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新解:茶圣陆羽的饮茶智慧》 杨多杰 9787111572312

配送至
$ $ USD 美元

编辑推荐

——带你了解熟悉的陌生人。通过经典的茶文化典籍,深入浅出的解读,把茶的方方面面标准、门道一一道来,使喝茶者对茶从浅层次的饮品,上升到文化品味的程度。
——新颖独特的茶经解读。作者杨多杰从历史文献学专家学者的高度,痴迷茶学多年、走遍全国产茶大区的深度,80后年轻一代生活玩家的角度,用生动有趣的故事化讲述方式,将深奥难懂的茶经掰开揉碎,娓娓道来,大雅大俗相映成趣。
——古为今用的生活方式。从茶圣经典中观照现实生活,汲取现代生活智慧,让我们的日常茶饮变得更健康、更科学、更具美感。

名人推荐

我与多杰因茶而相识。最初感觉他是一位文思敏捷、谈吐幽默的年轻人;后又见其做客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媒体,都表现出驾驭语言的天赋;尔后,又逐渐得知,历史文献学硕士出身的他对于人文古迹和饮食文化研究也有相当的成果,且对于茶的专注和传播,更可谓是一往而情深。为了准确地理解、传播茶文化,多杰拜师访友,走遍各大茶区;精研文献,无论寒暑,手不释卷。穷原竟委的专业禀赋和对茶的挚爱,使其切入的视角往往更具学术特点,《茶经》的解读,顺理成章地成了他的主要方向。唐代陆羽《茶经》的问世,是茶史上一件承前启后的大事。《茶经》在阐明茶饮渊源的同时,也构建了茶文化的系统。流布千载,经典辉煌,不仅茶人奉为圭臬,亦为大众所珍重。如今,茶艺光复,茶事浩荡,茶品无数,茶为国饮几成比屋之势,《茶经》更突显其历史地位和现实价值。然斗转星移,事物更替,词语深奥之处,今人读来难免佶屈聱牙,以致产生诸多隔阂。而《茶经》传统注本,多为简单词解和版本校勘,文义玄妙,尚需反复咀嚼。多杰经常在各种讲座、教学及自媒体中,站在历史学的高度和茶学专业的角度,抉拾精华,结合当下热点、难点,延伸铺陈、以点带面地对《茶经》作了梳理解析。其观点之新颖,论述之精妙,语言之鲜活,化艰深为浅易的风格可谓独树一帜,给学习者打开了一道方便之门。愚以为将这些讲稿结集付梓,是一件传承祖国优秀文化、普及茶学的大好事,值得点赞。日前,多杰将文稿寄下并嘱为序。展读之余,对他的学识又有更深的了解,爰缀数语,以荐同好,并愿才俊多杰继续“多聊茶”。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农业部茶叶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高级实验师
中国茶叶学会茶艺专业委员会秘书长
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委员于良子2016年初冬于杭州七佛寺


我和多杰老弟是在云南茶山上因茶结缘。刚开始知道他在研究茶文化,而且利用互联网作为传播工具,还拥有不少的“多聊茶”粉丝,这个现象让我一度感觉很新奇又不解!首先多杰是我接触的第一个利用互联网工具来谈茶论茶的直播界茶学网红,所以感觉很新奇;感到不解的是为何有那么多的人成为“茶”的粉丝,特别是年轻人?从我的认知经验,相对于“咖啡”的时尚,在年轻人的世界里,茶代表了传统、过时,甚至是老年人的专利——台湾还有老人茶的说法,所以“多聊茶”粉丝现象让我颇不解!经过几次和多杰老弟的接触,对这个现象我终于有了一些感悟。首先是多杰老弟的高人气指数:高颜值其一,博学多闻其二,符合成为知识网红的条件;再来就是因为他善用互联网语汇和现代年轻人沟通。陆羽《茶经》问世后,历朝历代注解这本经典的人很多;多杰老弟这本注解《茶经》的著作,最大的不同是他使用了我们这个时代的语言——常有互联网基因的语言来写这本书,所以特别接这个时代的地气,非常适合时下的年轻人来阅读。读完多杰的书,我总结出几个特点:第一,有故事:现代人更愿意听专家说故事而不是听专家说教。第二,有匠心:多杰从历史和专业的高度来说茶,考究用心,说理论事条理分明。第三,有体验:多杰把艰深的古籍用简单易懂的语言转化为现代人容易接受的体验,对初学入门的读者而言,读懂《茶经》再也不是高不可攀。个人在国际公司的多年设计工作经验让我有一个深刻的人生感悟:那就是所有的创作都必须要来源于自己的文化,来源于自己的“根”,这样的创作才会有灵魂,才会有力量。相较于其他人,多杰老弟研究茶一是延续了祖上的根,这给了本书灵魂和力量;跟年轻人“多聊茶”,进而“多喝茶”,最后“多识茶”,是对中华茶文化探索和传播很重要的一环;也是对茶圣陆羽这位茶文化传播先驱者最大的敬意!同时,本书也是多杰老弟完成“多聊茶”线上线下联动重要的一步。乐见多杰老弟发挥创意,在茶文化的研究和传播方面更上一层楼!特为之序!
1925文化创意公司创始人
艺有道工艺设计有限公司创始人
中华美学基金副秘书长
文化部文创人才训练班特聘讲师邱丰顺2017年于北京



