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突厥碑铭研究(增订本)》 芮传明 9787100130011

配送至
$ $ USD 美元

商品编号: 3847757 类别: 图书 历史 文物考古 古书契
编辑推荐

对古突厥碑铭的经典解读之作
本书建立在扎实的文献基础上,对古突厥文碑铭涉及的历史、地理、民族、文化等内容进行深入探讨,结合同时代的汉文史料以及后世国内外学者的各种观点,尽量确切地揭示后突厥汗国与中原王朝及其他周边民族的政治往来、战和关系与文化交流史实,具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与参考价值。

作者简介

芮传明,主要从事古代的中外关系史、北方民族史和外来宗教的研究。主要着、译有《东西纹饰比较》、《中国与中亚文化交流志》、《东方摩尼教研究》及《中亚文明史(第一卷)》(译)等。曾获复旦大学硕士、博士学位;今任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复旦大学博士生导师。

目录

第一章后突厥政权早期根据地考
第一节诸说概述
第二节坚固的漠南根据地
第三节总材山—黑沙根据地在白云鄂博周近
第二章后突厥政权“东征”事件考
第一节默啜可汗时期的重大事件——“东征”
第二节“东征”的主要内容
第三节□即西拉木伦河
第三章后突厥政权“西征”述考
第一节关于突厥“西征”的日期
第二节不成功的早期“西征”
第三节景龙三年年底或景云元年年初突厥击破黠戛斯
第四节景云元年夏到景云二年冬突厥大军与突骑施相持于阿尔泰山
第五节景云二年冬暾欲谷主动出击突骑施
第六节先天元年春暾欲谷进入索格底亚那
第四章后突厥征讨黠戛斯的行军路线考
第一节aq tarmil的比定
第二节“骑马踏雪前进”的行程和攀登雪山
第三节“雪障”及奔袭阿尼河的路线
第五章后突厥与突骑施交战地点考
第节交战地点之今地比定的异说
第二节战场在塔尔巴哈台地区
第三节yaris平原与bolcu的比定
第四节与毗伽—阙特勤部队有关的地理问题
第六章 后突厥远征Kacin事件考述
第一节远征Kacin事件的比定
第二节远征Kacin的具体过程考证
第七章Tabγac考释
第一节Tabγac之语源为“大汉”
第二节“大家”、”宅家”即是Tabγae qaγan
第八章坐骑名号考释
第一节可能已被汉人熟悉和使用的马名
第二节碑文中其他马名的考释
第三节坐骑的荣誉性称号考述
第九章族名综考
第一节collug与“叱利”、“敕勒“
第二节sir与“薛”
第三节barclk ar与abar cakar之辨
第十章官号与称衔述考
第节qaγan、qan与“可汗”、“汗”
第二节qapγan与“夹毕汗”
第三节el—tabar与“颉利吐发”
附录一古突厥碑铭译注
阙特勤碑
毗伽可汗碑
暾欲谷碑
翁金碑
阙利啜碑
附录二相关论文再刊
阿史那人“史前”居地考
古突厥先祖传说考
缩略语
相关参考著述
索引
原版后记

