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孙子兵法》既是著名军事著作,也被广泛应用于商业等其他领域;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在世界上享有盛名。
本版《孙子兵法》为全解全译本,并作了深刻的长篇解读,并辑录曹操、杜牧等名家的精彩点评。
本版《孙子兵法》附加了军事和商业上的经典案例,对读者活学活用提供借鉴。
☆☆☆
《三十六计》每一计名都是耳熟能详的成语典故。
均依据《易经》中阴阳变化之理及古代兵家刚柔、奇正、攻防、彼己、虚实、主客等的相互转化思想推演而成,含有朴素辩证法的原理,有很强的实用性。
很多军事家利用《三十六计》中的谋略,在战争中取得了辉煌的胜利,为世人留下了一个个精彩绝伦的战例。
因其讲究智慧,荟萃韬略也被当做现代人竞争生存的智慧书。
本书在忠于原著的基础上,详细注解、翻译、解析原文,并针对每章内容列举了大量妙趣横生的案例。专业的分析、精湛的解释、流畅的语言,都能让读者在阅读之余得到启迪。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孙子兵法》被人们尊奉为“兵经”、“百世谈兵之祖”为孙武所著,孙武是我国春秋时期伟大的军事家,被尊奉为“兵圣”。
译注:黄善卓,图书策划编辑。
《三十六计》为我国民间智慧,明末清初时,无名氏采集群书编撰成书,流传至今。成书年代,作者何人,已无从考证,历代兵志也未予收录。
译注:赵中媛,图书策划编辑。
目录
《三十六计》目录
第1套 胜战计
第1计 瞒天过海 2
第二计 围魏救赵 8
第三计 借刀杀人 13
第四计 以逸待劳 19
第五计 趁火打劫 27
第六计 声东击西 33
第二套 敌战计
第七计 无中生有 40
第八计 暗度陈仓 47
第九计 隔岸观火 52
第十计 笑里藏刀 59
第十一计 李代桃僵 64
第十二计 顺手牵羊 70
第三套 攻战计
第十三计 打草惊蛇 76
第十四计 借尸还魂 83
第十五计 调虎离山 88
第十六计 欲擒故纵 93
第十七计 抛砖引玉 99
第十八计 擒贼擒王 105
第四套 混战计
第十九计 釜底抽薪 112
第二十计 浑水摸鱼 118
第二十一计 金蝉脱壳 124
第二十二计 关门捉贼 129
第二十三计 远交近攻 134
第二十四计 假道伐虢 139
第二十五计 偷梁换柱 145
第五套 并战计
第二十六计 指桑骂槐 152
第二十七计 假痴不癫 159
第二十八计 上屋抽梯 166
第二十九计 树上开花 172
第三十计 反客为主 178
第六套 败战计
第三十一计 美人计 186
第三十二计 空城计 193
第三十三计 反间计 203
第三十四计 苦肉计 210
第三十五计 连环计 218
第三十六计 走为上 224
《孙子兵法》目录
计篇
作战篇
谋攻篇
形篇
势篇
虚实篇
军争篇
九变篇
行军篇
地形篇
九地篇
火攻篇
用间篇
附录
文摘
试读部分:
《三十六计》
第二计 围魏救赵
【原典】
共敌不如分敌①,敌阳不如敌阴②。
【注释】
①共敌:兵力集中的强敌。分:分散,使分散。
②敌阳:古代兵法中指先发制人、正面进攻的战略。敌阴:古代兵法中伺机出击、后发制人的战略。
【译文】
进军兵力集中、实力强大的敌军,不如把这样的敌军分散减弱了之后再攻打。与其从正面攻击敌军的强盛部位,不如从防守相对薄弱的部分进攻更有效。
【简析】
所谓围魏救赵,是指当敌人实力强大时,要避免和强敌正面决战,应该采取迂回战术,迫使敌人分散兵力,然后抓住敌人的薄弱环节发动攻击,置敌于死地。此计适用于敌我力量悬殊之战,对于军事实力几倍、几十倍于自己的敌人,如果采用莽撞、强硬的方式与其一决高下,一定会头破血流、伤亡惨重。
在己方处于军力劣势的情况下,最好的方法就是分导引流,找准敌人的薄弱环节、要害部位,避实就虚,全力攻击,或是绕到敌军的后方攻其不备,对其造成威胁和牵制,用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的胜利。
