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星球经济学:能源、气候变化和可持续发展的三个领域》 迈克尔·格拉布 (Michael Grubb), 让-夏尔·乌尔卡德, 卡斯滕·努豪夫, 刘哲, 张莹, 周亚敏, 王思丹, 等 7565427268,9787565427268
配送至
编辑推荐
《星球经济学:能源、气候变化和可持续发展的三个领域》由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出版。
作者简介
作者:(英国)迈克尔·格拉布(Michael Grubb) (英国)让—夏尔·乌尔卡德 (英国)卡斯滕·努豪夫 译者:刘哲 张莹 周亚敏 王思丹
迈克尔·格拉布(Michael Grubb),伦敦大学学院国际能源与气候变化政策教授。《气候政策》杂志主编。
目录
第1章陷入困境?
1.1引言
1.2客观存在的挑战——能源、资源和气候
1.3证据和理论:能源与经济
1.4证据和理论:核算气候成本
1.5陷入困境?
注释
参考文献
第2章三大领域
2.1三种概念的风险和机遇
2.2三种理论
2.3三大经济过程
2.4三个领域的机会
2.5三大支柱的回应
2.6领域排列
2.7结论
注释
参考文献
支柱一更明智的选择
第3章能源与排放:技术与系统
3.1能源系统
3.2智慧建筑:效能与供热
3.3更清洁的生产:制造业与材料
3.4更清洁的能源:无碳电力
3.5应对交通问题:改变车辆和燃料
3.6自然资源
3.7更加智能的系统与情景
3.8结论
注释
参考文献
第4章为何如此浪费
4.1简介
4.2证据:趋势和潜能
4.3还要增加多少?
4.4解释:改变的障碍和动力
4.5行为现实:个体
4.6行为现实:组织
4.7更好的建筑:长期潜能的动态视图
4.8结论
注释
参考文献
第5章久经考验——能效政策的四十年
5.1引言
5.2从规劝到制度
5.3终端工具箱
5.4建筑行业的政策整合和应用
5.5可测量(但尚未充分测量)的成功
5.6控制反弹
5.7更好的建筑:前景和取舍
5.8忽视的部分
5.9结论:解开能效难题
注释
参考文献
支柱二清洁产品和生产过程的市场和价格
第6章污染定价机制:事实与税收手段
6.1引言
6.2为何价格如此重要
6.3要务优先:对能源补贴机制进行改革
6.4能源安全定价机制:燃油税
6.5污染定价机制:基本原则
6.6碳成本,“协同收益”和“双重红利”
6.7第二领域中各种技术选择的反应
6.8碳税还是总量管制和排放交易:哪种方式更加有效?
6.9在实践中执行污染定价机制
6.10定价机制的政治学
6.11小结
注释
参考文献
第7章总量管制和排放交易以及抵消机制:从概念到实践
7.1引言:慢车到站
7.2排放交易机制的适用范围和覆盖范围
7.3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控制排放总量和价格
7.4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十大经验
7.5投资、可预测性和信心
7.6京都机制
7.7新的全球形势
7.8结论
注释
参考文献
第8章碳价政策伤害了谁?
碳价机制的传导性影响与应对之道
8.1引言:由谁买单?
8.2排放交易带来的收益和损失
8.3产业影响——赢家、输家和搬家户
8.4解决“碳泄漏”问题——生产、消费和贸易端的渐进行动方案
8.5消费端价格影响
8.6损害了谁的利益(以及该如何解决)?
