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辑推荐
一个人的成长,需要坚定的信念和向上的能量,东华禅寺的方丈万行法师用自身修行的感悟,与弟子居士的对答,来我我们开悟。智者的感悟能给我们的灵魂带来化雨春风!
作者简介
万行法师1971年出生于湖北襄樊,18岁出家于福建厦门南普陀寺,22岁毕业于闽南佛学院,23岁至30岁闭关潜修,30岁复建东华禅寺。现任东华禅寺住持,广东省佛教协会副秘书长,韶关市人大代表。
万行法师自2000年以来,白天建寺安僧,晚间讲课笔耕,十余年间,讲课过万堂,著述数百万言,已有多部著作正式出版:《心中月》《降伏其心》《善用其心》《其心无住》《微言大义》
目录
身心物合一
修炼三阶段
放下即是道
行愿第一
住而无住
让正念占领心灵空间
人生三阶段
负面力量不可思议
学会自我管理
禅定成片才算功夫
精气神与化身的关系
敞开就是道
轻重缓急就是道
行动才有说服力
多情乃佛心
止观是法门之母
表里如一就是道
道德铸就高尚情操
东华学堂开学典礼
凡圣一体
心底无私是真戒
如何忠于自己的理想
方法加实践才出功夫
虔诚到忘我才能入道
信心与耐力是做事的根本
人品胜过技巧
什么是人生观
玩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凡事用心就会圆满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青年人生观
差神使鬼与鬼使神差的区别
如何得人才
内外同体
序言
《心灯》是继《其心无住》之后,于2012至2014三年中,贫僧与弟子们打坐共修时所作的开示;也是贫僧在经过七年山洞闭关,离世隐修,与十余年建寺安僧的入世修行之后,点点滴滴的感悟。在建寺安僧的过程中,贫僧深刻地感受到,真正的修行是在生活中。佛法离不开生活,生活就是佛法的体现,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是道。人生就是一个修炼的过程,一个不断完善和超越自我的过程。离世隐修只是一个短暂的阶段。
修行的目的是帮助我们看清这个世界的真相,认识生命的本质,找回我们原本完美的初心,开启我们本具的智慧光明,从而更好、更真实、更踏实、更轻松、更愉悦地生活,更无我地奉献自己,服务这个世界,服务众生,乃至最终圆满自己的生命。倘若不将佛法与世间法衔接,不借助红尘历事炼心,磨炼心性,佛法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无法落实和运用于现实生活中,也即所谓的不落地、不接地气。
在这个科技飞速发展、物质极大丰富的时代,人们深陷在物欲的泥潭里不能自拔,犹如堂吉诃德在虚幻的世界里大战风车一般,拼命地追逐着金钱财富与物质的享受,而不关心自己是谁,不关怀自己内在世界的福祉。但是物欲的极大满足并未给人们带来想象中的幸福,却导致了道德的没落、精神的缺失、心灵的空虚。科技的发展也并未给这个星球带来想象中的和平与安宁,却因为自然资源被掠夺式地开发和利用,地球生态环境招致一定程度的破坏。
部分人逐渐觉醒,痛定思痛,开始探寻生命的真相与意义。于是越来越多的人走进佛门,开始了解佛法,加入修行的队伍,踏上心灵的回归之途。修行已成为越来越多的人的需求,而不再是少部分僧侣、离世隐修者的专利。被冷落千年的佛法重新得到世人的认可与重视,令人倍感欣慰。。
但不可忽略和否认的是,时下学佛修行者中多有弊端:一是外求,执着外在形式,而非内证,不在心性上下功夫,而是追求诵多少经、念多少佛号、磕多少头、打多少坐,所谓“看破、放下”而丢掉工作,放弃家庭、责任等等,以为如此就能开悟解脱。二是停留于经律论的学习与研究,不去实修实证,把自己变成一个佛学研究者。三是鹦鹉学舌,把祖师的境界当成自己的境界,不在实修上下功夫,而是夸夸其谈,空谈理论,以理废事,变成不落地的口头禅、狂禅。四是一心想住茅棚山洞,离世隐修,只追求个人解脱,不管他人生死。五是追求声光、影像等境界和各种“法术”“神通”,被其所转,不能自拔。六是追求所谓的灵性,沉迷于各种灵修活动,在身体上玩游戏,满足头脑的感觉和需求……
凡此种种,不一而足。究其根本,皆因缺少了正知正见,也即佛门所说的见地。祖师一再说修行的三步路:见地、修证、行愿,并一再强调“七分见地,三分行持”。可见,见地是根本。不具备正确的知见,导致南辕北辙、误入歧途,则悔之晚矣!修行人不可不高度重视!
