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之道 : 中西方管理的理念与方法》 赵玉平 9787500866749,7500866747

配送至
$ $ USD 美元

编辑推荐

继超级畅销书《领导的气场》之后,老赵再度开讲,融会贯通中西管理学。
《管理之道(中西方管理的理念与方法)》是“十大国学讲师”、《百家讲坛》主讲人赵玉平十五年磨砺大作。本书不再是枯燥理论堆积出来的管理学,而是立足于现代管理学理论框架,由丰富鲜活的典故、案例、史料构建而成的管理学画卷。本书对东方管理思想以及西方管理理论的包容与整合,是在东西方文化交融的时代背景下,发展中国本土管理学、指导企业管理实践的探索与尝试。内容上贯穿了历史、人文、实践三条主线。

作者简介

赵玉平,河北丰宁人,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主讲人,北京邮电大学管理学博士,北京九思书院创办人,主要从事领导理论、人力资源和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研究。中国教育电视台《师说》和山东教育电视台《名家论坛》主讲人,入选2009年媒体评出的十大国学讲师。同时为中石油、中石化、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等世界500强企业提供咨询和培训,受邀先后在全国各地进行了近千场传统文化、团队管理等方面的讲座,反响热烈。

著有《比强者更强》、《梁山政治》、《青梅煮酒论领导》等,开辟了运用管理学和心理学解读传统经典的新领域。曾先后在央视《百家讲坛》栏目主讲《向诸葛亮借智慧》、《跟司马懿学管理》、《曹操的启示》、《刘备的谋略》。2015年再次登上《百家讲坛》,主讲《水浒智慧》。

目录

第一讲概论:管理与管理者
●本讲要点
●引导案例历史上的三类英雄
第一章概念:通过别人完成任务
第一节管理的六个特征
第二节学习管理的价值
第二章能力:打铁还得自身硬
第一节管理者的能力
知识库一林肯总统的失败经历
第二节社会技能的培养
第三章境界:人生幸福的奥秘
知识库二管理我们的睡眠
综合案例宋江与利他行为
第二讲权力:让人心服口服的哲学
●本讲要点
●引导案例《西游记》中的权力
第一章概念:来自制度还是来自个人
第一节权力的性质
第二节权力的支持
第三节权力的种类
第四节权力的稀缺原则
第二章行动:人际互动的尺度
第一节权力的构建
第二节权力的强化
第三节权力的实施
知识库一马基亚维利和《君主论》
综合案例推出去斩了
第三讲决策:选择比努力更重要
●本讲要点
●引导案例商业天才戴尔的抉择
第一章概念:先有标准再做选择
第二章思维:决策眼光看世界
第一节成本效益: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第二节边际收益递减:每多一点儿的价值是不同的
第三节消费者剩余:消费带来社会总福利增加
第四节有限理性决策:超出期望才有满意
第五节非理性决策:心理因素造成的决策偏差,
第三章行动:先看环境还是先看对手
第一节决策的目的
第二节决策的模型
第三节对抗性决策
第四节博弈的理念
知识库一围棋两则
综合案例凭什么信任你
第四讲计划:站在未来看现在
●本讲要点
●引导案例薄利多销的宏伟计划
Facebook的十年战略规划
第一章概念:凡事预则立
第一节计划很重要,
第二节计划是什么
知识库一大自然的计划——二十四节气
第二章行动:世事洞明皆学问
第一节制订计划的原则
第二节制订计划的步骤
第三节计划制订的技巧
第四节计划的种类
第五节计划的影响因素
第六节制订计划的四种思维方式
第三章战略:博观约取,厚积薄发
第一节战略规划的概念
第二节战略计划制订
第四章目标:八千里路云和月
第一节目标管理的概念
第二节目标的性质
第三节目标管理过程
综合案例执行伟大计划的人格因素
第五讲组织:把“我”变成“我们
●本讲要点
●引导案例梁山泊英雄排座次
第一章概念:团结就是力量
第一节组织的概念和特征
第二节组织的分类
第二章行为:把合适的人安排到合适的地方
第一节组织工作的内涵
第二节组织活动的原则
第三章结构:精彩来自有效的安排
第一节组织设计概述
知识库一德国步兵师的建制
第二节组织设计的部门化
第三节组织的层级化
第四节结构的类型
知识库二位差顺从的起源
综合案例年轻人的成长之路
第六讲领导:带动大家一起走
●本讲要点
●引导案例弹琴的领导与熬夜的领导
第一章风格:大海航行靠舵手
第一节领导的概念
第二节领导风格
知识库一柳传志的领导观
第二章激励:人心齐。泰山移
第一节激励的含义
第二节需求的内在特征
第三节需求导致行为的基本内在路径
第四节环境影响下的行为模式
知识库二驱动员工的四种模式
第五节综合的激励模型
第六节激励模式的设计
综合案例一某市通信公司考核方案设计
第三章沟通:同心之言,其嗅如兰
第一节沟通的概念
第二节沟通的方式
第三节沟通的有效性
综合案例二舌战群儒背后的沟通策略
第七讲控制:最好的状态是平衡
●本讲要点
●引导案例海尔模式的三个“零”原则
第一章概述:信马驰骋缘有缰
第一节控制的概念与特征
第二节控制的目的与意义
第三节控制的类型
第二章行动:不待扬鞭自奋蹄
第一节控制活动的影响因素
第二节控制的过程
第三节控制的类型
第三章思想:西方管理学发展概览
第一节前奏:科学管理的萌芽
第二节起点:科学管理的诞生
第三节发展:管理职能与组织理论的引入
知识库一马克斯·韦伯的生活
第四节转折:人本主义管理时代的来临
第五节繁荣:管理丛林的百花齐放
综合案例中国企业管理的三个案例
第八讲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简介
●本讲要点
●引言道与术的追求
第一章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八个核心内容
第一节价值观:仁、和、止、静
第二节方法论:忠、义、权、争
第二章老子的管理思想
第三章孔子的管理思想
知识库一孔子生平略考
第四章《孙子兵法》的管理思想
第五章韩非子的管理思想
第六章鬼谷子的管理思想
综合案例春秋笔法与杨万里诗新解
知识库二善为士者的“微妙玄通”
代后记在东西方文化交融的路口
参考文献

