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意识中的怨恨与羞感》 马克思·舍勒, 刘小枫, 罗悌伦, 林克 9787303212774

配送至
$ $ USD 美元

编辑推荐

《道德意识中的怨恨与羞感》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作者简介

作者:(德国)马克思·舍勒 译者:罗悌伦 林克

马克思·舍勒(1874—1928),德国哲学家、社会学家,价值伦理学、哲学人类学与知识社会学的奠基人,被视为现代德语学界传奇人物。在哲学、社会理论、伦理学、神学、心理学、教育学、思想史等领域卓有建树。海德格尔视其为“全部现代哲学最重要的力量”。早年执教耶拿大学、慕尼黑大学,参与现象学运动。1919—1927年,任科隆大学哲学和社会学教授、社会学研究所所长。1928年,执教法兰克福大学不久,因中风猝然辞世。著有《同情的形式和本质》、《伦理学中的形式主义与质料的价值伦理学》、《论人类的永恒性》、《价值的颠覆》、《人在宇宙中的位置》等。今人编有《舍勒全集》,美国芝加哥大学设有舍勒研究所,德国成立了国际舍勒研究协会。

目录

编者前言1
道德建构中的怨恨1
引言1
一、论怨恨的社会学和现象学4
二、怨恨与道德的价值判断52
三、基督教道德与怨恨55
四、怨恨与现代的仁爱93
五、现代道德中的怨恨及其价值位移121
论害羞与羞感168
引言:羞感之“所在”与人的生存方式168
一、身体羞感出现的先决条件172
二、害羞与相近的感觉182
三、羞感的基本形式:关于羞感起源的学说200
四、性羞感及其功能224
五、男人和女人身上的心灵羞涩和身体羞感276
关于羞感的残篇279

文摘

版权页:

所以,真正的“性本能”与里比多,即追求快感之痒感的感官冲动根本不相吻合。性本能的出现尤其取决于两个条件:首先是里比多延伸到阴道和阴茎,其次是性同情预先产生,故性同情是性本能的前提而非结果。“性”羞感就自身而言则又是既存的性本能的结果。大家知道,在青春期开始之前,女孩与男孩彼此之间几乎没有性羞感。他们“两小无猜”,一道玩耍,像身体接触之类不会使他们脸红;即使赤身在一起,他们也不会比光是男孩或女孩在一起时由于身体的羞更害羞,当然,这时女孩似乎比男孩更不在乎。
只是随着青春期的到来,那种两小无猜的两性关系才逐渐消失,并且出现了性害羞感的标志:脸红、战栗、怯场。这个事实为下述推测提供了多种理由:害羞总是随青春期的到来而萌发。但这种推测无疑是完全错误的。在青春期之前,根本不是“建立”在性上的纯里比多的冲动已经引起羞冲动。不管以哪种偶然的和不由自主的方式,儿童最初的快感感受始终是他生命中的一个令他震惊的事件,它引起羞冲动,使发生此事的那些身体部位蒙上羞的色彩;紧接着注意力发生转移,血液随之从有关的敏感区向上涌人头部。
ISBN9787303212774
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马克思·舍勒
尺寸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