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得星辰满袖行:王国维传》 慕成雪 9787210075677,7210075674

配送至
$ $ USD 美元

商品编号: 3848618 类别: 图书 文学 诗歌词曲
编辑推荐

堂吉诃德不是输给了风车,而是输给了时代。王国维亦如此。
他是自己的刺客,他将生命还给了世界,留下了悲伤的亲人,和未来时光里所有手捧《人间词话》的世世代代!


阅尽天涯离别苦,不道归来,零落花如许。
花底相看无一语,绿窗春与天俱莫。
待把相思灯下诉,一缕新欢,旧恨千千缕。
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他总结出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的这三种人生境界,成为众多青年内心的指引,激励大家去获得“众里寻他千百度”的勇气和力量。

他用“意境”征服了所有人的心,他以独到论断,成为古代文化与现代文化之间的一座桥梁,搭建起时空的文化传递。

他引领了中西美学、文学的碰撞与融合,使之诞生出新的美学和文学理论体系,是中国现代学术的奠基人。

他被誉为“中国近三百年来学术的结束人,近八十年来学术的开创者”!

他和他的《人间词话》,都在这本书里!

媒体推荐

留给我们的是他知识的产物,那好像一座崔嵬的楼阁,在几千年的旧学城垒上,灿然放出了一段异样的光辉。
——郭沫若

不独为中国所有而为全世界之所有之学人。
——梁启超

要谈国学,他(王国维)才可以算一个研究国学的人物。
——鲁迅

中国近代之世界学者,惟王国维及陈(陈垣)先生两人。
——伯希和

南方史学勤苦而太信古,北方史学能疑古而学问太简陋……能够融南北之长而去其短者,首推王国维与陈垣。
——胡适

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陈寅恪

王国维寥寥几万字的《人间词话》和《红楼梦评论》比朱光潜洋洋百万字的体系建树在美学史上更有地位。
——王攸欣

作者简介

慕成雪:三朵时光签约作者,痴迷民国文化的小女子,喜欢徜徉于民国文学的殿堂,沉醉于彼时的光阴故事,遂将情感汇于笔端,书写一串串烫心的文字。主要作品:《惊鸿一瞥,生死白头:徐志摩的倾世浪漫》。

目录

目 录
Contents
第1章 尘世序言——人生须惜少年时
你好,人间 / 002
海宁四才子 / 010
无心科举 / 015
妾意苦专君苦博 / 020
第二章 展露才学——不关义气尚青春
上海滩,令人窒息的梦 / 026
入读“东文学社” / 039
“戊戌”点燃的火把 / 044
世界由心造 / 049
第三章 独上高楼——我欲乘风归去
哲学是人生的学问 / 060
悲观的种子 / 070
战火中的学术 / 081
望尽天涯路 / 087
第四章 风云初起——山长水阔知何处
天子脚下,相国门生 / 094
在“人间” / 101
何必徒伤悲 / 107
手稿与手定 / 112
第五章 笔驰万象——众里寻他千百度
花陨落,蝶恋空 / 116
戏曲新境界 / 121
“学学山海居” / 133
成一家之书 / 140
第六章 辛亥东渡——彼邦信美,终非吾土
人生转角处 / 146
异国他乡寻觅桃花源 / 155
新眼光看国学 / 164
艰难岁月 / 168
第七章 丙辰归国——万岁千秋同寂寞
冒险家的乐园 / 174
安放时光的尚明轩 / 180
迎面而来的新文化大潮 / 189
《观堂集林》背后 / 196
第八章 换了人间——野渡空船荡夕阳
走入“南书房” / 202
看不见的硝烟战火 / 209
永不愈合的伤口 / 213
经此事变,义无再辱 / 223
后记 最是人间留不住

序言

一个时代的惊叹号
时光走廊的另一端,画卷缓缓铺陈,一个王朝的太阳即将落山,摇摇欲坠的时代迎来了变迁。而在这黄昏光景里,一个瘦瘦的男子将自己和影子共同沉入了颐和园昆明湖。
有诗人说,他的辫子,是一个时代的惊叹号。也有人惋惜,旧政权已然覆灭,他却用生命发起一场荒诞的战争,打捞那个转眼化为烟云的坍塌王朝。
他是王国维,怀揣一封遗书:“五十三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
堂吉诃德不是输给了风车,而是输给了时代。王国维亦如此。他是自己的刺客,他将生命还给了世界,留下了悲伤的亲人,和未来时光里所有手捧《人间词话》的世世代代。
他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这三重境界被后世的许多青年牢记于心,希望成为内心的指引与敦促,去获得“众里寻他千百度”的勇气和力量。
作为中国近代最后一个美学家,他用“意境”征服了所有人的心,他以独到论断,成为古代文化与现代文化之间的一座桥梁,搭建起时空的文化传递。
一袭长衫,一件马褂,一顶西瓜皮帽子,和一条饱受争议的小辫子,这是他留给历史的背影。
其实,只需一个转身,人们就能看见他眼中的纯白与勇气。