在多年浸泡外语类院校的作用下,我成了个绝对的“咖啡人”。与我完全不同,多杰则是标准的“茶人”。现在回想起来,觉得他是从我们初识起就在“预谋”着把我从咖啡大道拽到茶界画风。
从柴米油盐酱醋茶,到琴棋书画诗酒花茶,经过历史的变迁发展,茶逐渐孕育出自己独有的魅力,中国茶文化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吸引着海内外越来越多的爱好者。但是,对于我这种零起点、嘴巴还很固执的“学生”,洗脑是非常必要的第一步。于是,我拿到了现在朋友们手中捧着的这本书稿。陆羽,被世人尊称为茶圣,为了完成《茶经》的写作,他一路风尘游历考察,足迹遍布如今湖北、湖南、陕西、河南、安徽、浙江、江苏、四川、贵州、江西、福建、广东、广西等13个省(自治区)。在充分的实地了解和样本采集后,开始总结写作,穷其一生完成了这部世界茶学开山之作——《茶经》。这,简直就是我梦想中的完美生活!可我抬头一看,本书的作者多杰已经按照这样的思路,说走就走无数回了。信息时代,爆炸式、碎片化、地球村……把人们的生活拆得四分五裂。三卷十章的《茶经》,全书仅7000余字,字字珠玑,但逐字逐句来读,反正对我而言一定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所以看到这样一本建立在多杰深厚的茶学造诣基础上,对《茶经》进行二度解读和创作的书就觉得尤其接地气。难得的是,多杰的解读不是平铺直译,而是结合历史、地理、人文将晦涩简短的内容变得通俗丰满。近两年流行“穿越剧”,在我看来,这本书就是挺好的一个本子。跟着多杰——教师行业中最懂媒体的,媒体行业中最懂茶的,茶界中最会表达的——从历史专家学者的“高度”,当代年轻人的“角度”,以及痴迷茶学多年的“深度”,潜移默化中,我已经开始从咖啡的世界“跨界”到了茶。能预见这将是一次极其有趣的旅程,诚挚邀请您和我们一起。中央10大型晚会文化类节目《味•;道》总导演 张涵冰2017年2月6日

作者简介

杨多杰:
•;“多聊茶”创始人
•;历史文献学硕士
•;主要研究方向为历代茶文献及茶文化课程教学
•;中国茶人联谊会”特约茶文化讲师
•;中央电视台《味道》栏目顾问及嘉宾
•;北京电视台《生活面对面》《生活2017》等节目常驻嘉宾
•;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吃喝玩乐大搜索》常驻嘉宾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月吃越美》常驻嘉宾
•;微信北京同城大号“掌上北京”特约撰稿人

出版作品:《北京秘境》《北京秘境2》《北京深处-地铁沿线的75个尘封秘境》
音频课程:《解读茶经》《跟着古诗学品茶》《解读续茶经》
曾在《世界博览》《时尚旅游》《精品购物指南》《中国国家旅游》《中华遗产》《旅行家》《社区》《Timeout》等杂志撰写历史文化类专栏文章

