门外、说学逗唱、怪卖坏帅、使柳抹单、湍春犯块,那是应对自如,游刃有余。曲艺团里大多是艺人,江湖自有规矩,虽有各种各样的矛盾,但对师父来说也不难摆平。而作为新社会的文艺团体的一把手如何处理来自上上下下各方面的关系和意见,特别是牵涉到各个方面的人际关系和站队表态之类的事,他就懵懵懂懂、糊糊涂涂了。偏偏他又是个“大腕儿”,艺高人胆大,有恃无恐,说话办事时疏漏错失不在少数.时间一长.在领导的心中渐渐也有了看法。有一次,他在闲谈中说到上面一位女领导时.偏偏“调侃儿”称她为“苍果儿”(老年妇女),此话一出口,立马就有人向上汇报了。女人都忌惮别人说自己老,何况是当了官的女人呢?碍于师父当时的声望和名气,也不便发作,但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
“文革”后期,一些受到冲击的领导又逐渐回到领导岗位,但师父却失去了往日的光环,曲艺团解散了,团长的职务自然也被取消,被扣的工资也没有补发,合作多年的捧哏关立明被下放到工厂,演出没有搭档,孤零零一个人.被分配到南京市歌舞团,和一帮年轻的歌舞演员混在一起,无所事事。用他自已的话说,这是百花丛中栽了一棵大白菜,谁看了谁别扭。他表面上对这一切很顺从,没有一丝怨言,但在心中却是强压了一腔怒火,伺机爆发。
就在这时,师父出事了!
师娘得知师父和英子的事情后气愤之极,一气之下动手打了师父几十个耳光。谁知不但没将师父打回头,师父反而破罐子破摔,铁了心要和英子在一起。
英子说:“怎么办?咱们逃走吧,浪迹天涯。你教我说相声.我们可以到处去卖艺,把孩子养大。”
可是这个时候,时代已经完全不同了,不像老年间可以随便去外地卖艺为生,没有介绍信,什么流浪艺人也活不下去。我说:“这行不通了.将来孩子也得吃苦,天下虽大,只怕没有你我容身之所。”
英子年轻冲动,立刻就说:“那我就死,我死了你就没事了,一了百了。”
我听了热血上涌,坚决地说:“我不会丢下你,要死咱们一起死!”
当时完全是被疯狂的感情左右了,只想着我不能辜负她。两个人海誓山盟之后,决定一块儿去跳扬子江。
决定之后,反而有一种决绝的冷静。我们俩商量着,还买了些绳子,准备两个人绑在一起,这样跳下去之后死了也不会分开,然后各自给家里写了一封绝笔书信,把身上的钱和粮票都随信寄回家去。眼看把身后事都安排清楚了,我们就启程去镇江。
我们挑选了镇江焦山作为人生的终点。焦山矗立于扬子江上.风景秀丽。不过那时候,我们并没有欣赏江景的情绪。天已经是深秋,江风凛冽.我们收集地上的青草,写成自己对人世的告别:“英子、张永熙,与世长辞。”(《张永熙自传》第174页,团结出版社)
师父不仅给家里写了绝笔书信,而且鬼使神差地还给文化局和歌舞团的领导也写了一封诀别信。(P6-7)
