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联生活周刊(2017年第29期)》 李鸿谷

配送至
$ $ USD 美元

商品编号: 3848308 类别: 图书 期刊杂志 社会万象
编辑推荐

三联生活周刊?金庸 传奇香港和辽阔江湖(2017年第29期)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有限公司出版。

作者简介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编辑部主编:李鸿谷

目录

封面故事
传奇香港和辽阔江湖 金庸
香港的金庸,金庸的世界
陈平原:金庸小说何以长盛不衰?
金庸的“身份”
金庸访问记
与金庸同校的日子
金庸、狄更斯、《圣诞颂歌》与侠之大者
成为萧峰:金庸笔下的男性进化史
金庸的三种江湖
香港回归20年:问题复杂,机遇犹在
宁乡洪灾,一起冲锋舟救援悲剧
社会
专访:香港回归20年:问题复杂,机遇犹在
热点:宁乡洪灾,一起冲锋舟救援悲剧
热点:沙河市场,从美丽新世界到垃圾场
逝者:张忠培,一代考古人
调查:海外置业:与中国楼市不一样的投资思维
新消费:迷你KTV:移动支付新风口
经济
市场分析:又见煤价反弹
商业:“00后”社交新体验:成为鹿晗之后,我再表达我自己
商业:一位外观设计师眼中的“天云灰”
文化
人物:吴秀波:我有困惑,所以做戏
戏剧:铃木忠志和两出希腊悲剧
收藏:《埃及艳后》非米开朗琪罗亲笔?
设计:为非洲社区而建造
时尚:给西装来点“不正经”
书评:国家只是一种无机物
专栏
邢海洋:生态化“反应”式烧钱
袁越:同性恋都是天生的吗?
张斌:听到球门柱的诉说吗?
宋晓军:解决问题需要更多的时间
朱德庸:大家都有病
朱伟:余华:温暖与百感交集的旅程(2)

序言

金庸非常擅长在武侠小说里将真实的历史与虚构的传奇糅合在一起写,创造出一种半史半奇、亦真亦假、虚实之间的故事境界;而如今,除了他身边最亲近的家人朋友,他真实的现实存在对人们来说已包裹在层层的记忆和想象里,人们甚至认定,这比他此刻的现实更真实。一位香港老记者说,今年香港文化博物馆金庸馆开幕那天,金庸的儿子也到了。香港的年轻记者涌过去问他问题,开口竟然都是“请问金先生”,令他惊诧不已。这也许可被解读为年轻记者的常识错误,但我却想到莎士比亚的名言“玫瑰即使换了名字,也依旧芬芳”。只不过此刻,本质的玫瑰确是那个写武侠小说的笔名“金庸”,这个“玫瑰之名”已在年轻香港人心目中成了一个真实鲜活的人,是他在香港结婚生子,取代了那个查良镛。

后记

三联生活周刊?金庸 传奇香港和辽阔江湖(2017年第29期)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有限公司出版。

文摘

插图:

《香港的金庸,金庸的世界》
梁羽生和金庸创作武侠小说时,都处在一个副刊小说高度市场竞争的媒体环境里,两人相互间也有很多砥砺。梁羽生的国学基础更加深厚,比较恪守传统;金庸则因为看过很多电影、写过很多影评,写东西比梁羽生好看。梁羽生自己评价,“梁羽生的名士气味甚浓,而金庸则是现代的‘洋才子’”。梁羽生受中国传统文化(诗词、小说、历史等等)的影响较深,而金庸接受西方文艺的影响较重。梁羽生也有受到西方文化影响之处,如《七剑下天山》对《牛虻》的模仿,以及近代心理学的运用等。但大体说来,“洋味儿”大大不及金庸。作为新武侠小说的“催生婆”,罗孚说那段时间,“金梁并称,一时瑜亮。也有人认为金庸后来居上。这一步,大约是两年”。

《陈平原:金庸小说何以长盛不衰?》
陈平原回忆,北大授予金庸名誉教授与严家炎对金庸的高度肯定,在当时引起争议。除了见诸报端的评论,学界私下的议论更为痛心疾首:以批判鸳鸯蝴蝶派起家的北大,如何背叛新文学传统开始接纳通俗小说?其时,不光是学界,即使金庸本人谈起武侠小说也满是谦抑:“武侠小说虽然也有一点点文学的意味,基本上还是娱乐性的读物,好不要跟正式的文学作品相提并论。”饶有趣味的是,金庸本人更愿别人称他为小说家,而不是武侠小说家。
当年的争论逐渐远去。随着围绕金庸小说的学术讨论会的召开,金庸及武侠小说在文学研究者的眼里已发生变化,用陈平原的话来说:“学术界不再用轻视眼光看待金庸,承认他是一个重要的作家,而且武侠小说作为一种类型小说非常值得学术界关注。”

《金庸访问记》
当我跟金庸提起“香江四大才子”之说,金庸即刻说:“这个讲法靠不住,不对的。倪匡本来在美国的。倪匡滑稽了,讲笑话。从前写书的时候,我常常和蔡澜在一起,我跟蔡澜讲:你讲好吃的东西,我绝对不吃。他是新加坡人,喜欢的东西我全部不喜欢,你美食家再美也跟我没有关系,你推荐的东西我就不吃。倪匡和陶杰跟我比较投机,陶杰的妈妈是我们杭州人,他父亲做过《大公报》副总编辑。”
在“香江四大才子”之后,陶杰有“香港第1才子”之称。我和陶杰第1次见面是在晚上12点以后,我问他:“香港谁的文章写得好?”他说:“金庸。”我又问:“金庸之后谁的文章写得好?”他说:“董桥。”金庸听了我的转述,微微一笑:“陶杰妈妈跟我同乡,他爸爸跟我同事,倪匡跟我同乡,吃的东西差不多。董桥年纪大了,兴趣在古董字画上面了。”

《吴秀波:我有困惑,所以做戏》
随着年龄的增长,吴秀波越世故老辣,就越向往简单纯粹,他觉得,后者是一个演员安身立命的根本。“放下所有的立场,所有的知识和情感捍卫,进入某一个角色,那是一种快感,但也是一种危险的游戏。”吴秀波这番话,我不太理解,这与我对老戏骨、老表演艺术家的认知有悖。我宁愿把他的说法理解为将近天命之年的困惑和危机感。随着年龄增长,人会感受到精神与肉体的沉重,因而更向往轻盈的活法。但轻盈很难,所有轻盈都建立在对安全感,甚至是责任感的轻视之上,这对50岁的人来说是种危险的活法,对吴秀波也不例外。
ISBN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有限公司
作者李鸿谷
尺寸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