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经的故事》 房龙 (Hendrik Willem Van Loon), 黄悦 9787108058027

配送至
$ $ USD 美元

编辑推荐

《圣经的故事》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

作者简介

作者:(美国)房龙(Hendrik Willem Van Loon) 译者:黄悦

房龙(Hendrik Willem Van Loon)(1882—1944),美国著名作家。原籍荷兰鹿特丹,后来移居美国。他擅长用机智幽默、生动浅显的语言讲述人类历史与文明的发展,推崇智慧与理性的光辉,其作品在全世界享有盛誉。他的著作都由自己插图。房龙作品精选《宽容》《人类的故事》《圣经的故事》《房龙地理》《艺术》。

目录

房龙小引
前言写给汉斯和威廉的话
第一章一部文字遗产
第二章创世记
第三章先驱们
第四章继续西行
第五章寄居埃及
第六章逃离奴役
第七章荒野漂泊
第八章寻找新的牧场
第九章征服迦南
第十章路得的故事
第十一章犹太王国
第十二章内战
第十三章先知的警告
第十四章覆灭与流亡
第十五章重返家园
第十六章杂卷
第十七章希腊人来了
第十八章犹大,—个希腊行省
第十九章革命与独立
第二十章耶稣降生
第二十一章施洗者约翰
第二十二章耶稣的童年
第二十三章门徒
第二十四章新导师
第二十五章夙敌
第二十六章耶稣之死
第二十七章信念的力量
第二十八章信念的胜利
第二十九章国教