曹业海著的《笑洒江南--我和师父张永熙/名家笑侃相声圈》记述的多位相声老前辈均经历了新旧两个社会,由于观念和性格的原因,都在人生的舞台上经历了大起大落、大喜大悲,所幸大多以喜剧落下帷幕,但留下来的思考却是很多。时代在飞速地发展,新的东西越来越多,让人目不暇接,相反匮乏的是对于传统的关注和理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时代,会创造那个时代的辉煌,也会留下那个时代的遗憾。将这些辉煌与遗憾记录下来,让后来者了解那一段历史,对于相声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应当是有积极的现实意义的。
目录
絮语
第一章聚散有缘
一、春天来了
二、夫子庙初结师缘
三、一次改变师父命运的谈话
四、北上滁州
第二章巡演轶闻
一、再战苏北
二、夜半惊魂
三、吃螃蟹的艺术
四、胜利大逃亡
五、早晚得挨一刀
六、六十大寿
七、师父不见了
八、艺交方荣翔
九、称谓只是一个符号
十、依然青春
第三章师门记事
一、一张说明书
二、110来了
三、减字《西江月》
四、泪洒济南府
五、西子湖边的余音
第四章曲坛忆旧
一、醉鬼张八
二、苏文茂台上的尴尬
三、登上广茗阁
四、大八件和芝麻酱
五、高笑临与《铡美案》
六、侯宝林杂谈宫保鸡丁
第五章旷世奇情
一、南京好人
二、旧王府恩怨情仇
三、我本将心向明月
第六章星陨金陵
一、一碗鳝鱼面引起的变故
二、养老院五百六十天
三、从戴家巷到岱山
后记
序言
呕心沥血寄深情 振聋发聩大文章
孙福海
手捧业海兄亲撰其师张永熙二十余万字长篇《笑洒江南——我和师父张永熙》一书,难抑心中的激动。此书字字饱含着作者用心血凝聚的至大、至深、至美的深情,篇篇高奏着铿锵有力、幽默、睿智、机警且令人难以掩卷的叙说。本书叩开了主人公张永熙的心扉,探赜了主人公一生鲜为人知的足迹、心灵、成就、困惑、灾难、境界及艺术生涯的轨迹,细腻、诙谐地披露了主人公对相声艺术的探索、创新与实践;高歌了主人公传艺、修养、境界、人生追求和生命礼赞;丰富了我国民族艺术的宝库,并为中国相声史增光添色。
本书的出版,意义有三。
首先,不忘先贤,彰显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在业内,无人不知张永熙掌门弟子曹业海对师父的孝,尤其是在张永熙落难——身受迫害、无处可投之后,业海兄将身无分文、前途堪忧的师父接到自己工作所在地——安徽滁州。对身经五年的监狱生活、家遭变故、事业惘然的师父,业海兄像孝敬自己的父亲一样赡养、劝慰,奔波于有关部门为其铺展新的人生舞台,促使其恢复相声表演,安排在滁州歌舞团工作,迎来了艺术事业的第二个春天;并妥善安排了师父的退休生活待遇,使其老有所依,得以颐养天年。
业海兄几乎和我的经历相似,先从事相声表演后从政。那时他已经是滁州市文化局副局长,才华、能力在当地屈指可数。凡从政之人,深知个中甘苦.将精力分散在孝敬老人身上,必然不能全身心地顾及升迁,而且也影响了他创作才华的释放。仅我所知,业海兄著有《曹业海文艺作品集》(曲艺卷、影视卷),戏曲剧本《扬州船娘》《人间星云》,电视连续剧《朱元璋还乡》及相声、快板书、数来宝、长篇评书等二百余万字的曲艺作品。鉴于此,在我们钦佩其美德的同时,观其写其师,探微发奥、大张大合、驾轻就熟、语言简朴、生动感人,读之使人几度潸然泪下。与之相比,顿悟何为“名山自有高处”矣!