目录

序一
序二
序三
序四
一之源
01茶曾用名有多少?
02好茶究竟长在哪?
03野茶等于好茶吗?
04茶叶造假大揭秘
二之具
01第一茶具是哪件?
02最早的茶人是谁?
03茶叶应该如何存?
04存茶真的要真空?
三之造
01明前茶贵值不值?
02春茶秋茶哪家强?
03采茶女的真面目
04喝茶为何会胃疼?
四之器
01茶器越贵越好吗?
02茶杯什么材质好?
03喝茶为何要放盐?
04茶器到底怎么养?
五之煮
01泡茶用水怎么选?
02茶渣到底怎么办?
03热茶凉茶哪家强?
04茶香分为多少种?
六之饮
01历史全靠茶改变?
02名茶如何会消亡?
03饮茶品茶大不同
04西门庆的饮茶法
05茶酒之间不解缘
七之事
01为何大家都送茶?
02茶叶竟然能入药?
03茶叶真能提神吗?
04《琅琊榜》中茶事多
05唐代就有白茶吗?
06饮茶竟然会见鬼?
八之出
01茶叶命名讲究多?
02石阡苔茶有多老?
03芈月与茶有奇缘?
04《茶经》为何没云南?
九之略
该讲究还是将就?
十之图
最后一章讲什么?
附录
01陆羽小传一
02陆羽小传二
03陆羽小传三

序言

序一
陆羽《茶经》是世界上第一部茶学专著,是茶学的第一部百科全书。宋陈师道评价:“夫茶之著书自羽始,其用于世亦自羽始,羽诚有功于茶者(也)。上自宫省,下迨邑里,外及夷戍蛮狄,宾祀燕享,予陈于前。山泽以成市,商贾以起家,又有功于人者也。”故从古至今,整理校正注《茶经》、研究《茶经》者,代不乏人。特别是近些年来,出现了一些扛鼎之作。如被誉为“当代茶圣”的吴觉农先生所著的《茶经述评》,至今在研究茶文化、茶业历史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本书作者杨多杰,是我师弟孙文泱先生的高足,研究方向为茶业历史文献学,在饮食文化上有一定的造诣。他常主持生活节目,在介绍饮食起居、寻常生活时,往往能够发掘其深厚的文化内涵,使人们在了解生活常识的同时,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多杰这本书在诸多研究《茶经》的著作中,另辟蹊径,在按照陆羽《茶经》原书结构的基础上,介绍现代生活中的饮茶知识,传播茶文化。本书不但拉近了经典著作与读者的距离,还深入浅出地传播了茶文化知识。
希望广大读者阅读本书后爱茶、饮茶,在追求健康的同时,获得精神上的享受。
谨此为序。
农业部专家组专家、中国农业出版社编审
华侨茶业发展研究基金会顾问
吴觉农茶学思想研究会常务理事穆祥桐2016年11月

文摘

01 泡茶用水怎么选?


唐代对水太痴迷

唐代丁用晖《芝田录》里,记载了一件奇闻逸事。话说宰相李德裕,其祖父与茶圣陆羽颇有些交往。不知是否受家庭熏陶,李德裕对茶一直十分痴迷。李德裕不仅爱喝茶,更是爱钻研,最终成了唐朝的一位茶学“砖家”。
对于泡茶用水,李德裕有着极为苛刻的要求。全天下的水,他只爱一处——惠山泉。一个人一天要是喝10斤水,估计这肾也就够呛了。理论上,喝水确实花不了几个钱。可当时他身为宰相,多是生活在首都长安城(今西安市)。而惠山泉,则位于常州(今无锡市)。两者之间,可谓千里之遥。喝水不费钱,可是运水却是件“烧钱”的事。
为了能用上惠山泉水烹茶,李德裕也是下了血本。当年不是有杨贵妃千里送荔枝么,李宰相就来了个“千里送泉水”。两者都以权谋私,动用了国家机器。也就是说,用朝廷驿卒运送。
杨贵妃的荔枝,饱含着热恋中人的爱情。
李德裕的泉水,饱含着爱茶之人的矫情。
史书称李德裕:“置驿骑传送,号曰水递
”。何谓“水递”,说白了就是送水的快递!细算起来,李德裕宰相估计也算是快递业的鼻祖了。但李德裕浪费民财的行为,有人看不下去了。
一天,宰相府来了一个老和尚。看着其貌不扬,但一开口说话就把李德裕镇住了。老和尚说,自己受异人传授法术,能够搬山倒海。宰相为了喝茶,天天用“水递”这样的笨办法,实在是让世人耻笑。为了解决李宰相“吃水难”的问题,老和尚已经运用法术,打通了长安城和常州的水脉。从此,李德裕就可在长安城直接喝到惠山泉了。李德裕不信,老和尚便将他引到了昊天观。指着院中一口井,称“水眼”即在于此。