序言

追寻中国人自己的管理故事
我是个棋迷,象棋和围棋都迷。
年轻的时候特别喜欢作家阿城的小说《棋王》,觉得里边有甘苦、有日子、有人生,有很多自己内心深处的东西。后来又读了奥地利作家茨威格的《象棋的故事》,就开始琢磨一件事——中国象棋和国际象棋的不同之处实在是很耐人寻味的。
国际象棋里最厉害的是“后”,也就是一把手的老婆,而中国象棋里是没有“后”的位置的。在西方文化中,第一夫人可以直接处理国家事务,但是中国的传统是“牝鸡司晨惟家之索”,外戚掌权江山变色,汉武帝在确定接班人之后甚至要杀死钩弋夫人,以防后党掌权。中国象棋里,领导旁边安排的是什么呢?“帅”旁边安排的是“仕”,也就是谋士、读书人、知识分子以及职业经理人。对这个仕立的规矩是不出九宫,只能做战略规划,不许到一线搞执行。马谡作为一个参军,直接到一线搞执行,带来了街亭大败,“仕”不可以当“车”来用。这些其实都是非常有趣的管理理念。后来在讲人力资源课程的时候,就安排了一个小段落,专门讲象棋中的管理学思想。
我也喜欢围棋,从聂旋风横扫中日围棋擂台赛,李昌镐与常昊争锋,到阿尔法狗大战李世石,我都是围观的忠实观众粉丝,联众、TOH等网站我也是常客。陈祖德老师的《超越自我》读了好几遍,深为感动。围棋里有很多理念可以指导管理,指导人生。后来专门写了一篇《围棋里的管理学》,被《读者》和《中国青年》发表了(2013年4月)。以下是几点弈棋对管理的启示:
◆眼睛不能光盯着别人,要多看看自己。
◆要知道,有舍才有得。
◆战斗是必要的,但是并非每场战斗都是必需的。
◆含而不露、引而不发是积蓄力量的好手段。
◆收兵的技巧比战斗的技巧更难。
◆处于优势的时候要低调,不必挑起新的头绪。
◆该放弃时就要放弃,算清楚得失就可以。
◆胜利就是属于你的比属于别人的多。
◆有些东西是定式,要背下来才能应对自如,这样可以使自己不至于在一开始的时候就落伍。
◆有些棋是别人输给你的,有些则是你赢别人的。不要太指望前者,那叫侥幸。
下象棋和下围棋都是很普及的棋类活动,有人是为比赛拿名次,但大多数人都是娱乐消遣。在这小小的棋盘上,包含着很多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需要用心去领悟。这刚好体现了管理知识的学习特征,学习管理的知识,课堂是广阔的生活,而悟性则是进步的关键。唐三藏三个徒弟,一个叫悟空,一个叫悟能,一个叫悟净,都突出了一个悟字。西天取真经离不开这个“悟”字,学习管理学也离不开这个“悟”字。悟的本质有两个层面,一是透过现象看本质,让规律呈现出来,二是把规律与自己熟悉的事物相联结,让规律在心里扎根。教育心理学有个专门的词汇叫作迁移,指的是人们在过去的学习过程中建立了一个认知,这个原有的认知对新的学习会有明显的影响。迁移也广泛存在于管理知识的学习当中。有两类材料特别有利于提高管理理论学习的效果:(1)家喻户晓、耳熟能详的著名人物经典故事;(2)亲身经历、切身体会的生活中的身边人、身边事。这两类材料的有效分析和合理呈现,既能改善原有认知结构,又能促进新知识的学习,并且能更快地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也是在动手写本书的时候所遵循的一个基本的原则。一本好的管理类的书籍,一定不是干巴巴讲三原则、四过程、五要素的书,它必须包含经典的历史故事、生动的身边生活、有趣的日常现象,并且对这些材料有深层的剖析、合理的解读,遵循从具体到抽象再回归具体的原则,一边从现象到本质去发现规律,一边由抽象到具体去运用规律指导日常行为。