“围魏救赵”被广泛应用于军事、政治、经济、职场、处世等领域,为人们解决诸多难题提供了实用、便利的指导方针,效果显著。而要充分挖掘此计的潜在智慧,为我们所用,需要注意以下一些问题。
【战例】
齐、魏桂陵之战
公元前354年,魏惠王欲释失中山的旧恨,便派大将庞涓前去攻打。中山原本是东周时期魏国北邻的小国,被魏国收服,后来赵国乘魏国国丧,伺机将中山强占了。
魏将庞涓认为中山不过弹丸之地,距离赵国又很近,不若直打赵国都城邯郸,既解旧恨又一举双得。魏王从之,欣欣然似霸业从此开始,即拨五百战车,以庞涓为将,直奔赵国围了赵国都城邯郸。
赵王急难中只好求救于齐国,并许诺解围后以中山相赠。齐威王应允,令田忌为将,并起用从魏国救得的孙膑为军师领兵出征。孙膑曾与庞涓是同学,对用兵之法谙熟精通。魏王用重金将他聘得,当时庞涓也正事奉魏国。
庞涓自觉能力不及孙膑,恐其贤于己,遂以毒刑将孙膑致残,断孙两足并在他脸上刺字,企图使孙不能行走,又羞于见人。后来孙膑装疯,幸得齐使者救助,逃到齐国。这是一段关于庞涓与孙膑的旧事。
且说田忌与孙膑率兵进入魏赵交界之地时,田忌想直逼赵国邯郸。
孙膑制止说:“解乱丝结绳,不可以握拳去打,排解争斗,不能参与搏击,平息纠纷要抓住要害,乘虚取势,双方因受到制约才能自然分开。现在魏国精兵倾国而出,若我直攻魏国。那庞涓必回师解救,这样一来邯郸之围定会自解。我们再于中途伏击庞涓归路,其军必败。田忌依计而行。”
果然,魏军离开邯郸,归路中又陷伏击与齐战于桂陵,魏部卒长途疲惫,溃不成军,庞涓勉强收拾残部,退回大梁,齐师大胜,赵国之围遂解。
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围魏救赵”的故事。又后十三年,齐魏之军再度相交于战场,庞涓复又陷于孙膑的伏击,自知智穷兵败遂自刎。孙膑以此名显天下,世传其兵法。这个典故是指采用包抄敌人的后方迫使它撤兵的战术。
《孙子兵法》
计篇(节选)
【译文】
孙子说:战争是国家大事,关系到人民的生死,国家的存亡,不能不认真地去考察研究。
战争要综合考虑五个方面的真实情况,即政治、天时、地利、将帅、法制。所谓政治,指的是国君的政治路线和政策方针,要充分动员广大民众,使其理解并支持君主的决策。这样可以使人民甘愿与君主同生共死,而不畏惧任何困苦。所谓天时,指用兵时的昼夜晴雨、严寒酷暑、春夏秋冬等气候情况;所谓地利,就是指作战时距离的远近、地势的险阻平坦、地域的宽窄、死地与生地的利用;所谓将帅,就是要考察将领在智谋、威信、仁慈、勇敢、严明等方面的素质和能力;所谓法制,就是指军队的组织编制、将领的管理、军需的供应、军令法规、武器供应等方面的情况。凡属于以上这五个方面的情况,将帅都不能不知道。只有真正了解和掌握以上五个方面情况的人方能在战争中取胜。因此,要通过对敌我双方情况的比较,来探索战争胜负的情势。这就是说,敌我双方哪一方的君主能够做到君民一心?哪一方的将帅更有才能?哪一方占有天时地利?哪一方的法纪更严明?哪一方的兵力更强大?哪一方的士卒训练更有素?哪一方的军队管理更好、赏罚分明?我根据以上七个方面的情况就可以判断谁胜谁负了。
假如国君能够听从我的计谋,作战必胜,我就留下来;如果不听从我的计谋,贸然用兵必然失败,我就会离去。
有利的计谋,已被采纳,还要造成有利的态势,作为外在的辅助条件。所谓有利的态势,就是根据对我方有利的情况,采取灵活机动的措施掌握战争的主动权。
用兵打仗讲究诡谲之术,要运用多种方法来欺骗麻痹敌人。所以,能征善战,要向敌人装作软弱无能;本要用兵,却装作不准备打仗;准备攻打近处,要给敌人造成攻击远处的假象;准备攻打远处,相反却装作要攻击近处。敌人贪利,就利诱他;敌人混乱,就乘机攻取他;敌人实力强,就要防备他;敌人兵力强大,就要避开他;敌人容易冲动,就要设法挑衅他,让敌方失去理智;对于小心谨慎的敌人,要想方设法骄纵他,让敌方失去警惕;敌人休整得好,就设法去骚扰他,搞得敌方疲惫不堪;敌人内部团结,就要设法去离间他,分化瓦解敌人。在敌人毫无准备时,搞突然袭击。这些就是军事家用兵制胜的奥秘,只能好好领会,是不能靠事先规定刻板传授的。
