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辑推荐
《辉煌与泥泞:洛林坦克战》由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
作者简介
王法,辽宁省盘锦市人,战史尤其是二战史的爱好者和研习者、作者,自幼爱好阅读历史和军事题材读物,已有多种战史著述公开出版。
目录
前言
第一章战役背景
1.战略背景
2.美军战略态势与计划部署
盟军战略态势
盟军战略计划
燃料短缺与暂停进攻
3.德军战略态势与计划部署
德军战略态势
德军战略计划
4.洛林的地形地貌
第二章对阵双方
1.美军第3集团军
2.洛林地区的德军部署
德军第1集团军
德军第5装甲集团军
德军第19集团军
3.兵力对比
装甲兵
步兵
炮兵
筑垒地域
航空兵
第三章沸腾的血河——美军第20军方向
1.“遥远”的河
骑兵长驱直入
未知的堡垒
出师不利
2.苦战桥头堡
多尔诺桥头堡
阿纳维尔桥头堡
梅斯以西的“地狱”
3.“老牌手”砸烂“统帅堂”
小试牛刀
渔阳鼙鼓动地来
“谢尔曼”激战“黑豹”
麦利之战
“统帅堂”之败
4.攻坚遗恨
“老牌手”攻坚难
泥潭之战
惨烈的攻防战
强攻德里昂要塞群
第四章进击的偏师——美军第15军方向
1.空虚的南翼
调兵遣将
“利剑”刺“软腹”
2.法兰西复仇记
蹩脚之“豹”
复仇的“洛林十字”
遭遇劲敌
激战前夜
“狼獾”猎“豹”
“马叙”出击
困“豹”犹斗
后方遇险
解放栋派尔
双方损失比
3.逐河而战
跨越摩泽尔河
挺进默尔特河
冲向沃祖斯河
第五章钢铁的碰撞——美军第12军方向
1.艰难的开局
河岸受挫
南翼渡河之战
北翼渡河之战
2.装甲狂飙
突出重围
横扫千军
解放南锡
3.阿拉库尔坦克战
百战沙场秋点兵
山雨欲来风满楼
黑云压城城欲摧
甲光向日金鳞开
寒声一夜传刁斗
杀气三时作阵云
4.阿拉库尔保卫战
金山西见烟尘飞
千磨万击还坚韧
旌旗十万斩阎罗
任尔东西南北风
5.步履维艰
迪耶于卢阿尔桥头堡
相看白刃血纷纷
格雷梅塞森林之战
第六章总结
1.战绩与损失
2.战役评析
战场综述
美军指挥
德军指挥
兵种战术
第七章战争纪念与遗迹
参考书目
后记
作者简介
序言
1944年9月1日-12月18日,美军第3集团军执行的一系列作战行动,美国陆军的军事历史学家称其为“洛林战役”(Lorraine Campaign)。
实际上,“洛林战役”并非美军官方的标准称谓。在诸如“战役”这样的宏观军事行动中,往往要完成一个任务目标。相比之下,此时的第3集团军进行了多场任务目标各不相同的大规模军事行动。1950年,二战时期曾在第3集团军参谋部担任史官的休·科尔(Hugh Cole),在其著作《洛林战役》中表示,“洛林战役”并非精确的军事术语,但用这个清晰而简约的词汇,表述第3集团军进行的这场战役,才最符合常规。
洛林战役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44年9月1日-10月1日,跨越摩泽尔河(Moselle)。
第二阶段:1944年10月2日-11月22日,围攻梅斯(Metz)要塞。
第三阶段:1944年11月18日-12月18日,挺进萨尔河(Saar)与“西部壁垒”(Westwall)。
第3集团军跨越萨尔河之际,德军在阿登(Ardennes)森林向第1集团军发起大规模攻势。第3集团军在萨尔河地区的行动戛然而止,兵锋向北进入比利时,对德军进行反击。第3集团军的北上,也标志着洛林战役的结束。
由于篇幅的限制,本书的内容只涉及洛林战役第一阶段,即1944年9月1日-10月1日之间,第3集团军1个月内的军事行动。