本书的内容,是在讲课过程中积累起来的,可以说是一边讲一边思考一边总结。2009年《读者》第1期刊登了我在课堂上讲的一个观点:给老同志分饼,给年轻人画饼,和中坚力量一起吃饼。这样,可以在有限的物质条件下提高整个团队的满意度。同一页上还有当时大红大紫的相声演员郭德纲说的一句话:人干点儿好事总想让鬼神知道,干点儿坏事总以为鬼神不知道,我们太让鬼神为难了。当时感觉自己也成了段子手了。
作为一名老师,课堂讲解形式、知识的呈现方式非常重要,确实需要像很多行当和名家学习。除了泡图书馆,京剧、评书、相声、鼓曲、话剧、新闻联播、焦点访谈,这些都是我在改进自己讲述方式时认真学习的对象。在提升自己讲课能力方面,特别向几位大师致敬,他们是梁启超先生、钱穆先生、南怀瑾先生、钱钟书先生,读他们的著作,提升了我的思想境界和思维能力。另外有三位比较特殊的,袁阔成先生、侯宝林先生和单田芳先生,从他们那里,我不仅学到了呈现方式还学到了如何去分析和解读人物故事。
……
这条路是一条艰辛的路,要做大量的文献阅读和分析工作,长时间的冷板凳也不一定产出一个符合标准的学术成果,特别是管理思想史的研究是很难拿到项目费的,联通移动会不会合作一个三国或水浒管理思想的项目呢,肯定不会。所以尽管写了十本书发了若干论文讲了十几年的大课,因为项目费是零,还是被挡在学术考评体系之外,不能带研究生也评不上职称,这就是在理工科院校从事思想史研究的尴尬吧。我常和朋友开玩笑,思想是一个民族精神进步的粮食,我们这些种粮食的人自己却常忙碌之后两手空空。玩笑归玩笑,事业还是要坚守,每次上课的时候,看着同学们渴求知识的眼光,听着同学们热烈的掌声,内心都充满了感动和力量。我随身珍藏了两份珍贵的礼物,一份是一个大瓶子,里边装满了小纸条,这是几百个同学给我写的悄悄话;另一份是一条围巾,冬天上课的时候同学们怕我嗓子受凉,全班女生一人织几行,一个宿舍一个宿舍地传递。用一夜时间给我织的一条围巾,这条围巾针法参差不齐,花纹错杂,松紧不一,但它是我拥有的最温暖的礼物,我会永久珍藏。我想说,那个冬天特别的温暖。
研究管理思想史这条路是一条寂寞的小路,但是这条路上群山巍峨、野花盛开,能走上这条路我无怨无悔。而且,正因为走了这条小路,所以才有机会看到更壮美的春天。
光阴荏苒,岁月如流,一转眼十五年的时光过去了,当年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毛头小伙子,现在鬓角也有了白发。对着这本书,往事历历在目,有很多感慨和感动。想起这些年指引我的老师和支持我的同学们,特别向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同时感谢央视百家讲坛栏目组的各位老师,感谢本书撰写过程中付出辛勤劳动的各位同学。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随着年龄的增长,想未来想得少了,但是回忆从前的次数却越来越多;眼前的事情常常忽略,但是很多过往却越来越清晰;壮志豪情少了,但是感慨和感动却越来越丰富。我开了一个微信的公众号叫“平讲平说”,传播和推广一些和管理思想有关的内容,也时常发一发自己的想法,每天都推送一条语音一篇文章,坚持了三年多了。2016年年底辞旧迎新之际,平台上的同学们让我给大家说几句寄语,我就说了几句,录在这里,算是一个阶段性的总结吧。
一切不能把我们打败的,都将让我们更加强大。
很多时候,不是因为看到希望而坚持,而是因为只有坚持了才会看到希望。
所谓成熟,就是懂得哪些问题该解决,哪些问题该解脱。
两点之间习惯最短。
不知过去无以图将来,回过头可以看清未来的样子。
满足低层需求的叫职业,满足高层需求的叫事业。
真正的英雄,就是认识到生活的真相,还依然对生活充满热爱的人。
真理都是简单的,真诚都是朴素的,真正的美都有单纯的形式。
所谓精彩,就是少一点儿,而且刚好少得恰到好处,搜数据品美食做广告穿裙子莫不如此。

