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经济学》 张玉明, 等 9787030531940,7030531949

配送至
$ $ USD 美元

编辑推荐

《共享经济学》既适用于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等人文社科的高校、科研机构理论研究者及研究生、本科生等,也适合各级政府、主管部门制定相应的发展政策,还是广大创新创业、中小微企业及传统产业企业创新与转型升级的重要参考。

作者简介

张玉明,1962年出生,山东济南人,复旦大学经济学博士、管理学博士后;现为山东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山东大学中小企业研究所所长,会计学专业、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生导师;兼任清华大学技术创新研究中心学术委员等;研究领域:财务会计与金融证券、中小企业发展与企业成长理论、科技创新与管理;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重点和面上项目4项,教育部与省部级课题十余项;出版《云创新理沦与应用》等专著15部;在《会计研究》等发表论文130余篇,其中被CSSCI收录60篇、E1检索5篇;成果多次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等摘录或全文转载,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管理学)三等奖、山东省社科优秀成果重大成果奖并获一等奖等十余次。

目录

第1章共享经济时代来临l
1.1共享模式由来已久3
1.2共享经济拉开序幕9
1.3共享经济将成为主流16
第2章共享经济学的研究对象23
2.1共享经济学研究对象的确定25
2.2共享经济实现“经济的”增长37
第3章共享经济学的研究方法45
3,1规范研究法47
3.2实证研究法51
3.3案例研究法55
3.4边际分析法59
3.5社会网络分析法61
第4章共享经济学的理论基础65
4.1权变理论67
4.2协同消费理论70
4.3认知盈余理论72
4.4非人格化交易理论75
4.5零边际成本理论78
4.6多边平台理论81
第5章共享经济学的内涵与范畴85
5.1共享经济学的内涵界定87
5.2共享经济学的研究范畴96
第6章共享经济的目标和本质107
6.1共享经济的目标109
6.2共享经济的本质122
第7章共享经济学的研究假设129
7.1社会人假设131
7.2超理性假设135
7.3信息非均衡假设139
7.4不完全契约假设142
7.5产权的可分割性假设145
7.6资源的海量性假设148
第8章共享经济的理念153
8.1共享156
8.2利他157
8.3协同160
8.4公众162
8.5人本164
8.6平等166
8.7自由169
8.8民主171
第9章共享经济的产权属性175
9.1重用性177
9.2二元性181
9.3碎片性183
9.4瞬时性186
9.5公用性189
9.6租借化191
9.7网络化193
9.8非人格化196
第10章共享经济的特征199
10.1全要素201
10.2全时空204
10.3全开放207
10.4低投入与高产出211
10.5低成本与高收益215
第11章共享经济的构成要素223
11.1主体要素225
11.2市场要素232
11.3组织要素236
11.4核心要素:共享平台240
第12章共享经济的运行机制247
12.1自发秩序249
12.2驱动机制252
12.3合作机制254
12.4文化机制257
12.5动态定价机制259
12.6交易机制262
12.7评价与信任机制264
12.8约束与惩罚机制267
第13章共享经济实现方式269
13.1租赁271
13.2借用274
13.3分享275
13.4接入277
13.5众筹279
13.6P2P借贷282
13.7众包284
13.8众创287
13.9协作289
13.10交易291
13.11捐赠293
第14章共享经济的资源配置295
14.1去中介化和再中介化297
14.2形成超效率市场299
14.3碎片化瞬时交易301
14.4激活存量资源303
14.5容易形成规模效应306
14.6优化供需匹配309
14.7交易可重复性312
14.8智能大数据驱动314
第15章共享经济的商业模式319
15.1一般商业模式321
15.2共享群体智慧模式324
15.3共享创新创业资源模式326
15.4共享交通出行模式328
15.5共享空间模式330
15.6共享金融模式332
15.7共享美食模式334
15.8共享医疗健康模式336
15.9共享知识教育模式338
15.10共享公共资源模式340
15.11共享任务服务模式342
15.12共享技术与方案模式344
15.13共享生产能力模式346
第16章共享经济的应用领域349
16.1创意创客351
16.2创业创新355
16.3技术研发357
16.4文化传媒360
16.5知识技能363
16.6金融服务366
16.7生活服务370
16.8快递物流374
16.9制造业376
16.10政府管理380
第17章共享经济学的盈利模式383
17.1盈利模式内涵385
17.2九种盈利模式388
第18章共享经济学的收益与分配407
18.1绩效收益409
18.2战略收益413
18.3其他重要收益417
18.4按需分配422
第19章共享经济的价值创造427
19.1增加消费者剩余429
19.2生产者价值创造431
19.3扩大公众有效需求433
19.4降低创新创业成本436
19.5产生集合价值438
19.6盘活存量资源439
19.7消化过剩产能441
19.8避免社会性损失443
19.9弥补市场失灵445
19.10推动产业转型与结构调整447
19.11优化社会信用体系449
第20章共享经济应用案例453
20.1共享助力开发:腾讯开放平台455
20.2资金更有效利用:众筹网459
20.3解决“最后一公里”难题:摩拜单车464
20.4发掘知识时间的价值:分答468
20.5推动制造业升级:i5智能机床473
第21章共享经济的挑战、问题与对策479
21.1共享经济面临的挑战482
21.2共享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486
21.3发展共享经济的对策490
参考文献497

文摘

版权页:

插图:

12.7评价与信任机制
借助互联网和移动终端的发展,即使素未谋面的陌生人也可以进行交易,但是买方和卖方之间也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而且这种不对称与传统市场相比更加严重,信任成了共享经济起步的第一个绊脚石。如果供需双方没有基本的信任就无法完成物品的共享,缺少信任体系,就难以有经济化的共享行为。因此,信任体系的建立十分重要。
12.7.1建立评价体系
通常在一次交易的买卖双方中,卖方比买方掌握更多的信息,为了从交易中获益,作为信息匮乏方的买方往往会选择尝试性购买,努力从卖方处获取信息,降低信息的不对称性,建立信心。但在共享经济消费模式中,交易多是非人格化的,消费者潜意识中会对经营者的产品或服务产生不信任或是不安全感,评价机制则为消费者提供了重要的信息来源,消费者信心也主要依靠共享平台建立的良性信任机制。当一次交易结束后,共享平台会在其独立的评价界面提示消费者进行产品服务打分及评价,供给者的平均分数及评价内容会同其基本信息一起公布在平台中供消费者参考。潜在消费者从评价系统中掌握了更多的有效信息,建立了进行交易的信任和安全感,使陌生人之间的交易变成了可能。评价机制起到了桥梁的作用,成为买卖双方建立信任的必要前提条件。
评价机制的主体是消费者,买卖双方在共享平台发生交易后,消费者对供给者提供的产品或服务等因素做出评价,对满意的产品或服务给予好评或一个符合心理预期的分数,对体验较差的则给予差评或低分。目前共享经济平台中较为流行的评价体系主要有好中差评模式和五分制评价模式。
ISBN9787030531940,7030531949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作者张玉明
尺寸5