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辑推荐
《现代海底热液活动》亦进行了热液柱的讨论,阐述了热液柱与大洋底层流对富钴结壳形成与分布的控制作用。
目录
自序
前言
第1章 绪言 1
1.1 现代海底热液活动的调查历史 1
1.2 现代海底热液活动调查的主要成果 10
第2章 现代海底热液活动区的分布 11
2.1 东太平洋海隆 11
2.2 大西洋中脊 23
2.3 印度洋中脊 28
2.4 西太平洋边缘 31
2.5 板内火山上的热液活动 40
2.6 全球海底热液活动区汇总 41
第3章 现代海底热液活动的分布特征 48
3.1 现代海底热液活动的空间分布特征 48
3.2 现代海底热液活动的水深分布特征 49
3.3 现代海底热液活动分布区的地形地貌特征 54
3.4 现代海底热液活动分布区的构造环境 58
3.5 现代海底热液活动的分布和洋脊扩张速率的关系 67
3.6 现代海底热液活动区的地球物理特征 79
第4章 现代海底热液活动的热源和通道 82
4.1 轴地壳岩浆房的存在与形态 83
4.2 岩浆房过程 86
4.3 破裂传播的流体力学分析 90
4.4 岩浆破裂的形态研究 96
4.5 岩浆迁移过程中的冷凝问题 103
4.6 岩浆的侧向传播 105
4.7 扩张中心海底裂隙的特征和分布 110
4.8 弧后岩石圈的破裂与传热 116
第5章 现代海底热液活动的成因模型 136
5.1 模型一: 热液活动等间距分布 136
5.2 模型二: 热液喷口的自脉动 141
5.3 模型三: 短时的热液活动 143
第6章 热液柱与大洋底层流对富钴结壳的形成与分布的控制研究 145
6.1 热液柱的研究 145
6.2 大洋底层流的研究 167
6.3 大洋富钴结壳的研究现状与意义 177
6.4 PLUME 与南极底流对富钴结壳成因的控制作用 181
第7章 结论 198
参考文献 200
附录 现代海底热液活动的观测方法 228
文摘
版权页:
插图:
对热液活动区数目的确定总是困难的。现在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来确定热液活动区的数目。所以,目前所提到的热液活动区数目应该是粗略的,且不同的学者所确定的热液活动区数目很可能稍有不同。需要明确的是,表3—3中统计的是热液活动区的数目,而不是热液活动区热液喷口的数目。一个热液活动区可以延伸一个较大的范围,如几公里内可能发育多个热液喷口。本书对热液活动区数目的统计主要依据文献。例如,1984年加拿大深潜器在勘探者洋脊南段发现了热液活动区,该活动区延伸长6km,其中有多个正在喷水的热液喷口,Tunnicliffe等(1986)将其确定为一个热液活动区,故本书相应在此处统计的热液活动区数目就为1。一些相距很近的热液活动区,特别是位于同一个火山口内的,本书确定为一个热液活动区。例如,胡安·德富卡洋脊的中轴扩张段中的4个热液活动区(灰热液活动区、卡斯姆热液活动区、南热液活动区和东热液活动区)都位于一个长8km,宽5km的方形破火山口内(Rona et al.,1992c),本书将其统计为一个热液活动区。另外,为讨论现代海底热液活动区的数目和扩张速率的关系,本书计数的热液活动区仅限于扩张轴,扩张轴以外的热液活动区没有记数。例如,在勘探者洋脊轴旁110km处的海山上也发现了一个热液活动区(Bornhold et al.,1981),本书没有统计在内。
《现代海底热液活动》亦进行了热液柱的讨论,阐述了热液柱与大洋底层流对富钴结壳形成与分布的控制作用。
目录
自序
前言
第1章 绪言 1
1.1 现代海底热液活动的调查历史 1
1.2 现代海底热液活动调查的主要成果 10
第2章 现代海底热液活动区的分布 11
2.1 东太平洋海隆 11
2.2 大西洋中脊 23
2.3 印度洋中脊 28
2.4 西太平洋边缘 31
2.5 板内火山上的热液活动 40
2.6 全球海底热液活动区汇总 41
第3章 现代海底热液活动的分布特征 48
3.1 现代海底热液活动的空间分布特征 48
3.2 现代海底热液活动的水深分布特征 49
3.3 现代海底热液活动分布区的地形地貌特征 54
3.4 现代海底热液活动分布区的构造环境 58
3.5 现代海底热液活动的分布和洋脊扩张速率的关系 67
3.6 现代海底热液活动区的地球物理特征 79
第4章 现代海底热液活动的热源和通道 82
4.1 轴地壳岩浆房的存在与形态 83
4.2 岩浆房过程 86
4.3 破裂传播的流体力学分析 90
4.4 岩浆破裂的形态研究 96
4.5 岩浆迁移过程中的冷凝问题 103
4.6 岩浆的侧向传播 105
4.7 扩张中心海底裂隙的特征和分布 110
4.8 弧后岩石圈的破裂与传热 116
第5章 现代海底热液活动的成因模型 136
5.1 模型一: 热液活动等间距分布 136
5.2 模型二: 热液喷口的自脉动 141
5.3 模型三: 短时的热液活动 143
第6章 热液柱与大洋底层流对富钴结壳的形成与分布的控制研究 145
6.1 热液柱的研究 145
6.2 大洋底层流的研究 167
6.3 大洋富钴结壳的研究现状与意义 177
6.4 PLUME 与南极底流对富钴结壳成因的控制作用 181
第7章 结论 198
参考文献 200
附录 现代海底热液活动的观测方法 228
文摘
版权页:
插图:
对热液活动区数目的确定总是困难的。现在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来确定热液活动区的数目。所以,目前所提到的热液活动区数目应该是粗略的,且不同的学者所确定的热液活动区数目很可能稍有不同。需要明确的是,表3—3中统计的是热液活动区的数目,而不是热液活动区热液喷口的数目。一个热液活动区可以延伸一个较大的范围,如几公里内可能发育多个热液喷口。本书对热液活动区数目的统计主要依据文献。例如,1984年加拿大深潜器在勘探者洋脊南段发现了热液活动区,该活动区延伸长6km,其中有多个正在喷水的热液喷口,Tunnicliffe等(1986)将其确定为一个热液活动区,故本书相应在此处统计的热液活动区数目就为1。一些相距很近的热液活动区,特别是位于同一个火山口内的,本书确定为一个热液活动区。例如,胡安·德富卡洋脊的中轴扩张段中的4个热液活动区(灰热液活动区、卡斯姆热液活动区、南热液活动区和东热液活动区)都位于一个长8km,宽5km的方形破火山口内(Rona et al.,1992c),本书将其统计为一个热液活动区。另外,为讨论现代海底热液活动区的数目和扩张速率的关系,本书计数的热液活动区仅限于扩张轴,扩张轴以外的热液活动区没有记数。例如,在勘探者洋脊轴旁110km处的海山上也发现了一个热液活动区(Bornhold et al.,1981),本书没有统计在内。
ISBN | 9787030524508 |
---|---|
出版社 | 科学出版社 |
作者 | 栾锡武 |
尺寸 |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