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京张铁路:穿越关沟》 王嵬 7113226329,9787113226329

配送至
$ $ USD 美元

编辑推荐

《我的京张铁路》系列图书共分三册,按空间线的形式,以全线田野考察、沿线老职工与居民的口述历史、同机位新旧图片对比、已消逝场景的手绘复原,全面展现京张铁路的历史变迁、历史遗存、文物现状。作者为了增加趣味性,各章节使用了百年前的威妥玛拼音,并配有京张铁路视频及口述历史视频的二维码链接,浓缩了细致又深厚的铁路历史。

媒体推荐

一个九零后,十几年来行走在京张铁路上,越过春夏秋冬,穿越了一个多世纪的历史。用图像用影像用口述,定格美景记录过往书写我们民族的百年故事。值得鼓励,令人敬佩。 送王嵬——崔永元 2016.12

作者简介

王嵬 北京人,铁道摄影师,铁路文化学者。十余年来行摄路程已达40多万公里,足迹遍布全国铁路干、支线百余条。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关注京张铁路历史,不断地收集历史资料,走访沿线铁路职工及居民二百余位,并结合口述史、文献从北京徒步至张家口进行实地的田野考察。2006年至今,提倡保护了西直门水塔券门、 清华园站老站房、清河站老站房、青龙桥车站等。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CNN、BBC、每日邮报、人民铁道报、南方周末、大众摄影、中国国家地理、法制晚报等媒体对其报道或登载作品。中央电视台曾播出其专题纪录片《追火车》。

目录

综述/001
形势崔嵬:关沟段/006
南口车站/013
南口机车房/059
南口—东园/115
东园车站/132
东园—居庸关/142
居庸关站/160
居庸关—三堡/175
三堡车站/188
三堡—青龙桥/198
青龙桥车站/221
青龙桥—八达岭/262
八达岭车站/277
八达岭—西拨子/282
西拨子车站 /292
西拨子—康庄/300
康庄车站/308

序言

詹天佑先生主持修建的京张铁路是中国人自己设计和施工的第1条干线铁路。京张铁路的成功建成,极大地提升了我们民族的自信心,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百年来,京张铁路不仅为中国的发展和进步做出了贡献,还在精神上鼓舞和激励着中国人砥砺前行。
最近,一套编辑了四年的图书引起了我们的关注,这本书以空间线的形式记录了京张铁路的历史变迁,以同地点的古今对比、口述历史调查、田野考察、手绘复原的方法对京张铁路进行了全方位的体现,并配有二维码链接京张铁路的视频及口述历史录音。据作者王嵬介绍,他对本书的素材积累进行了十余年。
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我们的祖先一代接着一代不断地创造、传承和发展中华文明、中华文化,涌现出灿若群星的民族精英、先贤伟人,他们为中华文明、中华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铭记历史、缅怀伟人,是我们传承文明、尊重文化、弘扬传统的一种重要形式。
詹天佑科学技术发展基金会以缅怀詹天佑先生功绩,继承弘扬他爱国、创新、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支持和资助科技活动,促进中国铁路科技事业的发展为宗旨。我们希望大家多做一些京张铁路的考察、保护、发掘工作。以守前而待后,纪念詹天佑先生的伟大功绩,吸引年青一代不断传承詹天佑先生的伟大精神。
是为序。詹天佑科学技术发展基金会 2017年3月

