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夷之间:秦汉时期族群的身份与认同》 朱圣明 9787561565438,7561565437

配送至
$ $ USD 美元

编辑推荐

《华夷之间:秦汉时期族群的身份与认同》由厦门大学出版社出版。

作者简介

朱圣明,1984年9月生,湖北仙桃人,历史学博士,厦门大学历史系助理教授,主要从事秦汉史研究。在《中国经济史研究》《学术月刊》《中国边疆史地研究》《史学月刊》《历史人类学学刊》(香港)等刊物发表论文近二十篇。

目录

绪论
第一章现实与思想:再论春秋“华夷之辨”
第一节现实与思想:“华夷之辨”的断裂
第二节思想的细部:“华夷互变”的过程
第三节现实的复杂:“华夷之间”的存在
第二章传统与新变:再论秦汉“华夷之辨”
第一节思想与现实的互动:“华夷之辨”的表现形态
第二节有“意义”的塞徼:“华夷边界”的客观存在
第三节历史记忆、人群结构与政治格局:“华”、“夷”双重身份
第四节并存与交织:“华”、“夷”区分的多样化
第五节时代迁移与话语转换:“华夷互变”的困境
第三章有层次的“天下”与有差别的“政区”
第一节由两起争论说开去
第二节有层次的“天下”
第三节有差别的“政区”
第四章三种“故事”:汉与匈奴的抉择
第一节三个单于和三种“故事”
第二节“故事”的更改与选择
第三节“故事”对汉匈关系的影响
第四节“故事”与刘汉政权的建立
第五章汉代羌人的社会政治组织与族群认同
第一节何谓“羌”?“羌”之抉择?
第二节汉代羌人的分散与聚合
第三节三种社会政治组织的产生、存在、发展与羌人族群认同的特点
第四节华夏西缘的“羌人”现象与模式
第六章南越由“蛮夷”向“半蛮夷”的身份转变及认同变迁
第一节赵佗的人群与地域分类观点
第二节作为工具的两种认同资源
第三节两种认同的对抗与南越的灭亡
第七章汉代西南夷地区的人群划分与认同建构
第一节“西南夷”、“徼外蛮夷”与“郡夷”
第二节“徼外夷”与“汉人”:徼内外的“夷”、“汉”之分
第三节徼内的“夷汉”、“民夷”与“夷民”
第四节徼内郡夷:身份抉择与认同建构
第八章从秦蜀到晋蜀:时代变迁下的蜀人身份转变及认同危机
第一节渐次华化:蜀地及蜀人由夷变夏的轨迹探讨
第二节蜀人的身份认同危机及解除方式
第九章汉代“边民”的族群身份与身份焦虑
第一节“边郡”的地域身份
第二节“边民”的族群身份
第三节“边民”的身份焦虑
第四节“边民”族群身份的再造
第十章两汉“保塞蛮夷”及其认同抉择
第一节汉代“保塞”的含义与方式
第二节汉代“保塞蛮夷”的特点及“保塞”方式
第三节“保塞蛮夷”的政治地位及管理模式
第四节“保塞蛮夷”的族群及政治认同
结语
参考文献

文摘

版权页:

自婴齐即位后,武帝更是直接希望通过越主与汉朝的密切关系让南越内属、越主入朝。而此时吕嘉以越女之子为南越王,汉越之间重新敌对,这意味着汉朝以往的努力全都白费。这种情况是武帝所无法容忍的。随即,汉朝兵分五路人越,南越灭亡。
纵观九十余年南越国史,在南越成为汉朝外臣后,除高后时期重归独立外,其他时间均在努力地维系对外称臣、对内独立的局面。在这种情况下,对汉朝的政治认同(至少是表面上的政治认同)与对南越独立地位的认同从汉越正式交往以来便共存于南越国内。与此相对应,在南越国内,存在两种标识不同认同的资源。在文帝即位以前,因政治形势的复杂多变,这两种认同资源分别被赵佗当作工具来表达自己不同的认同。文帝之后,汉越关系趋于稳定,南越开始尽力维持两种认同之间的平衡。赵佗为此甚至还制定了两种策略。这些策略也为其之后的几任南越王所使用。随着汉越之间往来的深入,南越国内可被汉朝利用来促使南越内属的资源越来越多,两种认同之间慢慢失衡。待到四主赵兴即位,汉越政治关系空前亲密,武帝乘机再次派遣使者讽喻南越内属。但由于长久以来历任南越王对“独立天下”的追求及国内称帝、不入长安等实际行为的影响,在其国内,主张维持南越相对独立局面的势力一直相当强大。再加上吕嘉、南越太后的个人因素,使得在南越国内该派势力远强于力主内属的太后势力。这样,南越由“外臣”向“内诸侯”的转变注定是要失败的。
从直接结果来看,南越亡于汉朝军队的入侵。但从内部因素来看,南越国的灭亡与其国内两种认同的失衡无不相关。
ISBN9787561565438,7561565437
出版社厦门大学出版社
作者朱圣明
尺寸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