开战之前,庙堂之上的谋划就能预知胜利,是因为能取胜的条件充分;开战之前就预计不能取胜,是因为获胜的条件不充分。筹划周密,获胜条件充分,就能打胜仗;筹划不周密,可获胜的条件少,就很难打胜仗,更何况根本不谋划、条件不具备呢?我们依据“五事”“七计”来进行考察,谁胜谁负就很明显了。
【解读】
高明的军事家和战略家,能够做到“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成功的关键在于事先的谋划分析,能够依据客观实际情况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战略战术。这就是孙子所说的“计”。
《孙子兵法》把《计篇》作为十三篇之首,足以看出孙子对谋划的重视。
《孙子兵法》中是这样具体分析的:
首先,要求战争的决策者对发动战争要高度重视,慎重对待。“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务必要认真研究谋划,然后才决定是否应当用兵,这就是孙子“慎战”的主张。
其次,前后列举出“五事”“七计”,作为考察评判战争胜负的基本标准。“五事”,即“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从君主、政治到自然气象和地理环境状况,再到将帅、军队法制,其中既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因素;既包含上层建筑,又含有物质基础。“七计”,即“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这是对“五事”的深入分析和具体落实。“五事”“七计”基本上包含了战争的全部关键因素,据此可以判断战争的胜负,可以对战争预作谋划。
再次,阐述用兵必须掌握的基本法则,即“因利而制权”和行“诡道”。依据有利于己方的原则,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灵活机动的策略,去掌握战争主动权,用诡谲之术迷惑敌人,麻痹敌人,削弱敌人兵力,打击敌人士气,从而增加自己胜利的筹码。然后“攻其不备,出其不意”,向敌人发起突然攻击,打败敌人。这里,孙子提出了诡谲“十二术”,其着眼点是“因利制权”。为了达到“攻其不备,出其不意”的目的,采取灵活的计策,当然这是在“慎战”前提下的战术运用,表现了很大的灵活性。
最后,孙子特别强调了战争前周密策划对战争的决定作用。上面讲的“慎战”“五事”“七计”的考察,“十二术”“出奇制胜”的战略战术运用,都可以说是“庙算”的具体内容。当然这也是《孙子兵法》全书的总纲。十三篇的全部内容,从根本上说就是对战争诸因素的通盘考虑和谋划算计。
在历史上有很多使用《计篇》谋略取得成功的例子。例如,春秋时期吴国名将伍子胥的朋友要离,就是一个善于“能而示之不能”的高手。要离身材瘦小,他和别人比剑时,总是先取守势,当对方发起进攻后,眼看剑锋快挨着他身子时,灵巧一避,躲开敌方的剑锋,待对方放松防范时再突然进攻,刺中对手。因此,他成了当时无敌的击剑高手。伍子胥向他请教取胜秘诀,要离说:“我临敌先示之以不能,以骄其志;我再示之以可乘之利,以贪其心。待其急切出击而空其守,我趁机发起突然袭击。”这说明要离掌握了比剑制胜的奥秘。刘备被困在曹营时,整天在后院里种菜。曹操煮酒论英雄,想试探刘备的志向,刘备则“巧借闻雷来掩饰”,蒙混过关。还有蔡锷为掩饰自己报国的志向,故意装作迷恋酒色、无所作为,最后在小凤仙的掩护下逃出牢笼。这些都是对《计篇》精髓的领悟发挥。
