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货币政策调整及其影响研究》 刘卫平 9787302475064

配送至
$ $ USD 美元

编辑推荐

该研究对美国货币政策调整的内涵进行了拓展,使其能够量化和对比分析。最后,
以历史演变的视角总结了历次金融危机中,世界各国货币政策的操作及其成效,
期望能够通过学术研究和政策研究优化当前的中国货币政策决策机制,使中国的
货币政策决策和引导机制在有效预防与化解金融危机、参与国际和区域金融合作、
参与全球经济再平衡、参与国际货币体系改革、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过程中取得
长足进步。

媒体推荐

本书介绍了货币政策的相关理论和背景,分析了后金融危机时代美国货币政策调整的主要内容及其对我国、对发达经济体的影响,以及对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的影响。阐述了美国货币政策调整对中国经济的溢出效应,指出中国需要在经济发展方式、对外经贸战略等方面进行战略性调整。*后总结了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经济面临的挑战,对中国应对美国货币政策调整从经济发展战略与金融发展战略等方面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作者简介

刘卫平,湖南长沙人。经济学博士、社会学博士,教授。曾就学于武汉大学、清华大学,约翰·桑顿“全球领导力”项目班长。曾任麻省理工学院访问学者、研究员。现任职于国家开发银行研究院。

目录

第1章绪论
1.1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研究背景
1.1.2研究意义
1.2文献综述
1.2.1金融危机与货币政策
1.2.2美国货币政策的演变
1.2.3美国货币政策的溢出效应
1.2.4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1.3研究思路和方法
1.3.1研究思路
1.3.2研究方法
1.4创新与不足
1.4.1创新点
1.4.2不足
第2章货币政策及其调整的相关理论
2.1货币需求理论
2.2货币供给理论
2.3货币政策调整理论
2.4简要评述
第3章美国货币政策的调整对国际货币政策的直接影响
3.1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调整问题的凸显与内外背景
3.1.1全球金融危机与货币政策问题的凸显
3.1.2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调整的国内背景
3.1.3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调整的国际背景
3.2美国货币政策调整的传导机制及其对国际货币政策的影响
3.2.1美国货币政策的工具选择与传导机制
3.2.2美国量化宽松政策退出的外溢效应表现与传导机制特征
3.3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调整对国际货币政策的影响
3.3.1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调整对全球金融市场的影响
3.3.2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退出对全球金融市场的影响
3.3.3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对典型市场经济国家货币政策的影响
3.3.4全球货币政策调整对人民币汇率的影响
第4章美国货币政策调整对世界经济影响的实证分析
4.1引言
4.2研究方法与数据选取
4.2.1研究方法
4.2.2数据选取
4.3实证分析及结果
4.3.1美国货币政策调整的国内效应
4.3.2美国货币政策调整对发达经济体各主要经济变量的影响
4.3.3美国货币政策调整对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变量的影响
第5章美国货币政策调整对中国经济影响的实证分析
5.1变量选取与研究方法
5.1.1变量选取
5.1.2研究方法
5.2实证分析及结果
5.3美国常规货币政策调整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5.4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调整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第6章中国货币政策与经济调整战略的启示、挑战与策略
6.1中国货币政策战略的启示、挑战与策略
6.1.1全球金融变革与中国金融定位的启示
6.1.2中国金融实现全球战略定位的挑战
6.1.3国际货币体系改革与人民币国际化的策略
6.2中国经济调整与再平衡战略的启示、挑战与策略
6.2.1中国经济调整与再平衡战略的启示
6.2.2中国经济调整与再平衡战略的挑战
6.2.3中国经济调整与再平衡战略的策略
6.3“一带一路”战略实施的策略
6.3.1促进亚欧大陆经济整合实现中国最大的战略利益
6.3.2当前外交环境下中国实现战略对冲的必要性
6.3.3中国的大战略应该是建立海权与陆权的对冲
6.3.4向西开放推动亚欧大陆经济整合战略符合世界经济发展大趋势
6.3.5中国经济走向世界亟须“智力资本”
6.4“一带一路”多领域战略合作实施的策略
6.4.1金融领域的合作
6.4.2农业领域的合作
6.4.3交通运输领域的合作
6.4.4能源、矿产、水电、木材等资源领域的合作
6.5中国中长期投融资战略实施的策略
6.5.1国家发展战略对中长期融资的内在需求
6.5.2加快推进中长期融资体系建设
6.5.3中长期融资是均衡社会融资总量的关键途径
6.5.4借鉴混业经营经验,创新债券融资体系
6.5.5构建政策性金融体系与立法建设
……
第7章总结与政策建议
表目录
图目录
参考文献
后记