鉴于此,面对越来越庞大的修行队伍,面对众生求道的热切渴望,如何才能让他们拥有正确的知见,走上正确的修行之路,踏上回归的正途呢?佛教的经典浩如烟海,各宗各派的论著亦是汗牛充栋,各种修行法门更是五花八门,令人眼花缭乱,如何才能让不同素质、层次和根器的人们都找到适合自己的修行方式,契入佛法的真意呢?
古德们离世修行的方式已不合时宜,不能满足现代人的需求。当代众生急需一种能与工作、生活相融的修行方式。因此,佛门的修行也必须与时俱进,引领众生在生活和工作中修行,把佛法的智慧运用于生活,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和缝隙中、每一个细节里,落实到每一个言行举止和起心动念中,在生活中修行、在生活中悟道、在生活中超越、在生活中成就,这才是最适合现代人的修行方式。
贫僧始终坚持佛法是以人为本的,而人又是以德为本的,当一个人的德行圆满了,人格完善了,拥有了谦卑谦逊的品质、无所不容的心量、慈悲博爱的心胸、无我奉献的精神和一颗清净觉照的平常心,他就在道中,他就是佛。一个人有无修行,就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行举止和为人处世中,体现在他的每一个起心动念里。所以,学佛修行应该从做人开始。
那么,具体应该如何做呢?就是效法祖师大德、古圣先贤,以佛法的“八正道”(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来端正生活态度,纠正生活方式,以“四摄”(布施、爱语、利行、同事)来处理人际关系,以“四无量心”(慈、悲、喜、舍)来利益社会人群。如此,才能在生活中锤炼自己、磨砺自己,敞开自己的心胸,打开自己的心量,去掉自己的烦恼习气,破除自己的无明我执,培养自己的正念觉照,完善自己的人品人格,圆满自己的功德福慧,最终获得究竟的解脱。
《心灯》里的每一次开示犹如一盏心灯,句句都是贫僧真切的心声,都是贫僧对弟子与信徒们情真意切的叮咛、警策与鼓励,希望帮助他们破除心中的无明晦暗,打开缠缚的心结,去掉烦恼障碍,开启心性的智慧与光明,让他们感受到内心的宁静与喜悦,看到人生的希望与美好,从而走上自在的解脱之道。倘若本书对您的修行与人生能有所助益,贫僧则深感幸甚与宽慰。
释万行于东华禅寺
2017年4月
文摘
住而无往
过去的祖师说,头七痛身,二七痛心。我看我们都没有心可痛,因为我们抓不住心,守不住心,哪里有心可痛呢?这说明我们都处在散乱之中。头七腿痛,整个心都在腿上。二七腿渐渐不痛,舒服一点了,妄想又越来越多,心就跑掉抓不住了。为什么抓不住呢?因为我们任它乱想乱跑,不给它一件事情做。你不主动给它一件事情做,它自然要乱跑;你不占领它,它就要占领你;你不带着它跑,它就要带着你跑。
所以,在它没跑之前,你就要生起一念,用这一念、这一件事绑住它。几十年来我们胡思乱想惯了,现在不让它跑是很难的。对我们而言,用功是生的,妄想是熟的,而且已经成片成势了,要想截断它,让它一点一点地消失是很困难的。但是,功夫也是一点一点地建立起来的,把每一点串联起来就会成片成势,一旦成片成势,就取代妄念了。
无论你采用什么方法,无非都是占领法。也就是我们必须主动抓住我们的心,用一件事占领我们心灵的空间。一旦我们抓住心开始用功的时候,这颗心是真的会痛的,尤其是心窝。因为过去它自由自在惯了,现在你把它抓住绑住,不让它挣脱,它跑少了,跑慢了,力量回来了,心脏就会憋得隐隐地痛。这属于正常现象,说明你抓住这颗心、守住这颗心了。