《孙子兵法》既是著名军事著作,也被广泛应用于商业等其他领域;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在世界上享有盛名。
本版《孙子兵法》为全解全译本,并作了深刻的长篇解读,并辑录曹操、杜牧等名家的精彩点评。
本版《孙子兵法》附加了军事和商业上的经典案例,对读者活学活用提供借鉴。
☆☆☆
《三十六计》每一计名都是耳熟能详的成语典故。
均依据《易经》中阴阳变化之理及古代兵家刚柔、奇正、攻防、彼己、虚实、主客等的相互转化思想推演而成,含有朴素辩证法的原理,有很强的实用性。
很多军事家利用《三十六计》中的谋略,在战争中取得了辉煌的胜利,为世人留下了一个个精彩绝伦的战例。
因其讲究智慧,荟萃韬略也被当做现代人竞争生存的智慧书。
本书在忠于原著的基础上,详细注解、翻译、解析原文,并针对每章内容列举了大量妙趣横生的案例。专业的分析、精湛的解释、流畅的语言,都能让读者在阅读之余得到启迪。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孙子兵法》被人们尊奉为“兵经”、“百世谈兵之祖”为孙武所著,孙武是我国春秋时期伟大的军事家,被尊奉为“兵圣”。
译注:黄善卓,图书策划编辑。
《三十六计》为我国民间智慧,明末清初时,无名氏采集群书编撰成书,流传至今。成书年代,作者何人,已无从考证,历代兵志也未予收录。
译注:赵中媛,图书策划编辑。
目录
《三十六计》目录
第1套 胜战计
第1计 瞒天过海 2
第二计 围魏救赵 8
第三计 借刀杀人 13
第四计 以逸待劳 19
第五计 趁火打劫 27
第六计 声东击西 33
第二套 敌战计
第七计 无中生有 40
第八计 暗度陈仓 47
第九计 隔岸观火 52
第十计 笑里藏刀 59
第十一计 李代桃僵 64
第十二计 顺手牵羊 70
第三套 攻战计
第十三计 打草惊蛇 76
第十四计 借尸还魂 83
第十五计 调虎离山 88
第十六计 欲擒故纵 93
第十七计 抛砖引玉 99
第十八计 擒贼擒王 105
第四套 混战计
第十九计 釜底抽薪 112
第二十计 浑水摸鱼 118
第二十一计 金蝉脱壳 124
第二十二计 关门捉贼 129
第二十三计 远交近攻 134
第二十四计 假道伐虢 139
第二十五计 偷梁换柱 145
第五套 并战计
第二十六计 指桑骂槐 152
第二十七计 假痴不癫 159
第二十八计 上屋抽梯 166
第二十九计 树上开花 172
第三十计 反客为主 178
第六套 败战计
第三十一计 美人计 186
第三十二计 空城计 193
第三十三计 反间计 203
第三十四计 苦肉计 210
第三十五计 连环计 218
第三十六计 走为上 224
《孙子兵法》目录
计篇
作战篇
谋攻篇
形篇
势篇
虚实篇
军争篇
九变篇
行军篇
地形篇
九地篇
火攻篇
用间篇
附录
文摘
试读部分:
《三十六计》
第二计 围魏救赵
【原典】
共敌不如分敌①,敌阳不如敌阴②。
【注释】
①共敌:兵力集中的强敌。分:分散,使分散。
②敌阳:古代兵法中指先发制人、正面进攻的战略。敌阴:古代兵法中伺机出击、后发制人的战略。
【译文】
进军兵力集中、实力强大的敌军,不如把这样的敌军分散减弱了之后再攻打。与其从正面攻击敌军的强盛部位,不如从防守相对薄弱的部分进攻更有效。
【简析】
所谓围魏救赵,是指当敌人实力强大时,要避免和强敌正面决战,应该采取迂回战术,迫使敌人分散兵力,然后抓住敌人的薄弱环节发动攻击,置敌于死地。此计适用于敌我力量悬殊之战,对于军事实力几倍、几十倍于自己的敌人,如果采用莽撞、强硬的方式与其一决高下,一定会头破血流、伤亡惨重。
在己方处于军力劣势的情况下,最好的方法就是分导引流,找准敌人的薄弱环节、要害部位,避实就虚,全力攻击,或是绕到敌军的后方攻其不备,对其造成威胁和牵制,用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的胜利。