洛林地区的地形地貌,使洛林战役中的各场战斗,几乎泾渭分明地形成了以装甲兵为主的坦克战、以步兵与炮兵为主的渡河战、山地战、丛林战与要塞攻坚战。后世通常以“洛林坦克战”(The Lorraine Tank Battles)表述洛林战役第一阶段期间,德军调动装甲集群对第3集团军发起的大规模装甲攻势。当然,这并非表示,在洛林战役的后两个阶段没有发生坦克战。但后两个阶段的坦克战,规模要小得多。
作为本书的主要内容,笔者将尽可能详细地记述“洛林坦克战”战斗过程的细节。本书也将涉及洛林战役第一阶段的其他战斗,从而更全面地展现“洛林坦克战”的前因后果,以及与其他战斗之间的互动关系。同样限于篇幅,对其他场次战斗的记述,将更多是常规性记叙,而非详尽地描述战斗细节。
后记
童年时代,通过电影《巴顿将军》,我知晓了这位美军将领的传奇。此后,巴顿将军的传记与电影一直贯穿了我的少年时代与青年时代,成为了回味无穷的精神座右。每逢人生低谷之时,境遇落魄之际,正是巴顿将军一往无前的精神,鼓励与支持着我像那壮丽的钢铁洪流一样“进攻!进攻!再进攻!”向跌宕起伏的命运不自量力地还手,至死方休。
自从出版过军事历史类的书籍以来,一直希望有生之年能有机会撰写巴顿将军指挥过的战役。然而,在自知资质平庸、才疏学浅、水平有限的情况下,从未敢动笔一试。生怕用思拙劣、文笔愚钝,有辱巴顿将军之名。后来,偶然受武汉大学出版社之托,战战兢兢地写完了这本《辉煌与泥泞——洛林坦克战》,但愿将军与读者都能满意。
在国内,本书并非首部介绍洛林战役的书。2013年,潘学基先生出版的著作《梅斯战役——巴顿第3集团军的攻坚战》,应该是国内首部专门介绍洛林战役的书籍。潘学基先生向来治学严谨,对第20军进攻梅斯一蒂永维尔之战的介绍,也比本书更为详尽。如果想对巴顿将军本人有全面的了解,首选自然是他的各种传记,首推《狗娘养的战争》,也就是由巴顿亲著的《我所知道的战争》(War As I Knew It)改编的中文版。
在国外,有关于洛林战役的文献资料,可谓汗牛充栋。美军官方的战史文献资料,是第3集团军参谋部史官科尔的著作《二战欧洲战区的美国陆军——洛林战役》(United States Army in World War Ⅱ—European Theater Of Operations:The Lorraine campaign)。在很大程度上,本书也参考了这部文献。不过,这部文献对德军状况的记述,存在一定差错,有些德军部队的番号也不够准确。在编写本书的过程中,已经尽可能地对错误进行了纠正。如果认为科尔的著作太过冗长,还可以选择扎洛加编写的《洛林1944——巴顿对决曼陀菲尔》(Lorraine 1944一Patton vsManteuffel)。当然,这部普及性质的资料,也存在细节上的问题。在本书编写的过程中,也已经对其进行了纠正。
2016年,扎洛加出版了《巴顿对决德军装甲:1944年9月,阿拉库尔之战》(Patton Versus the Panzers: The Battle of Arracourt,September 1944)。在这部书中,不知道扎洛加是否修正了在《洛林1944——巴顿对决曼陀菲尔》中的错误。此外,约翰·里卡德(John Rickard)的著作《低谷中的巴顿:1944年,洛林战役》(Patton At Bay: The Lorraine Campaign,1944),很可能比科尔的著作更为详尽或准确。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未能参考到这两份文献资料,实为遗憾。