后记

有一天,我做了一个梦,梦见京绥铁路局局长关冕钧先生与冰心、郑振铎找我一同商讨在京张铁路上开行蒸汽机车旅游列车的事宜。关局长让我帮忙出谋划策,他说这次打算大力保护京张铁路工业遗产,我一听,非常高兴,便说:京张铁路是线性的工业遗产,应整体保护。结果没过多长时间,这趟列车便停靠于西直门车站东1站台,机车是轮式2-3-1的太平洋式机车,车厢是古朴的南口机厂自造客车,机后一位为展望车厢。列车与新通车的京张高铁的动车组列车同时出站,而后经停各站,前来体验者众多。各车站的老站房都修旧如旧,恢复了中央站匾;各站的站务人员都更换了清末民初的行头;沿线重新栽上了苏州码子里程牌、坡道牌、桥梁牌;各车站更换了臂板式信号机。车到南口,平道机车摘下,关沟段专用的马莱。型蒸汽机车挂在了列车尾部,推进列车驶上关沟,抵达了青龙桥车站的詹公铜像下……此时,我睁开眼,发现眼前是显示着正在编辑本书稿件的电脑屏幕……
在编辑此书时,有个别本人尚未拍到就已消失的场景,故借用了几张朋友拍摄的图片,所以,向禹航、陈新辉、张迅、市川正人、刘宇熙、张旭磊、王天成、张明、舒骏逸、侯杰、刘畅、苏航、林中伦表示感谢!当然也感谢孙明经先生的儿子孙健三教授和南口记忆的创始人张明提供了珍贵的老照片。另外,本书在采编稿件时,由于某些特殊原因可能无法及时确认稿件作者并与作者取得联系,笔者在此表示感谢,请有关著作权人直接与出版社联系。
感谢陆斌在2003年建立的北京铁路车迷网这个平台,让我们这几个相识十多年老友一同交流、探讨,同时也使我梳理了对本书的雏形“京张铁路相关知识”贴子。
在田野考察时,我首先找到了可爱的火车司机,他们为我提供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历史信息和故事,感谢赵炳福、王志强、王明森、宋杨、王世选,以及陈洋、徐景春、李司法、郭百龙、杨贵喜、卢志清、卢生、高福祥、李长和、陈家林、王福智、谷世明、张淑琴、杨辉珍、董玉山、田有禄、付世凯等老师傅,以及沿线的铁路职工金万智、史文艺、王宗跃、杨存信、杨奎江、袁志刚、胡曙光、胡东升、王承元、李建新、姚金河、张瑞生、李文胜等。同时感鲥沿线居民杨继伟、宋巨水、卢广、董少杰、皮贵,以及为我提供信息的陈培阳、王璐、崔毅飞等各地的朋友们。
感谢崔景华对本书的策划,同时感谢怀柔北机务段、青龙桥站、首都铁路公共关系协会、中国铁道博物馆对本书的大力帮助!
本书参考文献:《京张铁路工程纪略》《詹天佑日记及书信选》《平绥沿线旅行记》《京绥铁路旅行指南》《平绥沿线城镇图》《平绥》《平绥技术汇刊》《平绥路闻》《平绥铁路会计统计年报》《北京北站志》《广安门站志》《铁路运输志》《京包线线路操纵示意图》《平绥铁路管理局公报》《Far-Eastern review.Periodical》《平绥铁路显示号志姿势图》《京张铁路局鸡呜玉带八宝三山煤矿奏案矿照界图》《中华国有铁路京绥线达置纪略》《京绥铁路全路附近地图》《平绥工务述要》《京绥铁路平滂路线预测剖面图》《平绥铁路关沟段》《平绥铁路概况》《中华国有铁路京绥线建置纪略》《南口机务段志》《蒸汽机车学》《蒸汽机车乘务员》《蒸汽机车操纵》《丰台机务段志》《张家口志》《血战南口》《中国铁路桥梁史》《北京工务段志》《丰台站站志》《平包铁路观成奏报演说测勘路线纪略》《我们的南口工厂》《老前门站台上的内燃机务段》《孙明经眼中的老北京》《京张铁路》《平绥铁路袖珍游览指南》《铁道部南口机车车辆机械工厂厂志》。
其谬误之处仍求指正为幸!最后,愿这条中国人自主设计、自主筹资、自主施工、自主运营的京张铁路能够继续作为活的工业遗产,继续发挥热量。希望有一天,我的梦会实现,乘坐清洁能源的蒸汽机车登上关沟。
王嵬