“围魏救赵”被广泛应用于军事、政治、经济、职场、处世等领域,为人们解决诸多难题提供了实用、便利的指导方针,效果显著。而要充分挖掘此计的潜在智慧,为我们所用,需要注意以下一些问题。
【战例】
齐、魏桂陵之战
公元前354年,魏惠王欲释失中山的旧恨,便派大将庞涓前去攻打。中山原本是东周时期魏国北邻的小国,被魏国收服,后来赵国乘魏国国丧,伺机将中山强占了。
魏将庞涓认为中山不过弹丸之地,距离赵国又很近,不若直打赵国都城邯郸,既解旧恨又一举双得。魏王从之,欣欣然似霸业从此开始,即拨五百战车,以庞涓为将,直奔赵国围了赵国都城邯郸。
赵王急难中只好求救于齐国,并许诺解围后以中山相赠。齐威王应允,令田忌为将,并起用从魏国救得的孙膑为军师领兵出征。孙膑曾与庞涓是同学,对用兵之法谙熟精通。魏王用重金将他聘得,当时庞涓也正事奉魏国。
庞涓自觉能力不及孙膑,恐其贤于己,遂以毒刑将孙膑致残,断孙两足并在他脸上刺字,企图使孙不能行走,又羞于见人。后来孙膑装疯,幸得齐使者救助,逃到齐国。这是一段关于庞涓与孙膑的旧事。
且说田忌与孙膑率兵进入魏赵交界之地时,田忌想直逼赵国邯郸。
孙膑制止说:“解乱丝结绳,不可以握拳去打,排解争斗,不能参与搏击,平息纠纷要抓住要害,乘虚取势,双方因受到制约才能自然分开。现在魏国精兵倾国而出,若我直攻魏国。那庞涓必回师解救,这样一来邯郸之围定会自解。我们再于中途伏击庞涓归路,其军必败。田忌依计而行。”
果然,魏军离开邯郸,归路中又陷伏击与齐战于桂陵,魏部卒长途疲惫,溃不成军,庞涓勉强收拾残部,退回大梁,齐师大胜,赵国之围遂解。
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围魏救赵”的故事。又后十三年,齐魏之军再度相交于战场,庞涓复又陷于孙膑的伏击,自知智穷兵败遂自刎。孙膑以此名显天下,世传其兵法。这个典故是指采用包抄敌人的后方迫使它撤兵的战术。
《孙子兵法》
计篇(节选)
【译文】
孙子说:战争是国家大事,关系到人民的生死,国家的存亡,不能不认真地去考察研究。
战争要综合考虑五个方面的真实情况,即政治、天时、地利、将帅、法制。所谓政治,指的是国君的政治路线和政策方针,要充分动员广大民众,使其理解并支持君主的决策。这样可以使人民甘愿与君主同生共死,而不畏惧任何困苦。所谓天时,指用兵时的昼夜晴雨、严寒酷暑、春夏秋冬等气候情况;所谓地利,就是指作战时距离的远近、地势的险阻平坦、地域的宽窄、死地与生地的利用;所谓将帅,就是要考察将领在智谋、威信、仁慈、勇敢、严明等方面的素质和能力;所谓法制,就是指军队的组织编制、将领的管理、军需的供应、军令法规、武器供应等方面的情况。凡属于以上这五个方面的情况,将帅都不能不知道。只有真正了解和掌握以上五个方面情况的人方能在战争中取胜。因此,要通过对敌我双方情况的比较,来探索战争胜负的情势。这就是说,敌我双方哪一方的君主能够做到君民一心?哪一方的将帅更有才能?哪一方占有天时地利?哪一方的法纪更严明?哪一方的兵力更强大?哪一方的士卒训练更有素?哪一方的军队管理更好、赏罚分明?我根据以上七个方面的情况就可以判断谁胜谁负了。
假如国君能够听从我的计谋,作战必胜,我就留下来;如果不听从我的计谋,贸然用兵必然失败,我就会离去。
有利的计谋,已被采纳,还要造成有利的态势,作为外在的辅助条件。所谓有利的态势,就是根据对我方有利的情况,采取灵活机动的措施掌握战争的主动权。
用兵打仗讲究诡谲之术,要运用多种方法来欺骗麻痹敌人。所以,能征善战,要向敌人装作软弱无能;本要用兵,却装作不准备打仗;准备攻打近处,要给敌人造成攻击远处的假象;准备攻打远处,相反却装作要攻击近处。敌人贪利,就利诱他;敌人混乱,就乘机攻取他;敌人实力强,就要防备他;敌人兵力强大,就要避开他;敌人容易冲动,就要设法挑衅他,让敌方失去理智;对于小心谨慎的敌人,要想方设法骄纵他,让敌方失去警惕;敌人休整得好,就设法去骚扰他,搞得敌方疲惫不堪;敌人内部团结,就要设法去离间他,分化瓦解敌人。在敌人毫无准备时,搞突然袭击。这些就是军事家用兵制胜的奥秘,只能好好领会,是不能靠事先规定刻板传授的。