过去禅堂里有些所谓的老修行弯腰驼背、面黄肌瘦,没有功夫可言。因为他们成天打坐,只静不动,都是往前弯腰,从没有往后弯腰。大家只要坚持做莲花生动功,不管有没有禅定功夫,绝对不会弯腰驼背。你们看,我出家二十三年了,也没有弯腰驼背,就是因为我经常练动功。七节动功偏重于往后弯腰,长期做是不可能弯腰驼背的。
中气很足的人就是想弯腰,内在的中气也会把他的背顶得挺起来,让他弯不下去。因为一弯腰,中气就会停留在胸腔憋得难受,必须挺起胸膛,中气才会冲上去,所以他自然不会弯腰。
为什么好多人的腰都是弯的呢?因为中气没有生起来。中气没有生起来是因为坐在这里不用功,没有提起一念。不管你提起正念还是邪念,只要提起一念就是在用功。就坐禅而言,是不分正念邪念的,坐在禅堂里你提不起戒定慧,提起杀盗淫四十九天不放、不转念,那与戒定慧有什么区别呢?一念专注即是定。
就像佛门里争论是禅高、净高,还是密高一样。四十九天你提着一句“阿弥陀佛”不放,我提着一个“念佛是谁”不放,他提着一句咒语不放,这之间有什么区别呢?只要你的心有所住,它就不会胡思乱想。就是因为刚开始我们的心无所住,才会胡思乱想,才会住一千个、一万个地方。刚开始你不有所住,最后怎么能达到无所住呢?
现在在座的每一位都像开悟的祖师一样,都达到了无所住。可是人家是走完了过程,先达到了能住,然后才无所住。而我们是还没有入门,因为无法住而无所住。就像有些人经常教别人怎么用功,叫人家顺其自然一样。能顺其自然了,还需要用功吗?能顺其自然了,人家还请教你干什么?顺其自然是该干什么就干什么,该想什么就想什么,达到这种境界了,还需要跑到寺庙里来求明师学法吗?
智慧是在经历中得到的,解脱是在经历中得到的,超越也是在经历中得到的。经历有直接经历与间接经历。直接经历是自己摔了跟头,摔痛了,开悟了,吃一堑长一智,获得了经验。间接经历是别人摔跟头,你看到了,自我反省,引以为鉴,你也获得了经验。但是这样的人并不多,很少人能从别人身上吸取经验,更多都是自己摔痛了才醒悟。
还有一种人无论摔多少跟头,失败多少次,都不会长进、不会醒悟、不会吸取教训,只会抱怨:都是我运气不好,都是我生不逢时,都是我怀才不遇,都是老天爷不公平,不眷顾我……哪行哪业选人才,都是选聪明有智慧的人。倘若我们有一技之长、有智慧,到哪里去都是“香饽饽”,人家都捧着用!
因为我们的心没有静下来,所以我们抓不住它。要想静下来,你的心必须住在禅堂里。这一支香,我人坐在禅堂里,我的心就在禅堂里。人到哪里,心就到哪里,身心必须合一。就像我们练动功,呼吸必须与动作合一、同步一样,呼吸与动作分离是不会有效果的。想身心合一,首先心要有所住,也就是要找一件事做。妄想打久了也会累、也会烦,为什么不生起一个念头,让它做一件事呢?
在外面生起一念专注地做事,与在禅堂里生起一念坐禅是没有区别的。如果在外面你能生起一念专注地做事,在禅堂里你也一样能生起一念坐禅;如果你在外面不会做事,到禅堂里你也一样不会用功。你只要有一件事会做,一旦转过来坐禅,你一样会得心应手。所谓堂内坐禅,堂外禅做,此“坐”与彼“做”,用功与做事,靠的都是同一颗心。这颗心,你不转它,它就要转你,就看你能否转它,能否善用此心。不仅坐禅如此,世间万事万物皆是如此,皆在一个“转”上!
提起正念,好好用功,参!!!