序言

2007年以来,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对世界货币政策理论研
究提出了新的问题。当前世界经济已进入后金融危机时代,本书基于后金融危机
视角,对美国货币政策调整及其影响进行深入研究。

从2007—2008年开始的全球金融危机和1929年的“大萧条”还是存在本质
区别的,这次危机并未触发“大萧条”式灾难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现今发达国家
的政府和中央银行都采取了应对措施,阻止了金融系统的崩溃,同时也创造了必
要的流动性来避免银行机构的倒闭,而“大萧条”时的银行公开倒闭潮曾让世界
经济走向崩溃边缘。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基本进入“零利率时代”,
以联邦基金利率为工具的常规货币政策无法继续发挥效力,随即美联储开始大规
模购买国债和抵押贷款证券从而掀开量化宽松(QE)货币政策的序幕。事实证明,
2008年美国的QE货币政策的调整在应对金融危机的整个生命周期中起着举足轻
重的作用。在此次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中,美联储早期实行的不当货币政策,
可以说是为危机的爆发和蔓延埋下了伏笔。由于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间是非线性
的关系,对于金融动荡在理论上难以形成成熟的可遵循的规则。当必须调整货币
政策来应对金融危机时,货币政策的选择就表现得更像是一种权衡的艺术,而不
是“科学”。因此,货币政策决策对解决金融危机问题就显得至关重要,应制定
严谨的货币决策机制以决定货币政策框架,进而间接控制危机的蔓延。

本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首先,介绍本书的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对后金融
危机时代美国货币政策的溢出效应等研究成果进行梳理,阐明研究思路和方法;

接着简要总结了货币政策的相关理论,分别从货币需求、货币供给以及货币政策
调整的传导机制方面说明货币政策赖以生存的根基和渠道,并对货币政策的有效
性、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以来美国货币政策理论基础的演变进行回顾。其
次,本书较为详细地阐述美国货币政策演进的历史历程及其影响,分析后金融危
机时代美国货币政策调整的国内外背景,并从货币政策工具、国际传导机制、退
出效应等方面探讨了美国货币政策调整的主要内容,其中主要包括常规货币政策
和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然后运用向量自回归(VAR)模型首先对美国货币政策调
整的世界经济溢出效应进行实证研究,主要分析政策调整的国内影响、对发达经
济体的影响,以及对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的影响;接着考察了美国货币政策
传导机制的基本特征、影响路径以及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影响,结合实证研究以明
确在大国博弈环境下美国货币政策调整带来的多视角多层面冲击。在此基础上,
通过选取更加全面的中国数据实证检验了美国货币政策调整对中国经济的溢出效
应,结果表明后金融危机时代常规货币政策和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溢出效应存在
差异,且后者影响较为显著;接着论证了这种调整对处于经济转型期的中国所带
来的压力,本书认为中国需要在经济发展方式、对外经贸战略等方面进行战略性
调整。最后本书总结了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经济面临的挑战,对中国应对美国货
币政策调整主要从经济发展战略与金融发展战略等方面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本书的创新点主要有两点:第一,大多数相关文献主要研究美国货币政策对
一个或少数几个国家和地区(如“金砖五国”)等的溢出效应,较少拓展至多个
国家。本书认为,美国货币政策调整的溢出效应存在国家地区间的显著异质性,
因此有必要论证这种调整是如何影响不同类型国家的。因此,本书选取更多的国
家和地区作为研究样本,基于统一的、可比的研究框架对该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第二,本书对美国货币政策调整的内涵进行了拓展,使其能够量化和对比分析。
后金融危机时代,美国货币政策调整最显著的特征是实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但
同以联邦基金利率为中介工具的常规货币政策相比,前者产生的溢出效应究竟有
何差异?为了回答这一问题,本书选择2002 年1 月—2015 年6 月作为样本区间,
并将整个区间分为2002 年1 月—2008 年8 月、2008 年9 月—2015 年6 月两个
子区间,前者定义为美国常规货币政策区间,后者定义为美国量化宽松(非常规)
货币政策区间,从而可以定量对比分析两个阶段政策冲击造成影响的差异。