其次,业绩辉煌,高歌民族文化之瑰宝。
书中所述主人公“笑洒江南”,不仅仅是颂扬张永熙辉煌的一生及超凡的艺术成就,而是为我们的民族文化瑰宝——相声,增光添色。相声界有一句俗语:“宁往东走一千,不往南挪一砖。”这是相声前辈在走江湖、跑码头中总结出来的经验教训。相声诞生在北京,发祥于天津,是常年落户于京津一带的曲种,如跑码头,往东、往南有着多少次的失败教训。第三代相声扛大旗者“万人迷(李德铴)”在京津炙手可热、红得发紫,在东北是张作霖、张学良父子每次堂会必请之“大蔓儿”。而在上海、南京却遭到冷遇,饿着肚子回天津。诸多相声界大家均难在南方长期立足,而唯有北方演员张永熙在20世纪50年代初,在南方为相声开辟了一片新天地,使南方观众认识了相声,喜欢了相声,并培养了一批优秀的相声演员。使这个民族文化瑰宝在上海、南京、安徽等南方广大地区扎根落户、开花结果。在本书中,作者就诠释了为什么张永熙能够成功,为什么他不仅开辟了南方演出市场,而且还红得发紫,被观众誉为“南方的侯宝林”“相声大师”。个中之妙、之奇、之经验,我们业内人士都值得认真一读。
最后,永载史册,弘扬珍贵传承。
《笑洒江南——我和师父张永熙》为中国相声发展史增添了弥足珍贵的资料,也可以说,这部书是浓缩、归纳、展现相声在南方发展的一个缩影,填补了中国相声发展史中的诸多空白。书中不仅能使人清晰地看到相声在南方发展的轨迹,也能清楚地捕捉到改革开放后,相声演员如何砸烂“大锅饭”、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多劳多得、内部分配,以及相声演员当时的思想状况、艺术活力和他们的生活状态。就连张永熙晚年演出两千多场的省市、地区、县城都能翔实地体现在书中,俨然是一部张先生巡迴演出的“地理图”,可见作者之用心及功力。
至于书中的幽默及读来令人捧腹之处.我想还是读者自己来享受吧!
上述粗浅的读书之感.不敢为序。只做钦慕之言吧!
丙申中秋
后记
在时间和历史面前,人生是短暂的;而每个人的人生经历却又是漫长的。回顾曾经的历史和人生,将漫长凝练成文字,是我心中的一个愿望。
今逢恩师张永熙先生去世一周年,这个愿望终于实现,在天津人民出版社的支持下,得以将这本拙作奉献给读者。
书中记述的多位相声老前辈均经历了新旧两个社会,由于观念和性格的原因,都在人生的舞台上经历了大起大落、大喜大悲,所幸大多以喜剧落下帷幕,但留下来的思考却是很多。时代在飞速地发展,新的东西越来越多,让人目不暇接,相反匮乏的是对于传统的关注和理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时代,会创造那个时代的辉煌,也会留下那个时代的遗憾。将这些辉煌与遗憾记录下来,让后来者了解那一段历史,对于相声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应当是有积极的现实意义的。
本书在策划与写作过程中,得到孙福海、李伯祥两位师兄和钱钰锟先生的指导与鼓励,使本书得以顺利完成,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同时,对提供相关资料的张玉柱、韦升美、张爱明、夏月娥、刘培枫、张京铭、吕海云、宁建春、朱农、郑林哲、吴棣等友人与同事一并致以谢意。感谢梁尚义、孙小林等师兄弟以及晚辈赵彬、张新东给予的帮助和支持。并向为此书得以问世而付出辛勤劳动的责任编辑张素梅主任致以诚挚的谢意。
“俱往矣,看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相声艺术是中国的国粹,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一代相声演员必须牢记在心的。随着中华民族复兴大业的实现,相声界必将新人辈出,星光灿烂。
作者曹业海
丙申处暑与滁州
文摘
师父在“文革”中的境遇,对他来说好比遭到了灭顶之灾。如同一个溺水者在大海中挣扎沉浮,他奋力寻求一切可以救命的漂浮物。这时,突然身边来了一艘豪华游艇,他不用思考毫不犹豫地登了上去。可是,这艘游艇并没有驶向他所憧憬的幸福的彼岸,而是绕了一圈儿,转个弯儿将他送进了洪泽湖!