一个人的成长,需要坚定的信念和向上的能量,东华禅寺的方丈万行法师用自身修行的感悟,与弟子居士的对答,来我我们开悟。智者的感悟能给我们的灵魂带来化雨春风!
作者简介
万行法师1971年出生于湖北襄樊,18岁出家于福建厦门南普陀寺,22岁毕业于闽南佛学院,23岁至30岁闭关潜修,30岁复建东华禅寺。现任东华禅寺住持,广东省佛教协会副秘书长,韶关市人大代表。
万行法师自2000年以来,白天建寺安僧,晚间讲课笔耕,十余年间,讲课过万堂,著述数百万言,已有多部著作正式出版:《心中月》《降伏其心》《善用其心》《其心无住》《微言大义》
目录
身心物合一
修炼三阶段
放下即是道
行愿第一
住而无住
让正念占领心灵空间
人生三阶段
负面力量不可思议
学会自我管理
禅定成片才算功夫
精气神与化身的关系
敞开就是道
轻重缓急就是道
行动才有说服力
多情乃佛心
止观是法门之母
表里如一就是道
道德铸就高尚情操
东华学堂开学典礼
凡圣一体
心底无私是真戒
如何忠于自己的理想
方法加实践才出功夫
虔诚到忘我才能入道
信心与耐力是做事的根本
人品胜过技巧
什么是人生观
玩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凡事用心就会圆满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青年人生观
差神使鬼与鬼使神差的区别
如何得人才
内外同体
序言
《心灯》是继《其心无住》之后,于2012至2014三年中,贫僧与弟子们打坐共修时所作的开示;也是贫僧在经过七年山洞闭关,离世隐修,与十余年建寺安僧的入世修行之后,点点滴滴的感悟。在建寺安僧的过程中,贫僧深刻地感受到,真正的修行是在生活中。佛法离不开生活,生活就是佛法的体现,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是道。人生就是一个修炼的过程,一个不断完善和超越自我的过程。离世隐修只是一个短暂的阶段。
修行的目的是帮助我们看清这个世界的真相,认识生命的本质,找回我们原本完美的初心,开启我们本具的智慧光明,从而更好、更真实、更踏实、更轻松、更愉悦地生活,更无我地奉献自己,服务这个世界,服务众生,乃至最终圆满自己的生命。倘若不将佛法与世间法衔接,不借助红尘历事炼心,磨炼心性,佛法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无法落实和运用于现实生活中,也即所谓的不落地、不接地气。
在这个科技飞速发展、物质极大丰富的时代,人们深陷在物欲的泥潭里不能自拔,犹如堂吉诃德在虚幻的世界里大战风车一般,拼命地追逐着金钱财富与物质的享受,而不关心自己是谁,不关怀自己内在世界的福祉。但是物欲的极大满足并未给人们带来想象中的幸福,却导致了道德的没落、精神的缺失、心灵的空虚。科技的发展也并未给这个星球带来想象中的和平与安宁,却因为自然资源被掠夺式地开发和利用,地球生态环境招致一定程度的破坏。
部分人逐渐觉醒,痛定思痛,开始探寻生命的真相与意义。于是越来越多的人走进佛门,开始了解佛法,加入修行的队伍,踏上心灵的回归之途。修行已成为越来越多的人的需求,而不再是少部分僧侣、离世隐修者的专利。被冷落千年的佛法重新得到世人的认可与重视,令人倍感欣慰。。
但不可忽略和否认的是,时下学佛修行者中多有弊端:一是外求,执着外在形式,而非内证,不在心性上下功夫,而是追求诵多少经、念多少佛号、磕多少头、打多少坐,所谓“看破、放下”而丢掉工作,放弃家庭、责任等等,以为如此就能开悟解脱。二是停留于经律论的学习与研究,不去实修实证,把自己变成一个佛学研究者。三是鹦鹉学舌,把祖师的境界当成自己的境界,不在实修上下功夫,而是夸夸其谈,空谈理论,以理废事,变成不落地的口头禅、狂禅。四是一心想住茅棚山洞,离世隐修,只追求个人解脱,不管他人生死。五是追求声光、影像等境界和各种“法术”“神通”,被其所转,不能自拔。六是追求所谓的灵性,沉迷于各种灵修活动,在身体上玩游戏,满足头脑的感觉和需求……
凡此种种,不一而足。究其根本,皆因缺少了正知正见,也即佛门所说的见地。祖师一再说修行的三步路:见地、修证、行愿,并一再强调“七分见地,三分行持”。可见,见地是根本。不具备正确的知见,导致南辕北辙、误入歧途,则悔之晚矣!修行人不可不高度重视!