后记

最是人间留不住
1927年6月2日,民国时期再寻常不过的一天。
在北京颐和园门口,一辆黄包车停住了。走下来一位身材不高,身着长袍,脑后拖着一条辫子的老人。他步履匆匆,不作停留地径直走向园内的昆明湖畔。
在排云殿西册的鱼藻轩前,他停住了,接着点燃一支纸烟,徘徊许久。
烟尽,老人从容跃入水中。
从老人投湖到被园役发现并救起,只有短短几分钟。然而,人已气绝。
当时围观之人并不知晓老人的真实身份,直到有人发现这位老人脑后的一个辫子,方才明白这便是国学大师王国维了。随后,人们又在老人身上发现一封遗书:
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我死后当草草棺殓,即行槁葬于清华茔地。汝等不能南归,亦可暂于城内居住,汝兄亦不必奔丧,因道路不通,渠又不曾出门故也。书籍可托陈、吴二先生处理,家人自有料理,必不至不能南归。我虽无财产分文遗汝等,然苟谨慎勤俭,亦必不致饿死也。五月初二日,父字。
随着王国维义无反顾的一跃,这一天也被永远定格在随着大师之死引发的全国为之震惊、悲痛且困惑的“斯芬克斯之谜”中。人们不解,在他被公认为学术研究巅峰时期的知命之年,他为何要以这种方式泯灭辉煌?他的死,让人不禁联想到两千年前汩罗河畔孤独忧郁的屈原。而关于他的死因,人们也臆测纷纷。
有人说,他是因为与罗振玉合做生意赔本,欠下巨额债务,才被逼无奈;有人说,他是考虑自己前清遗老的身份,担心日后会落入北伐军手中,蒙受耻辱;还有人说是王老以“尸谏”的方式劝阻皇帝溥仪东渡日本避难……
实际上,在民国年间,王国维的“自沉”并非孤案。在他之前,有清末学者梁济于1918年在北京积水潭投水自尽,有年轻作家王以仁1926年从轮船上跳海;在王国维之后,有青年作家顾仲起于1929年跳入黄浦江;有被鲁迅称为“中国的济慈”的诗人朱湘1933年在南京采石矶投水自杀。
透过民国时期文人自杀的现象,我们似乎可以看到一个社会在转型期间的重重危机。这种危机不仅反映在社会现实之上,还渗透在个人的文化思想与价值信仰里。而一向敏感而善于查看时代风气的文人,便首先遭遇了身份认同与精神追求的矛盾。所有的彷徨、忧郁、迷茫甚至自绝,也都因此而生。
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
文化价值的断裂将诗人深陷入进退失据的困境。于是,王国维只能选择自杀的方式使自己的人格得以保全。也许他的自绝消极而无奈,但却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文化意义。因为在王国维的生命里,浓缩着一个过渡时代的彷徨与迷茫。
只是后来的人们,大概是出于对王国维的爱护,总是回避他对清朝的感情,回避对大革命的厌恶之感,甚至有意让他跟罗振玉划清界限。因为,在这些人眼里,如果不是这样,便成为先生的污点。
其实,一个真实的王国维,要比加上如此诸多好心遮羞布的大师,要可敬得多。

文摘

在“人间”