后记

在东西方文化交融的路口
本科阶段和研究生阶段,我都是北京邮电大学的学生。习惯于用一个分水岭来划分这两段经历,因为读本科的时候,我是一个纯粹的理工科学生。在这所以通信与计算机技术而闻名的理工科院校,我们接受着传统的理工专业教育。很感激这段经历,和全国各地最优秀、最勤奋的那一群同学一起生活,让我养着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及质朴踏实的处世风格。然而,理工科专业的学习,却并没有让我找到人生的方向。困惑于自己到底喜欢做什么、适合做什么,我成了那个学霸云集的专业中,极少数没有毕业就读研究生的学生之一。
后来,又回到母校读管理学的研究生。那一年,我走到了人生的分水岭,在分水岭的起点处,我坐在赵玉平老师的课堂。还记得那堂课是从一首诗讲起的,诗名叫《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赵老师用生动幽默、深入浅出的语言,颠覆了我们对这首耳熟能详的诗的认知。原来这是一首讲管理学的诗。听着赵老师的解读,一阵阵新风扑面而来。那些古往今来的管理智慧,借助一个个生动的人物和历史案例,在心中生根发芽。我们看到了一片崭新的世界,原来传统文化里有我们中国人自己的管理学,原来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史是如此精彩动人。
在这之前,读过一些经济管理学著作。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亨利·法约尔的《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彼得·德鲁克的《管理的实践》,还有国内出版《管理学概论》的教材。西方管理学系统的理论体系,以及丰富的实践经验,指导着中国企业管理的现代化进程。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照搬西方成为国内经济管理领域发展的主流模式。成绩无疑是斐然的,经济的发展提升了中国人的财富自信。然而,照搬西方却让中国人丢掉了文化自信。从工业管理领域,到公共管理领域,乃至学术科研领域。西方的模式,西化的套路,铺天盖地而来;一点点蚕食着中国本土管理和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生存空间。与此同时,在实践中,照搬西方也给中国企业的管理实践带来了诸多问题。中国现代社会的运行离不开东方文化这片土壤,文化是社会的生命底色,脱离了文化基础的照搬,只会让管理陷入困境,找不到寄托,丢失掉方向。
以我个人的成长经历作类比。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西方管理的理论与工具,类似于理工科教育,强调技能与技术,提供的是劳动生产工具。但获得技能并无法解决人生方向的问题,难以让我找到生命的意义,从而生起生而为人的使命感。理工科教育解决了生活的问题,而生命的问题则需要依靠人文教育来解决。在赵老师的影响下,接触了一些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知识,我渐渐找到了自己的人生定位:作一名老师,在互联网虚拟世界席卷全球的狂潮中,在崇尚理工科技能教育的社会主流中,在东西方文化交融的砥砺与碰撞中,和那些志同道合的人一起,能做一点是一点,去尽力呵护中国传统人文教育的曙光。
古老而璀璨的中华文化延续着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历史,使得中华民族在经历过无数次血雨腥风、内忧外患、朝代更迭之后,依然繁荣兴盛、延绵不息。翻看史书,我们的历史从不缺乏力挽狂澜的英雄,仿佛有一股内生的力量植根在我们文化的深处,每当我们的民族走入困局、遇到危难之时,总有那么一些人,能够为了大多数人的福祉,舍身忘己,振臂高呼。而这正是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所埋下的善的种子。
赵老师一直在中国传统人文教育和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史研究的领域中耕耘。在学术界全盘西化的主流气候下。这种坚持却给他的学术生涯带来了生存的困境。从教十五年,他的职称问题至今没有得到解决。学生们也劝他,要不先按西方研究的套路发一些文章,把职称问题解决一下?他总是笑笑,向建议人表达谢意,然后继续扎入他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史的研究与传播中。他说写论文要站在十年的尺度上看问题,而写一部书至少要站在五十年的尺度上。他相信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崛起是一种历史必然的趋势。