序言

房龙小引
1987年,三联书店老总沈昌文偶然问我:“赵博士如何看房龙?他的大作《宽容》,在国内很畅销呢。”当时我回国不久,乍一听说“房龙”,不由得两眼发黑,只好如实回答说:“我不熟悉房龙,也没读过《宽容》。”
我在哈佛学的是美国文化思想史。寒窗六年,自信不会遗漏重要思想家,哪怕是他们比较冷僻的著作。回想我的博士大考书单:千余本文史哲经典中,何曾出现过什么房龙?换个角度想:即便我一时疏忽,那些考我的教授,岂能容我马虎过关!那么,这个房龙由何而来?
据查,房龙(Hendrik Willem van Loon)不是美国土生子。1882年他出生在荷兰鹿特丹,自幼家境富裕,兴趣广泛,尤其喜好历史地理。1902年他乘船前往美国,人读康奈尔大学。毕业后,这个身高两米的荷兰小伙儿,迎娶了美国上流社会的一位富家女。不久俄国爆发革命。房龙以记者身份返回欧洲,接着报道第一次世界大战。奔走多年,未能当上名记者,房龙于是转求其次:他先是摘取慕尼黑大学博士学位,随后又往美国高校寻觅教职。
1915—1922年,房龙在美国康奈尔大学、安提克学院,两度教授欧洲史。校方评语是:房老师讲课颇受学生欢迎,可他“缺少科学性,无助于提高学生成绩”。这话听着委婉,实乃判决他不配在大学教历史。
教书不成,那就写书做研究吧?房龙的第一部著作,出自他的博士论文,名日《荷兰共和国的灭亡》(1913)。此书算得上学术研究,可它销路不好,无法改善作者的经济状况。请留意:此时房龙已育有二子。他必须发奋工作、努力挣钱,才能维持小康水准。
1920年房龙再婚,随即与书商签约,开始撰写通俗历史读物《古人类》。这本杂书旗开得胜,令房龙一发而不可收。自192l到1925年,他接连发表《圣经的故事》《人类的故事》《宽容》等多部畅销书。
短短十年里,房龙靠写畅销书发了财,分别在美国与欧洲购置房产,进而自由写作、四处旅游、参与多种社会活动。至1944年去世,房龙在美国学术界依旧是一文不名。可在现代图书出版史上,此人却打造了一个商业成功故事。
我们已知:房龙并非资深学者,更不是什么欧美知识领袖。谁想这个不人流的房龙,影响力居然超出美国本土,漂洋过海来到中国。房龙为何在中国走俏?依我拙见,这里头的原因相当复杂,牵扯到经济、政治、文化诸方面。其兴衰过程,亦同中国最近一百年的国运相关。
先看房龙怎样与中国结缘。1922年,房龙在美国推出畅销书《人类的故事》。1925年,商务印书馆率先出版此书,译者是沈性仁女士。曹聚仁读了沈女士的译本,称房龙对他的青年时代“影响极大”。房龙1920年发表的《古人类》,也于1927一1933年间,在中国陆续出版了四个译本。书名分别是《古代的人》《远古的人类》《文明的开端》等。其中,林徽因译本《古代的人》,颇受中国学界关注。该书由郁达夫亲自作序,1927年由上海开明书店出版。
林译本序言中,郁达夫发表高见道:房龙文笔生动,擅长讲故事。“他的这种方法,实在巧妙不过。干燥无味的科学常识,经他那么一写,无论大人小孩,都觉得娓娓忘倦了。”他又道:房龙魔力,并非独创。说到底,此人不过是“将文学家的手法,拿来讲述科学而已”。
在当时不少美国人看来:房龙成批发表通俗历史书,大赚其钱,沽名钓誉,委实令人侧目。美国报刊上的文学专栏,偏又跟着推波助澜,鼓吹房龙作品。大作家辛克莱·刘易斯气不过,终于逮着一个机会,当面呵斥房龙说:“你以为自己是个啥?你也算是作家吗?”
房龙死后,美国《星期日快报》刊登讣告,称他“善于将历史通俗化,又能把深奥晦涩的史书,变成普通读者的一大乐趣”。房龙的儿子,也在给他爸撰写的传记中表示:“美国文学史、史学史都不会留下房龙的名字。他虽然背着通俗作家的名声,却能让老百姓愉快地感受历史、地理和艺术。”
对比美国人评语,郁达夫之见不但中肯,而且老到。唯有一点遗憾:他已点破房龙畅销的奥秘,却未分析图书出版的市场规律。上述“挥笔成金”的神奇法则,后于20世纪40年代的美国好莱坞,被德国法兰克福学派的阿多诺博士成功破译,进而著述论说,将其精确描述为大众文化(Mass Culture),或日文化工业(Culture Industry)。
何谓文化工业?说白了,即出版商、投资商与文化人联手,套用最先进的现代工业生产方式,大批策划、炮制、包装并推销文艺作品,令其像时髦商品一样流行于世,老少咸宜、雅俗共赏。在此意义上,房龙的商业成功,一面体现资本主义文化畸变,一面反映美国文明的现代化趋势。
以上讲的是现代经济学。再看20世纪30年代的国际政治。房龙的盖世大作《宽容》,初版于1925年。此际,欧洲革命刚刚退潮,德、意法西斯蠢蠢欲动。面对凶险难测的世界,房龙感叹人类步入一个“最不宽容的时代”。为此,他欲以“宽容”为话题,带领读者回到古代,从头检讨祖先的愚昧与偏执:
从古希腊、中世纪到启蒙运动——房龙不厌其烦,将一部“思想解放史”,刻意改写成一部“不宽容历史”:其间有种族屠杀,有十字军远征,有教会对异端的迫害,有宗教裁判所对科学家的折磨。当然,还有文艺复兴倡导的人本主义,启蒙运动鼓吹的思想自由。
一句话,房龙笔下的欧洲文明史,始终贯穿着“宽容与专横”的搏斗:犹如一双捉对儿厮杀的角斗士,他俩分别代表了善与恶、黑暗与光明、进步与反动。
提醒大家:房龙身为美国历史学博士,其政治立场基本是自由主义的,即相信科学理性、政治平等、思想自由。然而,这种自由派的柔弱本性,一旦遭遇革命与战争,它就会自相矛盾、破绽百出。请看房龙言不由衷的苦衷:
“进入20世纪后,现代的不宽容,已然用机关枪和集中营武装起来,以便代替中世纪的地牢、铁链、火刑柱。”历史不是一直在进步吗?人类不是越来越文明吗?房龙嗤之以鼻道:“如今距离宽容一统天下的日子,还需要一万年,甚至十万年。也就是说,宽容只是一种梦想,一种乌托邦。”