亲人的相继离世令王国维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在悲恸中不断地思考人生,试图通过学习新知来使自己忘记这些痛苦。
《毛诗序》中曾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成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此时的王国维正处于这种境况,他需要借外力来疏散心中的愁闷,以达到一种精神上的解脱。如果说此前在苏州时他填词是为了娱乐,那此时便真的是写尽了沧桑炎凉。
从苏州到北京的这两年间,即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至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王国维相继编写了两部词集,即《人间词甲稿》和《人间词乙稿》,并陆续发表在《教育世界》上,合称《人间词话》。两部词集卷首都有序文,是托名为“山阴樊志厚”所作的《人间词甲稿序》和《人间词乙稿序》。
《人间词》共收词104 首,其中甲稿收词61首,时间截止于1906年5月;乙稿收词43 首,时间截止于1907年10月。《人间词甲稿》是续接《静庵诗稿》的作品,其中词作可当作“本事”来读。《人间词乙稿》中的词作反映的是王国维离开苏州、进京在学部任职后的生活动态与思想变化。
自古以来,人们的创作多有借鉴先贤之作,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作为一本填词之作,句式多是模仿中国古代的诗人、词人所作,但却不是谁的诗词都能入了他的眼的。他的个人审美情趣和独特品味都蕴藏在所选取的诗词中。正如他自己所言:“唐五代之词,有句而无篇。南宋名家之词,有篇而无句。有篇有句,唯李后主降宋后诸作,及永叔、子瞻、少游、美成、稼轩数人而已。”《人间词话》多是按照他所欣赏的作者的诗词而进行填词的。
《人间词话》是一本填词集合,以“小令”为主,大多采用的是《蝶恋花》和《浣溪纱》的词牌。这是王国维在接受了西洋美学思想的洗礼后,以崭新的眼光对中国旧文学所作的评论。他表面上是借助中国古代诗词的运笔方式,实际上将一些新的观念、新的方法融入传统的词话形式和传统的概念、术语、思维之中,总结出了具有普遍意义的理论问题。
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11 月,王国维选了64 则词话手稿本,并且分三期连载在《国粹学报》上。这64 则词话都采用的是中国传统的词话方式来运笔,其中不但对词学理论中的“境界说”进行阐述,而且还以时代为脉络通过对历代词家之作的解析,对如何创造“境界”以展示诗词魅力进行分析,最后通过对历代文学体式演进过程进行解析,作为词学理论中“境界说”的补充和延伸。
王国维认为:“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王国维所追求的意境并不是简简单单的一种文学和学问的境界,更是强调了一种精神高度和价值情怀的统一性。他的境界之说开辟了中国古典诗学赏析的新高度,将文学与哲学以颇具意味的方式结合在一起,成为后世影响深远的价值体系。
《人间词话》中有云:“然沧浪所谓兴趣,阮亭所谓神韵,犹不过道其面目,不若鄙人拈出‘境界’二字为探其本也。”词中词人所想要表达的神韵来源于对生命的感悟,这也正是它的“词魂”所在。
除此之外,《人间词话》极为推崇“赤子之心”,不同于西方哲学家叔本华所推崇的“赤子之心”,王国维认为:“词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故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是后主为人君所短处,亦即为词人所长处。。”所谓的“赤子之心”便是王国维说的“境界”的灵魂,此外,王国维则强调感情在境界中的重要作用,即“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谓之有境界”。
《人间词话》中论及词人所追求的境界大约有三种:
第一种,“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二种,“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种,“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这三种境界是王国维对“古今成大业者”必须要达成的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乃第一重境界。此句出自宋代晏殊所作的词《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在萧索之景与孤独之人几乎言尽的情况下,诗人忽而笔锋一转,在登高之后展现出一派开阔辽远的意境。这也正是王国维追求的,不管是为自己,还是为民族,他都需要登高望远,不断攀登新的发展高度。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乃第二重境界,选自宋代柳咏的《蝶恋花》。词中满怀春愁挥之不去,而词人不仅不想摆脱,而且宁愿与这春愁纠葛,因为他甘愿等待着痛苦折磨之后的柳暗花明。这是王国维在漫长而崎岖的学术探索之路上的慰藉,这需要的是身体磨难和对心志的锤炼。
第三重境界是取自宋代辛弃疾的《青玉案》中的“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有时候你茫然无助而又毫无头绪地费心寻找着,可是始终一无所获,及至有一天在不断的积累中忽然遇到一个偶然契机,曾经所有的量变都变成了现今质变的铺垫,这才豁然开朗地发现,一直以来的追求之物,或许就在不远处等待。但如果没有千百度的寻找与搜索,又怎么会有豁然开朗的感悟呢?
人们在《人间词话》还读到了一种“无我”的境界。所谓无我之境在词话中具体描述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也就是说,“无我之境”已经达到了一种意境两忘、物我一体的程度了。境界所要求的正与以形象反映现实的艺术规律相通,明确地揭示出艺术境界内在的特殊矛盾。
王国维在创作《人间词话》的时候,正沉浸在叔本华的哲学海洋里不能自拔,因此,很多学者都认为王国维的“无我之境”源于叔本华哲学体系中的相关论述。
王国维根据其文艺观,把艺术境界划分为三种基本形态:“上焉者,意与境浑;其次,或以境胜;或以意胜。”这三种境界,简单总结,就是客观环境与主观意识的关系。
关于王国维《人间词话》名字的由来,罗振玉的胞弟罗振常曾回忆说:“时人间方究哲学,静观人生哀乐,感慨系之,而《甲稿》词中‘人间’字凡十余见,故以名其词。”从罗振常的话中我们不难看出,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之所以以此命名,最大的原因是他的词话中“人间”二字出现的频率最高,这样理解似乎过于随意,但又毫无违和之感。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王国维认为,自己的词就是立足于人间的,“人间”一词已经成为他词人生涯的一个重要标志,所以他不仅给自己的词命名为《人间词》,还在自己的号上也加了一个“人间”。王国维在他的《人间词》中反复吟咏的“人间滋味”“人间纷浊”“人间孤愤”想来也是出于他的“人间思量”了。
ISBN9787210075677,7210075674
出版社江西人民出版社
作者慕成雪
尺寸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