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辑推荐
《中国传统经济的再认识》关注中国历史发展的实际,重视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国家权力、思想观念等非经济因素,摆脱了此前传统经济评价中的经济决定论,并将“农商社会”“帝制农商社会”“富民社会”等最新理论成果嵌入到中国传统经济再认识的框架之中,视野广阔、内容丰富。《中国传统经济的再认识》适合历史学、经济思想史方向的研究者参考阅读。
作者简介
李华瑞,男,1958年2月出生于甘肃山丹平坡,祖籍四川绵竹市,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首都师范大学唐宋史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主要从事宋史、西夏史和中国古代经济史研究,主要论著有《宋代酒的生产和征榷》《宋夏关系史》《王安石变法研究史》《“唐宋变革”论的由来与发展》等。
目录
徐斡《齐都赋》海洋经济史料研究
秦至清皇权专制社会说的经济史论证
聚落与交通视阈下的秦汉亭制变迁
“刺绣文不如倚市门”——从《史记·货殖列传》看司马迁的商业思想
唐都社会的边缘性群体——对“街肆恶少”的重新审视
唐代工商业经济的结构组成及其特征
唐代差科簿所见“不济户”略考
唐代后期苏州乡村经济的商品化——以甫里为倒
唐长安的林木种植经济——从“窦义种榆”说起
南宋临安工商业发展原因新解——以交易费用为视角
宋代的罂粟
宋代的资本与社会
宋代水上信仰的神灵体系及其新变
财富改变关系:宋代富民阶层成长机理研究
朱熹的社仓设计及其流变
元和明前期的江南政策与社会发展刍议
学术研究的“问题意识”与“非问题意识”
明清商业与帝制体系关系论纲
士绅社会:中国古代“富民社会”的最高阶段
势要占窝:明中叶盐法变迁中的市场、权力与资本
中国传统典当业净利润率初探
从农业病虫害角度看民国时期农商社会嬗变
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中国传统市场史研究
中国传统经济发展中的非经济因素亦需关注
文摘
版权页:
对于社会历史的发展来说,最不受个人意志控制的力量,是经济发展的内在逻辑,是经济自身运动的必然性。用马克思的话说,就是社会经济的发展是一种自然的历史过程,非人力所能为。经济领域是最不受人力控制的历史场域。但是,这并不排斥政治权力对经济的干预,特别是在帝制时代,至高无上的皇权,总是要对经济发号施令,不管它的结果是好是坏。所以,我们看到,历史上不少经济政策的制定或推行,并不是皇权政府对经济发展趋势研究的结果,而往往取决于皇帝本人的意志或好恶,有些政策甚至与皇帝本人在特定场合的情绪相关联。
在大多数情况下,帝制时代的经济政策制定,是由大臣提出问题,群臣廷议,皇帝择善而从,形成诏令、敕文,定为制。无论这个过程如何地集思广益,兼听众臣,而最后必须是皇帝一人拍板,以帝言为是。这是专制时代一切制度、法令形成的必然逻辑。这虽然在形式上是专制,而廷议、群臣商议的过程,毕竟会在一定程度上避免随意性。但是,如果皇帝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看法,由皇帝自己提出的问题交付大家讨论,那廷议就仅仅沦为形式了,不违圣命是那个时代的政治法则。西汉经济史上影响甚巨的杨可告缗,即是皇帝带有情绪化的经济决策。
《中国传统经济的再认识》关注中国历史发展的实际,重视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国家权力、思想观念等非经济因素,摆脱了此前传统经济评价中的经济决定论,并将“农商社会”“帝制农商社会”“富民社会”等最新理论成果嵌入到中国传统经济再认识的框架之中,视野广阔、内容丰富。《中国传统经济的再认识》适合历史学、经济思想史方向的研究者参考阅读。
作者简介
李华瑞,男,1958年2月出生于甘肃山丹平坡,祖籍四川绵竹市,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首都师范大学唐宋史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主要从事宋史、西夏史和中国古代经济史研究,主要论著有《宋代酒的生产和征榷》《宋夏关系史》《王安石变法研究史》《“唐宋变革”论的由来与发展》等。
目录
徐斡《齐都赋》海洋经济史料研究
秦至清皇权专制社会说的经济史论证
聚落与交通视阈下的秦汉亭制变迁
“刺绣文不如倚市门”——从《史记·货殖列传》看司马迁的商业思想
唐都社会的边缘性群体——对“街肆恶少”的重新审视
唐代工商业经济的结构组成及其特征
唐代差科簿所见“不济户”略考
唐代后期苏州乡村经济的商品化——以甫里为倒
唐长安的林木种植经济——从“窦义种榆”说起
南宋临安工商业发展原因新解——以交易费用为视角
宋代的罂粟
宋代的资本与社会
宋代水上信仰的神灵体系及其新变
财富改变关系:宋代富民阶层成长机理研究
朱熹的社仓设计及其流变
元和明前期的江南政策与社会发展刍议
学术研究的“问题意识”与“非问题意识”
明清商业与帝制体系关系论纲
士绅社会:中国古代“富民社会”的最高阶段
势要占窝:明中叶盐法变迁中的市场、权力与资本
中国传统典当业净利润率初探
从农业病虫害角度看民国时期农商社会嬗变
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中国传统市场史研究
中国传统经济发展中的非经济因素亦需关注
文摘
版权页:
对于社会历史的发展来说,最不受个人意志控制的力量,是经济发展的内在逻辑,是经济自身运动的必然性。用马克思的话说,就是社会经济的发展是一种自然的历史过程,非人力所能为。经济领域是最不受人力控制的历史场域。但是,这并不排斥政治权力对经济的干预,特别是在帝制时代,至高无上的皇权,总是要对经济发号施令,不管它的结果是好是坏。所以,我们看到,历史上不少经济政策的制定或推行,并不是皇权政府对经济发展趋势研究的结果,而往往取决于皇帝本人的意志或好恶,有些政策甚至与皇帝本人在特定场合的情绪相关联。
在大多数情况下,帝制时代的经济政策制定,是由大臣提出问题,群臣廷议,皇帝择善而从,形成诏令、敕文,定为制。无论这个过程如何地集思广益,兼听众臣,而最后必须是皇帝一人拍板,以帝言为是。这是专制时代一切制度、法令形成的必然逻辑。这虽然在形式上是专制,而廷议、群臣商议的过程,毕竟会在一定程度上避免随意性。但是,如果皇帝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看法,由皇帝自己提出的问题交付大家讨论,那廷议就仅仅沦为形式了,不违圣命是那个时代的政治法则。西汉经济史上影响甚巨的杨可告缗,即是皇帝带有情绪化的经济决策。
ISBN | 9787030536594,7030536592 |
---|---|
出版社 | 科学出版社 |
作者 | 李华瑞 |
尺寸 |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