文摘

徐景春师傅认为,关沟段世界出名,坡度太大,一般倩况下,外段的乘务员很难在此操纵蒸汽机车。而且蒸汽机车与内燃、电力机车不一样,司炉、副司机烧火得顶得住,汽、水得供得适当,水多的话蒸汽不纯,不行;水少的话,{呙炉烧坏了,更不行。所以说,司机得需要技术娴熟,汽门、手把得配合好,而且,蒸汽机车不像内燃、电力机车似的,手柄提到几位,机车就发挥多大力量。
徐景春师傅回忆,在操纵上,马莱与别的蒸汽机车区别并不大,但开这车得有经验,得时刻听着乏汽声门。尤其是上山操纵的时候,不能让机车空转(牵引力大于黏着力),手把(控制进气的)、汽门(控制进气量大小的)需要配合好,如果手把调整过大,一开汽,力量太大,就容易打空转,如果手把调整过小,开汽后力量小了,也不行,顶不动列车。如果要空转的话,就回一下汽门,让机车的力量减弱点儿,但不能总把汽门减弱,因为车会没劲了,走不了,所以回点儿汽门之后马上再拽汽门,还接茬儿走,这就是防止它打空转,是个技术活,内燃机车基本就不用考虑这些。有人说,你把小狗训练一下,狗都会开火车,但问题是经验,能开动的话,是个人都可以,但开精了,可不是那么简单的。
如果司机操纵不好,可能会造成司炉、副司机烧火也烧不好,譬如打空转打的厉害,颠簸的机车造成翻炉。所以,开好蒸汽机车是技术问题,一点儿假都不能掺。同样都用这个车头,都是顶着总重450t的列车上山,人家能平平稳稳顶上去,到你这儿为什么就崴泥?应该坡前加速,顶着速度跑,要打空转时得控制空转,所以说开蒸汽机车就得看技术了。
徐师傅喜欢开火车,但担心多,费脑筋,出点儿事故都得先弄你司机,有时候没谱的事,有的事故不是你造成的,也跟你扯皮。不过,徐师傅依然兢兢业业的开火车,从没想过不干了,而且干还得干好了,没有说调皮捣蛋的。徐师傅开这么多年火车就没歇过春节。另外,徐师傅开了这么多年车从未坡停,调度员和车站的师傅都知道徐师傅的技术。在比超轴的时代,那会儿比超轴,看谁拉得多,南口站的工作人员知道是徐大件出乘,多给他这趟车挂点儿吨数,调度员也支持,特意给他写个试轴命令(就是按试运办理,如果坡停的话不算坡停)。调度员说:人家别人多三吨五吨都不走,你多一个车都能走。所以说,开火车的手艺练好了,也有名誉。因为徐师傅的技术娴熟,搭班的伙计也高兴,而且到点准回来,因为什么?比如还有十分钟在下一站会车,技术娴熟的司机能被调度安排通过此站,去下一车站会车:但技术崴泥的司机,调度就不让你走,等对面那车过来之后再让你走,或者会几趟车再走,你且回不来呢。你要是老到点回不来,家里人也着急,自己也着急,伙计不爱跟你一块儿跑。
徐师傅虽然爱开火车,但一些开火车避免不了的苦也是必须得吃的,他说:别的山洞都好过,就居庸关不好过,它的空间太小,司机室侧窗离两边墙体非常近,探大点儿头就蹭脸,烟筒距离隧道顶端太近,而且跑关沟段的司机无冬历夏都带着棉大衣过隧道。那会儿,公家给过用帆布做的防热衣帽,但不透气,更热,后来始终就是棉大衣,一过三堡就冷了,就穿皮大衣。过山洞时,烧火的伙计可以躲进工具箱里面去,但司机不行,就只能蒙上大衣,用手巾捂着,尤其是过居庸关的时候,真热,跟过鬼门关似的。徐师傅说:“有一回抗美援朝之后,有个从朝鲜回来的检车乘务员添乘我们这台马莱,到东园停车之后,我让他下去,居庸关太热,不好过,你穿这身衣裳哪儿行啊?可他说朝鲜那山洞比这可难受,你们这算什么?你们能过,我也能过!我这俩伙计犯坏,一赌气,往锅炉里多压火、多压煤,一钻山洞进工具箱里躲着去了,不热。而我老是大衣蒙着,手巾捂着,但手得抓着汽门,另外一只手捂着鼻子,一天来一回嘛,就这一分多钟,也习惯了。那天进隧道的时候真呛,那哥们儿进洞子不远就受不了了,跟车上折腾,我这俩伙计把两边门都销上了,旧他掉下去。我大声说,别让他折腾,万一掉下去就麻烦了!所以俩伙计给他按在出煤口那儿,给他蒙上点儿大衣,过来了之后,这哥们儿问前边还有山洞吗?我说有啊,三堡有山洞,八达岭山洞更长,他说得了,我可下去了!我说没事儿,不用害怕,那几个不烫,就这山洞厉害。由此可见,这回可受教育了,下回他不敢了。”徐师傅记得那个年代过一回山洞单给4分钱过洞费,那时4分钱能买两个烧饼呢。
P95-96
ISBN7113226329,9787113226329
出版社中国铁道出版社
作者王嵬
尺寸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