笔者当然不曾参加过二战,亦没有参军或从事作战指挥的经历。本书的编写,纯粹是搜集、翻译、整理、加工、润色与稍作评论的舞文弄墨之举。所谓“文人论武,多为纸上谈兵;武人论文,多为道听途说”,大抵如此。如果说记述战史,尚能应付得来,那么后来笔者以一介平凡之辈,去评论一群西点军校毕业的将校军官,在70多年前的战争中表现几何,就纯属贻笑大方的班门弄斧了。希望本书能够抛砖引玉,为以后更多研究巴顿将军、美军战史、洛林战役或坦克战的人士,提供资料,进行参考与批判,从而推陈出新,吾心足矣。
王法
2017年2月19日
文摘
版权页:
插图:
百战沙场秋点兵
第3集团军攻入洛林后,巴顿与蒙哥马利之间,依然龃龉不断。9月10日,布拉德利命令霍奇斯的第1集团军在莱茵河的科布伦茨、波恩(Bonn)与科隆(Cologne)抢占渡口,并掩护英军第21集团军群侧翼;巴顿的第3集团军在莱茵河德曼海姆与美因茨抢占渡口。蒙哥马利立即提出抗议,认为这分散了盟军的主攻方向。盟军总参谋长沃尔特·史密斯(Walter Smith)上将安抚了蒙哥马利的情绪,保证英军第21集团军群的进攻方向,才是盟军的主攻方向,就像艾森豪威尔保证的那样。
9月13日,艾森豪威尔发布命令,再次确定并扩充了9月4日宣布的战略计划。他着重强调了后勤补给的重要性,即将攻人德国北部的英军第21集团军群将优先获得补给。第3集团军的任务,仅仅是“在摩泽尔河上建立桥头堡,持续牵制德军,防止梅斯地区的德军向北增援”。英军第21集团军群与美军第1集团军在莱茵河上建立了桥头堡,第3集团军才可以进军萨尔,并继续进军莱茵河。不过,艾森豪威尔也给了布拉德利相机而动的权力——如果第3集团军在摩泽尔河建立了稳固的桥头堡,就可以继续前进。
从后勤补给的角度来看,西北欧战场的形势,确实很不利于第3集团军。此时,西北欧战场上的盟军有两条补给线。盟军可以在诺曼底滩头卸载物资,向东北方与东方进行运输;或者在法国南部的地中海沿岸卸载物资,一路向北进行运输。无论物资走哪条补给线,第3集团军都是距离卸载物资的海岸最远的盟军集团军。
《辉煌与泥泞:洛林坦克战》由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
作者简介
王法,辽宁省盘锦市人,战史尤其是二战史的爱好者和研习者、作者,自幼爱好阅读历史和军事题材读物,已有多种战史著述公开出版。
目录
前言
第一章战役背景
1.战略背景
2.美军战略态势与计划部署
盟军战略态势
盟军战略计划
燃料短缺与暂停进攻
3.德军战略态势与计划部署
德军战略态势
德军战略计划
4.洛林的地形地貌
第二章对阵双方
1.美军第3集团军
2.洛林地区的德军部署
德军第1集团军
德军第5装甲集团军
德军第19集团军
3.兵力对比
装甲兵
步兵
炮兵
筑垒地域
航空兵
第三章沸腾的血河——美军第20军方向
1.“遥远”的河
骑兵长驱直入
未知的堡垒
出师不利
2.苦战桥头堡
多尔诺桥头堡
阿纳维尔桥头堡
梅斯以西的“地狱”
3.“老牌手”砸烂“统帅堂”
小试牛刀
渔阳鼙鼓动地来
“谢尔曼”激战“黑豹”
麦利之战
“统帅堂”之败
4.攻坚遗恨
“老牌手”攻坚难
泥潭之战
惨烈的攻防战
强攻德里昂要塞群
第四章进击的偏师——美军第15军方向
1.空虚的南翼
调兵遣将
“利剑”刺“软腹”
2.法兰西复仇记
蹩脚之“豹”
复仇的“洛林十字”
遭遇劲敌
激战前夜
“狼獾”猎“豹”
“马叙”出击
困“豹”犹斗
后方遇险
解放栋派尔
双方损失比
3.逐河而战
跨越摩泽尔河
挺进默尔特河
冲向沃祖斯河
第五章钢铁的碰撞——美军第12军方向
1.艰难的开局
河岸受挫
南翼渡河之战
北翼渡河之战
2.装甲狂飙
突出重围
横扫千军
解放南锡
3.阿拉库尔坦克战
百战沙场秋点兵
山雨欲来风满楼
黑云压城城欲摧
甲光向日金鳞开
寒声一夜传刁斗
杀气三时作阵云
4.阿拉库尔保卫战
金山西见烟尘飞
千磨万击还坚韧
旌旗十万斩阎罗
任尔东西南北风
5.步履维艰
迪耶于卢阿尔桥头堡
相看白刃血纷纷
格雷梅塞森林之战
第六章总结
