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辑推荐
《科技政策、伦理与关怀》可供对科技政策与科学社会学感兴趣的读者阅读参考。
目录
总序
科技政策
2016年中国科技政策关键词:公平,契约,创新补偿,挖掘知识资本
科技体制改革的红利与组织记忆重塑
“西湖药方”的药引子是什么
人才都去哪儿啦
人才是一种奢侈品
从整容到再造——散论中国科技体制改革
创新的路径选择与创新成本的变迁
打开政策窗口盘活智力资源
要么改变,要么被淘汰
招生市场也需要“出口转内销”
上海如何为创新留下更大利润空间
关于上海科创中心的基础条件诊断与对策
上海筹划科创中心竞争力何在
如何建设科创中心
缩小知识梯度靠人才流动
科技体制改革弹性有多大
“穷科学”奔“小康”
文化需要的是开放与公平而不是特设性保护
贫血的创新需补文化之气
科学文化能否支撑起创新的思想屋顶
文化基准线决定创新潜力
把创新的种子种在文化高地上
Master终于引起人类对未来的担忧
更多的科学普及才能提升社会的免疫力与文明
科学家的科普陷阱——承认与收益的双重不对称
关于科普供给激励机制的一些思考
科普不应忽视老年群体
科学传播的变革:从窄内容到宽内容
高等教育改革能否跨越“马太效应”陷阱
创新“链式反应”必须从中学开始
新一轮区域间知识资本竞争的巅峰对决
关于设立学术安全培训制度的思考
开放获取,拥抱还是拒绝
伦理
国家科技奖推荐须避免“灯下黑”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应该最先影响谁
学位点的评审瓶颈:从机会公平到风险公平
排名如何更科学
科技人才如何流动才合理
PX困境的出路:购买选择权——风险、不可逆与利益补偿
如何避免科技体制改革重走老路
院士制度应设立承认的补偿机制——由屠呦呦获得诺奖想到的
承认可以迟到,但永远不会缺席——从张亭栋获求是大奖说起
科技评价失灵与科研诚信的恶意透支
科技进步的缰绳与伦理阶梯——基因修复中出现的“废品”该如何处理
科技伦理:没有约束的科技是危险的
伦理:让创新永远走向上的道路
干细胞研究应设立三道伦理栅栏
信任稀缺背景下的“打折科研”
科研诚信库存与道德地图
科技驱动文明
关怀
学术界的适者生存与功利主义之锤
今天的师生关系走进死胡同了吗
科技界的焦虑与道德困境
国人心理问题危机
后诺奖时代的生存
科学让生活更美好
幸福的权利:来自个体与社会的责任
后记:写作是一种反抗失败的方式
文摘
版权页:
插图:
管理者作为委托人无法知道作为代理人的科研人员是否真实付出、成果价值是否真的如说的那样重大,此时代理人可以通过夸大研究的价值与意义骗取经费、称号等,或者利用评价体系的漏洞,以最小的投入获取最大的回报。为了兑换激励收益,科技共同体成员不惜以恶意透支学术诚信为代价。回顾近30年的SCI引进历史,利弊参半,客观地说,这套具有歧视性的评价体系已经彻底形塑了中国科技界的偏好与认知偏见。如果按照今天的评价标准来考核,相信袁隆平和屠呦呦等优秀科学家将无法获得公正的承认,并有可能被阻止在承认的大门外。
科技评价的文章取向所存在的弊端,并非无人意识到,怎奈其他评价体系在运行中存在的问题更多,有些甚至根本无法有效克服。比如,对技术类创新的评价曾经采用过其投放市场所取得的经济效益作为评价方式,然而,很多成果所宣称的经济效益很难得到验证,造假更为严重。更为可怕的是,这种评价模式有可能成为少数学者与相关部门合谋套取国家奖励收益的一种手段。如何确立一种新的、有针对性的科技评价体系?这里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就是把评价体系与个体的诚信挂钩,并承担连带责任,否则任何评价体系都无法避免失灵的命运。
诚信属于人的道德层面的评判,遵守一种诚信,就意味着个体在行动中将接受一种规范的制约,就人性而言,没有人喜欢被约束。因此,诚信要发挥作用,必须有明确的惩罚机制作保证,使遵守规范的行为收益大于不遵守规范的行为收益,否则诚信机制失灵。
《科技政策、伦理与关怀》可供对科技政策与科学社会学感兴趣的读者阅读参考。