鉴于此,面对越来越庞大的修行队伍,面对众生求道的热切渴望,如何才能让他们拥有正确的知见,走上正确的修行之路,踏上回归的正途呢?佛教的经典浩如烟海,各宗各派的论著亦是汗牛充栋,各种修行法门更是五花八门,令人眼花缭乱,如何才能让不同素质、层次和根器的人们都找到适合自己的修行方式,契入佛法的真意呢?
古德们离世修行的方式已不合时宜,不能满足现代人的需求。当代众生急需一种能与工作、生活相融的修行方式。因此,佛门的修行也必须与时俱进,引领众生在生活和工作中修行,把佛法的智慧运用于生活,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和缝隙中、每一个细节里,落实到每一个言行举止和起心动念中,在生活中修行、在生活中悟道、在生活中超越、在生活中成就,这才是最适合现代人的修行方式。
贫僧始终坚持佛法是以人为本的,而人又是以德为本的,当一个人的德行圆满了,人格完善了,拥有了谦卑谦逊的品质、无所不容的心量、慈悲博爱的心胸、无我奉献的精神和一颗清净觉照的平常心,他就在道中,他就是佛。一个人有无修行,就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行举止和为人处世中,体现在他的每一个起心动念里。所以,学佛修行应该从做人开始。
那么,具体应该如何做呢?就是效法祖师大德、古圣先贤,以佛法的“八正道”(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来端正生活态度,纠正生活方式,以“四摄”(布施、爱语、利行、同事)来处理人际关系,以“四无量心”(慈、悲、喜、舍)来利益社会人群。如此,才能在生活中锤炼自己、磨砺自己,敞开自己的心胸,打开自己的心量,去掉自己的烦恼习气,破除自己的无明我执,培养自己的正念觉照,完善自己的人品人格,圆满自己的功德福慧,最终获得究竟的解脱。
《心灯》里的每一次开示犹如一盏心灯,句句都是贫僧真切的心声,都是贫僧对弟子与信徒们情真意切的叮咛、警策与鼓励,希望帮助他们破除心中的无明晦暗,打开缠缚的心结,去掉烦恼障碍,开启心性的智慧与光明,让他们感受到内心的宁静与喜悦,看到人生的希望与美好,从而走上自在的解脱之道。倘若本书对您的修行与人生能有所助益,贫僧则深感幸甚与宽慰。
释万行于东华禅寺
2017年4月
文摘
住而无往
过去的祖师说,头七痛身,二七痛心。我看我们都没有心可痛,因为我们抓不住心,守不住心,哪里有心可痛呢?这说明我们都处在散乱之中。头七腿痛,整个心都在腿上。二七腿渐渐不痛,舒服一点了,妄想又越来越多,心就跑掉抓不住了。为什么抓不住呢?因为我们任它乱想乱跑,不给它一件事情做。你不主动给它一件事情做,它自然要乱跑;你不占领它,它就要占领你;你不带着它跑,它就要带着你跑。
所以,在它没跑之前,你就要生起一念,用这一念、这一件事绑住它。几十年来我们胡思乱想惯了,现在不让它跑是很难的。对我们而言,用功是生的,妄想是熟的,而且已经成片成势了,要想截断它,让它一点一点地消失是很困难的。但是,功夫也是一点一点地建立起来的,把每一点串联起来就会成片成势,一旦成片成势,就取代妄念了。
无论你采用什么方法,无非都是占领法。也就是我们必须主动抓住我们的心,用一件事占领我们心灵的空间。一旦我们抓住心开始用功的时候,这颗心是真的会痛的,尤其是心窝。因为过去它自由自在惯了,现在你把它抓住绑住,不让它挣脱,它跑少了,跑慢了,力量回来了,心脏就会憋得隐隐地痛。这属于正常现象,说明你抓住这颗心、守住这颗心了。