1937年,希特勒发表《我的奋斗》。次年,房龙推出一本《我们的奋斗:对阿道夫·希特勒的答复》。作为一本反纳粹宣言,此书得到美国总统罗斯福的嘉许。1939年,德国入侵荷兰,大举轰炸鹿特丹。房龙怒不可遏,遂以志愿者身份,出任美国国际电台播音员。“二战”期间,他代号“汉克大叔”,日夜报道欧洲战况,鼓励家乡民众,并以暗语指导抵抗运动。
1940年《宽容》再版,房龙写下后记——这个世界并不幸福。为啥不幸福?只因“宽容理想惨淡地破灭了。我们的时代仍未超脱仇恨、残忍与偏执”。非但如此,“最近六年来,法西斯主义与各种意识形态大行其道,开始让最乐观的人相信:我们已经回到了不折不扣的中世纪”。结论:“宽容并非一味纵容。如今我们提倡宽容,即意味抵抗那些不宽容的势力。”
《宽容》为何在中国受欢迎?窃以为:起因在于反法西斯,同时离不开中国的抗日战争。1939年,上海世界书局惨遭日军轰炸。废墟中,中国工人冒险捡回房龙著作的纸样,又为《圣经的故事》出版了中译本。该译本留下一封房龙1936年底写给译者谢炳文的信。
这封信中,房龙自称他“痛恨徒劳无益的暴虐。我试着为普通读者和孩子们写书,以便他们学到这个世界的历史、地理和艺术”。他又提醒译者:要特别留意书中讨论“宽容”的部分,因为“最近两年的各种消息,尚不足以表明宽容取得了胜利”。遥望德国坦克扬起的滚滚尘埃,房龙自问“我能做到吗”,后面连加五个问号。
再看中国改革开放之后。1985年,三联书店出版房龙代表作《宽容》。至1998年,此书连续印刷十一次,成为三联书店评选的“二十年来对中国影响最大的百本图书”之一。紧随其后,房龙《人类的故事》和《漫话圣经》也热闹上市,掀起了难得一见的“房龙热”。
房龙死后四十年,竟又在中国火了一把。是何道理?据沈昌文回忆:“翻译出版此书,得益于李慎之。李先生洋文好,又是老共产党员。他曾跟我说:我们在很多事情上,要回到西方的‘二战’前后。按照指点,我找到的第一本书就是《宽容》。”沈公又说:一宽容’这个题目好。大家都经历过‘文革’,那个年代没有宽容。所以《宽容》出版后,一下子印了十五万册。”
到了90年代后期,三联不再重印《宽容》。然而此书却不断引发多家出版社的追捧。根据沈公收藏目录,其中便有广西师范大学中英双语本、陕西师范大学全彩珍藏本、中国人民大学版、中国民族摄影艺术版等十二个不同版本。1999年,北京出版社又出版一套十四册的《房龙文集》,囊括了他的全部著述。
于是有人开始美化房龙,誉其为“自由主义代表”“人文主义大师”“始终站在全人类的高度在写作”,云云。对此,我要插一句闲话:房龙不人流,他只是一个通俗作家而已。大家若想了解美国思想史或是研究英美自由主义,有许多经典可以选读。偏偏这个房龙,可以忽略不计。
同样都是书,差别为啥这么大呢?对此,王国维先生在《静安文集续编》中早已指点过我们:“哲学上之说,大都可爱者不可信,可信者不可爱。伟大之形而上学,高严之伦理学,纯粹之美学,皆吾人所酷嗜也。然求其可信者,则宁在知识论上之实证论,伦理学上之快乐论,美学上之经验论。知其可信而不能爱,觉其可爱而不能信,此近二三年中最大之烦闷。”
王先生古板。他老人家不晓得,“文革”之后中国老百姓发现:他们可以自由读书了,岂不皆大欢喜、人人捧读?因此便有文化热、房龙热,以及各种各样略加一点儿学问、实为消遣取乐的玩意儿。如今中国人都读书、都买书。其中最好卖的书,就是闲书、杂书、可爱书、读了不痛苦的书。
比较20世纪30年代,如今中国可是宽容多了。即便同90年代比,眼下也是过之不及、量之有余。经此一想,我也变得十二分宽容起来。三联要出房龙文集?可以呀,我很乐意为它写序!
最后笔录两段房龙名言:“百家口味,各个不同。所以能否宽容,能否兼收并蓄,事关历史能否进步。任何时代的国家和民族,如果拒斥宽容,那么不管它曾有过怎样的辉煌,都要无可挽回地走向没落与衰亡。”
他又在《宽容》后记中告诫说:“我们仍处于一种低级社会形态。其特点是:人们以为现状完美无瑕,没必要再做什么改进。这是因为他们没有见过别的世界。一旦我们麻痹大意,病毒就会登上我们的海岸,把我们毁掉。”
赵一凡
2008年10月于北京

文摘

版权页:

插图:

这就是拉撒路的复活,这个著名的故事极大地震动了轻信的犹地亚农民。它在一处处农庄间流传,被人们添枝加叶地一遍遍复述,很快丰满起来,在中世纪时成为传奇文学和绘画作品钟爱的题材。
听说这位引起轰动的人物即将亲临耶路撒冷,所有人都想亲眼看一看他。当耶稣骑着他的小毛驴进入城门,人群热烈地为他欢呼,向他抛撒鲜花,场面十分热闹,人们一向是这样,找个由头就要大肆欢庆。
然而,公众的这种赞许就像是石头山上的一堆篝火。火可以烧得很旺,但却无法持久。
耶稣明白这一点,所以并没有被这一片欢呼赞美的声音冲昏了头脑。 这种声音,以前他曾听到过,以后也还会有其他人听到。
明智的人不会看重这些。我们下面要讲的内容就充分体现了这种智慧。
耶稣到达之后,第一件事就是找住处。他没有在城里逗留,而是选择了城郊橄榄山上的伯大尼。往年他常在这里借宿,住在拉撒路以及他的两个忠诚姐妹——马利亚和马大家中。
ISBN9787108058027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作者房龙 (Hendrik Willem Van Loon)
尺寸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