8.7发展中国家的能源获取和碳价问题
8.8被神化的全球碳价机制
8.9小结
注释
参考文献
支柱三对创新和基础设施的战略性投资
第9章强推猛拉:为技术的死亡之谷搭建桥梁
9.1引言
9.2闪耀的奖章
9.3能源研发——公与私
9.4学习
9.5创新链
9.6创新链断裂时
9.7技术的死亡之谷
9.8强推
9.9猛拉
9.10波特的观点
9.11重塑工业化战略——风险、奖励和原则
9.12结论与综述——多元路径
注释
参考文献
第10章转型系统
第11章经济增长的暗物质
整合和启示
第12章结论:改变方向
附录:惯性和适应性的重要性
注释
参考文献
文摘
版权页:
插图:
一种可能的实施方案是以“基准水平”——某种标准化的费率——为基础来进行边境调节(无论是采取税收手段还是要求进口商购买排放许可证等方式),例如对生产产品的最佳可行技术进行边境调节。这种调节必须使所有的本国产品都面对不低于对进口产品要求的约束(满足WTO中的“国民待遇”原则),但同时也应该避免发生本国厂商将生产活动转移到国外以逃避碳价成本的情况。
这种思路的另一种执行方案就是根据平均水平设定一个“默认”的调节值,但是同时提供一种“追诉的权利”(right—to—refute),如果进口产品厂商能够证明产品的排放水平低于默认调节值就能享受这种权利。这就能够促使在实施碳价机制地区以外的厂商也能有动机去减排,并提供其产品排放量低于平均水平的相关证据。然而,这种政策框架又会产生新的问题:如果在未实施碳价机制地区有足够多的新型、高效的高碳产品生产工厂,那么这种区别性对待的进口调节机制可能会导致这些较新和高效的工厂主要用于生产出口的产品,而国内其他低效工厂则主要生产服务于本地需求的产品。这种情况中,贸易规模可能还会增加,但是却并未促进实质性的减排活动产生。
要真正建立执行简单、无差别对待的边境碳成本调节政策框架,最大的挑战可能并非源自法律争端,而是政治考量,同时还伴随执行双方怀疑和担心所采取的手段被滥用或扭曲以致陷入贸易保护主义或区别对待的陷阱。与边境调节相关的一些更加复杂和深远的目标要求创造一些新的激励因素促进国外企业或厂商进行减排(或对那些行动力度低于国际预期的国家进行惩罚),而这正会加剧这种担心和忧虑。根据一些比较简单具体的目标,对碳成本边境调节手段的使用进行合理限制,对国内消费者和产品生产商执行全面的碳价机制,但是保证不会产生对国外厂商和产品的区别对待,只有这样的制度框架和政策手段才能够促进边境调节方案能够在更大范围内获得认可、理解并吸引各方对此进行深层次的磋商交流。
《星球经济学:能源、气候变化和可持续发展的三个领域》由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出版。
作者简介
作者:(英国)迈克尔·格拉布(Michael Grubb) (英国)让—夏尔·乌尔卡德 (英国)卡斯滕·努豪夫 译者:刘哲 张莹 周亚敏 王思丹
迈克尔·格拉布(Michael Grubb),伦敦大学学院国际能源与气候变化政策教授。《气候政策》杂志主编。
目录
第1章陷入困境?
1.1引言
1.2客观存在的挑战——能源、资源和气候
1.3证据和理论:能源与经济
1.4证据和理论:核算气候成本
1.5陷入困境?
注释
参考文献
第2章三大领域
2.1三种概念的风险和机遇
2.2三种理论
2.3三大经济过程
2.4三个领域的机会
2.5三大支柱的回应
2.6领域排列
2.7结论
注释
参考文献
支柱一更明智的选择
第3章能源与排放:技术与系统
3.1能源系统
3.2智慧建筑:效能与供热
3.3更清洁的生产:制造业与材料
3.4更清洁的能源:无碳电力
3.5应对交通问题:改变车辆和燃料
3.6自然资源
3.7更加智能的系统与情景
3.8结论
注释
参考文献
第4章为何如此浪费
4.1简介
4.2证据:趋势和潜能
4.3还要增加多少?
4.4解释:改变的障碍和动力
4.5行为现实:个体
4.6行为现实:组织
4.7更好的建筑:长期潜能的动态视图
4.8结论
注释
参考文献
第5章久经考验——能效政策的四十年
5.1引言
5.2从规劝到制度
5.3终端工具箱
5.4建筑行业的政策整合和应用
5.5可测量(但尚未充分测量)的成功
5.6控制反弹
5.7更好的建筑:前景和取舍
5.8忽视的部分
5.9结论:解开能效难题
注释
参考文献
支柱二清洁产品和生产过程的市场和价格
第6章污染定价机制:事实与税收手段
6.1引言
6.2为何价格如此重要
6.3要务优先:对能源补贴机制进行改革
6.4能源安全定价机制:燃油税
6.5污染定价机制:基本原则
6.6碳成本,“协同收益”和“双重红利”
6.7第二领域中各种技术选择的反应
6.8碳税还是总量管制和排放交易:哪种方式更加有效?