放在今天看一看。师父这段错恋应归属于道德问题,并不属于法律规范的范畴。那为什么会有五年刑期的结果呢?问题出在师父与英子赴镇江殉情时寄出的两封信。
这件事儿说来话长。
南京市曲艺团成立于1958年秋天,团的班底是已活动三年之久的南京群鸣相声队,再加上社会上有名望的南京评话、苏北琴书、河南坠子演员,总共有一百余人,组建成南京市曲艺团。师父被任命为团长,市文化局派来一位行政干部任辅导员。
南京市曲艺团的主管单位是市文化局,依党管意识形态工作的分工.宣传部门对文化单位负有指导的职责。这样,对曲艺团的各方面工作发表权威意见的领导单位分别来自党政两个方面,而有时部门之间或领导者个人之间的意见不尽相同,甚至相互矛盾。作为曲艺团的领导者面临此类情况时。如何审时度势、从容应对、闪转腾挪、进退有据,可是一门学问。师父是从旧社会过来的相声艺人,对江湖买卖、门里门外、说学逗唱、怪卖坏帅、使柳抹单、湍春犯块,那是应对自如,游刃有余。曲艺团里大多是艺人,江湖自有规矩,虽有各种各样的矛盾,但对师父来说也不难摆平。而作为新社会的文艺团体的一把手如何处理来自上上下下各方面的关系和意见,特别是牵涉到各个方面的人际关系和站队表态之类的事,他就懵懵懂懂、糊糊涂涂了。偏偏他又是个“大腕儿”,艺高人胆大,有恃无恐,说话办事时疏漏错失不在少数.时间一长.在领导的心中渐渐也有了看法。有一次,他在闲谈中说到上面一位女领导时.偏偏“调侃儿”称她为“苍果儿”(老年妇女),此话一出口,立马就有人向上汇报了。女人都忌惮别人说自己老,何况是当了官的女人呢?碍于师父当时的声望和名气,也不便发作,但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
“文革”后期,一些受到冲击的领导又逐渐回到领导岗位,但师父却失去了往日的光环,曲艺团解散了,团长的职务自然也被取消,被扣的工资也没有补发,合作多年的捧哏关立明被下放到工厂,演出没有搭档,孤零零一个人.被分配到南京市歌舞团,和一帮年轻的歌舞演员混在一起,无所事事。用他自已的话说,这是百花丛中栽了一棵大白菜,谁看了谁别扭。他表面上对这一切很顺从,没有一丝怨言,但在心中却是强压了一腔怒火,伺机爆发。
就在这时,师父出事了!
师娘得知师父和英子的事情后气愤之极,一气之下动手打了师父几十个耳光。谁知不但没将师父打回头,师父反而破罐子破摔,铁了心要和英子在一起。
英子说:“怎么办?咱们逃走吧,浪迹天涯。你教我说相声.我们可以到处去卖艺,把孩子养大。”
可是这个时候,时代已经完全不同了,不像老年间可以随便去外地卖艺为生,没有介绍信,什么流浪艺人也活不下去。我说:“这行不通了.将来孩子也得吃苦,天下虽大,只怕没有你我容身之所。”
英子年轻冲动,立刻就说:“那我就死,我死了你就没事了,一了百了。”
我听了热血上涌,坚决地说:“我不会丢下你,要死咱们一起死!”
当时完全是被疯狂的感情左右了,只想着我不能辜负她。两个人海誓山盟之后,决定一块儿去跳扬子江。
决定之后,反而有一种决绝的冷静。我们俩商量着,还买了些绳子,准备两个人绑在一起,这样跳下去之后死了也不会分开,然后各自给家里写了一封绝笔书信,把身上的钱和粮票都随信寄回家去。眼看把身后事都安排清楚了,我们就启程去镇江。
我们挑选了镇江焦山作为人生的终点。焦山矗立于扬子江上.风景秀丽。不过那时候,我们并没有欣赏江景的情绪。天已经是深秋,江风凛冽.我们收集地上的青草,写成自己对人世的告别:“英子、张永熙,与世长辞。”(《张永熙自传》第174页,团结出版社)
师父不仅给家里写了绝笔书信,而且鬼使神差地还给文化局和歌舞团的领导也写了一封诀别信。(P6-7)
ISBN | 9787201116570 |
---|---|
出版社 | 天津人民出版社 |
作者 | 曹业海 |
尺寸 |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