“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

李德裕命人取来一瓶刚送来的惠山泉,再从昊天观井中打上一瓶井水。随后,将这两瓶水与其余八瓶普通井水摆成一排,让老和尚品鉴。老和尚喝过之后,果然将惠山泉和昊天观两瓶水选出。李德裕大为惊奇,从此废除了“水递”,改用昊天观之水。
随后再找献水的和尚,早已踪迹不见。
显然,老和尚是用委婉的方式,劝诫了李德裕。但我们不禁要问,宰相李德裕到底错在了哪里?当然,动用国力为自己运水,自是大错特错。但泡茶之水,倒是的确需要讲究一下。
上天入地找好水
茶圣陆羽对于水可以说十分重视。《茶经·五之煮》中,着重讲了用水之道。其中“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的论点,至今常被人引用。现代人能接触到的水,大致有这样几种:天上水、地下水和表层水。
古代文人喜欢收集雨水或雪水烹茶,谓之“天水”。《红楼梦》中,妙玉用自藏“天水”为大家泡茶的桥段,也可说是家喻户晓。但以如今这个雾霾的程度,用“天水”如同服毒。因此,这种水与茶的缘分已尽。
未被污染的地下水,悬浮物含量低,透明度高。但同时,在地层渗透过程中,溶入了较多的矿物质,因此硬度偏大。细分起来,深度1~15米的地下水称浅层水。15米以下的水,则统称深层水。浅层水,一般较容易受到污染,水质较差。深层水水质一般不错,可选为泡茶水。
至于表层水,则包括泉水、江水、河水和湖水等。这些水所含矿物质不多,但通常有较多杂质,浑浊度大,较容易受污染,情况较为复杂。《茶经》中特意说明“其江水,取去人远者”,强调的也是尽量避开人类活动的污染。
当然,还有一种水茶圣陆羽没喝过,那就是自来水。自来水,一般属于硬水或暂时性硬水。经过水厂净化和消毒处理,通常可符合饮用标准。但要注意,用漂白粉消毒的自来水,往往会有较多的氯离子,气味不佳,同时会使茶中多酚类物质氧化,影响汤色。这也就是自来水泡茶,色香味都要减半的原因了。
当然,自来水毕竟是我们最容易接触到的一种水。我们可以利用以下几种方式,来稍微提升一下自来水泡茶的口感。第一,将自来水储存于水缸或水桶中,静置24小时,待氯气自行挥发消失,即可煮沸泡茶。第二,适当延长自来水煮沸时间,可使钙、镁、铁、铝离子沉淀,又能释放水中的氯气。其三,采用净水器,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当然,这都是教给大家的权宜之计了。
煮茶火候讲究多
陆羽毕竟是茶圣,不仅讲了山水、江水、井水的区别,也对煮水做了详细的论述。《茶经·五之煮》中写道:“其沸,如鱼目,微有声,为一沸。缘边如涌泉连珠,为二沸。腾波鼓浪,为三沸。已上,水老,不可食也
”。其实茶圣的训诫,用大白话说就是水一定要烧开,但不要开过了头。
为什么煮水过“嫩”和过“老”都不行呢?这与煮水过程中矿物质离子的变化有关。没有经历《茶经》中所讲的“一沸”、“二沸”、“三沸”的过程,煮出来的水过“嫩”。水中钙、镁等离子,还没有沉淀下来,留在水中影响了茶汤滋味。同时,煮沸也是杀菌消毒的过程,必不可少。
但如果过了“三沸”还继续煮下去,那会使得水中的二氧化碳散失殆尽,从而影响茶汤的鲜爽程度。另外,水中含有微量的硝酸盐在高温下会被还原成亚硝酸盐。水分蒸发,亚硝酸盐浓度不断提高,不利于身体健康。
要是家里客人较多或遇大型茶会,可先行将水煮到未完全沸腾的状态,然后灌入保暖瓶中。用时,稍微加热至沸腾即可。
明代张大复《梅花草堂笔记》中说:茶性必发于水,八分之茶,遇
ISBN9787111572312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作者杨多杰
尺寸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