1.战绩与损失
2.战役评析
战场综述
美军指挥
德军指挥
兵种战术
第七章战争纪念与遗迹
参考书目
后记
作者简介
序言
1944年9月1日-12月18日,美军第3集团军执行的一系列作战行动,美国陆军的军事历史学家称其为“洛林战役”(Lorraine Campaign)。
实际上,“洛林战役”并非美军官方的标准称谓。在诸如“战役”这样的宏观军事行动中,往往要完成一个任务目标。相比之下,此时的第3集团军进行了多场任务目标各不相同的大规模军事行动。1950年,二战时期曾在第3集团军参谋部担任史官的休·科尔(Hugh Cole),在其著作《洛林战役》中表示,“洛林战役”并非精确的军事术语,但用这个清晰而简约的词汇,表述第3集团军进行的这场战役,才最符合常规。
洛林战役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44年9月1日-10月1日,跨越摩泽尔河(Moselle)。
第二阶段:1944年10月2日-11月22日,围攻梅斯(Metz)要塞。
第三阶段:1944年11月18日-12月18日,挺进萨尔河(Saar)与“西部壁垒”(Westwall)。
第3集团军跨越萨尔河之际,德军在阿登(Ardennes)森林向第1集团军发起大规模攻势。第3集团军在萨尔河地区的行动戛然而止,兵锋向北进入比利时,对德军进行反击。第3集团军的北上,也标志着洛林战役的结束。
由于篇幅的限制,本书的内容只涉及洛林战役第一阶段,即1944年9月1日-10月1日之间,第3集团军1个月内的军事行动。
洛林地区的地形地貌,使洛林战役中的各场战斗,几乎泾渭分明地形成了以装甲兵为主的坦克战、以步兵与炮兵为主的渡河战、山地战、丛林战与要塞攻坚战。后世通常以“洛林坦克战”(The Lorraine Tank Battles)表述洛林战役第一阶段期间,德军调动装甲集群对第3集团军发起的大规模装甲攻势。当然,这并非表示,在洛林战役的后两个阶段没有发生坦克战。但后两个阶段的坦克战,规模要小得多。
作为本书的主要内容,笔者将尽可能详细地记述“洛林坦克战”战斗过程的细节。本书也将涉及洛林战役第一阶段的其他战斗,从而更全面地展现“洛林坦克战”的前因后果,以及与其他战斗之间的互动关系。同样限于篇幅,对其他场次战斗的记述,将更多是常规性记叙,而非详尽地描述战斗细节。
后记
童年时代,通过电影《巴顿将军》,我知晓了这位美军将领的传奇。此后,巴顿将军的传记与电影一直贯穿了我的少年时代与青年时代,成为了回味无穷的精神座右。每逢人生低谷之时,境遇落魄之际,正是巴顿将军一往无前的精神,鼓励与支持着我像那壮丽的钢铁洪流一样“进攻!进攻!再进攻!”向跌宕起伏的命运不自量力地还手,至死方休。
自从出版过军事历史类的书籍以来,一直希望有生之年能有机会撰写巴顿将军指挥过的战役。然而,在自知资质平庸、才疏学浅、水平有限的情况下,从未敢动笔一试。生怕用思拙劣、文笔愚钝,有辱巴顿将军之名。后来,偶然受武汉大学出版社之托,战战兢兢地写完了这本《辉煌与泥泞——洛林坦克战》,但愿将军与读者都能满意。
在国内,本书并非首部介绍洛林战役的书。2013年,潘学基先生出版的著作《梅斯战役——巴顿第3集团军的攻坚战》,应该是国内首部专门介绍洛林战役的书籍。潘学基先生向来治学严谨,对第20军进攻梅斯一蒂永维尔之战的介绍,也比本书更为详尽。如果想对巴顿将军本人有全面的了解,首选自然是他的各种传记,首推《狗娘养的战争》,也就是由巴顿亲著的《我所知道的战争》(War As I Knew It)改编的中文版。