6.9在实践中执行污染定价机制
6.10定价机制的政治学
6.11小结
注释
参考文献
第7章总量管制和排放交易以及抵消机制:从概念到实践
7.1引言:慢车到站
7.2排放交易机制的适用范围和覆盖范围
7.3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控制排放总量和价格
7.4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十大经验
7.5投资、可预测性和信心
7.6京都机制
7.7新的全球形势
7.8结论
注释
参考文献
第8章碳价政策伤害了谁?
碳价机制的传导性影响与应对之道
8.1引言:由谁买单?
8.2排放交易带来的收益和损失
8.3产业影响——赢家、输家和搬家户
8.4解决“碳泄漏”问题——生产、消费和贸易端的渐进行动方案
8.5消费端价格影响
8.6损害了谁的利益(以及该如何解决)?
8.7发展中国家的能源获取和碳价问题
8.8被神化的全球碳价机制
8.9小结
注释
参考文献
支柱三对创新和基础设施的战略性投资
第9章强推猛拉:为技术的死亡之谷搭建桥梁
9.1引言
9.2闪耀的奖章
9.3能源研发——公与私
9.4学习
9.5创新链
9.6创新链断裂时
9.7技术的死亡之谷
9.8强推
9.9猛拉
9.10波特的观点
9.11重塑工业化战略——风险、奖励和原则
9.12结论与综述——多元路径
注释
参考文献
第10章转型系统
第11章经济增长的暗物质
整合和启示
第12章结论:改变方向
附录:惯性和适应性的重要性
注释
参考文献
文摘
版权页:
插图:
一种可能的实施方案是以“基准水平”——某种标准化的费率——为基础来进行边境调节(无论是采取税收手段还是要求进口商购买排放许可证等方式),例如对生产产品的最佳可行技术进行边境调节。这种调节必须使所有的本国产品都面对不低于对进口产品要求的约束(满足WTO中的“国民待遇”原则),但同时也应该避免发生本国厂商将生产活动转移到国外以逃避碳价成本的情况。
这种思路的另一种执行方案就是根据平均水平设定一个“默认”的调节值,但是同时提供一种“追诉的权利”(right—to—refute),如果进口产品厂商能够证明产品的排放水平低于默认调节值就能享受这种权利。这就能够促使在实施碳价机制地区以外的厂商也能有动机去减排,并提供其产品排放量低于平均水平的相关证据。然而,这种政策框架又会产生新的问题:如果在未实施碳价机制地区有足够多的新型、高效的高碳产品生产工厂,那么这种区别性对待的进口调节机制可能会导致这些较新和高效的工厂主要用于生产出口的产品,而国内其他低效工厂则主要生产服务于本地需求的产品。这种情况中,贸易规模可能还会增加,但是却并未促进实质性的减排活动产生。
要真正建立执行简单、无差别对待的边境碳成本调节政策框架,最大的挑战可能并非源自法律争端,而是政治考量,同时还伴随执行双方怀疑和担心所采取的手段被滥用或扭曲以致陷入贸易保护主义或区别对待的陷阱。与边境调节相关的一些更加复杂和深远的目标要求创造一些新的激励因素促进国外企业或厂商进行减排(或对那些行动力度低于国际预期的国家进行惩罚),而这正会加剧这种担心和忧虑。根据一些比较简单具体的目标,对碳成本边境调节手段的使用进行合理限制,对国内消费者和产品生产商执行全面的碳价机制,但是保证不会产生对国外厂商和产品的区别对待,只有这样的制度框架和政策手段才能够促进边境调节方案能够在更大范围内获得认可、理解并吸引各方对此进行深层次的磋商交流。
ISBN | 7565427268,9787565427268 |
---|---|
出版社 |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
作者 | 迈克尔·格拉布 (Michael Grubb) |
尺寸 |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