与其他管理类图书所不同的是,在这本著作中,赵老师试图将中国古代管理思想融入西方的管理学体系中。这种尝试无疑是重要的,把读者放在东西方两个学术理路交汇的入口,让读者在接受管理学基础教育的时候,能够兼顾西方管理学体系的系统性,以及东方管理思想的人文情怀、历史案例,以及哲理思想。
在持续了将近一年时间的编修中,赵老师带领着编辑团队,在这场西方管理学理论与东方管理思想的交汇融合中,做了许多深入和细致的努力。全书以思想史为核心,体系框架为载体,技能应用为导向,并且包含许多管理行为学的内容。在内容的安排上以四个基本管理功能为特色,分别是时间管理、沟通管理、选择管理,以及情绪管理。在章节的结构中,兼顾知识的系统性以及趣味性,加入了“谈古论今”,理论阐述结合生动的历史和现实案例,使全书内容的铺陈与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史一脉相合。有幸作为编辑团队的成员,我本人也在参与赵老师书稿编修的过程中颇有收获。在这里对编辑小组的其他几位同学表示感谢,他们是缪晓红、谭颖然、滕英巧、刘新尧,王浩延,以及谢佳颖。
这几年,我们见证了赵老师为传承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做的一些事情。2013年春季,他自筹经费成立了公益组织北京九思书院,旨在理工科高校的青年学生中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知识。书院的宗旨是“知行合一,继往开来,提升自己,成就人生”,希望加入书院的青年学子通过一段时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习,能够有所成长,提升一些传统文化素养,让自己变得更好,不论是在学校,还是毕业走进社会,都能够保持良好的心态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2014年春季,他开办了自媒体“平讲平说”,旨在通过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传播平台,向大众普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平台每天推送一段语音,一篇文章,内容全部来自赵老师的原创,这些创作全部在他繁重的教学和研究任务之余完成。每到万籁俱寂的深夜,平讲平说的编辑人员才会收到他发来的一段录音,听众时常可以从他语音的沙哑中,判断出他的疲惫不堪。
那个春天,在北京九思书院开办的第一堂课上,赵老师讲了研究传统文化的方法论,总结为六个字“习、演、挖、比、入、联”。还结合自身经历,给学员推荐了研习传统文化、修养君子之行每天必做的“五个一”规定动作:
每天记录一个收获,回顾心路收获成长。
每天坚持一次锻炼,维护身体良好状态。
每天整理一次内务,保持环境干净整洁。
每天坚持一次读书,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每天收获一声谢谢,行小善以助人为乐。
在第二堂课上,赵老师讲了如何孝敬父母长辈。他说教育就是要学做人;教育的教字,是一个孝加一个文,以文以孝学做人;行孝要做四件事,分别是“孝敬,孝乐,孝顺,孝承”。
孝敬,强调诚敬,在父母面前保持低姿态。
孝乐,强调态度,做让父母开心的事情,聊他们感兴趣的话题。
孝顺,强调动机,从动机上顺应父母的心意,采用恰当的沟通交流方式,让父母安心。
孝承,强调传承,把父母身上闪光的思想和优秀的品质继承下来,并且发扬开去。
在行孝的四件事情中,孝承是最重要的。继承和发扬父母的优秀品格,是生为子女对于父母恩情最好的报答。同样,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智慧,是生为炎黄子孙对养育了我们的这个民族、这方水土、这脉文化最好的回报。
站在东西方文化交融的时代路口,我们有幸跟随赵老师走进了中国古代管理思想领域。这些年,在领略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之美的过程中,也目睹了文化传播者、思想史学者们的艰辛。但同时,也深深震撼于这些传播者以及传承者们的坚持。赵老师常说“每一个时代来临之前,总会有一些人默默无闻做着许多基础的工作”。我们也寄希望于更多的人能够听到这些声音,给予文化传承者和思想史研究者应有的空间。因为思想史是学术的起点,而文化传承是思想的未来。
宋代邵雍先生曾说:“古来贤杰知多少,何代无人振素风”。向那些以“举蜡烛、埋火种、振素风”为使命的人致敬!
北京九思书院陈曦
2017年4月8日