开战之前,庙堂之上的谋划就能预知胜利,是因为能取胜的条件充分;开战之前就预计不能取胜,是因为获胜的条件不充分。筹划周密,获胜条件充分,就能打胜仗;筹划不周密,可获胜的条件少,就很难打胜仗,更何况根本不谋划、条件不具备呢?我们依据“五事”“七计”来进行考察,谁胜谁负就很明显了。
【解读】
高明的军事家和战略家,能够做到“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成功的关键在于事先的谋划分析,能够依据客观实际情况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战略战术。这就是孙子所说的“计”。
《孙子兵法》把《计篇》作为十三篇之首,足以看出孙子对谋划的重视。
《孙子兵法》中是这样具体分析的:
首先,要求战争的决策者对发动战争要高度重视,慎重对待。“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务必要认真研究谋划,然后才决定是否应当用兵,这就是孙子“慎战”的主张。
其次,前后列举出“五事”“七计”,作为考察评判战争胜负的基本标准。“五事”,即“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从君主、政治到自然气象和地理环境状况,再到将帅、军队法制,其中既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因素;既包含上层建筑,又含有物质基础。“七计”,即“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这是对“五事”的深入分析和具体落实。“五事”“七计”基本上包含了战争的全部关键因素,据此可以判断战争的胜负,可以对战争预作谋划。
再次,阐述用兵必须掌握的基本法则,即“因利而制权”和行“诡道”。依据有利于己方的原则,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灵活机动的策略,去掌握战争主动权,用诡谲之术迷惑敌人,麻痹敌人,削弱敌人兵力,打击敌人士气,从而增加自己胜利的筹码。然后“攻其不备,出其不意”,向敌人发起突然攻击,打败敌人。这里,孙子提出了诡谲“十二术”,其着眼点是“因利制权”。为了达到“攻其不备,出其不意”的目的,采取灵活的计策,当然这是在“慎战”前提下的战术运用,表现了很大的灵活性。
最后,孙子特别强调了战争前周密策划对战争的决定作用。上面讲的“慎战”“五事”“七计”的考察,“十二术”“出奇制胜”的战略战术运用,都可以说是“庙算”的具体内容。当然这也是《孙子兵法》全书的总纲。十三篇的全部内容,从根本上说就是对战争诸因素的通盘考虑和谋划算计。
在历史上有很多使用《计篇》谋略取得成功的例子。例如,春秋时期吴国名将伍子胥的朋友要离,就是一个善于“能而示之不能”的高手。要离身材瘦小,他和别人比剑时,总是先取守势,当对方发起进攻后,眼看剑锋快挨着他身子时,灵巧一避,躲开敌方的剑锋,待对方放松防范时再突然进攻,刺中对手。因此,他成了当时无敌的击剑高手。伍子胥向他请教取胜秘诀,要离说:“我临敌先示之以不能,以骄其志;我再示之以可乘之利,以贪其心。待其急切出击而空其守,我趁机发起突然袭击。”这说明要离掌握了比剑制胜的奥秘。刘备被困在曹营时,整天在后院里种菜。曹操煮酒论英雄,想试探刘备的志向,刘备则“巧借闻雷来掩饰”,蒙混过关。还有蔡锷为掩饰自己报国的志向,故意装作迷恋酒色、无所作为,最后在小凤仙的掩护下逃出牢笼。这些都是对《计篇》精髓的领悟发挥。
ISBN | 9789900131335 |
---|---|
出版社 | 江西人民出版社 |
作者 | 佚名 |
尺寸 | 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