刘卫平
2017 年3 月于北京昆玉河畔

文摘

3.1.3.2 欧元区的货币政策

2008年10月15日,欧洲中央银行为缓解金融市场的流动性压力,紧急发
布了“无限的注资计划”,当天,英格兰银行、欧洲央行、瑞士央行宣布,将联
合向欧洲各国及各大金融机构注资2 540亿美元。与此同时,欧洲央行向银行机
构提供了期限为7天总额为1 709亿美元、利率为2.277%的再融资贷款。同时,
欧洲中央银行也采取了其他更多地向市场注入流动性的货币政策。a

a 张学勇,宋雪楠. 金融危机下货币政策及其效果:基于国际比较的视角[J]. 国际金融研究,2011(9).


下调利率,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和二次融资向市场注入流动性。由于在利率政
策方面,欧洲央行一直抱有谨慎的态度,长期实行以控制通货膨胀为首要目标的
稳健的货币政策,故在金融危机爆发后,没有立即实行利率下调政策。但随着危
机加重的压力增大,欧洲央行也于2009 年5 月开始实行1% 的低利率政策,直
到同年9 月欧洲经济情况略有好转。但欧元区16 国仍维持着低利率政策。在公
开市场操作和再融资方面,欧洲央行适度延长了公开市场操作的平均期限,增加
了3 个月和6 个月的较长期限的再融资操作,以稳定市场利率,增加市场流动性
的供给。

创新政策工具,加强各种货币政策的国际协调。次贷危机发生后,除了传统
的货币政策措施,欧洲央行还尝试创新的货币政策传导工具。欧洲央行与美联储
联合行动,开展了分别为7 天期与28 天期的TAF 掉期操作。此举不仅给欧洲银
行金融与机构提供了充分的流动性支持,而且通过创新货币政策,以此来化解欧
元区自成立以来的第一次衰退。但由于保守的利率政策的干涉影响使新政策的效
果并不显著。为了不出现过高的通货膨胀率,欧洲央行对于实施下调利率抱着谨
慎的态度,在2008 年7 月又上调了再融资利率,CPI 指数先升后降,伦敦金融时
报100 指数出现暴跌,GDP 同比增速出现负数。2009 年,各季度GDP 同比增速
分别为-5.18%、-4.91%、-4.09% 和-2.11% ,到2010 年第一季度欧元区的GDP
才终于实现0.64% 的正增长。总体来看,欧元区的经济仍然会处于缓慢的复苏中。

3.1.3.3 中国的货币政策
由美欧日三个国家和地区的具体政策我们可以看出,各国都采取了积极的货

币政策,但各自的侧重点不同。美国偏重于在货币政策工具方面进行创新,日本

实行的主要是基于银行与企业密切联系的货币政策,而欧元区则偏重于各种货币

政策的国际协调。而中国实行的货币政策还是以传统的政策工具为主来增加市

场的流动性。进入2000 年以来,全球经济全面复苏,中国经济发展态势良好,

美国经济也是积极的复苏中,但欧元区和日本经济仍然复苏缓慢,由此可见,

货币政策的实行应结合本国实际、经济发展水平、地域差异、金融市场发展

程度,中国的货币政策要学习借鉴别国的创新之处,同时也要走中国特色的货

币政策之路。
ISBN9787302475064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作者刘卫平
尺寸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