文摘

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必须依靠团队的力量才能做成大事。管理的本质就是把“我”变成“我们”。从我一个人会,变成我们大家都会;从我一个人想,变成我们大家都想;从我自己努力,变成我们大家都努力。所以,《三国演义》第一章叫“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水浒传》里梁山好汉做的第一票买卖叫作“赤发鬼醉卧灵官殿,晁天王认义东溪村”。这种先找人、再做事的模式,在四大名著里都有体现,《三国演义》叫“结义”,《水浒传》叫“认义”,《西游记》叫“收徒”,《红楼梦》叫“认亲”。这都是讲的先建立可靠的团队,然后才一起纵横天下做大事业。
在中国研究管理,大团队管理要看《水浒传》,小团队管理就得看《西游记》。在《西游记》中,一个领导四个下属,师徒五人(第五个人是白龙马)搭成一个紧密的小团队,上西天,取真经,修成正果。
我们来看《西游记》中取经团队的基本分工:孙悟空在前面披荆斩棘,开拓领域,引导前进,孙悟空基本上扮演的是市场营销部负责人的角色。沙和尚跑前跑后,管吃管喝,挑担子拿东西,他扮演的是后勤负责人的角色。那么,你说猪八戒是什么职务?猪八戒的职务其实和他的个人特点有关系。你想想,八戒有什么特点——能吃能喝酒量大,通风报信,会讲段子,随时关注员工的思想动态向领导汇报,手里还有好几个美女的联系方式,猪八戒扮演的是办公室主任的角色。白龙马承担的什么责任——白龙马是司机小哥,专门给领导解决交通问题的。所以,这其中的职务安排很有特色,依据每个人的特点,都给安排了工作。一个团队当中,有的人是用能力工作,比如孙悟空;有的人是用资源工作,比如唐三藏;有的人是用身体工作的,比如白龙马;还有的人是用生活方式工作,比如猪八戒。不同的人投人工作的东西是不同的,我们不必强求所有的人都投入同一种东西。
孙悟空这种人叫作“吃本事饭的员工”,对孙悟空来说“本领就是俸禄”。
猪八戒呢?八戒没本事,但人家不吃本事饭,他吃“情感饭”。领导看着顺眼呐,只要领导看顺眼,那日子好过极了。你有理由,领导相信你的理由;你没理由,领导替你找理由。话说三藏讲经,悟空、八戒哥俩都去听,听到下午3点钟,有点儿犯困了,哥俩儿趴那儿都睡着了。三藏一看就急了,一拍桌子,把两人都震醒了。这面就骂悟空:“你这死猴子,一上课就睡觉!”那边就鼓励八戒:“你看人家八戒,睡觉时间都上课。”只要领导喜欢你,你怎么着都有理由,所以这叫“情感就是理由”。
沙和尚吃不了本事饭,吃不了情感饭,可以吃勤奋饭。你们不吃的我全吃,你们不愿意拿的我全拿,你们睡了我不睡,你们没起我先起,跑前跑后主动干,而且越干越兴奋。为什么越干越兴奋?因为他发现,只要有活儿干我就有价值,只要有价值,就能修成正果。所以沙和尚越干越开心!我们认为,一个团队的员工,从被别人“蹂躏”到主动“自虐”,这是一种提升啊!他明白自己的出路在哪儿了。
我们这个时代,有本事的人不好找,能吃苦受累的遍地都是。所以,沙和尚为什么任劳任怨?他认同了自己的勤奋角色。汗水中有幸福,他知道要不吃这个苦,不流这个汗,就没有属于自己的幸福。
P72-74
ISBN9787500866749,7500866747
出版社中国工人出版社
作者赵玉平
尺寸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