在国外,有关于洛林战役的文献资料,可谓汗牛充栋。美军官方的战史文献资料,是第3集团军参谋部史官科尔的著作《二战欧洲战区的美国陆军——洛林战役》(United States Army in World War Ⅱ—European Theater Of Operations:The Lorraine campaign)。在很大程度上,本书也参考了这部文献。不过,这部文献对德军状况的记述,存在一定差错,有些德军部队的番号也不够准确。在编写本书的过程中,已经尽可能地对错误进行了纠正。如果认为科尔的著作太过冗长,还可以选择扎洛加编写的《洛林1944——巴顿对决曼陀菲尔》(Lorraine 1944一Patton vsManteuffel)。当然,这部普及性质的资料,也存在细节上的问题。在本书编写的过程中,也已经对其进行了纠正。
2016年,扎洛加出版了《巴顿对决德军装甲:1944年9月,阿拉库尔之战》(Patton Versus the Panzers: The Battle of Arracourt,September 1944)。在这部书中,不知道扎洛加是否修正了在《洛林1944——巴顿对决曼陀菲尔》中的错误。此外,约翰·里卡德(John Rickard)的著作《低谷中的巴顿:1944年,洛林战役》(Patton At Bay: The Lorraine Campaign,1944),很可能比科尔的著作更为详尽或准确。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未能参考到这两份文献资料,实为遗憾。
笔者当然不曾参加过二战,亦没有参军或从事作战指挥的经历。本书的编写,纯粹是搜集、翻译、整理、加工、润色与稍作评论的舞文弄墨之举。所谓“文人论武,多为纸上谈兵;武人论文,多为道听途说”,大抵如此。如果说记述战史,尚能应付得来,那么后来笔者以一介平凡之辈,去评论一群西点军校毕业的将校军官,在70多年前的战争中表现几何,就纯属贻笑大方的班门弄斧了。希望本书能够抛砖引玉,为以后更多研究巴顿将军、美军战史、洛林战役或坦克战的人士,提供资料,进行参考与批判,从而推陈出新,吾心足矣。
王法
2017年2月19日
文摘
版权页:
插图:
百战沙场秋点兵
第3集团军攻入洛林后,巴顿与蒙哥马利之间,依然龃龉不断。9月10日,布拉德利命令霍奇斯的第1集团军在莱茵河的科布伦茨、波恩(Bonn)与科隆(Cologne)抢占渡口,并掩护英军第21集团军群侧翼;巴顿的第3集团军在莱茵河德曼海姆与美因茨抢占渡口。蒙哥马利立即提出抗议,认为这分散了盟军的主攻方向。盟军总参谋长沃尔特·史密斯(Walter Smith)上将安抚了蒙哥马利的情绪,保证英军第21集团军群的进攻方向,才是盟军的主攻方向,就像艾森豪威尔保证的那样。
9月13日,艾森豪威尔发布命令,再次确定并扩充了9月4日宣布的战略计划。他着重强调了后勤补给的重要性,即将攻人德国北部的英军第21集团军群将优先获得补给。第3集团军的任务,仅仅是“在摩泽尔河上建立桥头堡,持续牵制德军,防止梅斯地区的德军向北增援”。英军第21集团军群与美军第1集团军在莱茵河上建立了桥头堡,第3集团军才可以进军萨尔,并继续进军莱茵河。不过,艾森豪威尔也给了布拉德利相机而动的权力——如果第3集团军在摩泽尔河建立了稳固的桥头堡,就可以继续前进。
从后勤补给的角度来看,西北欧战场的形势,确实很不利于第3集团军。此时,西北欧战场上的盟军有两条补给线。盟军可以在诺曼底滩头卸载物资,向东北方与东方进行运输;或者在法国南部的地中海沿岸卸载物资,一路向北进行运输。无论物资走哪条补给线,第3集团军都是距离卸载物资的海岸最远的盟军集团军。
ISBN | 9787307174566,7307174561 |
---|---|
出版社 | 武汉大学出版社 |
作者 | 王法 |
尺寸 |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