目录
总序
科技政策
2016年中国科技政策关键词:公平,契约,创新补偿,挖掘知识资本
科技体制改革的红利与组织记忆重塑
“西湖药方”的药引子是什么
人才都去哪儿啦
人才是一种奢侈品
从整容到再造——散论中国科技体制改革
创新的路径选择与创新成本的变迁
打开政策窗口盘活智力资源
要么改变,要么被淘汰
招生市场也需要“出口转内销”
上海如何为创新留下更大利润空间
关于上海科创中心的基础条件诊断与对策
上海筹划科创中心竞争力何在
如何建设科创中心
缩小知识梯度靠人才流动
科技体制改革弹性有多大
“穷科学”奔“小康”
文化需要的是开放与公平而不是特设性保护
贫血的创新需补文化之气
科学文化能否支撑起创新的思想屋顶
文化基准线决定创新潜力
把创新的种子种在文化高地上
Master终于引起人类对未来的担忧
更多的科学普及才能提升社会的免疫力与文明
科学家的科普陷阱——承认与收益的双重不对称
关于科普供给激励机制的一些思考
科普不应忽视老年群体
科学传播的变革:从窄内容到宽内容
高等教育改革能否跨越“马太效应”陷阱
创新“链式反应”必须从中学开始
新一轮区域间知识资本竞争的巅峰对决
关于设立学术安全培训制度的思考
开放获取,拥抱还是拒绝
伦理
国家科技奖推荐须避免“灯下黑”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应该最先影响谁
学位点的评审瓶颈:从机会公平到风险公平
排名如何更科学
科技人才如何流动才合理
PX困境的出路:购买选择权——风险、不可逆与利益补偿
如何避免科技体制改革重走老路
院士制度应设立承认的补偿机制——由屠呦呦获得诺奖想到的
承认可以迟到,但永远不会缺席——从张亭栋获求是大奖说起
科技评价失灵与科研诚信的恶意透支
科技进步的缰绳与伦理阶梯——基因修复中出现的“废品”该如何处理
科技伦理:没有约束的科技是危险的
伦理:让创新永远走向上的道路
干细胞研究应设立三道伦理栅栏
信任稀缺背景下的“打折科研”
科研诚信库存与道德地图
科技驱动文明
关怀
学术界的适者生存与功利主义之锤
今天的师生关系走进死胡同了吗
科技界的焦虑与道德困境
国人心理问题危机
后诺奖时代的生存
科学让生活更美好
幸福的权利:来自个体与社会的责任
后记:写作是一种反抗失败的方式
文摘
版权页:
插图:
管理者作为委托人无法知道作为代理人的科研人员是否真实付出、成果价值是否真的如说的那样重大,此时代理人可以通过夸大研究的价值与意义骗取经费、称号等,或者利用评价体系的漏洞,以最小的投入获取最大的回报。为了兑换激励收益,科技共同体成员不惜以恶意透支学术诚信为代价。回顾近30年的SCI引进历史,利弊参半,客观地说,这套具有歧视性的评价体系已经彻底形塑了中国科技界的偏好与认知偏见。如果按照今天的评价标准来考核,相信袁隆平和屠呦呦等优秀科学家将无法获得公正的承认,并有可能被阻止在承认的大门外。
科技评价的文章取向所存在的弊端,并非无人意识到,怎奈其他评价体系在运行中存在的问题更多,有些甚至根本无法有效克服。比如,对技术类创新的评价曾经采用过其投放市场所取得的经济效益作为评价方式,然而,很多成果所宣称的经济效益很难得到验证,造假更为严重。更为可怕的是,这种评价模式有可能成为少数学者与相关部门合谋套取国家奖励收益的一种手段。如何确立一种新的、有针对性的科技评价体系?这里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就是把评价体系与个体的诚信挂钩,并承担连带责任,否则任何评价体系都无法避免失灵的命运。
诚信属于人的道德层面的评判,遵守一种诚信,就意味着个体在行动中将接受一种规范的制约,就人性而言,没有人喜欢被约束。因此,诚信要发挥作用,必须有明确的惩罚机制作保证,使遵守规范的行为收益大于不遵守规范的行为收益,否则诚信机制失灵。
ISBN | 9787030533142 |
---|---|
出版社 | 科学出版社 |
作者 | 李侠 |
尺寸 |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