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辑推荐
《青铜时代至早期铁器时代新疆哈密地区古代人群的变迁与交流模式研究》可供考古学、历史学、民族学、医学及相关领域研究者及高校相关专业的师生阅读参考。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天山北路墓地人骨研究
一、基础数据与统计分析
二、测量性状的特征与成因
三、古代DNA测试结果与分析
四、人群扩张情况的遗传学证据
五、稳定同位素测试分析结果
六、性别与死亡年龄分布
七、小结
第三章 焉不拉克文化人骨研究
一、焉不拉克墓地古代人群的颅面部特征及其成因
二、五堡墓地古代人群的颅面部特征及对古代DNA研究结果的讨论
三、寒气沟墓地古代人群的颅面部特征
四、亚尔墓地人群的颅面部特征
五、小结
第四章 拜其尔墓地入骨研究
一、性别与死亡年龄分布
二、颅骨测量性状
三、颅骨非测量性状
四、病理与创伤
第五章 黑沟梁墓地人骨研究
一、性别与死亡年龄
二、颅骨测量性状
三、颅骨非测量性状
四、病理与创伤现象
五、古代DNA测试结果与讨论
六、稳定同位素分析结果
第六章 哈密地区青铜—早期铁器时代居民体质特征的多元统计分析
一、与周边地区新石器时代人群的对比分析
二、与周边地区青铜—早期铁器时代人群的对比分析
三、与周边地区汉代人群的对比分析
四、小结
第七章 结语
附录 关于文中涉及统计学方法的说明
附表
附表一 天山北路墓地男性个体颅骨测量值
附表二 天山北路墓地女性个体颅骨测量值
附表三 拜其尔墓地个体颅骨测量值
附表四 哈密黑沟梁墓地个体颅骨测量值
后记
文摘
版权页:
插图:
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哈密古代人群与西伯利亚南部人群的遗传关系最近,这提示西伯利亚南部人群对哈密人群遗传结构的影响比中亚人群更大。在与古代人群的比较中多维度分析的结果表明,哈密人群与新疆的扎滚鲁克人群的遗传距离最近,与蒙古境内的匈奴人群和青海省的喇家人群有较近的遗传距离。与其他新疆古代人群相比,哈密与扎滚鲁克人群更靠近东亚和北亚人群,这表明二者与东亚和北亚人群的遗传关系相对较近。值得注意的是,考古学分析表明扎滚鲁克人群同样受到北方草原文化的影响。在东亚古代人群中,哈密人群与青海省新石器时代的喇家人群遗传距离最近。一方面这表明甘青地区古代人群对哈密人群的遗传结构具有一定的贡献。另一方面,喇家人群的考古学文化为齐家文化,它与哈密天山北路文化中东方成分的四坝文化一脉相承,同属于古老的氐羌文化。哈密和喇家人群间较近的遗传距离为其文化间的联系提供了分子遗传学证据。
哈密人群中检测到的Y—SNP单倍型类群中1例为C*,其余5例为N*(xNlc,xNlc)。其中,单倍型类群C*,在青铜时期辽西地区牛河梁、井沟子以及南西伯利亚的Kurgan古代人群中均有发现,依据先前的分析,这一单倍型类群被认为是北亚游牧民族的特征单倍型类群。而单倍型类群N*(xNlc,xNlc),高频存在于辽西地区古代人群中,被认为是辽西土著人群所携带的单倍型类群。另外,新石器时代华北地区内蒙古中南部的庙子沟古代人群所携带的单倍型类群也是N*(xNlc,xNlc)(本研究华北地区数据),表明这一单倍型类群在北方古代人群中的分布较为广泛。
《青铜时代至早期铁器时代新疆哈密地区古代人群的变迁与交流模式研究》可供考古学、历史学、民族学、医学及相关领域研究者及高校相关专业的师生阅读参考。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天山北路墓地人骨研究
一、基础数据与统计分析
二、测量性状的特征与成因
三、古代DNA测试结果与分析
四、人群扩张情况的遗传学证据
五、稳定同位素测试分析结果
六、性别与死亡年龄分布
七、小结
第三章 焉不拉克文化人骨研究
一、焉不拉克墓地古代人群的颅面部特征及其成因
二、五堡墓地古代人群的颅面部特征及对古代DNA研究结果的讨论
三、寒气沟墓地古代人群的颅面部特征
四、亚尔墓地人群的颅面部特征
五、小结
第四章 拜其尔墓地入骨研究
一、性别与死亡年龄分布
二、颅骨测量性状
三、颅骨非测量性状
四、病理与创伤
第五章 黑沟梁墓地人骨研究
一、性别与死亡年龄
二、颅骨测量性状
三、颅骨非测量性状
四、病理与创伤现象
五、古代DNA测试结果与讨论
六、稳定同位素分析结果
第六章 哈密地区青铜—早期铁器时代居民体质特征的多元统计分析
一、与周边地区新石器时代人群的对比分析
二、与周边地区青铜—早期铁器时代人群的对比分析
三、与周边地区汉代人群的对比分析
四、小结
第七章 结语
附录 关于文中涉及统计学方法的说明
附表
附表一 天山北路墓地男性个体颅骨测量值
附表二 天山北路墓地女性个体颅骨测量值
附表三 拜其尔墓地个体颅骨测量值
附表四 哈密黑沟梁墓地个体颅骨测量值
后记
文摘
版权页:
插图:
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哈密古代人群与西伯利亚南部人群的遗传关系最近,这提示西伯利亚南部人群对哈密人群遗传结构的影响比中亚人群更大。在与古代人群的比较中多维度分析的结果表明,哈密人群与新疆的扎滚鲁克人群的遗传距离最近,与蒙古境内的匈奴人群和青海省的喇家人群有较近的遗传距离。与其他新疆古代人群相比,哈密与扎滚鲁克人群更靠近东亚和北亚人群,这表明二者与东亚和北亚人群的遗传关系相对较近。值得注意的是,考古学分析表明扎滚鲁克人群同样受到北方草原文化的影响。在东亚古代人群中,哈密人群与青海省新石器时代的喇家人群遗传距离最近。一方面这表明甘青地区古代人群对哈密人群的遗传结构具有一定的贡献。另一方面,喇家人群的考古学文化为齐家文化,它与哈密天山北路文化中东方成分的四坝文化一脉相承,同属于古老的氐羌文化。哈密和喇家人群间较近的遗传距离为其文化间的联系提供了分子遗传学证据。
哈密人群中检测到的Y—SNP单倍型类群中1例为C*,其余5例为N*(xNlc,xNlc)。其中,单倍型类群C*,在青铜时期辽西地区牛河梁、井沟子以及南西伯利亚的Kurgan古代人群中均有发现,依据先前的分析,这一单倍型类群被认为是北亚游牧民族的特征单倍型类群。而单倍型类群N*(xNlc,xNlc),高频存在于辽西地区古代人群中,被认为是辽西土著人群所携带的单倍型类群。另外,新石器时代华北地区内蒙古中南部的庙子沟古代人群所携带的单倍型类群也是N*(xNlc,xNlc)(本研究华北地区数据),表明这一单倍型类群在北方古代人群中的分布较为广泛。
ISBN | 9787030528841 |
---|---|
出版社 | 科学出版社 |
作者 | 魏东 |
尺寸 |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