过去禅堂里有些所谓的老修行弯腰驼背、面黄肌瘦,没有功夫可言。因为他们成天打坐,只静不动,都是往前弯腰,从没有往后弯腰。大家只要坚持做莲花生动功,不管有没有禅定功夫,绝对不会弯腰驼背。你们看,我出家二十三年了,也没有弯腰驼背,就是因为我经常练动功。七节动功偏重于往后弯腰,长期做是不可能弯腰驼背的。
中气很足的人就是想弯腰,内在的中气也会把他的背顶得挺起来,让他弯不下去。因为一弯腰,中气就会停留在胸腔憋得难受,必须挺起胸膛,中气才会冲上去,所以他自然不会弯腰。
为什么好多人的腰都是弯的呢?因为中气没有生起来。中气没有生起来是因为坐在这里不用功,没有提起一念。不管你提起正念还是邪念,只要提起一念就是在用功。就坐禅而言,是不分正念邪念的,坐在禅堂里你提不起戒定慧,提起杀盗淫四十九天不放、不转念,那与戒定慧有什么区别呢?一念专注即是定。
就像佛门里争论是禅高、净高,还是密高一样。四十九天你提着一句“阿弥陀佛”不放,我提着一个“念佛是谁”不放,他提着一句咒语不放,这之间有什么区别呢?只要你的心有所住,它就不会胡思乱想。就是因为刚开始我们的心无所住,才会胡思乱想,才会住一千个、一万个地方。刚开始你不有所住,最后怎么能达到无所住呢?
现在在座的每一位都像开悟的祖师一样,都达到了无所住。可是人家是走完了过程,先达到了能住,然后才无所住。而我们是还没有入门,因为无法住而无所住。就像有些人经常教别人怎么用功,叫人家顺其自然一样。能顺其自然了,还需要用功吗?能顺其自然了,人家还请教你干什么?顺其自然是该干什么就干什么,该想什么就想什么,达到这种境界了,还需要跑到寺庙里来求明师学法吗?
智慧是在经历中得到的,解脱是在经历中得到的,超越也是在经历中得到的。经历有直接经历与间接经历。直接经历是自己摔了跟头,摔痛了,开悟了,吃一堑长一智,获得了经验。间接经历是别人摔跟头,你看到了,自我反省,引以为鉴,你也获得了经验。但是这样的人并不多,很少人能从别人身上吸取经验,更多都是自己摔痛了才醒悟。
还有一种人无论摔多少跟头,失败多少次,都不会长进、不会醒悟、不会吸取教训,只会抱怨:都是我运气不好,都是我生不逢时,都是我怀才不遇,都是老天爷不公平,不眷顾我……哪行哪业选人才,都是选聪明有智慧的人。倘若我们有一技之长、有智慧,到哪里去都是“香饽饽”,人家都捧着用!
因为我们的心没有静下来,所以我们抓不住它。要想静下来,你的心必须住在禅堂里。这一支香,我人坐在禅堂里,我的心就在禅堂里。人到哪里,心就到哪里,身心必须合一。就像我们练动功,呼吸必须与动作合一、同步一样,呼吸与动作分离是不会有效果的。想身心合一,首先心要有所住,也就是要找一件事做。妄想打久了也会累、也会烦,为什么不生起一个念头,让它做一件事呢?
在外面生起一念专注地做事,与在禅堂里生起一念坐禅是没有区别的。如果在外面你能生起一念专注地做事,在禅堂里你也一样能生起一念坐禅;如果你在外面不会做事,到禅堂里你也一样不会用功。你只要有一件事会做,一旦转过来坐禅,你一样会得心应手。所谓堂内坐禅,堂外禅做,此“坐”与彼“做”,用功与做事,靠的都是同一颗心。这颗心,你不转它,它就要转你,就看你能否转它,能否善用此心。不仅坐禅如此,世间万事万物皆是如此,皆在一个“转”上!
提起正念,好好用功,参!!!
ISBN | 9787506052672 |
---|---|
出版社 | 东方出版社 |
作者 | 万行 |
尺寸 |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