序言

再版前言
承商务印书馆和丛书主编余太山先生的厚意,将拙著以再版形式纳入《欧亚备要》。说实话,这一好意曾令我颇为为难:按理说,由于本书的主要内容成于二十余年前,而当时的客观学术环境和笔者的主观学术水平都不及今天,故应该趁此机会做一番认真的修改和增补,尽可能提高本书的质量。然而,笔者在本书于1998 年出版后,已经改而研究其他专题,故这些年来在“古突厥碑铭”方面几无长进,很难将质量提高许多;则纯粹“重印”亦未尝不是可选方案。
不过,若竟完全“重印”,则总觉有愧于心,有负于读者。特别是,据张铁山先生转告,中央民族大学多年来一直将此书作为突厥语专业研究生的辅助读物之一,则我若不尽力充填一些“新”的东西,也对不起读者诸君了。念及此,遂决定对本书的“再版本”做如下安排:
第一,全书的总体结构和顺序基本不变,原版的观点和论证也仍旧。这既足以保留该书的原貌,同时也确实不可能再做大幅调整。
第二,对于初版以来,学界对相关问题的不同观点和看法,以及某些新的资讯和提法,只要笔者注意到的,均以页下注的形式标示出来;而原版的注释(有的篇幅甚大,达数页),则仍以篇末注的形式排列,若对它们有所说明,也用页下注标示。
第三,原版书将五份古突厥文碑铭的汉译文及其注释列为“附录”,今则改成“附录一”,并增添“附录二”,在其中列入两篇与突厥先祖有关的旧文,以便读者加深对突厥文化的理解。
第四,原版的“主要参考书目”,大体上只限于笔者在撰写本书时涉及的著述,显然比较散乱,并且缺失颇多。再版本则改作“相关参考著述”,一是专题主要集中于“突厥碑铭”和“突厥语”,二是即使是本书笔者并未使用过的著述,只要与这些专题相关,就尽量收入,特别是近年来的新著,以拓宽读者的眼界。
第五,书末所设“索引”为原版所无,以利读者阅读。
第六,当然,再版本对通篇做了校对,以尽量减少“技术性”错误,对原版的笔误、印刷错误以及少量不是很“达”的句子做了修正。
《古突厥碑铭研究》再版本的问世,一要感谢余太山先生的鼓励和督促,二要感谢耿世民、吴玉贵、张铁山等先生近年来有关突厥碑铭、突厥语言和突厥历史的许多著述所提供的见解和资料,三当然也要感谢这些年来关心本书内容,特别是持有不同看法的各位同仁(例如,王颋先生早就致函于我,提出了好几个问题和看法)。是所有这些人的直接和间接帮助,使得这一“再版书”不至于以完全的“旧貌”面世,若因此稍益于读者和学界,则吾愿足矣!但是,颇感遗憾的一点是:本来,张铁山先生允诺将自己在突厥语教学过程中对碑铭译文的许多新见和异见整理出来,提供给我,但终因公务过于繁忙而未能如愿。这实是本书再版本的一大损失,故只能俟之将来了。即使如此,仍对张先生的热情诚致谢意。
最后,本书的基础最初是先师章丹枫(巽)先生为我设计的博士生毕业论文的主题,故追根溯源,我之所以在这一领域略有小成,也属恩师所赐。适值他老仙逝近二十载之际,此书得以再版,也可聊慰其在天之灵。
芮传明
2011 年9 月

文摘

版权页:

第一节 诸说概述
历年来,国内外学者关于?oγay (quz) 与Kara-Kum 地理方位的观点可以粗略地分为两大类:“漠北说”与“漠南说”。丹麦学者汤姆森是早期持“漠北说”的权威人士之一,他认为Kara-Kum 肯定是指杭爱山的西部分支;至于?oγay (quz) 则是指杭爱山脉南端的平原。1 法国学者格鲁赛将Kara-Kum置于赛音诺颜之南2, 而赛音诺颜即是色楞格河以南、鄂尔浑河上游,以及土拉河、翁金河流域,易言之,在他看来,后突厥政权的早期根据地也位于漠北地区。
去今不远,持“漠北说”并考证较详的一位学者,乃是法国人勒内·吉罗。他认为,Kara-Kum 是翁金河中游以北的一片沙漠地区的名称;而?oγay(quz) 之义即为l’endroit ombrag é des Saponaires(肥皂草林荫地),其地是杭爱山脉的东南分支,在翁金河的上游附近。吉罗如此描述骨咄禄可汗的这些早期根据地:
蒙古的自然地形图(1954 年莫斯科出版的地图集,第57 页)指出,在东经103° 和北纬45°15′ 的地区周围,有一片沙漠地区,从东至西近65 公里,从南到北有近40 公里。这是该地区一块真正的沙漠地区。此地四周为泥潭沼泽,因此是一片潮湿地。其高度略超过海拔1000 米。它完全具有冬牧场的特点。我们证据十足地认为,这里确实是指 Kara-Kum,即骨咄禄可汗的冬帐。
在英文地图中,这一地区附近有一个村庄,叫霍勒特(Kholte),在翁金村以南。为了更加具体地确定肥皂草山林的地点,我们还使用了蒙古植物图。严格地说来,此地名应该考证为?oγay yi?。为了能够顺利地进山放牧,必须找到一个山林区,它离前一个地方不远。我们确实在前述地区的北—东北方和翁金河上游的南鄂尔浑河上游的南方,发现了森林区,那正是杭爱山脉的东南分支。这一地区位于赛音诺颜周围,在东经102°和北纬46° 的地方。从直线距离来看,它也位于距前者200 公里左右的地方。此地就相当于突厥可汗的牙帐。翁金河就发源于那里。在英文地图中,此处叫作科尔切洛(Korchelot)群山区。3
以上所述,可以说是“漠北说”的几种典型观点。至于“漠南说”,则似乎以德国学者夏德的意见为代表。夏德利用了不少汉文史料对此进行比定,他首先肯定,突厥碑文中的Kara-Kum 即是汉文载籍中提及的“黑沙”,因为从含义上来说,Kara 义为“黑色的”,Kum 义为“沙(碛)”,是完全没有疑问的;同时,据汉籍所载,骨咄禄在起事之初曾占据过“黑沙”或“黑沙城”,也十分清楚。至于“黑沙”的具体位置,夏德则根据《大同府志》所载,认为骨咄禄所据的“黑沙城”,即是辽振武县以北七十里的“黑沙碛”,约在阴山以北的Kuku Ilikung(即今武川)地区。至于?oγay(quz),则可能是汉文史料中的“总材(山)”,尽管就语音而言,似乎还不能完全吻合。
夏德将“总材山”和“黑沙”置于阴山北麓的观点,为此后的许多学者所接受,因此“漠南说”或“阴山地区说”的影响也就很大。泽格莱迪在其“?oγay-quzi, Qara-qum, K?k-?ng”一文中,便对“阴山说”进行了相当具体的论证。他的主要论据之一即是?oγay-quzi 一名在词义上与汉籍中的“阴山”吻合。
泽格莱迪说,汤姆森曾谓?oγa 义为“阴影”,由于?oγa 毕竟不全等于?oγay,故而此说仍有缺陷。但是,丹尼在研究后缀-ay 时发现,?oγa 的一种辅助形式也可以是?oγay。亦即是说,?oγay 完全含有汉文“阴”的意思。另一方面,quz 在?oγay-quzi 一名中也具有“阴”的含义:据喀什噶里《突厥语大词典》,quz 义为“山上从未被阳光照到的那一部分”,岂非也义为“阴”?有鉴于此,?oγay-quzi 之词义确切地相当于汉文中的“阴(山)”。泽格莱迪并引证了不少汉文资料,从而使后突厥汗国早期根据地位于阴山地区的说法看上去更具说服力。
中国学者亦多从“漠南说”。例如,在20 世纪30 年代转译古突厥文碑铭的韩儒林、岑仲勉等,均将?oγay(quz)比定为“阴山”或“总材山”。岑仲勉在其《暾欲谷碑》的译注中提及?oγay 时说道:“汤氏云,似在杭爱山脉南部。余按:夏德以为总材,韩儒林考为阴山,自属可信,地不在漠北也。”他显然倾向于“漠南说”。他异于某些国外学者之处,是未将quz 作为整个专名中的一部分,而是怀疑它即汉文“谷”字的音译,故把暾第一碑南7 行的此语译作“吾人时方居总材谷及黑沙”。
另一方面,岑仲勉又将?oγay 比定为《汉书》等古籍中多次提及的塞外的涿邪(山)。7 但是,一旦与“涿邪山”发生关系,其方位又产生了问题。岑氏在其《阙特勤碑》的译注中说道:“总材亦可为涿邪之唐代异译。我国旧说多疑涿邪在蒙古人民共和国,汤氏谓?oγai 属杭爱山脉,如两说均不误,固足互相发明。”接着,他引班固《燕然山铭》,得到“亦似说涿邪在漠外”的结论。然而,他下文引《后汉书·南匈奴传》“匈奴南单于遣左贤王信随太仆祭彤及吴棠,出朔方高阙,攻皋林、温禺犊王于涿邪山,虏闻汉兵来,悉度漠去”诸语后,却又不得不承认:“又位其山于大漠之南。”8 有鉴于此,被视同于“涿邪”的“总材”或?oγay 的方位也就变得飘忽不定,时而漠北,时而漠南了。
显而易见,仅是这些关于?oγay 与Kara-Kum 方位的观点简介,就已经令人无所适从,何况,纵然接受其中一说(例如中国学术界比较流行的“漠南说”或“阴山说”),也很难找到骨咄禄起事之初根据地的具体位置。因为,汉文古籍中所谓的“阴山”乃是昆仑山的北支,发自黄河河套的西北方,向东延绵而去,经数千里后与内兴安岭相接,其势犹如中原北方的屏障,显然,骨咄禄当初的据地绝不可能如此广大,而至多是“阴山”中的一小部分。
出于这样的原因,本章仍有必要对?oγay 与Kara-Kum 的方位做更加深入的探讨。我认为,突厥文碑铭中的这两个地名,确实相当于汉文载籍中的“总材山”和“黑沙”。为了易于辨认,下文便多以这两个汉文名指称碑文中的相应地名。而“总材山”与“黑沙”应该位于漠南,其具体方位则约在今白云鄂博周围几百里的地区内。兹就此问题做如下考证。
ISBN9787100130011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作者芮传明
尺寸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